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本文集中讨论了中有关山林资源问题,分四个方面:(1)破坏山林资源所产生恶果认识;(2)树木生态认识;(3)重视保护山林资源;(4)保护山林资源与"大生态观".

  • 标签: 管子 山林资源 生态
  • 简介:<正>严复以其在甲午至辛亥期间数篇政论及西学译著名世,其中尤以《天演论》翻译最为著名.时当甲午新败,举国震惊,严复说:“中国自甲午一创于东邻,庚子再困于八国,海内憬然,始知旧学之必不足情,而人人以开瀹民智为不可已.”(王栻主编《严复集》,中华书局1986年,第152页).穷则思变,严子几道(严复,初名传初,乳名体乾;1866年考入福州船政学堂时改名宗光,字又陵;1897年,严又陵从英国返国,改名复,字几道)以其兼通中西深厚学力,率先向清末变迁中中国社会、学术、政治等各方面,以中西比较眼光,发出猛烈批评.

  • 标签: 严复 《老子》 《庄子》 老庄哲学 “超越” “内在超越”
  • 简介:天、地、人三才各有其道思想乃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思想共识,但只有《易传》对此作了深入而一贯探讨,从而影响深远。在《易传》那里,天、地既有其体,又有其德。天之体为阴阳之气,地之体为刚柔之质。阴阳之气实质上是能量与信息所构成之“场”,而刚柔之质则是气能量密集化存在形式;另一方面,天之德为乾,而地之德为坤。乾是健动不息创生品格,而坤则是厚德载物接纳性品格。天地各有其能,各具其德,但只有人能够会通天地之能、合和天地之德。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人智能能够代替天地,因为人总是有其自身限制,但人存在也同样不是天地重复,而是以其不同于天地品格,与天地并列为三。

  • 标签: 《易传》 天道 地道 人道
  • 简介:明代“大礼议”围绕明世宗入继大统后伦序安排问题进行了一系列争辩。清儒从礼学角度入手,不但彻底否定了张璁派“统嗣二分”原则,同时又批评杨廷和伦序安排认为其会导致太庙“昭穆紊乱”。那么在清儒那里怎样伦序安排才能使太庙“昭穆不紊”?清儒太庙昭穆认识与其整个宗法制度理解密不可分。宗庙昭穆之常为父子相继,昭穆之变则会出现“以弟后兄”“以孙后祖”情况。本文正是希望在这一常一变之间梳理出清儒对于昭穆制度认识,这也将有助于辨明清儒“大礼议非礼”一说礼学基础。

  • 标签: 礼学 昭穆 大礼议
  • 简介:《春秋》义法是孔子整理鲁史而成《春秋》时,继承发展先前史家笔法而形成编撰方法、思想原则和笔削法度总称。《春秋》义法有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之分。表层结构指“属辞比事而不乱”编辑原则,既包括材料取舍上“先内后外、录大略小”和“常事不书、有变乃志”,也包括材料编排上“统一时间概念”和“严密时间关联”,前者可以称为载笔之基,后者可以称为载笔之端,两者合起来构成《春秋》义法前提和基础。《春秋》义法深层结构指“辞微指博寓劝惩”思想原则和修辞原则,这些原则以《春秋》五例为基本内涵。修辞原则指涵摄《春秋》各种具体书例根本法例,即载笔之法,既包括“直书以惩劝”和“制例以臧否”直笔之法,也包括“婉略以隐讳”和“变笔以褒贬”曲笔之法。思想原则指超越《春秋》各种细目微旨宏纲大旨,即通过惩恶劝善道德评判,凸显载笔之义。思想原则与修辞原则紧密相关,前者是目的功用,后者是手段方法。思想原则与修辞原则合起来构成《春秋》义法核心和精髓,成为狭义《春秋》义法主体内涵

  • 标签: 《春秋》义法 载笔之基 载笔之端 载笔之法 载笔之义
  • 简介:《孝经》意义在于其中政治伦理。《孝经》继承了原始儒家孝道、臣道、君道基本内涵,同时也有所创新,其创新突出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将孝提到至高地位;二是将孝作为臣道和君道逻辑基础,从孝道中推导出臣道(或忠道)与君道(治民之道)。这固然有助于为儒家政治伦理添加孝这样一个有效推动力,以便儒家政治伦理在现实中贯彻;但与此同时,这种用与政治伦理本质不同孝道去推论、劝说作为政治伦理之臣道、君道做法,也隐含着扭曲儒家政治伦理而堕落为君主专制政治工具趋向。

  • 标签: 《孝经》 政治伦理 孝道 君道 臣道
  • 简介:状元殿试对策有着深厚文化底蕴。它既是当时性文化现象全面把握,又是历时性文化内涵深刻理解和灵活化用。状元殿试对策作为传统文化重要载体之一,有着重要文化研究价值,当今考试文体也有着诸多启示和借鉴。

  • 标签: 状元殿试对策 传统文化 载体 文化氛围
  • 简介:帛书作者提出'道生法'观念,为其案法而治主张奠定了坚实理论基础.帛书'道生法'思想具有深刻理论内涵,而其更大意义在于提出'执道者生法'主张,对立法之君进行限制.帛书'道生法'思想理论归趋则是实现法制下自然状态.

  • 标签: 帛书 《黄帝四经》 道生法 政治主张
  • 简介:文章介绍评述了美国汉学家蒙罗(DonaldJ.Munro)学术成果.阐发了中国人性论中自然平等观念和道德典范作用,并发现了中国哲学中行为主义倾向.侧重分析朱熹人性论中事实与价值混合.研究了本世纪50至70年代中国人性看法.在上述研究基础上,蒙罗着重分析了'帝国式探索方式'起源、弊端.

