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80%~90%的永存左上腔静脉患者同时存在右上腔静脉。对于此类患者,多数经右侧入植入起搏导线,从而降低手术难度和手术风险。临床实践中,常常在起搏器植入术中发现偶然永存左上腔静脉,目前常用的术中造影的方法有时难以区分右上腔静脉是否存在。本例在临床实践中使用泥鳅导丝的方法来鉴别右上腔静脉是否存在。该方法简单易行,便于临床推广和应用。

  • 标签: 心脏起搏,人工 永存左上腔静脉 导线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改良髂股窗入与髂腹股沟入复位内固定治疗复合髋臼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8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60例复合髋臼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17例,女43例;年龄15~78岁[(44.1±16.0)岁]。骨折Letournel分型:双柱骨折101例,前柱前壁伴后半横形骨折35例,“T”形骨折24例。80例采用改良髂股切口结合有限Pfannenstiel切口复位内固定(改良髂股窗入组),80例采用标准髂腹股沟入复位内固定(髂腹股沟入组)。观察骨折愈合情况;比较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1 d和术后6个月采用Matta评分标准评定骨折复位质量;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erle d′Aubigne & Postel评分标准评价患髋关节功能;比较组神经血管损伤、医源性膀胱损伤、异位骨化、股骨头坏死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78个月[(43.3±17.9)个月]。骨折均骨性愈合。改良髂股窗入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50.0(123.8,180.0)min、600.0(500.0,787.5)ml,髂腹股沟入组分别为190.0(150.0,240.0)min、700.0(562.5,887.5)ml(P均<0.01)。术后1 d和术后6个月组骨折复位质量、末次随访时患髋关节功能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与髂腹股沟入相比,改良髂股窗入复位内固定治疗复合髋臼骨折在骨折复位效果、术后患髋关节功能及并发症发生率相近的情况下,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等。

  • 标签: 髋臼 骨折固定术,内 手术入路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种入钢板固定术在Sanders Ⅲ型跟骨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抽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新乡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00例完成钢板固定手术治疗的Sanders Ⅲ型跟骨骨折患者,按手术入方式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0例)。对照组采用扩大外侧入进行手术,观察组采用经跗骨窦入进行手术。比较组手术指标;比较组术前、术后6个月时跟骨解剖结构(Bohler角、跟骨宽度、Gissane角)及足部功能[美国足与踝关节协会踝与后足功能评分(AOFAS)];比较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为(62.87±7.63)min,长于对照组的(46.41±5.92)min(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为(63.28±5.04)ml,少于对照组的(94.23±7.18)ml(P<0.05)。术后6个月,组Bohler角、Gissane角均升高,跟骨宽度均降低(P均<0.05);组术前、术后6个月Bohler角、跟骨宽度、Gissane角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组AOFAS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变化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0(0/50),低于对照组的12%(6/50),P<0.05。结论采用扩大外侧入与经跗骨窦入进行钢板固定术均可有效恢复Sanders Ⅲ型跟骨骨折患者跟骨解剖结构,经跗骨窦入术中出血量更少,术后踝与后足功能恢复更快,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

  • 标签: 跟骨 骨折 钢板固定术 扩大外侧入路 经跗骨窦入路 足部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腹腔镜右半结肠根治术中头侧中间入与尾侧中间入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行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患者102例进行前瞻性研究,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组,其中行头侧中间入51例患者为头侧组,行尾侧中间入51例患者为尾侧组。采用SPSS24.0进行数据分析,术中血管损伤、术后并发症等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手术相关临床指标、术后临床指标及肿瘤指标用(±s)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尾侧组在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均优于头侧组(P<0.05)。术中血管损伤、中转开腹、术后并发症、首次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淋巴清扫数目、标本质量比较,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组入方式均为符合肿瘤根治性手术原则的有效手术入方式,其手术效果相当。尾侧中间入在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方面更有优势。

