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2 个结果
  • 简介:张载理学思想中,含有丰富生态伦理观,包括“太和”之道、“天人合”、“乾父坤母”、“民胞物与”等著名命题。张载生态伦理观与社会伦理观之间具有很强相关性乃至致性,而这二者又都是以张载天道论或宇宙论哲学为基础。以天道论或宇宙论哲学为基础张载生态伦理观,其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太和”之道、“天人合”:人与自然和谐原理;其二,“乾父坤母”、“民胞物与”:人与自然和谐根源和准则。张载人与自然和谐观对于今天重建人与自然之间新型关系具有重要启迪意义。

  • 标签: 张载 生态伦理观天道论天人合一 乾父坤母 民胞物与
  • 简介:在有着深厚隐逸文化传统中国,把隐逸看作是典型高尚行为似乎已经成为历来人们共识。然而,实际上中国并不存在能够成家之言隐逸思想,中国隐逸思想分为儒、道两派,而且它们之间有着本质区别:儒家隐逸以合乎道义为准则,道家隐逸则以追求适性为目的。儒家隐逸思想中,“高尚”的确是隐逸行为个重要性质;不过与之迥异是,高倡“道法自然”道家却并不认同“高尚”这个人为概念,并且认为恰恰是这个所谓“高尚”性质才导致隐逸蜕化,使之沦为“禽贪者器”。可是非常遗憾是,从古至今的人们总喜欢不加区分且自以为是地把顶“高士”帽同样强行扣戴在道家隐士头上,由此便形成了中国隐逸思想认识个重大误区。

  • 标签: 隐逸思想 儒家 道家 高尚
  • 简介:摘要:阳明两大弟子钱德洪、王畿对四句教颇持歧解,后人因此持续对“无善无恶”进行若干辩论。黄宗羲较支持钱德洪,牟宗三则倾向于王畿。然考察《传习录》,另有组渐顿、本体工夫对比,即阳明“心即理”与朱熹“格物穷理”之说,而这其实才是阳明阐发良知学基源问题。对照之下,钱德洪理解显然近于此说,而较不契于阳明晚期以无善无恶说良知说法。同时,阳明良知除了心性本体之外,另有存有本体意义。从对“恶”处理来看,两者之间显见差异。从心性本体而言,恶来源是外在、后天。但从存有本体而言,就不能说另有外来障蔽;于是,恶便成为自身异化。对此问题,阳明本身并未有解,牟先生则藉由《大乘起信论》“依于心有二门”理论模型说解之。不过,我们认为《大乘起信论》之说与“无善无恶是谓至善”并不相同。同时,再比对钱、王之说,二人虽也有“心无善”说法,但前者乃是指“不心外求理”,后者则是指“空洞无物”,显然对良知本体理解颇不相侔。准此可知,阳明良知教当前后期之差异,而后期道德之外,明显另具佛、道二家超越善恶、超越道德之意义。

  • 标签: 良知 存有 本体 无善无恶 至善无恶
  • 简介:2013年4月20日至21日,由中国哲学史学会、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暨国学院主办“中国哲学史研究现状与前瞻”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大学举行,来自全国各大高校、社科院等科研机构专家学者以及相关报刊媒体单位代表110余人出席本次大会。大会收到论文80余篇,主题非常全面,从先秦哲学到现代哲学,乃至对少数民族哲学、地域性哲学皆有探讨。论文质量之高、内容之丰富、观点之新颖,令人耳目新。现综述如下。

  • 标签: 中国哲学史研究 学术研讨会 综述 现状 多维度 诠释
  • 简介:《论语·泰伯》“曾子疾”两章都是关于曾子临终场景记录,编次倒置彰显孔子守死善道教诲主题。守死、善道是曾子守死心态和修身意志表征,因而守死得以守护死亡、喜悦全归,善道得以留存礼之不善而“贵乎道”之善。检视身体、踏上9-3途之守死是对死亡接纳,因而守死指涉修身外延;人之将死,尚能“动容貌”、“正颜色”、“出辞气”,此之善道是对生命坚持,因而善道指涉修身内涵。曾子身体爱欲,是孝和仁巅峰体验;“言不远身”,“行不远身”,是“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君子风范和儒家修身哲学革命性、彻底性表达。

  • 标签: 《论语》 曾子 守死 善道 爱欲 修身
  • 简介:翻译与美学关系是密切而持久,接受美学是读者中心论,它充分肯定读者对于作品意义和审美价值得以最终实现所具有的决定性作用.本文从美学角度分析公示语语体特征,提出公示语翻译美学原则与策略,即忠实美、等效美和创造美,并结合实例,指出了公示语英汉互译新视角.

