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7 个结果
  • 简介:本文是德国杜宾根大学荣退系统神学教授、神学家莫尔特曼(JurgenMoltmann.1926-)关于希望的末世论的论述,发表在1999年Concilium第3期上。莫尔特曼在此文中说明末世论不是关于界毁灭和大灾难的理论。世人鉴于社会邪恶与生活不堪忍受.也鉴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多次提出宇宙毁灭、人类毁灭的预言.古今中外.不乏其人。但莫尔特曼认为.基督教同这一类启示文学著作毫无共同之处。

  • 标签: 末世论 上帝 基督教 神学家 邪恶 预言
  • 简介:比利王国位于欧洲西部,隔英吉利海峡与英国相望。人口总数为9,857,721人(1985年1月1日),其中93.2%为天主教徒,是个以天主教为主要信仰的国家。但是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佛教开始在比利传播。其时,比利就已拥有一个佛教会,成员数十人,每月集会弘法,而且时常举行佛教教义讨沦会。这个佛教会有一个佛教图书馆,并由会员基勒居士(MrMauriceKiere)发行会刊。到1967年日本曹洞宗传入比利。1971年比利首都布鲁塞尔又成为藏传佛教宁玛派在欧洲的传播、活动基地和研究宁玛

  • 标签: 日本曹洞宗 宁玛派 比利时人 佛教会 佛教教义 弘法
  • 简介:PPT,即PowerPoint的简称。它是办公软件系列中一种演示文稿图形程序,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播放,增强视觉效果,给观众感官的刺激和享受。近年来,不少城市和农村教堂在崇拜中使用PPT已经习以为常,投影仪甚至LED屏如钢琴一般,成为圣殿的"标配"设施。

  • 标签: PPT 教堂 礼拜 Power POINT 演示文稿
  • 简介:佛教的弥陀净土信仰在汉魏之际就传入中国内地,两晋开始流行。东晋东林寺僧慧远(334~416)原受学于名僧道安,太元六年(381)入庐山,“远内通佛理,外善群书。”“率众行道,昏晓不绝,释迦余化,于斯复兴。既而谨律息心之士、绝尘清信之宾,并不期而至,望风遥集”。慧远与谢灵运、宗炳、戴逵、刘遗民、雷次宗等相交论道,与鸠摩罗什亦书信往返,讨论佛学。元兴元年(402),慧远与学者名僧123人,集

  • 标签: 净土变 慧远 弥陀净土 净土信仰 罗什 佛理
  • 简介:【网易新闻】近日,广东东莞一轿车强行违法道被后车撞翻,交警认定前车负全责。后车车主将行车视频传上网,并称“只要对方全责就去撞”,并坚持“若重来,还会这么做”,引发网络上一片热议。支持他的人拍手称快,赞同他维护自身权益,给乱开车的人以教训,表示前车“活该”;反对者则对其罔顾前车人身安全的“以暴制暴”表示担忧。

  • 标签: 合情 道车 前车 自身权益 后车 以暴制暴
  • 简介:引言阿弥陀净土的西方净土的制作,可以上溯到中国的南北朝时期。①然而,此等早期作品范例之现存者,不仅数量极少,而且画面构成也很单纯,所画尊像的数目及景物的种类亦少。但进入初唐期后,正如敦煌莫高窟壁画所见,作品数量飞跃增长,而且出现了在覆盖全壁的大画面中图绘数量庞大的尊像和景物的新型范例。亦即可以认为,在中国的西方净土历史上,唐代可谓是一个量与质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的划时代时期,是形成了前所未有的新型大画面范例,并在全国范围内流布的时期。

  • 标签: 弥陀净土 西方 流布 唐代 画面构成 早期作品
  • 简介:从两个研究平台的交错,我们渐渐地形成如下研究方法。第一,横向研究:敦煌与榆林窟普贤比较,比如象牙数的变化、普贤形象的变化坐姿的变化、大象位置的变化等。第二,纵向研究:敦煌西夏壁画中的“普贤”与唐代“普贤”的区别,在构图框架、颜色,比如乘象普贤的出现与法华信仰的关系、《法华经》的翻译和乘象普贤的出现的时间差。第三,纵横向研究:敦煌壁画《法华经》与《华严经》普贤比较,一个是区域性的普贤比较,一个是不同经普贤形象的比较。佛教艺术经变在敦煌壁画中的展现,可以为纵横向视野的文化转场研究提供生动的资料。我们关注的研究论题框架是:文本与艺术是如何转场的?艺术的特点与文本的特点是什么?时间上和内容上的相异性如何?

