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81 个结果
  • 简介:妨害公务罪的本质在于对国家权力的反抗。但其犯罪对象并非妨害公务的行为,而是行为所直接作用的人或物,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刑法对妨害公务犯罪对象的规定也不尽相同。该罪的犯罪对象应该包括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人大代表以及保障上述人员执行公务的物品,并且应以宪法规定为依据,充分考虑我国特殊国情,坚持司法统一原则界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 标签: 妨害公务罪 犯罪对象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 简介:当今世界金融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方兴未艾,洗钱犯罪的猖獗发展使得社会财富和国民经济遭到严重损失。洗钱犯罪主要途径包括:利用金融机构、地下钱庄、计算机网络、贸易经营、投资实业以及市场交易洗钱等方式。对此,公安机关可采取公开和秘密两种侦查手段。

  • 标签: 洗钱 洗钱犯罪 行为特征 主要途径 侦查措施
  • 简介: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行为的刑事违法性应建筑于融资者不披露或者违规披露与融资相关信息的事实基础之上,通过对融资欺诈犯罪的打击,控制融资市场中信息披露严重违法行为所创制的金融风险,通过对融资诈骗犯罪的打击,控制投资者基于重大诈骗行为而可能遭受的个体金融风险。刑事立法应以融资市场的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控制为视角,重构融资犯罪刑事控制原则与具体法律规范;刑事司法应以避免融资市场的类型化风险为核心、从实质解释的视角对融资犯罪定罪量刑标准进行阐释。

  • 标签: 融资犯罪 金融风险 刑事控制 系统性风险 类型化风险
  • 简介:《刑法修正案(七)》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犯罪行为纳入刑法调整范围,由于该修正案对该行为的规定比较原则和概括,特别是对于如何认定公民个人信息的范围、如何界定情节严重的标准等都没有明确规定,也未有相关司法解释予以完善,导致司法实践中法律适用疑问很多。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犯罪对象仅指自然人的信息,不包括法人和其它组织的信息,犯罪主体不应仅限于利用公权力采集信息的单位和个人。“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是指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窃取、收买、交换或以其它不正当方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认定“情节严重”应结合犯罪事实、犯罪情节、危害后果进行综合考量。

  • 标签: 公民个人信息 非法获取 情节严重 个人数据
  • 简介:公安机关在侦办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犯罪案件时要严格把握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的构成要件,创新打击传销犯罪的侦查模式,充分利用信息化侦查手段,准确认定传销犯罪的组织者、领导者,通过勘验、搜查传销窝点现场,讯问传销犯罪的组织者、领导者,询问参与传销人员,勘验、检查会计资料等侦查手段和方法,全面收集传销证据,完善证据链条,达到证据的合法性、客观性、关联性的证明要求。

  • 标签: 经济侦查 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 证据收集
  • 简介:犯罪数额作为集资诈骗罪的构成要件之一,是认定该罪的重要环节。但是,理论界对犯罪数额问题认识不一致,我国现行法律对如何认定犯罪数额规定不明确,导致在司法实践中缺乏统一法律标准,因此有必要对集资诈骗罪的犯罪数额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以有助于司法实践。

  • 标签: 集资诈骗罪 犯罪数额 数额较大
  • 简介:<正>中国犯罪学学会犯罪对策专业委员会第七次学术研讨会暨自治区法学会犯罪学研究会、青少年犯罪学研究会成立大会于2012年8月20日至22日在新疆警察学院召开。中国犯罪学学会名誉会长、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原院长、博士生导师王牧教授,新疆法学会会长、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原院长肉孜·司马义,中国犯罪学学会副会长、犯罪

  • 标签: 中国犯罪学 犯罪学研究 犯罪对策 警察学院 刑事司法学院 原院长
  • 简介:理论上,被害军人是指在涉军犯罪中遭受犯罪侵犯而出现生命健康、物质财产等损害的军人。实践中,以军人为对象的犯罪,往往是在被害人的某些生活弱点诱发下,以及有利于犯罪的时空、气候等条件“帮助”下实现的。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系统把握涉军犯罪中军人被害的原因。一、犯罪人漠视被害军人的正当权益是犯罪动机形成的主因无论何种犯罪犯罪人实施犯罪,其目的都在于从被害人的受害中获得某种权益,其认知因素必然存在对被害人权益的漠视这一特点。军人成为犯罪被害人,通常包括犯罪人明知军人身份和不明知军人身份两种情形。从犯罪被害预防角度来看,是否明知军人身份对犯罪犯罪动机的形成总体上影响甚微。但在一些专以军人为侵害对象的犯罪活动中,对被害人军人身份的明知则会促成恐怖分子产生并加强犯罪动机,如恐怖分子对反恐军人实施报复性袭击的情形。

  • 标签: 犯罪动机 被害原因 军人 被害人权益 正当权益 犯罪被害人
  • 简介:贿赂犯罪治理由“打击型”策略向“预防型”治理策略的转型,是国际腐败犯罪治理经验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预防型”贿赂犯罪治理策略要求:在确立对贿赂犯罪实行“均衡性”治理理念的前提下,调整贿赂犯罪罪刑规范内容,慎重处理贿赂犯罪罪量因素的功能,删除行贿罪犯罪阻却事由;修正贿赂犯罪特别自首制度;增设企业预防行贿失职罪,科学设计其罪刑规范的基本内容,由此整体提升中国贿赂犯罪惩治的科学性。

