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28 个结果
  • 简介:本文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视域下,对先锋小说进行审美分析,发现'生产关系一般'和'生产关系特殊'是先锋小说叙述文本审美的两个内核,它们在先锋小说借用历史、回避历史、游戏历史的形式中驱动着文本的审美表现。先锋小说叙述文本通过借用历史的形式表现了历史和人的双向生产;通过回避历史的形式,显现了历史正因为缺席而存在,并通过这种形式挖掘出社会历史最隐秘的情怀;游戏历史的形式则体现了历史外衣下的当代体验和戏仿历史中的人性主题。

  • 标签: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 生产关系一般 生产关系特殊 先锋小说 审美分析
  • 简介:张明在《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5期撰文认为,当前毛泽东研究领域中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泛起的关键原因在于毛泽东影响的持续性“在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从经验事实到思想基础两个维度对毛泽东进行了否定处理,其中基于感性经验与具体史料层面所展开的情感宣泄、道德谩骂是最为直接的方式。

  • 标签: 历史虚无主义 毛泽东研究 哲学社会科学版 批判 大学学报 两个维度
  • 简介:马克思与苏格兰启蒙哲学的关系是一项以往受到忽视的重要学术议题。基于大卫·休谟、亚当·斯密等人在政治经济学领域的卓越贡献,苏格兰启蒙哲学以崭新的经验理性主义和关于现代生活的务实取向而走在了时代前列,并引导启蒙精神向社会物质领域纵深推进。具体而言,苏格兰启蒙学派分别在历史观、正义论以及政治经济学的学科性质三个层面对马克思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话语与问题意识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深入挖掘苏格兰启蒙学派与历史唯物主义的传承与分殊,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学术品质与理论深度,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性本质内涵,以及在今日全球资本主义语境下重建劳动主体性与解放的力量,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 标签: 苏格兰启蒙政治经济学 历史唯物主义
  • 简介:作为历史唯物主义形成之重要环节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确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立场即以“现实的历史”为对象。由此,彰显了《资本论》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真实关系:《资本论》通过对资本的批判,不仅揭示了资本主义的“现实的历史”,而且揭示了融资本主义历史于一体的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因此,《资本论》不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简单运用,而是对作为“新世界观”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真正建构。

  • 标签: 《资本论》 历史唯物主义 建构 哲学
  • 简介:社会主义思想的源头在欧洲。作为一种伴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发展而兴起的社会政治学说,社会主义学说在20世纪初开始传入中国。20世纪头20年,日本是社会主义学说传入中国的主渠道,中国留日学生是译介和传播社会主义学说的主体。早期译介作为社会主义学说在中国传播的前提和基础性环节,不仅输入中国一套社会主义理论术语,而且通过译介和传播过程中的中国化阐释肇始了社会主义学说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同时通过译文的文言化表征了语言的时代化。

  • 标签: 社会主义学说 留日学生 译介 传播
  • 简介:在德意志意识形态批判中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不仅意味着马克思新世界观的诞生,更标志着马克思对以往意识形态理论的革命性变革。从此,意识形态批判超越了知识论的视野而达到了社会历史理论的思想高度,获得了科学的性质和品格。面向资本主义经济生活和经济关系的政治经济学批判,集中体现了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的科学性质,并且代表着马克思批判现代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独特理论视域。当代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的最新形势和特点,要求进一步将意识形态批判提升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课题,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层面上继续推进意识形态批判。

  • 标签: 意识形态批判 历史唯物主义 科学基础 资本逻辑批判
  • 简介:历史与现实反复证明,没有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指导就没有成功的社会实践,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就不可能取得今天这样巨大的成就。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高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觉、价值自觉和方法论自觉,以关注和关照当今中国社会变革的现实问题为出发点,以服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价值导向,在历史主题、社会存在决定论、社会基本矛盾理论、意识形态与核心价值观建设、人民群众史观、政治经济学、无产阶级政党学说、全球命运共同体等领域坚持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开拓了历史唯物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 标签: 习近平 治国理政思想 历史唯物主义 新贡献
  • 简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中共的奋斗目标。在新中国成立前局部执政的不同历史时期,中共集革命党与执政党两种角色于一身,既要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而奋斗,又要在局部区域内实现改良人民生活的承诺。中共从顶层设计出发,将改善民生和革命任务结合在一起,革命任务随着世情、国情和党情的不断变化而相应地调整,但执政区域内的民生建设却始终保持了常态化。其基本经验是:必须不忘初心、始终秉持民生幸福的执政理念;必须用历史的眼光看待民生问题;必须用辩证的思维把握民生建设。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以史为鉴,有助于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势下推进民生建设。

