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8 个结果
  • 简介:先进和纯洁都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从认识论角度而言,先进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具有的优势的价值评价,纯洁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否脱离自己本质的事实判断。先进属于"上位"概念,具有优先;纯洁属于"下位"概念,具有服从。先进包含和统领纯洁,纯洁支撑和保障先进。在党的建设中,先进建设是根本任务和永恒课题,引领党的纯洁建设;纯洁建设是基本要求和基础工程,支撑党的先进建设,促进党的先进保持和发展。当前,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需要进一步认识党的先进和纯洁的位阶关系和统属关系,以更好地处理党的先进和纯洁建设的关系。

  • 标签: 先进性 纯洁性 逻辑关联 历史互动
  • 简介:邓小平领导党和人民解决了一系列关系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前途命运的重大关键问题:高举正确的旗帜。坚定地举起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旗帜,确立了毛泽东的领袖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坚持正确的道路。紧紧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领导党和国家成功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作出伟大战略决策。力促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着手实施改革开放的伟大战略。制定基本路线。经过长期探索,形成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创立邓小平理论。紧紧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主题思想阐明了九大相互联系的观点,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

  • 标签: 邓小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邓小平理论
  • 简介: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相关论述表明,“道德原则的历史”意指道德原则的特殊和相对中蕴含着普遍和绝对,道德原则是普遍与特殊、绝对与相对的统一。承认道德原则的普遍和绝对,是克服相对主义道德观唯一有效的路径。强调道德原则的历史,其要旨不在于否定道德原则的普遍和绝对,而在于反对空谈道德的道德主义。运用历史的道德原则“改变社会”,要求在物质生产领域探究社会现象的道德属性,揭示并消除非道德的根源。

  • 标签: 道德原则 历史性 历史主义
  • 简介:强调文化自信就必须高度重视文化安全。高校是抵御西方不良思潮、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传承优秀文化的主要阵地,强化高校文化安全对进一步继承发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当前,高校在维护文化安全中面临挑战:经济社会转型期必然伴随激烈的社会思潮变化;开放环境下,某些别有用心的外部势力加紧对我国进行思想文化渗透;信息技术迅速发展,某些别有用心的外部势力积极利用互联网散布有害信息。高校要旗帜鲜明地反对以文学作品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历史虚无主义,采取各种措施严防其在高校的影响与渗透:正本清源,逐步消除这些文学作品在高校学生中的心理土壤;敢于亮剑,坚决遏制历史虚无主义文学作品的渗透传播;形成舆论,开展对历史虚无主义文学作品的批驳反击。

  • 标签: 文化自信 文化安全 历史虚无主义 文学作品 高校意识形态
  • 简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弄清楚当代中国的最大实际,就是要明确当代中国的历史方位。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是我们判断当代中国历史方位的重要依据。从经济社会形态看,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主体社会形态看,当代中国正处于从'物的依赖关系'阶段向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过渡时期;从技术社会形态看,当代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后期;从交往社会形态看,中国正处于从半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的转型时期。

  • 标签: 当代中国 经济社会形态 主体社会形态 技术社会形态 交往社会形态
  • 简介:马克思与苏格兰启蒙哲学的关系是一项以往受到忽视的重要学术议题。基于大卫·休谟、亚当·斯密等人在政治经济学领域的卓越贡献,苏格兰启蒙哲学以崭新的经验理性主义和关于现代生活的务实取向而走在了时代前列,并引导启蒙精神向社会物质领域纵深推进。具体而言,苏格兰启蒙学派分别在历史观、正义论以及政治经济学的学科性质三个层面对马克思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话语与问题意识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深入挖掘苏格兰启蒙学派与历史唯物主义的传承与分殊,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学术品质与理论深度,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本质内涵,以及在今日全球资本主义语境下重建劳动主体性与解放的力量,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 标签: 苏格兰启蒙政治经济学 历史唯物主义
  • 简介:历史进步观是青年马克思著作中具有决定意义的“隐性话语”。少年马克思继承了启蒙思想对进步的推崇。在与青年黑格尔派的交往之中,马克思逐渐意识到抽象进步理论的不足之处。随着马克思从政治批判走向经济批判,他对历史进步的理解更加辩证透彻,并批判了与抽象进步观相伴随的古典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

  • 标签: 青年马克思 历史进步观 经济批判
  • 简介:无论是纵观近20年来客观的历史现实还是考察福山在这期间所做出的对美国的批评和对中国的赞扬,考察福山如何从高调鼓吹'终结论'到被迫唱起'衰败论'(即承认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衰落),都说明福山的'历史终结论'已终结了。对于正行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道上的中国人民来说,福山的'历史终结论'从轰动走向衰落是个难得的'历史事件',因为研究这一'历史事件',即研究福山的这一理论是如何走向衰落的以及为什么会走向衰落,可以有助于我们更清醒地把握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更能认清马克思所揭示的'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发展规律,增强对社会主义,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 标签: 福山 《历史的终结》 黑格尔的历史观 金融危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简介:张明在《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5期撰文认为,当前毛泽东研究领域中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泛起的关键原因在于毛泽东影响的持续“在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从经验事实到思想基础两个维度对毛泽东进行了否定处理,其中基于感性经验与具体史料层面所展开的情感宣泄、道德谩骂是最为直接的方式。

  • 标签: 历史虚无主义 毛泽东研究 哲学社会科学版 批判 大学学报 两个维度
  • 简介: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以下简称《费尔巴哈论》)中,恩格斯认为唯物史观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在这个语境中,科学解决了哲学的基本问题并将哲学从自然界和历史中驱逐出去,因而科学与哲学是对立的;“科学”意谓一种各门学科需要经过努力才能达到的标准,恩格斯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唯物史观是“科学”;拥有“范式”是科学最根本的特征,唯物史观尚没有成为历史观领域中的“范式”。马克思主义者的一个理论理想和理论使命就是使唯物史观真正成为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

