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当代中国人在他们日常行为中常表现出两种冲突权威观:儒家伦理权威观与国家民族权威观。儒家伦理权威观主张通过保障性手段来实现生活共同体内部成员间相对而具体权威关系。现代国家民族权威观要求通过对人塑造来实现主权-国家-民族对行动共同体内部所有成员抽象而绝对权威关系。这两种权威观造成了普通中国人权威认同危机,而这种危机也促进了融合可能。

  • 标签: 儒家伦理 国家民族观 权威认同
  • 简介:本研究采用质性分析和问卷调查研究方法,以新疆地区跨界民族(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大学生群体为对象,编制出符合我国特点跨界民族国家认同问卷,对跨界民族国家认同现状进行调查并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跨界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内容包含文化认同和公民认同,且其更多关注公民认同内容。跨界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总体水平较高。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大学生文化认同和公民认同差异不显著,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大学生文化认同均显著高于公民认同。来自纯本民族居住地区和与少数民族杂居地区跨界民族大学生文化认同均显著低于来自与汉族杂居地区跨界民族大学生。跨界民族文化认同越高,其与符号行为有关活动越多;公民认同越高,其与功能行为有关活动越多。

  • 标签: 跨界民族 国家认同 质性分析 问卷编制
  • 简介: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到了“更加注重协同创新”,这使我想起了胡锦涛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讲话精神,即积极推动协同创新,促进高等教育与科技、经济、文化有机结合,大力提升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意见》,简称为“2011计划”。“2011计划”核心是协同创新,

  • 标签: 中国心理学 协同创新 国家 世界 高等学校 胡锦涛同志
  • 简介:运用问卷调查方法,对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归属感、接纳度、文化、社会等4个方面的认同状况进行了研究。对5所大学1100名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了测查,结果表明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对自己所属民族有着较高认同,在性别、专业、年级、学校属性等变量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在居住地、民族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民族聚居地显著高于非民族聚居地,纳西、白、回等民族显著高于傣、哈尼、彝、苗等民族

  • 标签: 西南地区 少数民族 大学生 民族认同
  • 简介:共情中包含情绪和认知两种加工过程,二者有着不同发展轨迹和机制。其中情绪共情是种与生俱来能力,从婴儿期直到成年期呈现下降趋势,到老年阶段有所上升,呈现出U形发展轨迹。其发展可能是由于镜像神经元储存共享表征日益丰富和精细。认知共情发展相对较晚,从出生直到成年期呈现上升趋势,在老年阶段逐渐下降,呈现倒U形发展轨迹。其发展是随着颞顶联合区和前额叶皮层成熟、个体区分自我他人和抑制自我中心能力增强而逐渐发展。只有分别考察两个成分发展才能了解共情发展本质和机制。

  • 标签: 共情 情绪分享 认知调节 共享表征 执行功能
  • 简介:<正>近年来,在美国和德国发展心理学中兴起了个新方向,叫作发展心理学。这个新思潮在苏联发展学者中间也有所反映。这个新方向强调发展贯穿于人生,从胚胎起直到死亡为止。它要求对人全过程进行描述、解释,并使之达到最佳发展。在方法学上,它强调综合,主张采取整体观点、辩证观点。所以是个颇值得注意新动向。这个新方向当前在国外已引起广泛注意,出现所谓"发展心理学热"。近年

  • 标签: 发展心理学 新方向 全过程 老年期 发展学 老年人
  • 简介:本文评述了冯特及其《民族心理学》书,同时高度评价了陆丽青博士将其翻译为《民族宗教心理学纲要》,并且指出这本译著对中国宗教心理学贡献,同时作者也为中国宗教心理学指出发展必由之路。

  • 标签: 民族宗教心理学纲要 宗教心理学
  • 简介:1.瑞典这是个名副其实“女权国家”。议会中,女议员比例约占40%,女性部长席位占半。据统计,在瑞典时外贸易活动中,女人创造价值占了近60%。

  • 标签: 女人味 国家 世界 贸易活动 瑞典
  • 简介:<正>、研究目的人类学文化是从识字开始;而且字汇掌握数量,又是衡量儿童智能发展水平重要标志。所以,中外学者研究儿童心理发展,总是从研究识字开始。关于有关中国儿童识字问题研究,从1921年刘廷芳关于汉字字形与字音对字义影响

