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03 个结果
  • 简介:公共性是人的本质属性。儒家哲学对社会交往、公共活动、公共利益、公私矛盾与统一等公共性问题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儒家公共性兼具超越性与现实性两个向度。“道”是儒家公共性超越向度的表达,是人间秩序建构的价值标准,是现实社会的合法性基础;“礼”与“仁”是儒家公共性现实向度的表达,“礼”为现实社会构筑制度基础,“仁”为现实生活提供精神支柱。儒家哲学正是围绕“道”、“礼”、“仁”的实现而展开其公共性内涵。在这一展开过程中,儒家的社会理想与人生意义得以实现。

  • 标签: 公共性 儒家哲学 语境分析
  • 简介:援类而推的方法是中国先秦时代特有的并广泛使用的一种思维方法。对于这种推类方法,古代先贤只给出了一系列的语义说明,没有而且也不可能给出一个形式语言的语形说明。如借助现象对事物的状态和功能及其所具有的规律进行描述的科学认识方法,我们今天可以尝试着给它构造一个推理模式,并通过分析它的思维进程、根据、推导原则及违反原则的错误,展现它的特点、能够成立的有效性及世代相传的普遍适用性,并进而了解其背后的逻辑原则、文化传统、人文精神,从逻辑与文化的角度增强我们对传统思维方法论意义、文化认同意义的感受,并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在越来越广泛的文化交流与沟通中,促进对传统思维方式的辩证扬弃,促进不同文化之间思维方式的沟通。

  • 标签: 有效性问题 先秦时代 构造 推类 文化传统 科学认识方法
  • 简介:<正>如果说先秦儒家(主要指孔子和孟子)是以道德理想的提升而达到超越自我和世俗的限制,以实现其超凡人圣的天人合一的境界,那么先秦道家(主要指老子和庄子)则是以其精神的净化而达到超越自我和世俗的限制,以实现其对自由的精神境界的追求。如果说先秦儒家采取的是一种积极肯定人生、提高道德学养的方法来实现其超越,那么先秦道家则是以消

  • 标签: 精神境界 性问题 肯定人生 道德理想 内在精神 普遍原则
  • 简介: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和标志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公平分配。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这个阶段,公平分配的内容应当是在保证基本需要得到普遍满足、共同富裕的基础上,坚持按劳分配,形成社会成员之间的合理差距。能否做到这一点,关系到社会能否保持稳定,能否充分调动社会成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使各类社会活动保持高效率。

  • 标签: 公平分配 社会分化 苏南地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成员 经济发展
  • 简介:教育公平是和谐社会首要的、基本的内容,也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取向。高校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肩负着培养高素质优秀人才、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使命。本文以教育公平为契入点,探讨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和谐校园框架。

  • 标签: 教育公平 和谐社会 和谐校园
  • 简介:近来,随着城镇医疗救助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医疗救助给付的公平问题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基于《中国民政统计年鉴》2008-2012年287个地级市的统计数据,运用基尼系数与泰尔指数测量与分解法,考察了城镇医疗救助给付水平不平等性地区差异的构成因素和贡献因素。结果发现:城镇医疗救助给付存在比较严重的"横向不公平问题。特别是2010年以来,城镇医疗救助给付水平的地区不平等性日趋显著。其中,从地区特征来看,给付水平的不平等性主要来自地区内,以东部地区不平等最为严重。从给付结构来看,"一次救助"(资助参保)较"二次救助"(大病救助)不平等性更为凸出。本研究还发现,加大"一次救助"人均给付的投入力度,有助于降低总体给付的不平等性。

  • 标签: 城镇医疗救助 横向公平 给付水平 给付结构 基尼系数 泰尔指数
  • 简介:<正>“超越”是人类语言中一个极为重要的词,它被广泛地使用于涉及到人类精神生活的几乎所有领域,哲学,宗教,文化,艺术,日常生活.其中原因,简单地说,当然就是:超越是人类精神生活中至为重要的问题.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西方还是东方,都是如此.在现代汉语中出现的“超越”一词也具有同样的地位.

  • 标签: “超越” 现代中国哲学 “内在超越” 西方哲学 现代汉语 形上学
  • 简介:<正>谁是《周易》的作者?这个问题比较复杂,不是三言两语能谈清楚的,需要多占些篇幅,作较详细地说明。今传本《周易》,从表面来看,是一部书。然而里边有经,有传。在经里,又有八卦、重卦、卦辞、爻辞的问题。这些东西都是何人所作,向来就有不同的说法。在传里,一般说有上彖、下彖、上象、下象、上系、下系、文言、说卦、序卦、杂卦十篇,亦称《十

  • 标签: 周易 六十四卦 天之道 系辞 圣人 序卦
  • 简介:近年来的美学研究,时有新的学派与思潮出现,如环境美学、身体美学的探讨,美学日常生活化的导向等。然而,纵观2013年的美学研究,似乎少了一些思潮迭起的喧嚣,多了一些对问题的冷静探索与思考。这不仅体现在学者们对新的思潮与学派的反思中,也体现在对传统思想的重思与重构中。

  • 标签: 美学研究 国内 日常生活化 环境美学 身体美学 传统思想
  • 简介:《周易》是中国文化的源头活水,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政治智慧、治国方略和人生体验,对铸造中华民族精神,推动中国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本文从顺天应人、居安思危、趋时尚中、贵易尚简、尚贤养贤、求同存异、节以制度、无为而治等八个方面作了阐述,以为《周易》所提出的许多治国方略、理政经验、治理原则,对于我们提升治理能力,都有十分重要的启示。

