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正>教育子女是家庭重要职责,而父母是子女第一任老师,良好家庭教育更是孩子健康成长重要条件。我们做父母要自觉地担负起为祖国培养下一代义务。要注意孩子德智体全面发展,尤其要注意培养孩子共产主义道德品质,使他们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

  • 标签: 家庭教育 健康成长 培养孩子 重要条件 祖国 学习兴趣
  • 简介:以7所幼儿因141名3~6岁儿童为被试,采用实验方法,探讨幼儿在8种新异刺激条件下提问发展.结果表明:(1)3~6岁幼儿提问生成数量随着年龄增长而提高;(2)幼儿在对当前刺激产生陌生感或出现认知混乱时更容易生成问题;(3)立体刺激材料和平面刺激材料在引发幼儿提问生成上不存在差异;(4)3~6岁幼儿提问元认知随年龄增长而提高.3~4岁期间是提问原因元认知快速发展时期.

  • 标签: 幼儿 提问 鼓励条件 年龄 刺激 熟悉程序
  • 简介:由一件事物想到另一件事物,由一种观点想到另一种观点,由一种景象想到另一种景象,由原因想到结果,由结果想到原因,这种思维活动叫做联想。联想能力是一种重要思维能力。世界上许多事物发现创造,都是联想分不开,所以我们应重视联想能力

  • 标签: 发现创造 联想发现
  • 简介:采用修订威廉斯创造性思维量表筛选出创造力水平低和创造力水平高两组儿童,随机分配到头脑风暴法训练组、强制联想法训练组和控制组,分别进行5周创造力训练。结果显示,在创造开放性和精密性维度上.头脑风暴法对创造力水平低儿童创造提高具有显著效应;两种训练方法对高创造力水平儿童创造力成绩提高不起作用。儿童创造力训练应考虑个体原有的创造力水平之间差异和方法有效性。

  • 标签: 创造力 头脑风暴法 强制联想法 训练
  • 简介:本研究主要关注处于相对弱势位置个体在文化混搭条件地位感知对其创造影响。研究者设定了两类文化混搭场景,并基于地位感知两种取向来探讨上述影响过程,第一种取向是基于平等地位感知均衡取向,第二种取向是基于低地位感知失衡取向。研究结果支持了均衡取向下创造力促进效应。(1)在'性别混搭'生活话语场景下,女性在均衡取向下平等地位感知比失衡性低地位感知对创造促进作用更明显;在'国别混搭'新闻话语场景下,中国人平等地位感知比低地位感知对创造促进作用更明显。(2)独立性自我构念强弱变化调节了地位感知对创造提升关系,高独立性个体在创意任务中更容易受到地位感知影响。(3)在'中美混搭'条件下,平等地位感知会削弱中国被试寻求内群体归属需求,进而在此中介作用下提高创造力水平。

  • 标签: 文化混搭 地位感知 均衡取向 失衡取向 个体创造力
  • 简介: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根本在于教师素质提高,而教师素质提高关键在于教师良好个性品质塑造。教师需要全面认知、理解包容、把控情绪、善于交往和坚毅执着等良好个性品质。积极和谐校园文化是教师良好个性品质形成基础,科学合理教师评价机制是教师良好个性品质形成根本,正确认识和疏导教师心理问题能够让教师良好个性品质更加完善。

  • 标签: 教师素质 个性品质 塑造
  • 简介:创造性是当今心理学研究热点问题,从精神分析学角度来探讨创造内部发生机制将是一个有益尝试。随着脑科学发展,越来越多研究表明初级思维过程创造性有着极为密切关系。本文通过对该领域相关研究简单回顾,提出了有关创造性源事件激活能力假说,并对未来研究做出了展望。以期能最终揭示出创造内部机制。

  • 标签: 原型 创造性 源事件 初级思维过程
  • 简介:当我们研究在世界上各地存在过传统医学,包括欧洲古代希腊医学、埃及传统医学、印度传统医学、阿拉伯传统医学,以及我们中国传统医学时,我们会发现这些过去流传下来古代医学往往会影响着社会里一般人思维态度,特别是对于疾病或问题了解,以及怎样处理解决问题途径,会直接或间接地左右医疗上模式,包括对心理咨询方面的基本态度趋向。

