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8
342 个结果
  • 简介:异化犯罪是剥削思想在经济生活中的表现以及政治生活上维护剥削关系的行动。对异化犯罪的研究应当包括现象、原因和防治。异化犯罪在我国政治生活领域和经济建设领域广泛存在,并成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大障碍。对构成异化犯罪原因的因素的分析也就是对异化犯罪原因的认识,在异化犯罪发生的过程中可以探寻异化犯罪原因的整体面貌。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必须通过进一步发展才能彻底解决,因此,防治异化犯罪,就要逐步破除产生异化犯罪的政治和经济条件,消解异化犯罪滋生的文化土壤,并且通过审美教育和审美体验,复归人性的健全。

  • 标签: 异化犯罪 现象论 原因论 防治论
  • 简介:在大陆法系国家,对于预备与未遂的界限有两种立法模式。通过对两种立法模式下预备与未遂界限的理论阐释进行分析比较,可以得出应以“行为人为实现犯罪的决意而实施对刑法分则的具体犯罪构成要件所保护的法益具有迫切危险的行为”作为预备与未遂的界限。在预备与未遂界限问题上,中国应选择德国和意大利的立法模式,司法适用中,应建构刑事判例制度。

  • 标签: 预备 未遂 立法选择 司法适用
  • 简介:犯罪的未完成形态与(狭义)共犯形态所具有的是否就是所谓修正的犯罪构成,一直是中国刑法学中存在争议的问题。立于刑事责任与犯罪构成的关系、犯罪形态与犯罪成立的关系以及犯罪的未完成形态与(狭义)共犯形态的社会危害性或法益侵害性,则犯罪的未完成形态与(狭义)共犯形态所具有的仍是完整的犯罪构成。进而,犯罪构成与犯罪形态的关系便可得到进一步的揭示:犯罪构成是犯罪形态的"筋骨",而犯罪形态则是犯罪构成的"载体"。至于特殊犯罪形态的构成条件问题,似可形成其他具有针对性的刑法学概念。

  • 标签: 修正的构成要件 修正的犯罪构成 犯罪未完成形态 共犯形态
  • 简介:犯罪被害人责任是一个尚未受到广泛关注和接受的概念,但是随着犯罪被害人学的发展,社会互动理论、被害性理论等充分论证了犯罪被害人责任存在的可能性和合理性,世界上一些国家也通过立法肯定了犯罪被害人责任的存在。认定犯罪被害人责任有助于强化广大潜在犯罪被害人的责任意识和防范意识,有助于构建科学的犯罪预防模式,实现刑罚正义和社会正义。为了将犯罪被害人责任应用于实践,需要首先明确犯罪被害人责任的判断标准,然后对犯罪被害人责任进行分类,最后通过立法、司法等环节建立我国的犯罪被害人责任追究制度。

  • 标签: 犯罪人 被害人 犯罪被害人责任 追究制度
  • 简介:我国通说的四要件犯罪构成理论是从苏俄刑法学移植而来的。然而,这个理论却肇始于德国,并在移植到中国后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被中国化了,因而该理论被冠以“苏俄化”的标签是不应该的。四要件与三阶层犯罪体系在本质上是有区别的,它们所赖以建立的哲学基础不同,该犯罪成立理论与刑事法治领域的人权保障状况没有直接关系,一国的人权保障与该国的制度设计存在直接关系。重要的是,在主张“去苏俄化”的学者内部,还没有提出新的犯罪体系取代通说的四要件犯罪构成理论。因此犯罪体系“去苏俄化”这一观点本身并不恰当。

