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0 个结果
  • 简介:信访制度既具有政治性,又具有法律性。信访权利属于宪法权利和法律权利的混合体。信访制度承载了整个社会制度变革和社会稳定的繁重任务,而信访制度设计缺陷、信访功能错位变异,司法公正缺失,整个社会法制意识淡薄、政府执政责任不担是权利救济型信访案件泉涌如潮的制度性根源。为此,有必要统一信访法制,制定统一的信访法,构建隶属于人大常委会的各级信访法院,改革司法制度,调整权利设置,加强法治宣传,建树法律秩序灵魂。

  • 标签: 信访制度 权利救济型 成因 对策
  • 简介:安康市第三届人大常委会自去年初换届成立以来,高擎推进全市科学发展和民主法制建设的旗帜,以增强工作实效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争先创优,充分发挥常委会全体组成人员的智慧和力量。着力探索实践焕发人大工作生机与活力的新方式新方法,一年来花繁果硕、亮点纷呈,有力有效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和依法治市进程。

  • 标签: 人大工作 安康市 人大常委会 民主法制建设 科学发展 解放思想
  • 简介:社区矫正是相对于传统的监禁刑而言的一种新型的刑罚处罚机制,同时也是社会管理创新的尝试,天津市社区矫正试点工作虽然开展较早,但是与其他省市相比较而言进展相对缓慢。通过对天津市社区矫正工作的基本状况、存在的问题所进行的归纳分析,提出了改进我市社区矫正工作现状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化解社会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 标签: 社区矫正 工作现状 存在问题 对策建议
  • 简介:现代行政法治不只是简单的规则之治,而且还应是彰显公民主体性的善治。针对当前的实践诘难,我国行政信访制度应积极回应现代行政法治的善治品性,通过法治化改革来促进行政主体与公民间的良性协商、互动,从而发挥其制度理性。为此,有必要以凸显公民主体性,弘扬行政主体与公民间协商理性为核心将我国行政信访制度建构为彰显并强化行政协商的制度平台,并以之为目标导向,推进我国行政信访组织制度与处理制度之法治化改革。

  • 标签: 行政信访 协商 行政协商 法治 善治
  • 简介:信访在现有体制和法治环境下对社会矛盾的缓和与化解有着重要的意义。信访渠道与法律渠道共同化解了广东省近几年来数量一直居高不下的劳动争议进而有效地化解了社会矛盾。由于现有劳动争议处理机制的高成本、低效率及低公正性,劳资间利益争议救济渠道的空缺,司法权威的式微和部分劳动者的效仿信访,出现"信访不信法"的社会怪象。结合广东省的劳动争议处理实践,我国应借鉴两大法系中典型国家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区分权利争议和利益争议并设计不同的救济渠道,注重政府公信力和法治权威的塑造,分阶段推进兼预防性、中立性、公正性、高效性、刚性和公信力于一身之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在内的各种社会利益争议处理机制构建和完善,实现信访在法治轨道下的转型,并反过来成为法治前进的助推器。

  • 标签: 劳动争议处理机制 法律渠道 信访渠道 利益争议 转型
  • 简介: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和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都是现代民主政治架构中重要的国家权力监督方式。本文就人大视角下加强检察机关法律监督的法定职责进行了梳理论证,将近年来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加强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实践进行了归纳总结,同时对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挑战进行了分析,就人大视角下如何加强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进行了进一步探索。

  • 标签: 人大监督 检察机关 法律监督
  • 简介:社会学大家韦伯在研究中国古代法律指其为家产制下“家父长制结构”,即君主在立法方面“绝不可能将任何可能束缚自己或其官员的特权授予其他的人”,司法方面则“重视的是探究实质的真相,而将搜索证据的程序规则置之度外……它的主要目标是追求社会秩序的实质原则”。

  • 标签: 古代法律 政治危机 《叫魂》 工具性 解读 皇权
  • 简介:政治哲学视角来看,私人自治具有个人性与消极性,即为一种个人自由与消极自由,而非集体自由与积极自由。私人自治的原则化实系国家向私人让渡部分立法权,使私人分享立法权,成为立法者,得藉其自主的立法行为创设规律私人关系的规范;国家虽然也要控制私人立法质量,但法定的控制规范较为形式与空洞,私人的立法意志而非国家意志才具有至尊地位。这同时也说明是私人意志而非国家意志才是法律行为发生法律效力的根源。为保障私人自治计,私法中公权力的运作应保持谦抑性,这一品性对民事立法者与司法者提出了多诉诸合意机制而少运用强制工具、慎重设立强制性规范、不以分配正义为念、审慎适用不确定概念或概括条款、对强制性规范奉行严格解释规则、将私法强制性规范区分为权限规范与行为规范、重视司法形式主义的价值等要求。