  • 标签: 结肠肿瘤 腹腔镜 结肠切除术 前瞻性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脑膜中动脉在颅骨额颞区走行的解剖特点,探讨通过骨瓣颅骨成形方式保留脑膜中动脉的效果。方法收集成人尸头标本5具(10侧),采用标准经翼点入显露骨窗,同时增加1个以翼点区蝶鳞缝前5 mm处为中心的骨孔,首先用铣刀成形一"凹"字形额颞蝶骨瓣,然后剥离硬脑膜和脑膜中动脉,绕蝶骨大翼再成形一"V"字形骨瓣。观察脑膜中动脉在颅骨额颞区的走行特点并测量其在翼点处的管径。结果脑膜中动脉的前支在翼点区主要沿蝶鳞缝走行,此处脑膜中动脉的直径为(1.4±0.2)mm,其最前方的主要分支上行至颞上线水平时,位于冠状缝后方约(13.3±1.5)mm处。10侧标本中,通过采取骨瓣法开颅,9侧脑膜中动脉可保持完整。结论根据脑膜中动脉走行的解剖学特点,采取改良经翼点入骨瓣开颅法可有效保留脑膜中动脉。

  • 标签: 神经解剖学 尸体解剖 脑膜中动脉 经翼点入路 两骨瓣开颅
  • 简介:本文介绍了一种以STC12C5A60S2单片机为主控芯心,L298P为电机驱动芯片,通过主控单元产生PWM波控制驱动电路达到控制电机速度的目的。经测试之后发现本系统可以实现电机稳定精确的调速,本装置具有成本低、稳定可靠的特点,具有广泛的应用意义。

  • 标签: STC12C5A60S2 PWM 直流电机 驱动电路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外侧扩展入与外侧"L"形入接骨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 Ⅲ型跟骨关节内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4年10月— 2017年10月廊坊市中医医院收治的34例Sanders Ⅲ型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33例,女1例;年龄18~56岁[(42.5±9.4)岁]。均为新鲜骨折。17例行外侧扩展入接骨板内固定治疗(扩展入组),17例行传统外侧"L"形入接骨板内固定治疗("L"形入组)。比较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切口Ⅰ期愈合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组术前、术后1周、12个月跟骨Böhler角和Gissane角;术后12个月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比较组功能恢复情况。结果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扩展入组住院时间为(15.7±4.0)d,"L"形入组为(22.4±9.6)d;扩展入组术后切口Ⅰ期愈合率为88%(15/17),"L"形入组为47%(8/12);扩展入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2%(2/17),"L"形入组为47%(8/17)( P均<0.05)。术前、术后1周、12个月跟骨Böhler角和Gissane角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扩展入组Böhler角为(23.9±6.1)°,Gissane角为(119.3±6.2)°,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形入组Böhler角为(25.8±3.7)°,Gissane角为(122.2±5.6)°,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扩展入组AOFAS踝-后足评分总分为(86.9±7.5)分,优良率为88%;"L"形入组总分为(83.3±12.5)分,优良率为76%(P>0.05);扩展入组后足关节活动评分为(5.8±0.7)分,优于"L"形入组的(3.4±1.0)分(P<0.05)。结论对于Sanders Ⅲ型跟骨关节内骨折,与外侧"L"形入接骨板内固定相比,采用外侧扩展入接骨板内固定可缩短住院时间,促进骨折早期愈合,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有利于距下关节功能恢复。

  • 标签: 跟骨 骨折固定术,内 手术入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一期清创联合外固定、二期序贯内固定治疗Rüedi-Allgöwer Ⅱ型Pilon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浙江省衢州市人民医院36例Rüedi-Allgöwer Ⅱ型Pilon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一期清创跟骨牵引、二期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16例(内固定组),一期清创联合外固定、二期序贯内固定治疗20例(联合固定组),比较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完全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复位质量(Burwell-Charnley评分)和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结果患者随访6~18(10.7 ± 2.8)个月。联合固定组完全负重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内固定组[(7.2 ± 1.9)周比(9.4 ± 2.1)周和(3.4 ± 0.8)个月比(4.1 ± 1.2)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和术后引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术后1个月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固定组术后3和6个月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内固定组[(86.4 ± 1.7)分比(75.7 ± 1.2)分和(93.6 ± 2.2)分比(82.1 ± 1.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VA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复位满意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一期清创联合外固定、二期序贯内固定治疗Rüedi-Allgöwer Ⅱ型Pilon骨折利于患者快速恢复。