  • 标签: 四要件 三阶层 犯罪论体系 “去苏俄化” 批判
  • 简介:构建打击犯罪新机制是一个综合、开放、动态的系统工程,其内涵包括刑事侦查专业化、基础工作现代化、侦查活动一体化和侦查方法多元化。刑事侦查专业化包括侦查人员职业化、侦查机构专业化和侦查管理扁平化;基础工作现代化包括刑事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及犯罪高危人员和涉案物品管控的信息化;侦查活动一体化包括以共享情报信息关联不同地区和不同部门,以及以科学合理的工作机制关联不同地区和不同部门;侦查方法多元化包括发展和丰富合成作战法、视频侦查法、自动比对法、网上串并法等。

  • 标签: 打击犯罪 新机制 构建
  • 简介:目前我国刑事立法在解决家庭暴力问题上还存在很大不足,家庭暴力犯罪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只有通过改善我国刑事领域的现有规定,才能达到遏制该罪的目的。

  • 标签: 家庭暴力 家庭暴力犯罪 刑罚裁量
  • 简介:电信诈骗犯罪是一种新型犯罪,近年来一直呈高发态势。与传统犯罪案件相比,电信诈骗犯罪案件的侦破难度更大,给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也越来越恶劣,群众对此深恶痛绝。全面分析电信诈骗犯罪的特点及当前打击预防此类犯罪所存在的问题,从加大预防宣传力度、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完善打击策略及建立健全法律体系等方面进行综合防治,切实提高预防、打击电信诈骗犯罪的成效。

  • 标签: 电信诈骗 现状 特点 防控对策
  • 简介:传统刑法理论中,刑罚的启动或在于报应或在于预防,而随着环境犯罪等新型犯罪的出现,立足报应或预防均不足以有效预防犯罪,恢复正义成为一条新的进路。从环境犯罪的特性,多元政策已经成为各国采取的共同手段,对环境犯罪的治理应当适时引入恢复正义理念,在刑事立法和司法中予以相应的贯彻,革新刑罚方法。

  • 标签: 惩罚理念 恢复正义 环境犯罪
  • 简介: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以违法状态维持说为基础,本质在于妨害司法机关的正常活动;本罪行为类型除窝藏、转移、收购、代为销售以外,还包括其他掩饰、隐瞒的行为;本罪的成立,不以犯罪数额为标准,而是以行为人之行为对司法机关正常活动的危害程度为标准。

  • 标签: 掩饰 隐瞒犯罪所得 犯罪所得收益罪 本质 行为类型 犯罪数额
  • 简介:因精神障碍犯罪嫌疑人在受讯问时.有受暗示性较强、依从性及内化性较强、更容易作出虚假供述的特征,因此对精神障碍犯罪嫌疑人的讯问应有特殊的法律规则进行规范。具体而言.应当建立对精神障碍嫌疑人进行适合讯问的评估制度,对于可以在适当成年人在场的情况下讯问的精神障碍嫌疑人.在讯问时应让适当成年人在场对嫌疑人进行保护并监督讯问行为。另外,基于精神障碍嫌疑人对抗讯问的能力较弱,应限制适用威胁、引诱、欺骗等通常情况下具有一定容许性的讯问策略.其它讯问策略也不得超出精神障碍嫌疑人的承受能力。

  • 标签: 精神障碍 嫌疑人 讯问规则
  • 简介:以抢劫、抢夺、盗窃等为内容的多发性侵财犯罪,近年来呈现高发势头,如何有效地预防和侦破多发性侵财犯罪案件,已成为公安机关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利用视频监控系统的实时监控与影像存录功能,可以极大提高公安机关在预防和打击犯罪方面的效率。从国内外实践状况和发展趋势看,视频监控系统在多发性侵财犯罪侦防中的应用成效显著。

  • 标签: 多发性侵财犯罪 视频监控 犯罪预防 犯罪侦查
  • 简介:近年来,随着刑事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刑事科学技术在侦破侵财类犯罪案件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显著,但刑事技术在侦破侵财类犯罪案件应用中依然面临一些新的问题与挑战。公安机关应完善机制,注重专业人才培养,建设一支稳定的刑事技术人员队伍;强化业务培训,全面提升刑事技术从业人员的基础业务技能和水平。

