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03 个结果
  • 简介:逻辑经验主义运动可谓20世纪初期西方哲学发展一个重要部分,我们可以把它核心观点看作一种"知识论"观点:什么样知识是有效?逻辑经验主义者把对这个问题回答建立在一种"意义理论"基础之上:一种有效知识就是那些有意义命题组成知识体系。那么,有意义命题标准是什么呢?他们回答就是本文所要探讨的话题:意义证实原则。本文认为,从石里克对证实原则阐述出发来分析,一个非常流行对"证实原则"反驳并没有人们原来想象那么有力,因为该反驳在论证形式上是有问题

  • 标签: 石里克 意义 证实原则
  • 简介:在雅斯贝尔斯哲学中,存在是大全。在大全思维中,雅斯贝尔斯构思了一幅存在图像。在思维中,不可避免地发生这幅图像,因为这个非对象东西本身当作思维被想象对象。在这幅图像中,同时编入个别单词图像。就此而言,这是来自图像无图像一种图像,但是,这不可能是来自隐喻其他标志一种聚集体,相反,这是存在一种构成性改写。在自身改写中,存在球形地、飘忽不定地显现出来;它是动态地,然而严格地被整理过,它成梯级形状并编织状地联系在一起,按类别归类并相互交错地联合起来。它被分离并相互统摄着,它可以一览无遗,但它不是封闭、突破联合。不过,它总是轻微、透明,就像在某种巨大三维丝网里一样,到处都被截获在自身关系之中。

  • 标签: 哲学逻辑学 存在 存在图像 大全 大全样式
  • 简介: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奠基》所说“目的自身”首要是一个规范性概念,而不是如奥尼尔-森森在其《康德论入尊严》所宣称是一个描述概念。森森正确地论证,尊严不是一个表达某种模糊属性之价值概念。但是他不承认,尊严基础在于与我们自己一种关系,其中,我们作为意志主体规定自己。虽然尊严不是道德律约束我们理由,但是它对我们理解康德责任概念尤其重要。尊严标志着自由自由法则对自然法则在规范性上优先

  • 标签: 目的自身 道德律 定言命令 责任
  • 简介:《实践理性批判》以“理性事实”证明了纯粹理性是实践,并赋予了自由理念以客观实在。本文将通过分析第二批判“对分析论批判阐明”、“结语”其他文本,证明只有将理性事实看作康德实践理性实验一个组成部分,才能使它第二批判目的论证思路结合起来:这个实验通过每一个人实践理性判断区分了纯粹道德法则经验原则,为道德哲学树立了正确前提。本文还将通过《纯粹理性批判》里理性实验比较,探讨实践领域的哥白尼式革命具体含义实践理性实验深层次意义。

  • 标签: 理性的事实 理性实验 每个人的理性 哥白尼式的革命 天才的亢奋
  • 简介:康德的人格(Person)是跨此岸彼岸、跨越现象界本体界,是身体灵魂结合;人格(Personlichkeit)则是完全属于彼岸世界或“理知世界”。当我们把人性置于人格中来考察时,由于人格本身跨两界性质,人性本身也就被提升到了具有人格尊严高度,甚至凭借人格上帝意志联结起来了。人格是使一般人性被提升到人格本源要素,它使人不仅具有此岸主观目的价值,而且具有彼岸、理知世界中绝对价值;人格是使人性提升到人格中介。目的公式要求我们在把人性当作手段同时记住有一个最高限制条件,就是把人格中的人性当作目的。人性也具有双重,所谓人“本性”(Natur),一个是指人自然、自然本能,一个是人性本质,其中包括理性能力,也就是自由地设定目的能力。但人性只是理性设定一般目的能力,人格则是特指理性设定道德目的能力。人性与人格虽然都具有双重,但人性还属于此岸世界,而人格则通过人格跨入了彼岸世界。如果没有人格或人格,人与动物区别仍然只在于人是“高级动物”,而不具神圣崇高。目的公式中“人格中的人性”应该指把行动者本体设立道德目的能力考虑在内的人性,是一种从两界统一来看的人性,或者说,是一种具有完善化可能的人性。所以有限理性存在者有两类目的,第一类目的是一般目的,即主观目的或相对目的;另一类目的是单凭理性给予目的,即客观目的或绝对目的,又叫作“自在目的本身”,这类目的没有掺杂感性东西,具有绝对价值,所以这样一类客观目的是对所有的理性存在者都有效。人格中的人性一方面具有设定道德目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能够将自�

  • 标签: 人格 人格性 目的公式 自律公式
  • 简介:对于悲剧本质,古代亚里士多德有所谓"过失说",近代黑格尔"伦理冲突论"、叔本华"意志原罪"、尼采"酒神精神"说,都曾经盛极一时,还有的人对悲剧必然从命运观外在偶然来解释,但这些都经不起具体悲剧作品检验。本文在对所有上述观点质疑之后,从几部典型悲剧作品出发,尝试将悲剧主角行为分为被动悲剧行为主动悲剧行为,从中归纳出悲剧普遍规律,并指出,被动悲剧行为在更高层次上被归结为主动悲剧行为,悲剧必然不是不存在,也不是外在于人神秘力量,更不在于人自身过失或弱点,而恰恰是人身上有价值东西由于人自由意志而导致自我毁灭,这种必然是一种最高级必然即自由本身必然。悲剧人物处在特定"悲剧困境"中,由于执着于自己意志而导致不幸结局。本文最后澄清了对悲剧必然常见几种误解,并探讨了各种悲剧学说对苦难意义理解。

  • 标签: 悲剧理论 必然性 被动性和主动性 自由意志 悲剧行为
  • 简介:路·德·福斯彼得·琼格斯在本文中分别讨论了黑格尔“理性”概念“信仰”概念。福斯认为,黑格尔“理性”概念是耶拿时期在谢林影响之下开始提出并成为哲学主题,他后来逻辑学哲学都是关于理性科学,只不过前者陈述是理性本身,而后者陈述是理性现实。琼格斯认为,黑格尔“信仰”概念在大多数情况下都具有一种否定性含义,指的是一种直接、主观认其为真,它与间接、客观知性认知相对立;在《宗教哲学讲演录》中,它开始获得一种中性含义,即指精神见证,它是信徒与信仰根据之间中介。

  • 标签: 黑格尔 理性 信仰
  • 简介:在词源学哲学视角下,文章首先分析引证了"gemein"为什么会是"下流""无耻",阐述了没有个性下流无耻关系。文章力图借助词源学方法揭示出,杰出就是意味着对起规范作用边界进行挑战和游戏;而真正天才总是可能冒着被时代误解风险。

  • 标签: gemein 下流 变态 天才
  • 简介:康德直观理论是由感性直观、想象力智性直观三个层次构成。直观在第一批判第三批判中都发挥重要作用,但在《实践理性批判》其他道德哲学著作中,康德明确拒斥了直观作用,这种拒斥集中体现在《实践理性批判》分析论中。然而直观在康德道德哲学中仍然以一种间接方式发挥着作用,即康德借助于类比象征,用可直观之物来表现不可直观之物。从象征角度也可以理解康德提出"德性义务图型"这一看似自相矛盾概念。

  • 标签: 直观 道德 图型 类比 象征
  • 简介:康德在论及纯粹理性法规时,提到了理性纯粹运用"最高目的""最后目的",但未给出明确界定。学者们对此有不同解释。康德此处论及理性纯粹运用"最高目的"并不在于人德行(德性)与幸福,而在于推出意志自由、灵魂不朽与上帝存在;与此密切相关,理性纯粹运用"最后目的"也并不在于人德福相称或统一("圆善"意义上至善),而在于由人意志颁布无条件地有效道德法则或命令。康德指出,意志自由这一"最高目的"确保了人理性能够为意志颁布道德法则,换言之,意志自由是道德法则直接"存在根据";灵魂不朽这个"最高目的"担保人行为能够自觉遵守道德法则要求(出于对法则义务而展开行动,做自己应该、不是配不上幸福事情);上帝存在这个"最高目的"则担保人做了自己应该事情之后能够享受到配得上德行幸福,即给人德行(作为原因)以幸福结果。"最后目的"则是为人实践提供普遍道德法则。

