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曹云祥(1881~1937)曾任清华校长,是民国时期出色的外交官、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也是巴哈伊信仰在华最主要的传播者和翻译者。学界对曹氏的研究大都集中于其外交活动、教育思想和社会活动。近期的一些研究开始关注其宗教译介活动,不过有待具体深入。本文通过搜集、核对大量中英文文献,厘清了曹氏的译述范围,再现了其译述经过,并初步探讨了其翻译策略

  • 标签: 曹云祥 翻译 宗教 巴哈伊
  • 简介:宗教是历史的产物,也是一种社会意识。它不仅是一种宗教信仰,而且也有一套思想理论、教会组织、教仪教规、崇拜神灵和历史传承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如何对待宗教?四川大学宗教学研究所名衍丰教授根据列宁关于宗教的精辟论述,深刻指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仍然要紧紧围绕署革命的基本任务来确立我们对待宗教的态度和政策。其基本态度是既要承认宗教的合法存在,又要同宗教偏见最深刻的根源——“穷困和愚昧”作斗争。其基本政策是宗教信仰自由,即任何公民都有信仰任何宗教的自由,或不信仰任何宗教的自由,且不允许因宗教信仰而产生权利不等的现象。

  • 标签: 宗教信仰 工人阶级政党 马克思主义 列宁 宗教问题 社会主义国家
  • 简介:《圣经》是上帝启示的记录,受到历代信徒的尊重和研读,我们奉之为行走天路的脚前明灯,一天也不可少的灵命指南。因此,《圣经》在我们基督徒心目中具有无上的权威,是我们认识神的重要途径,也是我们基督徒生活、行事、为人的指南。目前,办好教会,加强

  • 标签: 圣经 历史文化背景 文化差距 启示 释经 经文
  • 简介:本文从克里斯蒂安·诺德(ChristianeNord)提出的文献型翻译和工具型翻译的角度,对美籍华人学者余国藩(AnthonyC.Yu)和英国汉学家詹纳尔(W.J.F.Jenner)两个《西游记》译本中佛教用语的翻译策略进行了对比分析。余译本为了保留原文的文化特色,让更多的西方读者了解佛教文化,主要采用文献型翻译来传译原文中的佛教用语。与此同时,余译本也考虑到了目标读者的阅读需求,常采用梵文加注释的翻译方法,在传递原文信息的同时,也较好地将原文中佛教文化渗透到读者中,使译文读起来更具异国情调。而詹译本为了更加流畅地传递原文信息,使译文可读性更强,倾向于主要使用工具型翻译,如能在译入语文化基督教中找到类似的意象,多采用直接套用法。尽管两位译者所秉承的翻译理念有所不同,但其译作各有所长,受到东西方学术界的高度赞扬与肯定,以及西方读者的喜爱。本文认为以传播宗教文化、为研究者提供研究资料为目的时,译者宜主要采用文献型翻译;以提高译文在西方普通读者中的可读性为目的时,宜主要采用工具型翻译。

  • 标签: 文献型翻译 工具型翻译 《西游记》 佛教用语 翻译策略
  • 简介:本文指出非有非无的中观思想方法是《坛经》的基本思想方法,并历史地分析了惠能对这一思想方法的彻底贯彻而产生的思想在中国心性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文章从《坛经》佛性论、本心论及心性关系三方面进行了条分缕析。

  • 标签: 《坛经》 佛教中观 思想方法 惠能 佛性论 中观思想
  • 简介:佛学诞生二千五百多年来,在世间人生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几度昌盛,几度衰竭,时而被人污染神秘,时而被人怨起贬杀,很难以其本来面目真真切切地显示于社会,应了“好事多磨”这一条世间哲理。由佛学这种长久坎坎坷坷的进程,造成不少人对佛学的误知误解。剖析所有误解,我以为最为普遍的误知是将佛学视为一种空洞的学说,视为对未知世界、理想世界的一种构想,是一种渺茫的精神寄托。由此认为佛学对现实世界是视而不见的,是不正视现实的,或者说对现实世界是无能为力的,是束手无策的,是回避的。因而许多人轻视佛学,不承认佛学的社会价值,有人甚至认为佛学是闲人之学,认为佛学与现代科技十分发达的现实社会是格格不入的。

  • 标签: 佛学 物质观 应用学科 精神寄托
  • 简介:晚清以降,基督教和佛教的相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不但有助于东西文化的交流,对基督教、佛教各自在华发展也不无裨益.早期新教来华传教士大多并未对佛教引起足够重视,李提摩太则不然.他在中国传统佛教研究上用力甚勤,而他对佛教的研究也影响了一批来华传教士和本土基督徒学者.

  • 标签: 中心基督教 传教策略 传教士李提摩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