  • 标签: 中国共产党 局部执政 民生建设 常态 基本经验
  • 简介:对于1917年俄国革命,我们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以确凿的历史事实为依据,主要论述了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二月革命的主要成果是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革命的动力是无产阶级和革命士兵。他们通过工兵代表苏维埃这一组织,手持武器,英勇战斗。但资产阶级窃取了革命成果。“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的出现是二月革命局限性的集中表现。二是二月革命后列宁及时制定了进一步实现社会主义革命的战略策略。包括提出四月提纲、统一党内思想、充分发动群众、与左派社会革命党联合行动、根据瞬息万变的形势及时变更革命策略。本文着重论述了列宁在这一时期的领导艺术,揭示了列宁不仅是一为伟大的理论家,还是一位杰出的实践家。三是论述了十月革命的历史地位和重大意义。十月革命不是二月革命的反动,而是它的继续和发展。两次革命都要肯定,但不能并立,不能调和。十月革命是俄国广大人民唯一正确选择,不是某个政党或某个领袖个人的选择。十月革命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鼓舞和支持了各国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和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十月革命的胜利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开创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制共存的新时代。

  • 标签: 历史唯物主义 二月革命 十月革命
  • 简介: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高校政治信仰教育。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不仅是应对社会急剧变迁的必然选择,而且也是确立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指导地位的客观要求,更是培养共和国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迫切需要。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着重从建构组织制度、培养师资队伍、规范课程体系、拓展实践路径等方面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这一历史图景不仅波澜壮阔,而且其中的经验和做法给当前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工作提供了重要启示。为此,新形势下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要处理好"破旧"与"立新"、"传统性"与"时代性"、"理论灌输"与"社会实践"、"集中统一"与"形式丰富"的关系。

  • 标签: 新中国成立初期 高校 马克思主义信仰 历史考察
  • 简介:黄海在《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5期撰文认为,毛泽东领导了我党历史上第一次马克思主义教育活动——延安整风运动,由此开创了我党开展马克思主义教育活动的先河。他开创的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全党的教育方式、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教育方法、服务于党和国家中心任务的教育目的是对我党马克思主义教育活动的重要历史性贡献,为党内马克思主义教育积累了成功的经验。同时,也存在值得我们借鉴的教训。这些经验和教训,对于我们深入开展党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活动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 标签: 马克思主义理论 教育活动 历史贡献 毛泽东 哲学社会科学版 批评与自我批评
  • 简介:周恩来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与中国革命经济建设实践相结合,形成了丰富而又珍贵的符合中国国情的政治经济学的系列理论观点,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周恩来经济思想宏伟博大,本文仅从周恩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基本经济制度理论、分配制度理论、开放发展理论等五个方面做出的历史贡献进行探讨研究。

  • 标签: 周恩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历史贡献
  • 简介:《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关于历史问题的政治决议,也是对我们党和中国革命、建设及改革事业产生重要影响的纲领性文献。决议以'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为基本思路,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基本线索,对党的历史进行'系统性'总结和'批判性'审思。决议是我们党站在理论反思的高度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一核心命题的自觉回应,呈现出用'中国经验'建构面向'中国问题'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内在逻辑,为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搭建了重要的话语平台,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进到新的境界。探析和阐发这一逻辑,不但有助于我们更加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而且对现时代如何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毛泽东思想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简介:历史转折时期,从中国共产党党内到社会大众围绕农业生产责任制是否符合社会主义原则产生了激烈的论争。论争的要点主要是农业生产责任制是否会滑向或等同于分田单干、是否会引起两极分化、是调动社会主义还是个体积极性、是否能过渡到现代化农业等。论争的进行不仅使农业生产责任制得以维系、尝试并最终确立,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突破了对社会主义的教条式认识,为改革开放打开了窗口。