  • 标签: 科学 哲学 标准 范式
  • 简介:谭献民、文斌在《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1期撰文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中国革命精神产生和发展的规律。它集中体现为中国革命精神的两次重大的历史转折:一次是从确立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先驱精神”和“红船精神”,艰难地转向在“工农武装割据”斗争中形成的“井冈山精神”和“苏区精神”

  • 标签: 长征精神 历史贡献 毛泽东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理论 中国革命
  • 简介:在毛泽东诗词中可以看到毛泽东思想的历史脉络。"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反映了遵义会议前毛泽东思想的孕育,以《沁园春·长沙》为标志,分为早期的发蒙、立志与而立之年后的思索、探路两个阶段。"而今迈步从头越",反映了遵义会议至新中国成立毛泽东思想的成长,分为抗战准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三个阶段。"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反映了建国后毛泽东思想发展期的历史,分为1949年至1966年经济技术建设和制度建设的"只争朝夕"阶段、1966年至1976年的文化和思想革命的"只争朝夕"阶段。

  • 标签: 毛泽东诗词 毛泽东思想 历史脉络
  • 简介: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是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创造回答,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它所阐述的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等思想,为坚持、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 标签: 正确处理 人民内部矛盾 发展和完善 社会主义
  • 简介:1949年3月,中共中央从西柏坡赶赴北平,毛泽东将此行比喻为"赶考",这透露出毛泽东具有强烈的历史意识,并且将历史意识作为指导革命的一种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正是由于具备了历史意识,毛泽东才能充分吸取历史教训,引领中国革命避免重蹈传统农民革命的旧辙。正是由于具备了历史意识,毛泽东才认清了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方向,带领中国顺应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新潮流,开辟了中国革命的新道路,使得中国迈进了崭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历史意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的宝贵的精神资源,今天仍应加以继承,始终保持"赶考"的心态,完成新时代赋予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

  • 标签: 毛泽东 中共中央 西柏坡 赶考 历史意识
  • 简介: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西南局第一书记邓小平对《新华日报》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提出紧密结合当地实际、密切联系群众、坚持批评与自我批评、坚持党的领导是办好地方报纸的条件和前提;重视《新华日报》的队伍建设,认为领导班子是核心,要适当增加职工福利,重视新闻工作者的素养和能力培养;在全面了解西南地区全局动态的同时,带头为《新华日报》写稿件,并具体指导一些重大问题的宣传报道。重温邓小平对《新华日报》的历史贡献,对于新形势下开展报刊新闻宣传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启示:要坚持党的领导;要有明确的政治方向;要有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 标签: 邓小平 《新华日报》 中共西南局
  • 简介:十月革命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影响既深刻又长远。毛泽东认为,十月革命不仅促使他本人"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而且还为中国人民"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更为世界上一切被压迫民族和国家"开辟了世界历史的新时代"。十月革命的道路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他山之石。中国共产党人正是从十月革命开辟道路的得失成败和经验教训之中找到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轨道。今天,我们如何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沿着正确的方向一路前行,仍然可以从毛泽东对于十月革命的认知之中受到诸多有益的启示。

  • 标签: 毛泽东 十月革命 启示
  • 简介:不少学者认为,马克思并没有就国家这一论题进行系统分析,其国家观是含糊的。通过研究不难看出马克思的国家观是清晰的,其国家观即是唯物主义的阶级国家观,基于唯物主义和阶级立场思考国家使得马克思明显地迥异于其他现代思想家,是马克思的特色和价值所在。

  • 标签: 马克思 唯物主义 阶级 国家观
  • 简介: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重要领导岗位上总结出来的编制管理思想无疑是人类编制思想库中的瑰宝,值得我们加以研究、借鉴和运用。在编制管理方面,邓小平历来强调人员编制应精简,要注重消肿,应法定化,不能随意变动,应与岗位职能相匹配,要提高工作效率。邓小平编制管理思想对推动人员编制的精简、法制化建设以及编制管理的学科建设作出了历史贡献。当前应坚持以邓小平"编制就是法律"、人员精简和人岗匹配的思想为指导,进一步推动编制管理的法治化进程和编制管理水平的提升,即要搞好不同行政层级与同一行政层级编制资源的动态调整,注重对行政机构编制内人员的结构调整,探索建立事业编制和行政编制之间的流动机制,将编外人员的管理纳入编制管理的日常工作。

  • 标签: 邓小平 编制管理 法制化 岗位职能
  • 简介:十月革命的胜利开辟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新纪元,加快了苏维埃俄国迈入世界现代化潮流的步伐,现今多数俄罗斯人对此认可。在十月革命影响下,中东欧和亚非拉等国被压迫者爆发一系列革命运动,从根本上震撼了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了世界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和不同经济发展模式既竞争、又共处的新格局。十月革命后苏共、中共和共产国际等率先发起抵御法西斯的号召,并联合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国一起为消灭法西斯、捍卫世界和平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苏联解体并非社会主义体制的失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十月革命的结果,又使十月革命伟大意义得以升华。

  • 标签: 十月革命 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简介:陈扬勇在《苏区研究》2017年第1期撰文认为,遵义会议与毛泽东领导地位确立的关系问题,是中共党史中的一个重大问题。最近,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特别强调这个问题,指出: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形成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这是我们党和革命事业转危为安、不断打开新局面最重要的保证”。

  • 标签: 毛泽东同志 领导地位 遵义会议 历史结论 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 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