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51 个结果
  • 简介:乞讨已经成为社会问题,乞讨在当代中国的泛滥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都带来了比较大的冲击,在如何对待乞讨和乞讨者的问题上存在着很多的分歧,其中价值观的矛盾及其所引起的道德困境构成了对乞讨现象争论的焦点.我们必须把乞讨作为手段和乞讨者对生活方式的自愿选择区别开来.如此才能对乞讨之中手段和目的的关系、乞讨者和施舍者之间的关系、乞讨者和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进行恰当的道德定位,并为处理乞讨问题提供依据.

  • 标签: 乞讨 乞讨行为 乞讨资格 道德困境
  • 简介:在信息伦理学领域,存在着两不同的研究取向:有些学者将信息伦理学作为门非规范的伦理学来研究,而另些学者则偏重于信息伦理学的规范性质.信息伦理学作为门规范学科,应当研究不同类型的信息活动中已经存在或可能发生的伦理问题,而不能成为计算机伦理学、媒体伦理学、生物信息伦理学、网络伦理学的集装箱.规范的信息伦理学可以参考义务论、美德论、效果论的分析框架,而且要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的方法.各国的信息伦理学有本土化的问题,但在全球的信息沟通中,应当实现不同的信息伦理学的整合.

  • 标签: 信息 伦理 信息伦理学
  • 简介:道德和法律的关系,体现现代本质的个核心问题。“德法次序”概念,可以将日常德治和法治关系的探讨,纳入到具有普遍的政治哲学框架中来,实现现代政治哲学叙事。

  • 标签: 德法次序 道德 法律 德治 法治
  • 简介:在当代德性伦理学的哲学思潮中,较之于学者们普遍重视的亚里士多德的理性主义传统,相对受到忽视的休谟的情感主义传统反倒更有可能为我们提供德性伦理学在当代复兴的思想源泉,在与儒家德性论会通的语境之下尤其如此。当代道德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印证了休谟的移情观念,而这移情观念又可以用来对道义论进行情感主义的辩护,即建基于移情观念的当代情感主义德性伦理学。

  • 标签: 德性伦理学 情感主义 理性主义 休谟 移情
  • 简介:社会公共伦理作为人们在公共生活领域所应该遵循的原则和规范以及维持社会稳定有序运转的重要保障,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无疑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然而,在当代中国的社会公共伦理建构中,却存在伦理需求与道德供给之间的深刻矛盾,即具有普遍意义的公共伦理的缺乏与道德日益多元化、个体化之间的矛盾。面对如此困境,在实际操作层面,基于个体社会角色的思考或尝试也许能为当代中国社会公共伦理的建构打开另外扇窗户。

  • 标签: 公共伦理 个体 角色
  • 简介:与西方哲学家由于要限制社会中的贫富差距、改善处境较差的社会成员的生存状况而讨论正义问题的初衷不同,俄罗斯思想家却是鉴于平均主义民族心理在俄罗斯的根深蒂固和平均主义社会思想在俄罗斯的广泛传播而讨论正义问题的,因此,俄罗斯思想家的正义观总是透露着对人的个性和独特性的凸显与强调。作为20世纪俄罗斯著名的政治哲学家,伊万·伊里因(1883-1954)对正义思想的表达鲜明地体现了俄罗斯正义思想这独特性。伊里因的正义观以其精神哲学为基础,着重于强调人的独特性,提出作为差别化艺术的正义思想,由此表达出批判平均主义、强调要尊重人的个性和独特性的社会建设方向。相较于西方的正义理论,伊里因的正义观不失为讨论正义问题的另个面相,同时,对于我们远离平均主义的误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有定的针对和启发性。