  • 标签: 贿赂犯罪 “预防型”治理 特别自首 企业预防行贿失职罪
  • 简介:随着微博用户数量激增与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微博钓鱼、微博侵犯隐私、微博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以及编写发布微博病毒等微博违法犯罪现象比较突出。为有效打击微博钓鱼犯罪,应完善信息监测与过滤机制,加强防范与鉴别意识;为防止隐私泄露,应加强帐号安全和信息管理,加强好友和粉丝管理,慎重设置微博功能;为遏制微博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应加大网上管控力度,呼吁网民规范网上言论;为防范微博病毒,应注意对微博病毒的监测,同时,安装专业的安全软件。

  • 标签: 微博 违法犯罪 信息监测
  • 简介:犯罪行为分析是通过对犯罪过程的行为轨迹和事件进行犯罪过程的再现。信息时代原有的犯罪空间延伸到了虚拟空间,电磁行为痕迹无处不在。根据载体不同,电磁行为痕迹可分为通讯信息、计算机信息、视听信息、智能卡信息及其他电子信息。电磁行为分析的方法与步骤是分析犯罪行为的有关惯技和标记、分析收集符合犯罪嫌疑人特征的在线信息、刻画犯罪嫌疑人的特点,并将电磁行为轨迹与现实行为轨迹拟合。

  • 标签: 电磁行为 证据分析
  • 简介:近年来,随着对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愈加重视,我国儿童和青少年权益保护、犯罪预防工作日益增强,社会各界给予了愈来愈多的支持和关注,倾注了越来越多的心血。1999年6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由九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审议通过,自1999年11月1日起施行。该法作为我国第一部预防犯罪的专门立法,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并在我国立法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意义,为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然而,在该法的实施过程中,一些立法上和实践中的缺陷开始逐一显露。结合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中的实践,揭示我国现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存在的缺陷,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修订提出一定的建议。

  • 标签: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缺陷 修改建议
  • 简介:“逃逸”的本质是遗弃,交通肇事后逃逸所构成的交通肇事罪属故意犯罪,而非过失犯罪。最高人民法院有关以交通肇事罪共犯论处的司法解释并无不当。交通肇事罪既可由过失构成,也可由故意构成。没有必要增设交通肇事逃逸罪。

  • 标签: 交通肇事罪逃逸共犯结合犯
  • 简介:由于长期以来受课程体系的影响,《犯罪现场勘查》课程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重理论讲授轻实训操作,没有突出公安实际工作中的"两为主"原则,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中无法体验和认识现场勘查工作的全过程。应从调整教学计划,突出职业警察教育特点,建立民汉教学团队,按专业分段授课,采用模拟教学法,进行双语体验式教学,以公安部的考核要求为标准,贴近实战考核等方面对《犯罪现场勘查》课程进行改革。

  • 标签: 犯罪现场勘查 课程改革 刑事技术 实训
  • 简介:殡葬业被称为中国当下暴利行业之一,已经成为不争事实。由于人们受传统保守、封闭因素的影响,学界对殡葬业很少涉入。同时,该行业尤其是殡仪馆等设施属于民政部门垄断,因此引发的相关腐败现象,不断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所以,结合涉及殡葬领域的职务犯罪案件,对当前殡葬领域特别是殡仪馆系统的职务犯罪进行分析和梳理,廓清其职务犯罪特征,提出针对性对策,让反腐的阳光普照殡葬业就显得尤为重要。

  • 标签: 犯罪徽征 殡葬业 惩防建构
  • 简介:传统的犯罪学教学弊端重重,既扼杀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又导致了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不利于学生学以致用,所以需要对之进行改革。而案例教学法却能够充分弥补这些缺陷,可以大大缩短教学情境与实际生活情境的差距,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 标签: 犯罪学 传统法学教学 案例教学
  • 简介:新中国成立初期,广大农村妇女在婚姻家庭中的地位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变,这种变化不仅是因为1950年《婚姻法》的颁布实施,更主要的是因为党和政府的积极支持与能动干预以及农村妇女自身积极学习文化知识,并广泛参加生产劳动与社会各项事务的管理。

  • 标签: 新中国成立初期 农村妇女 婚姻家庭地位 原因
  • 简介:《刑法修正案八》规定了'危险驾驶罪',有关醉驾的刑法规范主要体现了刑法保护法益前移与抽象危险犯的立法精神。面对社会上日益严重的醉酒驾驶的情况,运用刑法理论中的危险犯和法益侵害概念并不能有效达至减少风险的发生,确保交通安全的理想效果。超越规范层面的惩罚醉驾的政策性与风险防治因素,为犯罪学中的情境预防理论应用与保障社会公共安全应用提供了可寻的依据。从具体犯罪的预防出发思考减少行为人实施犯罪的机会,应用情境预防理论控制醉驾的发生是可行的一条新路径。

  • 标签: 醉酒驾驶 规范理解 情境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