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1
403 个结果
  • 简介:历史对学者的热肠经常是无动于衷,生活又变幻莫测。见惯了把异域的主义强扮成百姓自己的需求,见惯了自诩为精英的知识人对百姓的徒劳甚且贻害的启蒙和教育,又深知老百姓虽粗卑无文但并不糊涂,深知黄河冲击的黄土并不会因为欧风美雨而飞扬湿润。因此,我不得不对我以之为生的学科怀持更谦卑的心态。吾国吾民真实的政法需求是什么?

  • 标签: 自由主义民主 老百姓 知识人
  • 简介:一、论题提出:法治理念之要义“理念是指信念、思想和观念。是一种理想的、永恒的、精神性的普遍范型”。司法理念是人们对司法本质及其规律的理性认识与整体把握而形成的一系列理性的基本观念,是对法律精神的理解和对法律价值的解读而形成的一种认知模式。法治理念是人们对法律的功能、作用和法律的实施所持有的内心信念和观念,

  • 标签: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现代司法理念 理性反思 误区 法律价值 内心信念
  • 简介:一、对中国法学反思的历程与功能邓正来先生的《中国法学向何处去》系列论文的发表在法学界又一次掀起了对中国法学的反思和批判热潮。在我看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中国法学一直是在一种普遍的反思性的社会文化氛围和学术思考取向下复苏、推进和发展的。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对“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悲剧的各种面向和维度的反思与批判,几乎构成了新时期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全部知识生产活动的逻辑起点和理论“切口”,

  • 标签: 《中国法学向何处去》 “文化大革命” 反思与批判 社会文化氛围 人文社会科学 改革开放
  • 简介:司法潜规则是指在司法机关内部通行或者认可的但未向外界公布的办案规则与程序.具体表现为自由裁量权过大;无原则的量刑迁就;侵犯人权的诉讼拖延;变相放人的监外执行等等.其产生的原因是,长期以来对程序正义的忽视;转型时期司法权力的异化;程序缺乏公开性和透明性.今天的司法正义是潜规则下被扭曲了的正义,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要树立司法权威,加强程序法制;加强司法监督和权力制约;加强司法的公开度和透明度.

  • 标签: 司法潜规则 程序正义 司法权力 司法制约
  • 简介:人权保障是刑法学中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刑法的社会秩序维护和人权保障功能是辩证统一的。在刑法中是否应当引入不利解释以促进人权保障值得探讨。不利解释的起源、价值、适用范围有自己的特点,不利解释原则与刑法的价值相偏离,与刑法存疑时有利于被告原则以及国民可预测性存在差异,不利解释在刑法中的适用具有非正当性、非必要性。因此,不宜采纳。

  • 标签: 人权保障 不利解释 刑法目的 价值 原则 差异
  • 简介:法律形式主义具体表现为法律理论领域中的概念形式主义与审判实践中的规则形式主义。法律现实主义提出了法律形式主义具有逻辑之谬、实践之弊、目标之虚三宗罪。法律形式主义在逻辑上不考虑概念适用的具体语境、错把三段论的形式逻辑当作逻辑的唯一模型、无法反应现实的法律实践;在实践中忽视先例原理的两面性、忽略法官裁决案件的实质理由、忽视审判结果的实质正义;在目标诉求上追求虚幻的唯一正解式的确定性。法律现实主义质疑法律形式主义有关法律确定性本质和范围的观点,并不反对法律实质上应该是确定的这一命题,他们诉诸社会科学的经验研究去发现现实法律确定性的源泉。

  • 标签: 法律形式主义 法律现实主义 确定性
  • 简介:宪政主义与自由主义是两个不同的西方政治思想传统,本文将探讨两者与立宪政治的关系。据此论证现代中国自由主义因其内在逻辑缺陷而无法在立宪政治进程中发挥人们所期望的作用,相反,宪政主义思想和实践更为有效地推动了中国宪政秩序之形成。