  • 标签: 中小学生 系列研究 教育 书面语言 语文课本 口头语言
  • 简介:本文结合湖北省公务员考试实践对公务员录用面试进行了初步研究。本研究从参与1997年湖北省省直公务员考试39个部门中抽取了8个部门共153名被试面试数据,分析表明,在本研究所采用结构化面试中,测评要素间具有较高致性,经过严格培训考官评分者信度是可靠和有效。本研究还对如何设计、实施此类面试提出了有益建议。

  • 标签: 国家公务员考试 测评要素 评分者信度
  • 简介:本研究采用问卷法,使用民族心理距离测量量表、阶层差异测量量表、刻板印象评价量表、文化依恋量表和民族本质论量表,以内蒙古自治区303名蒙古族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考察外群体知觉中民族心理距离和阶层差异感知对民族刻板印象影响以及民族本质论在民族刻板印象和对母体文化依恋之间中介作用。结果表明:民族心理距离和民族阶层差异感知可以预测个体对其他民族刻板印象;民族本质论在个体对其他民族刻板印象和对母体文化文化依恋关系中有中介作用。在实践中,可以通过控制外群体知觉、改变个体本质论信念来改善族际关系,帮助个体跨文化适应。

  • 标签: 民族差异 刻板印象 文化依恋 民族本质论
  • 简介:研究采用多种质性研究方法,考察中国文化背景下佛教徒皈依心理发展历程和影响因素。通过方便抽样和最大差异抽样,在浙江省金华市和湖州市两地选取了6名佛教皈依者。通过参与性观察和半结构式访谈获得第手资料。进步对原始资料进行转录、编码和主题内容分析。结果发现:(1)皈依者心理历程包括六个阶段:迷茫、互动、探索、皈依、信奉、成熟。六个阶段之间既彼此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不同阶段之间可以相互重叠、相互影响。(2)影响皈依内在心理因素包括求知动机、交往动机、自我实现动机和自我超越动机。(3)社会、文化、区域、组织、人际关系等外在背景因素在皈依不同阶段中具有诱发、强化、支持、维持或延缓等作用。

  • 标签: 佛教徒 皈依 背景 动机 质性研究
  • 简介:为探讨青少年公正世界信念发展轨迹及其影响因素,采用公正世界信念量表(BJW)、友谊质量量表(FQ)和网络社会支持量表(OSS)对来自河南省某3所高中518名高学生进行两年追踪调查。结果发现:(1)青少年般公正世界信念高于个人公正世界信念;(2)青少年般公正世界信念呈逐步下滑趋势,而个人公正世界信念发展趋势则相对平稳;(3)友谊质量和网络社会支持均能分别解释个人公正世界信念和般公正世界信念发展过程中个体差异。研究结果揭示了青少年公正世界信念发展轨迹,为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积极社会心态提供了有益建议。

  • 标签: 公正世界信念 友谊质量 网络社会支持 追踪研究 多水平分析 青少年
  • 简介:本文旨在通过对云南禄劝彝族基督徒苦难应对方式质性分析,扎根社群文化,构建彝族基督教社群抗逆力提升动态过程。并从社会工作视角,分析个案苦难叙事,探讨如何调动内外在资源微观机制,从少数民族文化与宗教文化之中提取苦难应对方式。

  • 标签: 彝族 基督徒 抗逆力 应对方式 社会工作
  • 简介:本文根据埃里克森生命周期理论,在安娜·弗洛伊德自我防御机制、哈特曼自我适应性和皮亚杰平衡概念基础上,构建了自我同性理论山模型,并据此模型分析了个体生命周期中“自我与本我、超我”和“自我与环境”两组关系内,个体生命阶段与宗教之间呈现关系。在儿童期,自我逐渐从本我中剥离,并强化了超我形成。儿童自我概念逐渐形成,儿童宗教意识“泛灵论、目的论、拟人论”由强渐弱。青春期中,自我与环境危机呈现,自我同性成为最大需求。中年期,自我成熟并形成稳定的人格,对道德渴望加剧。老年期内在心理系统不平衡成为主要方面,老年人希望通过宗教实现自我超越。本文还对个体生命周期中人类宗教心理呈现不同特征进行理论总结,期望对起步中宗教心理学学科建设有所裨益。

  • 标签: 宗教心理学 个体宗教心理发展的山模型 生命周期 自我同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