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石激起千层浪,王长江的《党有自身利益客观存在》文发表后,引起多人关注和热烈讨论,这是件大好事。通过讨论,使我们在理论上进步认识到学习毛泽东的党的利益观的迫切,认识到建立个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的、没有自身的特殊利益和没有自私自利的、全心全意为工人阶级和人民服务的党的必要和必然。建立这样的党,不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臆想出来的,而是由工人阶级及其政党(共产党)肩负的历史使命所决定的,社会历史赋予的重任。

  • 标签: 毛泽东 共产党 利益 个人利益 特殊利益 人民利益
  • 简介:社会形态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之,并不是历史决定论。历史决定论指的是,只承认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和必然,并同时排除偶然历史作用的严格决定论。与之相比,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不论在“三形态论”或“五形态论”的理解下都实现了对历史决定论的否定,这表现在三个方面——历史发展的必然不是抽象的必然,而是在具体历史条件下的必然,即是大量偶然积累下的必然;历史必然为历史发展指明了方向,而历史偶然则是其蕴含的多种可能;社会形态结构在“现实的个人”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

  • 标签: 社会形态理论 历史决定论 必然性 偶然性 现实的人的活动
  • 简介:文章对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理解活动进行研究的标准、理解的客观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并认为,理解的客观作为理解活动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败得失的检验标准,只有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看做个包涵各方面内容的“复杂事件”或“综合性问题”,分层次地为其设定评判标准,才有助于科学地解决其检验标准问题,才能有效克服把实践作为唯标准所带来的各种困扰。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理解的客观性 检验标准 认识论 解释学
  • 简介:<正>为了回答曾簇林教授《马克思关于"美的规律"的客观再说》文对我的批评,我最近撰写了《三论"美的规律"及其客观问题》与其再商榷;但当时文章还未及发表,就看到了她又篇批评我的长文《三说马克思关于"美的规律"的客观——并致朱立元同志》(以下简称《三说》)。仔细拜读了她的文章,觉得新意不多,基本上对她前篇文章《再说》的复述,只是论述更为繁琐、庞杂些,逻辑也似乎更为混乱些。本不拟另写文章回应,但考虑到:第,来而不往非礼也,曾先生而再、再而三地批评我,我若置之不理,有拂她的苦心;第二,《三说》毕竟在论述

  • 标签: 本体论问题 曾先生 林教授 实践范畴 朱立元 存在和思维
  • 简介:、本质主体与形式主体。政治合法在语言学意义上由两个固定词汇,即政治与合法组合而成。尽管政治合法本身的内涵大致稳定,但仅就语言学角度而言,政治合法却仍然分别具有本质主体和形式主体两对立的主体关系。

  • 标签: 政治合法性 政治主体 政治制度 民主政治 政治权力
  • 简介:<正>近年来,国内美学界对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美的规律"又发生了些争鸣,与19世纪50~60年代和80年代样,论争的焦点还是集中在:1.内在尺度属于主体(人)的尺度还是属于客体的尺度?2.怎样理解"美的规律"的客观?分为两截然不同的看法。以学界前辈陆梅林先生为代表,他承接蔡仪先生的美学观点,认为"即使某某人或某些人感知不到,美仍然客观地存

  • 标签: 哲学手稿 马克思文本 学界前辈 陆梅林 林教授 《手稿》
  • 简介:<正>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今天人们议论的个热门话题,可以说,可持续已经成为愈来愈多的人所接受的发展观.然而,如果我们对可持续发展进行伦理思考,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审视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我们也许可以说,可持续不仅是新的发展观,而且新的文明观.可持续,人类在工业文明走向新的文明转型期中的价值的基础.