  • 标签: 自由主义 宪政主义 立宪政治
  • 简介:中国现代法律史学是在传统法律史学和外来法律史学的双重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正确认识中国法律史学的学科性质,对完善这门学科的独立品格,促进这门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运用现代法学理论,特别是运用部门法理论去分析中国传统社会的法史材料,是中国现代法史学研究方法形成和发展的主要标志。但不应简单地用部门法理论、现代法理学的一般概念去比附评论中国传统法史材料,使中国法史学研究带上过分浓厚的现代色彩。应重视法史学研究的学术批评问题,提倡既非庸俗吹捧也非恶意贬低的高水平的独立评论。

  • 标签: 法史学 性质 方法 学术批评
  • 简介:<正>一九八六年三月十九日,南宁机械厂厂长陈增,被指控犯有抗税罪被捕入狱。一九八六年九月二十九日,南宁市人民检察院以抗税、受贿罪对陈增提起公诉,同年十二月五日至八日,南宁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审理此案,并于一九八七年三月十四日作出判决,否定了起诉书对陈增的指控,宣告陈增无罪。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南宁市中级人民法院否定受贿罪没有异议,但认为否定抗税罪是错误的,于是按照审判监督程序于一九八七年四月十三日向最高人

  • 标签: 受贿罪 抗税罪 中级人民法院 审判监督程序 司法人员 最高人民检察院
  • 简介:当下,有关法学方法的讨论已经成为法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在那种以意识形态为导向的研究以及以移植西方制度为目的的研究双双走向衰落的背景下,中国法学终于迎来了本土化建构的时代。而在法学方法上,法学界出现了“法教义学”与“社科法学”的两大流派。一时间,信奉不同方法的学者俨然加入了两个学术阵营,相互之间发生着对话和争论,其中还不乏一些较为尖锐的批评之声。

  • 标签: 法学研究方法 反思 法学方法 意识形态 中国法学 本土化
  • 简介:本文介绍了专利废除论中旨在替代专利制度的各种奖励方案,通过专利制度与奖励制度的对比,得出奖励制度并不优于专利制度的结论。专利制度通过对现有技术的排除能够合理确定专利权保护范围,实现专利制度的激励创新的功能;同时专利强制许可制度能有效缓解专利制度带来的公共健康危机。质言之,无需替代方案,专利制度通过内部完善能够更好实现其社会功能。

  • 标签: 专利制度 奖励制度 现有技术 专利强制许可制度
  • 简介:一、问题的提出“法系”概念最早是由谁提出来?这个问题其实存在歧义,一种理解可能会试图去爬梳中西法律家著作和学说,以期得出谁最先提出“法系”这个概念或者理论;而另一种理解则会指向于“法系”汉字的最早提出者,使问题得到圆满回答。当然,由于世界上文化的差异,法律也是文化的一种,不同的文化孕育下的法律的交流,对于概念和术语的翻译不可能做到切合原意,所以也会出现同一个汉字对应不同的外文释义,这就会造成不同的学者对于这个问题的不同认定,笔者将会对这一现象中的两种理解或问题作出解释和说明。下文将从“法系”理论的学术史反思,试图论证穗积陈重最先提出“法系”理论。

  • 标签: 法系 跨语际 法律家 概念 文化 学术史
  • 简介:一直以来,实务界和理论界都在探索对工资做出一个普适性的界定,但却忽略了这一终极命题本身之真伪,无论是挖掘本土资源或是借鉴域外经验都难有突破,甚至有失偏颇。事实上,在劳动法当中工资随着其所处语境的变化而承担着相异的功能,本不具备统一界定的条件,如若强行框定,势必带来适得其反的效果,此乃学界对工资界定莫衷一是之根源。工资界定应摈弃盲目追求“大一统”的做法、回归劳动法子模块的语境本源,以其功能定位为圭臬来厘定工资概念的幅宽,从其狭义、中义和广义概念中择优分而定之。