  • 标签: 历史转折时期 农业生产责任制 论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简介:强调文化自信就必须高度重视文化安全。高校是抵御西方不良思潮、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传承优秀文化的主要阵地,强化高校文化安全对进一步继承发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当前,高校在维护文化安全中面临挑战:经济社会转型期必然伴随激烈的社会思潮变化;开放环境下,某些别有用心的外部势力加紧对我国进行思想文化渗透;信息技术迅速发展,某些别有用心的外部势力积极利用互联网散布有害信息。高校要旗帜鲜明地反对以文学作品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历史虚无主义,采取各种措施严防其在高校的影响与渗透:正本清源,逐步消除这些文学作品在高校学生中的心理土壤;敢于亮剑,坚决遏制历史虚无主义文学作品的渗透传播;形成舆论,开展对历史虚无主义文学作品的批驳反击。

  • 标签: 文化自信 文化安全 历史虚无主义 文学作品 高校意识形态
  • 简介: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是一种政治经济学的历史唯物主义批判。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双重维度的视域下,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具有双重意蕴:它不仅变革政治经济学的术语,使之'正立过来',而且探寻'解放何以可能'的现实道路,'使现存世界革命化'。所以,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不仅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纯粹的科学认识',更是关于'人类解放'的'行动','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

  • 标签: 马克思 政治经济学批判 历史唯物主义
  • 简介:西方马克思主义对新自由主义的批判开始得并不晚,几乎可以说是与新自由主义的发展同步。由于西方马克思主义对新自由主义的批判是融入对自由主义、资本主义和现代性的批判之中的,所以它在众多对新自由主义的批判声音中表现得并不抢眼。但是,在金融危机之后,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理论和观点不但得到了进一步的延续,而且这一批判对整个西方左翼对新自由主义的批判,以及我国理论界对新自由主义本质认识的深化,都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不过遗憾的是,这一批判仍没有突破西方马克思主义惯有的"重批判、轻替代"的局限。

  • 标签: 新自由主义 自由 技术资本主义 霸权 启蒙悖论
  • 简介:随着以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革命浪潮对资本主义的塑造,工业帝国主义渐变为信息帝国主义。信息帝国主义是帝国主义发展的新的阶段。无论是工业帝国主义,还是信息帝国主义,其本质都是垄断,前者更多的是垄断物质资源,后者更倾向于垄断知识和信息。信息帝国主义为世界社会主义的运动复兴创造了高度成熟的物质基础和思想基础,信息资本主义“创造性破坏”必将推动历史向更高阶段发展。我们必须站在更大尺度上、以人类发展的长期历史视角理解列宁帝国主义论,不能以50年、100年的时间看待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列宁帝国主义论的理论逻辑不仅没有过时,而且正在实践中日益彰显出伟大的真理光芒。

  • 标签: 信息帝国主义 列宁 信息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 信息
  • 简介:2017年7月6日至9日,美国社会主义大会在芝加哥举行,这是在特朗普执政以后,继纽约左翼论坛之后召开的又一次犬规模的左翼学术论坛;是左翼学者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揭露资本主义制度危机、探寻社会主义替代方案的学术盛会,凝聚了北美左翼力量,唤醒了工人阶级意识,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我们也应辩证地看待北美左翼学者的学术观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大会设置了100多场专题讨论,主要有三方面观点,一是马克思主义仍然是理解资本主义制度及其危机的关键;二是特朗普时代的美国面临多重危机;三是社会主义者应当在美国建立工人阶级政党。

  • 标签: 美国社会主义大会 马克思主义 社会主义 特朗普时代
  • 简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辩证统一的演进过程,就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相结合,形成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蕴含着建立新中国和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间的内在逻辑。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辩证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和文化等方面。这几者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历史必然和发展方向,揭示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实现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辩证统一的宝贵经验,是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认清中国国情,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不懈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

  • 标签: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 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 实践 辩证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