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编前话1990年代,失业被称为下岗;今天,失业就是失业。词语回归客观性,显示着社会认知更加成熟、从容。失业可怕,再就业便尤为重要。再就业一般总在失业后。换一个思路,能否将再就业——至少是心态——移至失业之前,在职业选择、职业持续等节点和过程中。

  • 标签: 失业预警 职业选择 再就业 90年代 社会认知 客观性
  • 简介:近年来,'校园贷'的出现引发了各类问题。本文在介绍了'校园贷'教育预警机制存在的问题基础上,分析了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了'校园贷'教育预警机制的对策建议。

  • 标签: 校园贷 教育预警 机制
  • 简介:公安民警在办案过程中,对犯罪现场拍摄的物证照片和与案件有关的监控设备记录的影像的使用率非常高。然而由于痕迹遗留的位置、拍摄的条件等因素的影响,监控设备种类和位置的原因,拍摄的犯罪现场物证照片和监控设备录像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变形失真。在这种情况下,由上述照片或视频分析计算得到的信息有可能会误导我们的侦查方向和范围。这一问题的出现,引起了广泛的重视。本文就公安民警办案中常见的几种变形失真图像的校正方法进行分析与研究,以Matlab和Photoshop软件为平台进行校正处理操作,实验结果说明本文中所使用的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图像变形失真的问题。

  • 标签: 图像失真 MATLAB PHOTOSHOP 图像校正处理
  • 简介:城市轨道交通在上下班高峰、节假日、大型活动期间、恶劣天气时、春运暑运等特殊时段容易形成大客流态势,此时一旦发生恐怖袭击事件,将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城市轨道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对大客流安保工作的难题和风险进行全面分析,根据风险分析模型制定相应的预警方案和处理对策,积极构建警企协作机制,配强应急救援与处置装备器材,防患于未然,严防在城市轨道交通大客流时段发生影响公共安全的重大事端。

  • 标签: 轨道交通 大客流 风险预警模型
  • 简介:学界对方令孺散文有较多评论,而对其早期诗歌关注甚少。方令孺于1931年至1937年间,先后在《诗刊》《文艺月刊》《学文月刊》《文学杂志》《新诗》上登载的诗歌,曾受到众多著名文学评论家、诗人和艺术家的赞誉和推崇。因受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法文学的浸润和熏染,方诗(20世纪30年代)整体上表现出现代主义倾向,诗歌的现代性较为突出,黑夜意识和审丑介入十分明显,在当时中国新诗诗坛产生过独特影响,方令孺在探索新诗的独特路径以及推进新诗的现代化方面功不可没。

  • 标签: 方令孺 现代性 黑夜意识 审丑介入 水墨文化 文坛影响
  • 简介:文章通过对《申报》(1925-1935)中与"肉感"和"电影"有关的语料的分析,尝试说明"肉感"聚焦"女体修辞"的过程演进,并通过商品化的肉感与女体消费主义修辞、堕落的肉感与女体的民族主义修辞、意识正确的肉感与女体的新生活主义修辞等不同路径的阐释,说明"肉感"的女体修辞在获得艺术现代性和审美自在性的同时,如何走向不同的修辞路径。《申报》影评中"肉感"一词的意义生成和文化史建构的复杂样貌,一方面是修辞作为意识形态工具被主流意识形态利用的结果,另一方面也反证了不同时期意识形态转向所显示的现代性尴尬。

  • 标签: 申报 肉感 女体修辞 近代性(现代性) 意识形态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