  • 标签: 康德 最高目的 最后目的
  • 简介:情感问题是康德道德哲学中一个既重要又常常被忽略问题,本文致力于对康德道德哲学中情感进行一个全面的挖掘、整理阐释,并为情感在康德道德哲学中角色给出一个合理定位。基于康德道德哲学发展内在逻辑,康德道德哲学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即道德形而上学酝酿阶段、奠基阶段、完成阶段“应用及扩展”阶段。在酝酿阶段,康德道德哲学尚未成熟,哈奇森卢梭先后对康德产生了巨大影响。后面三个阶段都属于成熟阶段,在其中每一个阶段里,康德道德哲学目标各不相同,与此相应,每个阶段都有一种主要类型情感被突出出来,服务于该阶段目标。与此相应,成熟时期康德道德哲学中有三类情感,即作为动机道德情感、支持道德情感道德目的论下非道德情感。作为动机道德情感主要是敬重感;支持道德情感包含良知、爱、同情友谊;而道德目的论下非道德情感又包含三类:其一为本身与道德情感相类似的非道德情感,比如审美情感宗教上虔敬;其二为本身具有两面非道德情感,比如荣誉感;其三是本身在道德上为负面的非道德情感,比如权力欲激情。

  • 标签: 理性 情感 动机 有限理性者 道德目的论
  • 简介:先天综合判断第三者问题是康德先验哲学中一个非常重要问题。纯粹审美判断作为先天综合判断,其第三者问题同样是康德先验哲学中一个重要且合理问题。但是,学界对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关于纯粹审美判断演绎所做研究往往忽视了纯粹审美判断第三者问题。研究表明,审美共通感是联结纯粹审美判断主词谓词第三者,是赋予纯粹审美判断普遍必然先天根据。因而,可以将纯粹审美判断演绎理解成是针对审美共通感所做演绎。在纯粹审美判断演绎中,审美共通感地位是基础,因此,它在纯粹审美判断演绎中发挥作用就不仅仅是功能,更是发挥着主导作用。

  • 标签: 审美共通感 纯粹审美判断 第三者 判断力批判 演绎
  • 简介:本文从胡塞尔海德格尔对笛卡尔哲学开端分析出发,梳理出二者对笛卡尔前提批判观点,并试图证明二者批判实则将笛卡尔开端中“我思”理解为独立奠定表象世界秩序反思实体。面对误解,笛卡尔文本足以为自己辩护。“我思故我在”是一个有限且不完满开端,文章通过论证这一开端有限性,“我在”由此构建表象世界真实,试图说明笛卡尔对自我发现及这一发现意义,并就笛卡尔所建构表象世界真实对海德格尔批评做出回应。

  • 标签: 我思 我在 对象实在性 形式实在性表象世界
  • 简介: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以隐喻方式提出了两种国家政治模式,即机械模式有机体模式,这种隐喻并非单纯着眼于修辞学上效果,而是着眼于其哲学上造型功能,甚至是哲学思考言说本质。后世哲学中"概念隐喻"在康德这里得到了广泛应用,以帮助建构他自己全新哲学思考。类比思维不只是达到语言效果一种辅助手段,而且是正规哲学思维方式,它表达是无法用逻辑规则来限定哲学思想。图型法象征论在康德那里是把概念直观联结起来两种不同方式,虽然后者被当作前者补充,为是在涉及理性概念(理念)时补知性范畴(概念)图型之不足,但它本身也成为建构一个超越于认识论之上哲学领域(实践哲学和美学及目的论)所必不可少枢纽,它在理知世界原则无法使自己显现为直观情况下,以现象上可了解方式得到了描述。类比法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已被采用了;在《实践理性批判》中则以类比"模型"代替了"图型"作用;而在《判断力批判》中,有机体自组织概念为政治哲学中那些理念提供了实在证据理论支持。康德在自然机械产物、人工制品(艺术品)有机体之间所做区别使政治实体在等级上凌驾于自然物之上,并通过将有机生命合目的原理转用于政治体制方面,而论证了民主共和体制对于专制独裁体制优越,而这种优越并不在于那种外在表面的政治形式,而在于内在精神实质。康德身体政治学也不同于古代由一部分(头脑或心灵)支配其他部分(肢体)身体政治学,而是主张每个平等成员都先于国家,而国家同时也先于每个成员,它既不是回归古代整体主义,也不是后现代极端自由主义个体主义,而是指向现代共和主义进步方向

  • 标签: 图型法 象征论 隐喻 有机体 国家 政治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