  • 标签: 人性论 中国哲学 认识论 朱熹 事实 道德
  • 简介:信息公开过程中曲解、裁剪引致信息异化是规划编制部门与建设单位为规避组织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决策义务微妙机会主义策略。本文分析了基于分工深化条件下个体知识接受机制、不同预算约束线下个体效用异质性两类信息异化现象,从信息证明费用维度抑制机会主义司法治理给出与传统环境法学不同结论,并据此提出着眼于激励而非强制推动义务履行制度框架安排。

  • 标签: 分工 异质性效用 信息异化 司法治理
  • 简介:天理概念是朱子哲学核心概念。历来研究对此多有论述和阐发。诸如理与气、形上与形下等概念梳理和诠释,使我们朱子哲学整体框架和基本理路有了较为明确理解。然而,天理内涵到底是什么,换言之,对于什么是天理这个问题,却仍然没有给出足够说服力回答。本文将以此为目标,通过朱子相关论述细致哲学分析,以求天理内涵给出具体而明确界说。

  • 标签: 朱子哲学 天理 内涵 整体框架 哲学分析 概念
  • 简介:认识论角度看,“模型”是客观存在“原型”事物反映,而反映本质就是在意识中用“模型”来理解和表示“原型”事物过程。“模型”在感性认识阶段表现为形象或图像,在理性认识阶段表现为数学关系或概念体系。只有将感性材料构成“模型”后,理性思维才能处理,从中获得规律性认识。“模型”需要向“原型”不断趋近。将某一认识阶段“模型”绝对化容易导致独断论,而将所有“模型”等同看待会导致认识相对主义。在以直觉为主形象和图像模型建构中,逻辑审视更为关键。而在以逻辑思维为主数学模型和概念模型建构中,直觉启发往往起决定性作用。

  • 标签: 模型建构 认识论意义 “原型” 认识阶段 感性材料 理性思维
  • 简介:从不同视角、观点出发来分析、观察工程,会有不同图景和认识。人们不仅需要从要素观点认识工程,更需要认识和把握工程“本根”,研究工程本体论问题。工程本体论认为不能把工程看作科学或技术衍生物、派生物或依存物,工程有其不可否认作为“本体”地位。工程是直接生产力。工程活动现实地塑造了自然面貌、人和自然关系,现实地塑造了人类生活世界和人本身。工程本体论不同于自然本体论,因为它突出了工程活动是人类有目的改变自然活动;它也不同于西方哲学中神学本体论,因为它突出了工程活动的人本性质而否定了那种神学本体论观念。

  • 标签: 本体论问题 工程活动 自然本体论 神学本体论 “本体” 生活世界
  • 简介:<正>关于孟子认识评价问题,学术界还存在着较大分歧。对此,我们应该作深入分析,不能简单地下结论。本文想就这个问题作一尝试,以求教于学术界同志们。一、“良知”、“良能”先验论人认识是从何而来?孟子认为是人先天就具有的。他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

  • 标签: 孟子 认识论 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 唯理论 感性认识
  • 简介:<正>《孔子研究》编辑部提出在学术界开展“心性之学”讨论,我认为是很必要。这不但有理论意义,而且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中也有现实意义。要正确开展“心性之学”讨论与研究,首先就必须重新认识与评价“心性之学”。“心性之学”是中国古代哲学重要组成部分。在过去十多年中国哲学史教学与研究中,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心性之学”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但是,为了更好地推动“心性之学”深入研究,我觉得有三点是值得注意

  • 标签: 心性之学 学术界 太极 圣人 宇宙 重新认识
  • 简介:中国古代关于认识真理性检验标准思想可以大致归纳为四种主要观点。先秦汉代唯物主义思想家已经有了把感觉经验和行为效果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标准思想;古代唯心主义思想家则坚持无客观标准论,他们要么直接坚持主观标准论,要么认为根本无是非标准可言;宋、明、清时期一些唯物主义哲学家提出并坚持以客观事物或事实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标准;与此不同,王廷相、王夫之、颜元等人则提出“行”标准说,这种颇具光辉哲学思想,使中国古代关于认识真理性检验标准思想探讨大大前进了一步。

  • 标签: 认识真理性 检验标准 行为效果 主观认识 客观事物 实践
  • 简介:法治核心理念,一是政府权力约束和限制,二是人民权利维护和保障.法治是政府存在和运行重要依据,政府亦是践行法治精神,实现社会法治重要运行载体.法治与政府结合要求政府在具体行政行为中遵循着人民主权、社会契约、为人民服务价值原则.在现实中,法律和制度制定、颁布和实施常会受到不同利益主体影响,使政府在行政过程中陷入良法与恶法、现实法与自然法两难抉择困境.而如何在这种困境中明辨政府行政行为合法性和正义性,是法治国家哲学基础.

  • 标签: 政府法治 行政行为 价值意蕴 合法性 正义性
  • 简介:《京氏易传》是《易》与阴阳家相结合产物,京房在这部书中极富创造性地建构了一系列新易学条例.丰富了卦气说理论体系。在此基础上,《京氏易传》将五行机制输入卦爻之中,以定占断吉凶之义.从而革新了先秦以卦象与卦爻辞释占方法,开创了《周易》占筮新局面。作者还对《京氏易传》与后世纳甲筮法差异进行了比较分析。

  • 标签: 京房 京氏易传 纳甲筮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