  • 标签: 正义 精神 人的独特性 差别化的艺术
  • 简介:公私之辨伦理学的核心问题之,伦理学的诸多问题都与此相关或由此衍生。耙梳中外伦理思想上的公私之论,能够发现在不同的文化谱系中对公私问题理解与措置上的统和差异,这对于我们在当今社会背景下合理地处理公私关系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 标签: 公私之辩
  • 简介:提高劳动报酬个涉及劳资关系交换和社会财富分配的复杂正叉问题。劳资关系的交换正叉是否“合乎公平的正义”个充满现实纠结的社会问题。社会财富的分配正义旨在建构保障、拓展和超越交换正义,普惠民生的大劳动报酬观。方面,通过劳动要素资源均衡化,实现劳动报酬与人的再生产需求的全面协调发展;另方面,通过承认和尊重民生权利,以彰显提高劳动报酬的民生逻辑。大劳动报酬观的正当与权威需要劳动者、企业和政府三方协同联动,以建构个和谐共融的行动共同体。

  • 标签: 大劳动报酬观 交换正义 分配正义
  • 简介:在马克思伦理思想的整体框架中,道德个显性概念,伦理则是个隐而不彰的概念。马克思伦理思想中不仅有关于道德问题的思考,而且也有关于伦理概念的考量,其共同体思想中就包含了对伦理内涵的把握。通过对马克思伦理思想中道德和伦理两个概念的分析,既可以发现马克思伦理思想中的黑格尔元素,更能够发现马克思伦理思想对黑格尔伦理思想的超越。

  • 标签: 道德 伦理 共同体 马克思伦理思想
  • 简介:追求理性的公共运用是现代公共生活的核心理念。公共理性作为公民所应具有的理性,运作于市民社会中的公共领域以及国家的公共权力机构,意在生成公共生活的基本规则与关于社会基本结构的正当共识,以促进公益、维护公民之权益。公共理性的存在与有效运作对于个共同体的政治治理具有积极的价值与功能。

  • 标签: 公共理性 公民 共识 公共领域
  • 简介:关注和研究现实伦理问题,既是当代伦理学应用特征的表现,也是伦理学发挥其实践功能的必然要求。伴随人类文明与进步而出现和发展起来的城市,既是人类物质财富的集中地和人类精神文化的创新地,也是城市居民学习、工作、居住、娱乐的家园。毋庸置疑,城市规划与空间布局合理与否,直接关系着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抑或说与城市居民的美好生活休戚相关。显然,现代城市规划不仅是对城市空间的物质规划,更是以决策——实施为导向的公共政策和以定价值目标为前提

  • 标签: 城市规划 价值重估 伦理学 伦理反思 现代 批判
  • 简介:对于中国伦理学的理论研究和学科发展而言,西方伦理思想无疑是能够提供重要的知识与方法论资源的“他山之石”。正因为如此,西方伦理思想的研究贯穿于中国伦理学的发展进程之中。由南京大学杨明教授著的《现代西方伦理思潮》(安徽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以下简称《思潮》),部现代西方伦理思想研究的创新力作。该著有三大特点。

  • 标签: 现代西方 伦理思潮 伦理研究 教授 杨明 力作
  • 简介:60年来中国的伦理学有了长足的发展。广大伦理学工作者做了大量开拓的工作,研究成果非常丰厚,对整个社会的道德建设、文明建设做了卓有成效的贡献。社会的变化也为伦理学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关注这些资源,将为伦理学的研究带来新的突破。

  • 标签: 中国人 客观条件 伦理关系 伦理学 研究成果 道德建设
  • 简介:亚里士多德在《论灵魂》中提出了个多层次的欲望概念,并在其道德哲学研究中对这个概念作出了进步的发展。他区分了般而论的欲望和具体的欲望形式,前者通常被认为灵魂中与理性相对的部分,后者则根据其目标以及追求方式的不同而区分为欲求、冲动和想望。其中,想望作为特殊的欲望,本身便包含了对价值的敏感并且自然地与理性判断致。本文试图指出,般而论的欲望概念难以为人类行为的多重动机及其相互间的竞争关系给出恰当的说明,而经过区分的欲望概念则突破了理性与欲望对立的传统思路,不仅使我们对人性的复杂具有更加深入的认识,同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观察人类行为并对其作出恰当的道德评价。