  • 标签: 可持续性发展 “可持续性” 制度文明 文明观 人与自然的关系 精神文明建设
  • 简介:在后现代、后人文、后真相、后伦理话语共同编织起来的当今时代,人文主义的旧事重提似乎毫无激情且令人困惑。因此,重新梳理并评述人文主义的思想脉络,首先需要对人文主义的思想史特别是问题史做出某种历史的澄清,从思想本体与认识方法两个层面重新认识被称为人文主义的观念体系。然而,作为思想立场的人文主义逐渐崛起,作为(思想的)方法和习惯却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丧失。以尼采、海德格尔、维柯、霍克海默,萨伊德、本尼特为理论主线索,重新考察并反思人文主义从古典时代传统到后现代时代的思想嬗变,揭示并呈现人文主义作为思想本体与认识方法的双重属性,并由此彰显人文主义在不同历史时代的思想渊源、理论要义与发展动因。在很大程度上,人文主义传统作为广泛的历史基础的部分,同时也是我们思考问题的当代形式,它给我们提供的对当代语境而言至关重要的绪论,厘清的预防后人文主义诱惑力的思想与行动的领域,为我们呈现的则是另早期的关于语言与情感的故事。

  • 标签: 人文主义 思想脉络 思想本体 认识方法 当代形式
  • 简介:大众文化长久被视为工业社会大批量制作的低质量文化产品,它有没有可能被定义为自下而上实至名归的大众的文化?大众文化的流行模态和趋势受制于社会和时代的制约,但是它的大众社会基础本身在不断酝酿着时代风尚。坎托和沃思曼以古希腊作为起点的《大众文化史》,因此值得充分重视。无论希腊的奥运会,抑或19世纪这个小说的黄金时代,其背后的大众文化底蕴,应是清晰可辨的。

  • 标签: 大众文化史 坎托 沃思曼 希腊奥运 小说
  • 简介:在自由主义的政治原则下,“公民正义”既是整体性的观点,又是个局部性问题。就解决公民正义问题的标准而言,在权利具有的优先中,其来源外在于某种排他的文化传统和文化共同体的;就公民正义的内涵与外延而言,它与共同体正义迥然不同的。在后现代自由民主政治条件下,公民正义问题的提出与解决,必须首先依赖于公共领域“去极权化”文化观的形成,依赖于对罗尔斯“重叠共识”的全新理解与诠释。当然,这并不否认,正常执行其功能的公民文化在动机与理解方面,存在着与共同体文化密切的关联。

  • 标签: 公民正义 重叠共识 政治原则 民主政治 社会结构 制度建设
  • 简介:历史认识客观问题整个历史哲学的个重要问题,而这问题随着历史哲学自身的发展也经历了长期的讨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变革历史观和认识论两个方面为理解历史认识客观问题提供了新视野。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在本体论层面,历史存在的;在认识论层面,历史认识可能的,结合历史认识自身的特点,主张历史认识存在客观的。但是当代中国出现了股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它否认历史认识存在客观,给社会历史研究和人们的思想带来了巨大混乱,不利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们应警惕并批判这思潮。

  • 标签: 唯物史观 历史认识 客观性
  • 简介:小说与历史讲故事的方式。长期以来,人们关注到了两者间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复杂性关系,但未能从文化记忆的理论方面着手,来进步讨论两者的内在联系。事实上,只有从"文化记忆"的视野入手,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小说与历史的相互作用;从而对作为文化记忆的叙事的审美功能,也有更新的认识。

  • 标签: 文化记忆 审美叙事 历史与小说
  • 简介:理论并不像通常所认为的那样仅仅是知识体系。其由始初的神学概念发展由概念、命题构成的知识体系经过了古希腊到近代的过程。理论自然观或是世界观的系统形式,理论投射到自然,形成了不同的自然观。理论涵义的嬗变代表着世界观或自然观的结构转换,而世界观或自然观的结构转换又影响着理论的属性和价值。因此,理论的嬗变与现代的形成息息相关。近现代以来,理论和自然的双重“祛魅”使理论与实践渐行渐远,使自然逐渐“祛魅”,导致了人与自然的对立。实践哲学就是要在个新的层面上,恢复价值的完整,恢复价值与自然的统,即“复魅”。

  • 标签: 理论 自然 祛魅 复魅 实践哲学
  • 简介:目前全球化研究中充斥着"全球化"意识,这是虚假的"历史意识",它的实质就是为资本主义辩护。对"全球化"意识的批判,必须实现历史观的彻底革命,树立新的历史观。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学说,就是对全球化的理论回应,也是对"全球化"意识的历史观批判。