  • 标签: 工资概念界定 劳动法 工资功能定位 工资保护对象 劳动权益
  • 简介:法律在促进企业经济活力与加强对劳动者权益的倾斜保护之间,如果偏重于后者,按照传统劳动法对劳动关系的调整模式从严规制劳务派遣活动,其效果可能适得其反。现行立法以贯彻"三性"原则为目标限缩劳务派遣的用工范围,以落实"同工同酬"待遇保护被派遣劳工的工资权益,以"共同雇主"理念下的连带责任承担来加强对被派遣劳动者的权益保护,均有失妥当。法律规制手段的选择,应将对劳务派遣机构的市场准入作为重点,完善对劳务派遣活动的有效监管和对违法行为的严厉制裁,应正确看待用工单位对派遣用工的弹性化需求与派遣劳动者的职业稳定性之间的关系,不能把传统劳动法对工厂制下正规就业劳动者的劳动权利保护体系无差别地移植适用于被派遣劳动者,不能擅自扩大"共同雇主"的范围以加重用工单位的法律责任承担。

  • 标签: 劳务派遣 共同雇主 同工同酬权 劳务派遣行政许可
  • 简介:无罪推定原则的移植应该结合本国实际情况进行.如果不能恰当地给无罪推定原则以合理定位,无罪推定原则必然与其它理念、制度和话语发生矛盾,具体来看,理念层面存在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的矛盾,制度层而主要反映为沉默权与讯问权的矛盾、控方举证与非法证据的排除规则的矛盾、疑罪从无与缺失一事不再理原则的矛盾,话语层而的矛盾集中反映为话语权垄断引起的判断的矛盾.

  • 标签: 无罪推定原则 中国 沉默权 讯问权 法律移植 刑诉法原则
  • 简介:作为一种解决有限责任公司所面临的人合性危机的制度设计,股东除名规则的产生既有因应公司法实践需要的社会基础,也有来自有限责任公司的团体性、人合性及其自治性的制度支撑。我国现行《公司法》没有确立股东除名规则,但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司法解释则有所规定。不过,该司法解释所规定的股东除名规则存在除名事由单一、除名程序规则过于原则等问题,导致该规则发布伊始就落后于公司法实践需要并难以操作。为使该司法解释所确立的股东除名规则得以发挥其固有功能,需要从除名事由的确定和除名程序的设计两方面对其进行重构。

  • 标签: 股东除名 除名事由 除名程序 除名救济 重构
  • 简介:违约与侵权竞合主要有两类:加害给付型和违反保护义务型。在后者以及在前者的违反手段义务场合,违约责任为一般过错责任,与一般侵权责任相同;违反结果义务时,因产品责任等特殊侵权情形,违约与侵权多数为严格责任,二者的归责与证明责任亦同。从损害赔偿范围看,二者均通过客观概率论配合法价值判断来限定因果关系,都允许精神损害赔偿。在诉讼时效上,无论从体系解释还是文义解释,均得不出违约和侵权二者之间存在一般性差异。另外,二者均采纳相同的责任缓和规则。总体而言,违约与侵权在竞合时两种责任差异极小,其竞合实益较为有限。

  • 标签: 违约 侵权 构成要件 法律效果 请求权竞合
  • 简介:如果说权力的配置是法治的核心,那么对权力具有深远影响的法律文化也在以"看不见的传承"方式影响中国法治格局。法律文化多元是一种现实存在,而法治文化的标准则为这样的存在设定了目标。中国历史上铸就的人治传统、礼法文化、法律工具化形成的传统法律文化形成了法治文化构建的传统障碍;对传统资源的过分批判和抛弃及社会信仰危机弥漫社会无形中扮演了法治文化构建的现实困境:面对传统障碍和现实困境,法治文化路径选择从社会主体意识整合的视角出发,即从文化多元、法治意识及社会主体意识方面探究中国法治文化建设的出路。

  • 标签: 法治文化 法治文化标准 困境 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