  • 标签: 亚里士多德 欲望 理性 灵魂 不自制
  • 简介:司法公信力司法文明的重要标志,反映的司法机关和当事人、社会公众之间的信用、信任关系,代表了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本文在对司法公信力内涵研究基础上,从主体、客体两个维度对我国司法公信力不足的现象进行了总结,并从主观、客观两方面剖析了司法公信力不足的伦理成因。

  • 标签: 公信 司法公信力 表现 成因
  • 简介:“幸福”生活状态,人们对生活经验的主观感受,当然也是生活价值的评价。人们对幸福的感受与人们对幸福的追求和心理欲望相辅相成的。从社会或人际的角度看,幸福可以观察、可以评价的生活状态。创造幸福的过程痛苦的,但同时享受创造过程本身就是幸福体验,要学会创造幸福,学会享受幸福,这种享受不是独亭而需要分享。分享有两个好处,就个人来说,与人分享不仅更安全,也更有幸福感。就社会的角度来说,幸福的分享程度越广泛,说明这个社会越公平,秩序越好。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目标要与公民的幸福目的致。

  • 标签: 幸福 幸福广东 创造幸福 享受幸福
  • 简介:重灌输轻养成、重理论教育轻行为训练青少年道德建设成效不高的重要原因,而养成训练则被证明未成年公民道德素质生成的有效路径。这是由品德生成的客观规律、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的特点以及体验教育、实践育人的任务决定的。要切实提高道德行为习惯养成的实际效果,德目指标应易记易循,行为准则须明确具体;活动方案设计应贴紧未成年人实际,训练活动要注重可操作,强化情感体验环节,抓好“小处”、“小事”,注意训练活动的持续和家校(园)之间的良性互动,不断巩固养成成果。实践证明,从基本道德行为习惯养成训练入手正是促进未成年人道德建设取得实效的关键所在。

  • 标签: 养成训练 未成年人道德建设 德目指标 活动方案 情感体验 家校(园)互动
  • 简介:<正>“人目的,不是手段”的口号,从来不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最早提出这个观点的十八世纪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康德。康德从抽象的人性论出发,认为人与自然物的个重要区别是:人目的,而自然物只是人的手段。他认为没有理性、没有意志、没有尊严因而也没有自身目的的自然物,只能充当人的工具,只具有手段的价值。而有理性、有意志、有尊严、有自己生活目的的人,不只是作为手段而为别人所利用,人本身作为

  • 标签: 劳动者 剥削者 康德 剥削制度 社会主义制度 目的和手段
  • 简介:解决经济活动中经济价值与道德价值的冲突,谋求两者的和谐与协调之途,经济伦理学的基本任务。、人的生存方式与活动方式、经济活动的主观目的和无限性与经济资源的客观制约和有限性的矛盾经济价值与道德价值对立的历史根源;经济学与伦理学的分离则是其认识论根源。这种对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表现得最为尖锐、紧张。而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伦理学的繁荣则要求经济主体必须谋求两者的有机统。两者统、整合而形成基本的经济伦理:“考虑整体的经济价值”,即经济价值的创造行为要有兼顾道德价值的创造行为,经济决策要有兼顾他人和社会的需求和顾虑。在解决两者的冲突、保持和谐与合作方面,它是合适的经济伦理。

  • 标签: 经济价值 道德价值 对立 统一
  • 简介:麦金太尔关于“启蒙道德筹划失败”的断言可能导致两相反理解。麦氏认为,情感主义者放任道德分歧(多),须对无休止的道德争论负责。启蒙筹划虽然寻求普遍方案,然其背后却深藏不可公度的前提,同样导致不可公度的各家之言。只不过,后者仍试图用理性来解决,而前者则“坦率地”放弃这种努力。为缓解道德分歧,麦金太尔引入传统合理性。但亦存在问题。生活境遇的改变,使我们须悬置先入之见,通过对话重新圈定道德普世)与道德分殊(多)的话语范围。

  • 标签: 启蒙的道德筹划 不可公度 道德普世性(一) 道德分殊性(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