  • 标签: 公示语 接受美学 语体特征 翻译
  • 简介:心态史兴起,为我们认识历史和研究历史提供视角与路径。心态史研究,可以使我们研究过程中对研究对象进行深层次研究,获得更加接近于历史时代和事实研究结果。在心态史视野,资本主义西欧兴起与发展繁荣根本性前提是,12—18世纪西欧发生了场社会心态革命。这场革命为资本主义实际存在构建了“爱恨秩序”,规定资本主义生活中价值优先或后置规则(伦理),规定“资本主义人”世界观和世界认知结构与内涵,为资本主义提供道德上合法性与行动上可行性。

  • 标签: 心态史 西欧 资本主义兴起 道德合法性 行动可行性
  • 简介:江苏实施“两个率先”战略目标对社科发展提出了由大到强现实要求,确立了建设“五大高地”、实施“五大行动”目标任务。实现由大到强,江苏注重推进决策咨询能力建设、学科创新体系建设、人才高地建设、发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示范带动作用。江苏实践经验表明,哲学社会科学强省建设必须以提高服务大局能力和水平为目标,自觉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质量和效益为导向,加快转变科研发展方式;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不断完善研究体制机制,激发工作活力;以优势学科和高素质人才为支撑,以发展特色地域文化为重要使命。

  • 标签: 社科强省 两个率先 创造性实践
  • 简介:王阳明思想中,良知与孝是体用、本末关系,孝仅仅是良知发用中之事。由于王阳明良知学是从对《大学》诠释中拈出,故随着阳明学发展,其后学便将《孝经》纳入了良知学体系内,以《孝经》来解释《大学》,采用以经解经、方式印证良知之说。至罗汝芳而提出以孝弟证成良知,以孝弟为良知本体,故以良知学注解《孝经》便成为必然,虞淳熙《孝经迩言》就是晚明时期以良知学注解《孝经》典范之作。

  • 标签: 王阳明 《孝经》 良知 诠释
  • 简介:作为儒家经典《孟子》,辽、金二朝都得到了不同程度传播。辽代并无孟学著述著录信息,但从营州人马保忠进谏辽帝,称扬“孔孟圣贤之教”表述可以推断,《孟子》辽代有所传播,并且认定“孔孟”乃属体之学。至于金代,由于汉化程度更高,《孟子》也国子监、国语译经、科举考试等领域得到更广范围流传,孟学著述亦更丰富;无论是金朝科考科目规定,还是王若虚等人著作,都体现出北方学术传统对南方朱子理学反动特色。《孟子》辽、金传播,对于二朝教化广施和器度涵养,对于推进二朝儒学化进程,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 标签: 《孟子》 辽代 金代 四书学 经学
  • 简介:摘要:海外汉学界基于特殊视角,对《周易》很独特理解,以史华慈为例,他认为占筮实践中,《周易》逐渐由窥测神意工具转变成了万事万物及其变动象征体系,借助于此我们可以变动情境中采取合理行动。《周易》思维体系背后预设“相关性宇宙论”,这种宇宙论表明了人在理解和控制世界上逐步增长自信。《周易》本是为世俗成败提供启示工具,但是儒者解释和运用《周易》时,由于只对“每种具体情境所需道德姿态感兴趣”,因之将其与儒家结合起来,并且展现不同形态儒学。史华慈之所以对《周易》有这样独特解读,是立足于特定问题意识和知识背景。对史华慈《周易》解读反思,有助于推动易学研究发展。

  • 标签: 史华慈 汉学 《周易》 占筮 相关性宇宙论
  • 简介:东南亚诸国受到西方殖民影响,宗教信仰自由环境。华人宗教信仰虽然多元化,却因为根深蒂固传统习俗和生活仪规,信奉阿伯拉罕宗教时,信仰方面会出现柢牾,特别是“神”观南辕北辙。我们视祖先为神,把祭祖看作是孝个重要环节,阿伯拉罕宗教则为了求得神统,必得污蔑圣贤、前人、祖宗,不准供神像牌位,而只对“神”负责。今时,随着华人教育提升,追求精神文明欲望越是迫切,但若信奉阿伯拉罕宗教,则要有很大勇气,因为要无视百善孝为先事实,敢于断绝孝循环,让“家”不再是“神”所归之处,所以许多他教徒,都处在灰色信仰之中。