  • 标签: 刑事技术 犯罪案件 人才队伍 业务培养
  • 简介:从区域创新视野来分析,天府新区建设要从从营造优良的区域创新环境、培育弘扬科学精神的创新文化、积极开展创新主体间的产学研合作、加强中介组织网络化建设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

  • 标签: 天府新区 区域整合 区域创新 新区之惑
  • 简介:我国法律关于黑社会性质组织的规定过于原则和笼统,致使司法实务中在理解和认定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上存在不确定性和随意性。在认定黑社会性质组织非法控制特征时,应注意把握对行业、区域、控制程度的理解。对一个组织是否属于黑社会性质组织的判断是一种法律判断,行为人的主观认识并不影响该组织的实际性质;黑社会性质组织维持结构稳定的要素或纽带既可以是团体的纪律,也可以是组织者、领导者的个人魅力以及组织产生、分配的利益。对其经济实力特征的认定,不宜对立法解释规定的"以支持该组织的活动"作狭隘理解。对黑社会性质组织违法行为的理解,应紧扣黑社会性质组织的侵害客体和本质特征,即限于扰乱公共秩序,包括扰乱公共生活秩序和公共经济秩序的违法行为。

  • 标签: 刑法 黑社会性质 犯罪组织 司法认定
  • 简介:电信诈骗犯罪是一类新型犯罪,具有智能化、团伙化、职业化等特点,往往大量运用高科技手段,跨地域、跨境作案,致使侦查工作比较困难。该类犯罪社会危害性大,对群众的财产安全造成非常严重的损害。对于此类犯罪的防控,既要加大刑事处罚力度,也要进行被害预防,强调防范对策的重要性。

  • 标签: 诈骗 电信诈骗 诈骗犯罪
  • 简介:文物犯罪是危害社会应受惩罚的行为,我国刑法专门以妨害文物管理罪加以规定。文物是我国五千年文明史的见证,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如何有效预防和打击文物犯罪,刑事政策起到了引导作用。该宽则宽,该严则严,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是其最佳的选择。

  • 标签: 文物犯罪 刑事政策 宽严相济
  • 简介:在我国,犯罪成立即构成犯罪,然而在现行的犯罪成立评价模型中,其评价前提及评价要件却始终面临"技术化"的难题——社会危害性的形式、实质之分造成的罪与非罪的天壤之别,以及犯罪阻却事由的"游离"下犯罪成立的判断先于构成要件的排除。鉴于此,实现犯罪评价前提的技术化界定、明确犯罪阻却事由及其价值、完成犯罪构成要件与犯罪成立理论的合理衔接,进而实现所有行为都能依犯罪成立评价模型进行直接判断势在必行。

  • 标签: 犯罪评价 犯罪构成要件 犯罪成立
  • 简介:犯罪数据进行整理是警察的重要工作之一。数据的整理可以使信息变得有序,方便我们查找。数据有属性数据与关系数据之分。数据的整理和规范化可以借鉴关系数据库设计的思想,确立相应的用户规则。为了提高犯罪数据的质量,应强化记录意识和能力,完善相应的规则,加强对规则的理解。

  • 标签: 犯罪数据 性质 整理 方法
  • 简介:何邦武、李珍苹在《法学杂志》2011年第9期撰文认为,在职务犯罪中使用特殊侦查,是因应当前此类犯罪复杂性的应然之举,符合现代社会公民权利的非绝对性特征且服膺于保护国家安全、维护社会秩序和避免紧急危难的社会实际,也为《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等国际公约所认可。规范特殊侦查行为应该明确遵守程序法定原则、审查和监督原则、比例原则、保密原则等,并就实际侦查中的违法行为进行制裁。与此同时,还应赋予相对人一定的救济权利。

  • 标签: 侦查行为 职务犯罪 《联合国反腐败公约》 《法学杂志》 程序法定原则 国家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