  • 标签: 《周易》 政治智慧 治理能力
  • 简介:《论语》一名定于何时,历史上有两种主要争论:一种源自《汉志》,以为《论语》成书时所名;一种源自《论衡》,以为汉代始定。有两现象似与《论衡》之说相合:其一,除《论语》一名外,《论语》汉代还有"传""语""记"等多种称谓;与此同时,其二,先秦及汉代早期文献中鲜见《论语》一名。然《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及《宋书》等史籍中《论语》的称引情况表明,以上两现象其实并非缘于《论语》书名未定之故,而是与《论语》的称引方式有关。鲜见《论语》一名乃是由于鲜以"《论语》曰"方式称引《论语》的称引习惯所致,这一称引习惯广泛存在于先秦、两汉及魏晋南北朝时期。

  • 标签: 《论语》 称谓 称引 书名
  • 简介:中国三十余年的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实践催生了各种哲学探求与研究思路。时代呼唤着哲学的自觉与创新。就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说,对研究路径思考的主要差异可以概括为“向后看”与“向前看”两个方面,前者力主通过对马克思文本的解读来还原马克思哲学的真精神;后者则重点关注当下时代和现实生活。然而这两者其实是殊途同归。我们尤其不能把哲学研究变成纯书斋的学问。

  • 标签: “中国问题” 当代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哲学 马克思文本 改革开放
  • 简介:与西方哲学相比,儒家的知行学说表现出一些特点,如在道德的能力根据方面并不偏执理性或情感一方,而是考虑到心与情的关系;以道义性的“气”作为从知到行的助力因素等。然而其“知”的概念具有伦理与认知的双义性,未能将“知识”与“信念”区分开来,甚至没有产生“信念”这一概念,并且未能将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相分离等,这些造成了它在学理上的一些不足,以及相应地带来一些诸如“知识”与“道德”不分的结果。

  • 标签: 知行学说 儒家 实践理性 “道德” 西方哲学 “气”
  • 简介:10月16日在中共中央党校举行,由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中共中央党校科研部和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联合举办。中共中央党校校委委员、科研部主任梁言顺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主任李晓兵代表主办单位致欢迎辞。来自在京部分高校、报刊杂志、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共70余名代表出席会议,对哲学学科的前沿问题进行研讨。梁言顺在讲话中指出,当前中国的哲学研究既要找准前沿,也要立足实际;既要注重学习借鉴,也要善于甄别取舍。

  • 标签: 哲学学科 高层论坛 中共中央党校 马克思主义研究 教研部 主办单位
  • 简介:唯物史观的结构分析方法和过程分析方法是我们解读“中国问题”的两个基本的哲学分析框架,其中有两个值得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关注的根本性问题。首先是“结构转型”:结构分析方法要求我们必须把握中国的社会结构。中国的传统社会结构与马克思讲的经济社会结构和恩格斯讲的“平行四边形”的合力结构不同,中国历史形成并遗留下来的是社会层级结构。

  • 标签: “中国问题” 结构转型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总问题 经济社会结构 结构分析方法
  • 简介:在推进我国当代政治文明建设的进程中,古代齐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有许多科学的合理的成分值得我们积极借鉴和吸收,党的十七大进一步升华了这种民本思想,创新地全面部署民生问题

  • 标签: 民本思想 十七大 民生问题
  • 简介:为人后者要为所后者服斩衰,这是过继的一般原则。但是,如果在宗子去世一段时间之后,再确定过继的人选,那么相应的斩衰服的起始点应该从何时算起,却成了礼学中争论的问题。对于过继晚造成的税服问题大致有三说:以所后者亡月为始说,以为人后者出后日为始说,阙疑说。本文试图通过梳理不同的观点及展开问题的复杂性,揭示不同观点背后的礼学依据,并返回《丧服》经传本文,对于三说进行裁断。

  • 标签: 税服 吉凶不相干 为人后者为之子 出后晚 闻丧晚
  • 简介:有一对夫妻因为双方性格不和而离了婚,夫妻双方都想要孩子,结果法院还是把不到十岁的儿子就判给了父亲;为此,母亲感到非常生气,觉得父亲不配教育孩子,搞不好还会把孩子引向邪路.

  • 标签: 再婚家庭 亲子关系 经济费用 爱心
  • 简介:帛书及楚竹书、阜阳汉简的面世,极大地拓展了我们对经文的研究视野.东汉熹平间,灵帝诏诸儒正定五经,以熹平石经作为今文标准本,熹平石经遂成为后人研究、界定汉代经今、古文的重要依据.然今以帛考之,汉初人们以隶字抄书,并无严格的今、古文区分,故熹平石经作为分辨汉人今、古文的权威,只是为平息当时的今、古文之争.汉唐人以自己所见之有限的古文本而定其"古文某作×",今以竹书校之,方知其所见之古文本及其古文字,与战国竹书古文本多有不同.而由今本与竹书本多有相同相通者考之,知今本确为古文本无疑.随着帛的出土,有本师传授的今文在亡佚千余年后又重现于世,对弄清六十四卦中的一些疑难卦爻辞原旨,厘清汉人今、古文经学的发展与演变,无疑有重大的借鉴与帮助.

  • 标签: 帛书《周易》 楚竹书《周易》 今本《周易》 今文经 古文经 熹平石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