  • 标签: 私人自治 政治哲学 消极性 私人立法 谦抑性
  • 简介:近年来,该局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业务部门的精心指导下,以“扩内需、保增长、惠民生”为主线。以全县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为指针,以创建国家级卫生县城和省级园林县城工作为抓手,积极开展以“为民服务零距离”为载体的“创先争优”活动,全县建设事业取得了可喜的成效,在促进宜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

  • 标签: 规划建设局 宜君县 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纪实 宜居 住房
  • 简介:后现代法学的主旨是对现代法学的理论基石予以质疑、批评和创新。其对现代法学的反叛闪烁着环保思想,与当代许多先进的环保理念不谋而合。由此可言,当代环境法并非没有理论基础,而是有强大的理论依托。后现代法学对促进和推动中国环境法治建设有着积极的作用

  • 标签: 后现代法学 环保思想 环境法理论
  • 简介:在近代经学解体的过程中,陈黻宸不愿坐视经学消亡的命运,为了能够让经学在近代学术转型中争得一席之地,他采取了"去政治化"的方式,对经学进行重新阐发。一方面,结合时代需要,突出其实用性;另一方面,又通过梳理经学发展史,置辩于经学和经术,指出经学是专制政体的大劲敌,经术才是助益专制的工具,而两千年的经学发展史实际上是经术发展史,真正的经学并非是两千年专制统治的支柱。

  • 标签: 陈黻宸 经学 经术 “去政治化” 专制
  • 简介:"讨论"是中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个重要语词。八二宪法经常被认为是建国以来最好的一部宪法,也部分地因为这样一个值得夸耀的缘由:宪法草案经过了一个最广泛、最深入、最持久的"讨论"过程。①在事实上,"讨论"已经成了中国不成文的宪法程序,而这个程序也是证明宪法本身的正当性或民主性的重要根据。

  • 标签: 中国语境 政治意涵 “讨论” 宪法草案 宪法程序 政治生活
  • 简介:2011年10月15日、22日,由北京大学法治研究中心与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联合举办的第三届“政治、法律与公共政策”年会(2011)在北京、重庆两地顺利召开。会议分“革命建国与百年宪政之道”、“新中国政法传统”、“财产、家庭与基层治理”、“政治前沿:情境性的理论思考”四个主题,选取28篇论文,采取作者报告、评议人评议、自由讨论、最后大会总结的方式进行研讨。本刊拟登载与会学者的主题发言和精彩点评,以飨读者。

  • 标签: 公共政策 政治 年会 法律 综述 人文社会科学
  • 简介:少数民族环境习惯法在少数民族地区环境保护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在界定民族环境习惯法的基础上,借鉴已有的少数民族环境习惯法资料,从物质生活条件的制约、自然禁忌或宗教信仰、内容与程序的民主性、惩罚的严厉性等方面分析其效力基础,并对少数民族环境习惯法的生成和实施进行梳理。

  • 标签: 少数民族环境习惯法 效力基础 作用机制
  • 简介:在中国文体学理论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一些文化因素如目录学学术传统、总集编选、类书编纂等给予了深远影响。强调文体的继承与创新的辩证性并综合考察文体盛衰的内外部因素是理解中国古代文体源流的民族特色的重要途径;文体分类方式的丰富性与驳杂性;"辨体"为先的原则成为古代文学创作与批评的重要特点,这些都是构成中国古代文体学思想基本特征的重要方面。

  • 标签: 中国文学 古代文体学 文化因素 基本特征
  • 简介:孙中山不仅是伟大的民主革命的先行者,还是在中国最早探索社会主义的先驱。他的社会主义思想主要体现为他的民生主义学说。民生主义有别于科学社会主义,它是一种探索在中国防患于未然、避免发生社会革命又让人民享受共同富裕生活的学说,要在中国建立一个"安乐国家和快活世界"。孙中山在其有生之年虽然没能将民生主义付诸实践,但他的民生主义学说在中国社会主义思想史上留下了光彩的篇章,给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发展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内涵。

  • 标签: 孙中山 民生主义 社会主义 共同富裕
  • 简介:"限制国家权力,保障公民权利"的近现代宪法定义并不能概括人类有政治社会生活以来所有"国宪"或"宪法"现象。纵观人类政治史,任何民族的政治共同体都有"宪法",宪法实为组织政治共同体的基本规则。若进一步对古典时代中西法律传统中的宪法现象加以抽绎,我们可以将宪法界定为政治共同体"安身立命"的根本依据。华夏文化政治共同体"安身立命"的根本依据就是传统中国的"国宪",深入认识这一"国宪"体系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 标签: 宪法 政治共同体 安身立命 传统国宪
  • 简介:公平获取可持续发展是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气候合作的基本政治立场。碳排放空间的公平分配关乎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利益。以德班会议《公平获取可持续发展》确立的基本政治立场为进路,碳排放空间的公平分配应当考虑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阶段性、发达国家的历史责任以及人际公平。在此基础上,人均累积消费排放应当作为未来国际社会碳排放空间公平分配的基准。

  • 标签: 公平获取可持续发展 碳排放空间 分配 人均累积消费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