  • 标签: 心理咨询 传统医学 中医 阿拉伯 古代 态度
  • 简介:本研究以277名文科三、四年级大学生为被试,综合考察在故事、连线和命名任务下,内部动机,外部动机对创造力表现影响。多变量方差分析发现,对于三个测验共同部分,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主效应均显著,但交互作用不显著。分别对每个任务进行方差分析发现,对于连线任务而言,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主效应均显著;对于命名任务而言,外部动机主效应显著,内部动机主效应不显著;对于故事任务而言,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主效应不显著。内部动机外部动机之间在三个任务中均不存在显著交互作用。多重回归分析发现,对于不同任务,内部动机外部动机贡献显著不同。

  • 标签: 学习心理学 内部动机 外部动机 创造力 认知需求 人格
  • 简介:以整群取样方式选取650名小学儿童,采用社会创造性故事情境问卷、小学儿童社会创造性倾向问卷,分别测量了儿童在问题情境中社会创造性和日常生活中社会创造性,同时采用小五人格学生问卷中开放性分量表、Rosenberg(1965)编制自尊量表以及互联网使用偏好问卷中(网络交往)信息交流偏好分量表,考察了儿童问题情境中社会创造性与日常生活中社会创造特点和性质。结果表明:(1)二者发展趋势有所不同,儿童在问题情境中创造性得分总体上呈现“倒z形”发展趋势,而日常生活中创造性倾向总体上呈现“U形”发展趋势;(2)两种社会创造经验开放性、自尊及网络交往(信息交流)偏好呈现不同相关,日常生活中社会创造经验开放性、自尊及网络交往偏好均具有极其显著正相关,问题情境中社会创造经验开放性、自尊之间也具有显著正相关,但相关系数较低,而且网络交往偏好无显著相关;(3)经验开放性、自尊和网络交往偏好均可以显著地预测日常生活中社会创造性,而难以预测问题情境中社会创造性。这表明,社会创造性可能存在状态特质之分。

  • 标签: 状态创造性 特质创造性 社会创造性 小学儿童
  • 简介:<正>心理学中把引用外部刺激激发人动机心理过程称为激励.管理学中又常常把激励一词通俗地解释为调动人积极性问题.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企业除了坚持深入细致思想工作来调动人积极性之外,遵循按劳分配原则,普遍采用了物质激励

  • 标签: 奖励制度 按劳分配 物质激励 企业人 奖金分配 发展趋势
  • 简介:运用问卷调查法探讨了物质主义价值观、金钱态度薪酬满意度关系。对329名社会人员(男149,女178)调查结果表明:(1)物质主义价值观、金钱态度对薪酬满意度具有显著预测作用;(2)金钱态度在物质主义价值观薪酬满意度之间起调节作用。

  • 标签: 物质主义 金钱态度 薪酬满意度 激励
  • 简介:“要有创造性”指导语效应(effectsofexplicitinstructionsto“becreative”),是指在创造力测验或实验任务中,明确要求“要有创造性”(becreative)指导语,能够促进被试创造性表现现象。该效应理论解释主要有最大化表现理论、目标设置理论和注意控制理论。在指导语中对“创造性”作出解释、创造性任务类型以及被试特征,都会影响“要有创造性”指导语效应产生。在创造性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要有创造性”指导语效应发生机制,从设置创造性目标、根据任务特征施加精细指导、结合学生特征实施个性化教学三个方面,设计创造性活动,以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发展

  • 标签: 创造力 要有创造性 指导语效应 创造性教学
  • 简介:本文介绍了斯腾伯格最新关于发展学生创造潜能12条策略。他们是:做创造榜样、鼓励对问题假设、允许犯错、鼓励合理冒险、教学和评价要有利于创造发展、鼓励学生确定或重新确定问题、奖励创造性、让学生有时间去进行创造性思考、鼓励容忍模糊性、必须面对和克服困难、愿意成长、认识到人环境相适合重要性,并提出了对当今创造性教育五点启示。