  • 标签: 文化转场 敦化经变画 早期佛经汉译
  • 简介:从正德元年(1506)到正德十年(1515),王阳明经历了弹劾刘瑾、贬谪龙场、再入仕途的宦海事变。其中,龙场悟道不仅是其学术思想上的转折点,也是其文学创作上的转折点。此期阳明禅诗呈现出三点新:一者以儒家意象、典故入诗,儒禅交融,更显圆通;二者讲学诗出现,心学与禅学结合,更显老成;三者以"色相"、"本来面目"、"悟"等禅语入诗,诗歌的禅学意味愈加浓厚。此三点新变体现出阳明援儒入佛的努力。

  • 标签: 王阳明 龙场悟道 诗歌 佛禅意蕴 新变
  • 简介:《宗镜录》的根本宗旨乃是藉教明宗,通过阐析教门义理以融通宗门修证。虽然在对教门义理的探讨中,它最终所取依者乃系贤首宗义,不过在整体上却是基于和同会通的立场,并未料简诸宗异同。所以贤首之外,于唯识、天台之教义,凡可为其立旨所用者,也多有资取,而于唯识教理所取尤多。如此一来,保存了其它唯识学典籍中难得见到的材料,或则在对某些唯识学问题的分析上有所深入,因而既有文献学上的价值,也有思想史上的意义,

  • 标签: 唯识学 义理 教理 教义 会通 和同
  • 简介:自古以来,日本天台宗世代相传圆密禅戒的法门,作为劝行作法。显教的法事以“法华忏法”和“例作法”最为普遍。“朝念忏法,忏悔六根,夕念阿弥陀经,祈西方往生”。这种“朝题目,夕念佛”,就是以朝课用“法华忏法”、晚课用“例作法”为内容的。这两种礼仪作法是以天台大师的四种三昧之半行半坐三昧,常行三昧的方规和趣旨为依据。把这种礼仪作法作为日本天台宗修行的规范而广泛推行的,据认为是慈觉大师圆仁。

  • 标签: 五台山佛教 敦煌本 五台山研究 念佛三昧 《入唐求法巡礼行记》 七阶佛名
  • 简介:惜时:如果可以,早晨尽可能早点起床,五点四十分起来收拾完毕去礼堂、班级或者灵修室,以灵修开始新的一天。吃了早餐,在早祷前的时间里可以阅读半个小时的圣经及半个小时的其他书籍。用心:上课一定要认真地听,即使听不懂,也努力记下笔记,第一次听不懂,渐渐地便会越来越明晰。管理:或许你会看到身边有一些不积极、不追求的同学,别比较、别抱怨,首先学会管理自己,管理自己的行为、态度、时间、

  • 标签: 学会管理 团契 惜时 主日学 天都 奋斗方向
  • 简介:《法华经·药王菩萨本事品二十三》(以下简称《药王品》)讲述的是佛向宿王华菩萨宣讲药王菩萨的前身一切众生生喜见菩萨精勤修行、燃臂供养而获得现一切色身三昧的事迹。该经云,在过去无量恒河沙劫有一佛,号“日月净明德如来”,其时有一菩萨,名“一切众生喜见菩萨”。该菩萨一心求佛,精进修习苦行,经一万二千岁证得“现一切身色三昧”后又暗自发心:“我虽以神秘力供养如来,不如以身供养。”

  • 标签: 法华经 菩萨 敦煌 供养 三昧 修行
  • 简介:《牟子理惑论》是佛教初传的一部中国佛教论著.最早见于南北朝宋明帝(465—471年)敕中书侍郎陆澄(刘宋、南齐时人)所撰的《法论》一书中。因《理惑论》中讲了“汉明帝遣使求法”的传说.陆澄将此书编在了“缘序集”中。但《法论》早已失传,仅在《出三藏记集》卷十二中保存了目录。

  • 标签: 《牟子理惑论》 佛教 宗教理论 中国 传统文化
  • 简介:对于楹联,我是门外汉。但是当我啜着茶,斜靠在沙发上,就着灯光翻阅着《泉州市寺庙宫观楹联选集》一书,却不禁被那一幅幅境界优美、寓意深刻的对联所吸引,一看就是几个小时。有时也因双目灼热而闭上眼睛稍事休息,但那黑白分明的文字和跌宕起伏的旋律却仍然在脑海中游移突现,总也不肯离去。良宵苦短,匆匆浏览了一遍,就见东方之既白。

  • 标签: 《泉州市寺庙宫观楹联选集》 中国 佛教 宗教信仰 表现内容 道德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