  • 标签: 全球化 “全球化”意识 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意识
  • 简介:在过去的几年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直在发展作为政治指导的意识形态。这种意识形态将根据中国共产党满足中国——作为现代化和繁荣之国家——的当前需要和利益的能力来维持和证明党的执政地位。“三个代表”思想试图为党的执政地位提供正在形成的合法化和政策指导,既不依靠1949年革命乃至邓小平“第二次革命”的历史合理性证明,也不依靠完成对社会的共产主义改造的未来前景。在国家管理的法治框架下,党全面和有效地促进人民的利益,并且保证个人和组织的适当自治。在此基础上,“三个代表”保证了稳定性。事实上,“三个代表”试图通过党自身的统治与人民利益的相结合来保存现有的政治体制,其目标实现党政民主(party-statedelllocracy)。

  • 标签: “三个代表” 民主 党政 中国共产党 人民利益 意识形态
  • 简介:<正>作者来稿《试论同与斗争都是相对与绝对的辩证统》认为:我国哲学界过去曾普遍把“同相对的,斗争绝对的”看成“条不可动摇的唯物辩证法原则”,但是按照唯物辩证法来考察,这原则却很值得研究。因为:第,经典作家并没有把“同相对的,斗争绝对的”论点绝化化。列宁在强调主观主义与辩证法的区别时指出:“在(客观的)辩证法中,相对和绝

  • 标签: 斗争性 矛盾同一性 唯物辩证法 经典作家 哲学界 列宁
  • 简介:<正>该重新思考下了。早期资本主义已结束,公认的阶级文化也随之衰退,被新的工业组织形式、变革的信息经济和消费娱乐方式所瓦解。右派紧随着这些变化走向成功,正如保守党在竞选中的不断胜利所表明的。左派对当代的重大思潮反应迟钝,但现在也有了

  • 标签: 威廉斯 自由知识分子 工人阶级 文化观念 自由主义 文化批评
  • 简介:本文在对音乐的哲学诠释中遵从着两个基本方向:其强调音乐独有的内在自律,其二是以不同的方式和出于不同的理由否定这独立。虽然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家在'反映论'的旗帜下主要强调音乐艺术的社会条件,因此成为反对'纯'音乐理论的坚决支持者,但本文作者坚持认为这样两态度都是片面的,并且思考这问题的解决应该遵循布洛赫的思想,寻求在宣言式意图之中的更高的综合('恒星的纯化',但同样真实地植根于'新的地球')。根据文本作者的观点,只有将音乐的自律主题和社会制约的主题和谐融合在起,音乐才可以从根本上决定人类的本质。

  • 标签: 音乐 自律性 社会限定性 反映论 综合
  • 简介: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毛泽东与马克思、列宁似乎持有不同的农民观,尤其毛泽东的农民观似乎很难被纳入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谱系中。但实际上,毛泽东的农民观并没有偏离马克思与列宁在阶级分析方面所坚持的基本原则;相反地,毛泽东以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为原型所提出的农民观,对马克思阶级理论的补充与拓展,在此意义上可被视为阶级分析法的中国式表达。

  • 标签: 农民观 阶级分析 毛泽东 马克思 列宁
  • 简介:德里达的《马克思的幽灵》无疑是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新的视野,但也是项极其困难的工程。本文的要点在于:1.如何理解德里达的幽灵学;2.马克思的异质的批判精神与解构的关系;3.德里达如何处理马克思的那些经典的和传统主题,在这些主题的重新定义方面,德里达与当代马克思主义存在哪些根本分歧;4.德里达在马克思主义的未来面向方面提出"弥赛亚"的主张;5.作为无弥赛亚主义的"弥赛亚"如何与幽灵学相联系的,又是如何与马克思的异质精神和面向未来的革命精神相联系,这既是解构主义的深化的问题,也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的新课题。

  • 标签: 德里达 马克思 幽灵学 异质性 弥赛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