  • 标签: 鼓励 创造潜能 学生 斯腾伯格 创新教育 创造性教育
  • 简介:考察父母行为控制、心理控制社会创造力间关系、以及自我肯定、自我贬低在其中中介作用,采用小学生社会创造力测验,父母控制量表和自尊量表对540名5、6年级学生进行研究。结果发现:(1)父母行为控制正向预测社会创造力(γ=0.18),心理控制负向预测社会创造力(γ=-0.28);(2)行为控制通过自我肯定完全中介作用影响社会创造力(中介效应值为0.09),心理控制则通过自我贬低部分中介作用影响社会创造力(中介效应值为0.05),模型总解释率R2=0.20。

  • 标签: 社会创造力 行为控制 心理控制 自我肯定 自我贬低
  • 简介:采用虚荣特性问卷、冲动性购买行为量表以及物质主义价值观量表对636名大学生进行调查,考察了虚荣特性(包括外表关怀和成就关怀)大学生冲动性购买行为关系,以及物质主义价值观(包括以财物定义成功和以获取财物为中心)在其中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外表关怀冲动性购买行为、物质主义价值观显著正相关,成就关怀物质主义价值观显著正相关;(2)以财物定义成功部分中介外表关怀冲动性购买行为关系,但以获取财物为中心中介作用不显著。

  • 标签: 大学生 虚荣特性 物质主义 冲动性购买行为
  • 简介:采用问卷集体施测,收集了405名大学生主观和客观家庭社会阶层、自尊以及物质主义状况,探讨家庭社会阶层物质主义关系及自尊在二者之间中介作用。结果显示:(1)主观家庭社会阶层物质主义显著负相关,客观家庭社会阶层物质主义相关不显著;主观和客观家庭社会阶层自尊均呈显著正相关;自尊物质主义显著负相关;(2)自尊在主观家庭社会阶层物质主义关系中起中介作用,即主观家庭社会阶层通过自尊间接影响物质主义。表明主观家庭社会阶层低大学生由于感受到更低自尊.因而更容易形成物质主义倾向.

  • 标签: 家庭社会阶层 自尊 物质主义 大学生 中介作用
  • 简介:本文从幼儿教师培养幼儿创造角度切入,论述了幼儿教师培养幼儿创造具体方法和措施:创设适合幼儿创造发展环境;开展一些培养儿童创新个性品质活动;在幼儿园各种教育活动中培养幼儿创造力。

  • 标签: 幼儿教师 幼儿创造性 培养
  • 简介:以往研究发现个体为自己和为他人创造表现存在差异,但研究结论不一致。另外,考虑到社会动机是影响“自我-他人”表现重要因素,本研究采用2(社会动机:亲社会、利己)×2(“自我-他人”:自我、他人)混合实验设计,考察社会动机“自我-他人”如何来影响创造性表现。结果发现,亲社会组创造性表现新颖性、有效性和总分均高于利己组,支持了动机性信息加工理论。自我组在创造性表现新颖性和总分上高于他人组,这与解释水平理论观点不一致。矛盾原因可能是在东方“紧”文化背景下,人们按照社会认可价值体系来为他人创造时,人们对新颖性态度是谨慎,因此为自我创造比为他人创造更加新颖。

  • 标签: 自我-他人 解释水平 社会动机 创造力
  • 简介:基于目标导向理论和内隐认知理论,探讨了团队目标导向对团队创造影响,以及内隐协调在其中所起作用。通过分析参加浙江省大学生挑战杯创业大赛100个团队有效数据,得出团队学习目标导向和团队绩效趋向目标导向能够正向影响团队创造力,团队绩效规避目标导向能够负向影响团队创造力;团队学习目标导向和团队绩效趋向目标导向对内隐协调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内隐协调分别在团队学习目标导向和团队绩效趋向目标导向团队创造关系中起完全中介作用结果。

  • 标签: 团队目标导向 内隐协调 团队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