  • 标签: 华人教育 文化自信 宗教信仰自由 南洋 传统习俗 精神文明
  • 简介:“慎独”之说,出于《中庸》,首章言: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独也。《中庸》篇中,子思用心于“诚”,然而“诚”基础则在于“慎独”二字。何以言之?《中庸》首篇论“性”、“道”、“教”以贯之,这是从本体立论,随后即以“道”之不可须臾离而引出“慎独”之说,以慎独为“修道”工夫。因而首章经络分明:本体(道)、工夫(慎独)并举。

  • 标签: “慎独”思想 精神关怀 历史观 孔子 延拓 儒家
  • 简介:《两自由概念》中,伯林对消极自由辩护是从两方面做出:他既主张自由本身就是消极自由,又主张作为政治价值自由只能是消极。这两个主张虽然形式上相似,但却缺乏逻辑上必然联系。消极自由继承者们同时接受了这两观点,并进而认为消极政治自由发源于消极自由本身,由此得出了自由没有内在价值结论。罗纳德·德沃金对自由问题处理典型地体现对伯林自由观念这种解读,本文通过对德沃金论证考察,指出政治领域中各项基本自由权利必须以追求理想人生积极自由为前提才能得到理解,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并不截然对立,反而相互补充、共为体。两自由之间这种内在联系为我们重新理解伯林自由观念提供线索,而对伯林文本步考察和澄清则佐证我们重构伯林自由观念合法性。

  • 标签: 消极自由 积极自由 内在价值
  • 简介:韩愈强调孔墨相用,建立新儒学,认为孔墨相同,直接利用,包括:爱内涵、思想来源、圣人崇拜、贵王贱霸、尚贤、尚同、天神等七大方面;主张孔墨互补,甄别利用;同时注意孔墨不同,谨慎利用。韩愈生是对孔墨精神践行,是孔墨互用典范。历史上对韩愈孔墨互用进行了评说,认为孔墨互用很有必要,肯定韩愈积极贡献,其中有蔡元培、冯友兰、陈寅恪、英国著名汉学家葛瑞汉等。

  • 标签: 韩愈 孔子 墨子 相用
  • 简介:德国汉学界对中国哲学理解和研究长期以来存在重视先秦、轻视宋明倾向,但德语世界对朱熹思想译介活动和阐释工作也并非没有积极面,这主要体现在其译介活动悠久历史和阐释工作层出不穷上。对朱熹思想在德语世界中接受进程考察有助于我们为场真正对话做好准备,然而目前所看到德语世界朱熹思想研究大都不能令人满意,都还难以经得起学术性严格推敲,这现象反过来必然促使我们去深入思考思想对话真正本质。

  • 标签: 朱熹 理学 德国汉学 中国哲学
  • 简介:孔子论乐本于情性,强调情感安顿,侧重于个体生命关怀与真实情感。孔子音乐世界中,音乐情感实包括艺术情感、道德情感和自由情感等三重境域,其所谓“成于乐”,既体现为道德情感“实有诸己”,又呈现为成己、成物生生转化“自由自我”实现历程,即由艺术情感、道德情感向自由情感逐层升进。

  • 标签: 孔子 艺术情感 道德情感 自由情感
  • 简介:《庄子》以躬、身、形、体指涉身体之不同领域。它拒斥《论语》里著名礼仪化躬身,蔑视矫揉造作身体修行,欣赏最初作为活身、生身身体,而对社会关系与义务则心存戒备。庄子尤爱玩弄形身,将其肢解、使其变形,以便让人穿透形之间界限,与物同体,享受无限自由。

  • 标签: 躬身 形体 身体
  • 简介:道德两难是中西思想传统都曾关注和思考问题。道德两难情况可以分为虚假、弱、强三类。先秦儒家创造高明经权思想,并以之应对道德两难。如《春秋公羊传》提出了解决道德两难问题三大法则,包括权衡法与两全法。中国传统仁义冲突是“强道德两难”,是先秦儒学着重思考和巧妙应对难题。道德两难解决有时必须以当事人毁灭为代价。通过与康德伦理学、萨特存在主义伦理学以及弗莱彻境遇伦理学等初步比较,先秦儒家经权思想在对付和解决道德两难问题上独特性或优越性得以凸显。

  • 标签: 先秦儒家 道德两难 经权 仁义 冲突
  • 简介:法治社会中,司法公信力个案中实现有赖于对当事人程序权充分保障。现代民事诉讼中,证明权是当事人程序权核心,而证明权生成实定法基础也只存在于近代之后民事诉讼制度中。历经改革中国民事诉讼制度与证明权相契合,既具备证明权生成实定法基础,也亟待证明权有效配置以提升民事诉讼结果正当性。

  • 标签: 证明权 程序权保障诉 讼证明方式 民事诉讼构 造审前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