  • 标签: 胫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 外固定器 治疗结果 回顾性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一期清创联合外固定、二期序贯内固定治疗Rüedi-Allgöwer Ⅱ型Pilon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浙江省衢州市人民医院36例Rüedi-Allgöwer Ⅱ型Pilon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一期清创跟骨牵引、二期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16例(内固定组),一期清创联合外固定、二期序贯内固定治疗20例(联合固定组),比较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完全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复位质量(Burwell-Charnley评分)和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结果患者随访6~18(10.7 ± 2.8)个月。联合固定组完全负重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内固定组[(7.2 ± 1.9)周比(9.4 ± 2.1)周和(3.4 ± 0.8)个月比(4.1 ± 1.2)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和术后引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术后1个月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固定组术后3和6个月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内固定组[(86.4 ± 1.7)分比(75.7 ± 1.2)分和(93.6 ± 2.2)分比(82.1 ± 1.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VA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复位满意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一期清创联合外固定、二期序贯内固定治疗Rüedi-Allgöwer Ⅱ型Pilon骨折利于患者快速恢复。

  • 标签: 胫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 外固定器 治疗结果 回顾性研究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经验不足的外科医生,比较腹腔镜下经腹入肠系膜间途径行输尿管切开取石术与传统经腹入侧结肠途径行输尿管切开取石术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在2014年3月至2018年3月期间收治的59例左侧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患者的资料,采用常规侧结肠入32例,而经中结肠系膜间入27例,比较围手术期结果和随访资料,比较种方法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术后疼痛程度等情况。结果经中结肠入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常规侧结肠入组(P<0.05),经中结肠系膜间入组术后疼痛明显减轻,组患者在术中失血量、术后进食时间、住院时间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中结肠系膜间途径直接暴露输尿管可节省游离侧结肠所需时间。该方法对于经验有限的外科医生也是安全可行的,并具有与侧结肠手术相似的成功率。

  • 标签: 输尿管结石 腹腔镜检查 碎石术
  • 简介:摘要目的介绍一种使用快微乔线和丝线制备免膀胱镜拔除的输尿管支架管的方法。方法距输尿管支架管远端约12 cm(女性8 cm)管壁上缝合一5-0快微乔线,长度适宜的丝线作为牵拉线缝合在输尿管支架管的远端,牵拉线沿输尿管支架管向近端折叠,它的中点与快微乔线打结固定,远端为自由端。快微乔线降解后解除了对牵拉线的固定,牵拉线顺着尿流出现在尿道外口,通过牵拉丝线就可以拔除输尿管支架管。结果研究纳入了40例患者,制备输尿管支架管的平均耗时为(2.03±0.29)min,39例(95%)牵拉线出现在尿道外口,平均时间为术后(18±3,15~21)d。拔除过程中疼痛视觉模拟评分为(0.82±0.34,0~3)。结论这种输尿管支架管可以避免膀胱镜拔除,成功率高而成本更低。

  • 标签: 输尿管支架管 拔除 免膀胱镜 快微乔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改良髂股入联合有限Pfannenstiel入治疗复合髋臼骨折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1月期间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创伤骨科采用改良髂股入联合有限Pfannenstiel入治疗的43例复合髋臼骨折患者资料。男28例,女15例;年龄为15~78岁,平均48.7岁;骨折按Letournel-Judet分型:T形骨折7例,前方伴后半横形骨折7例,双柱骨折29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1~20 d,平均7.6 d。所有患者均采用顺行后柱螺钉结合前方钢板固定。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复位质量、患髋功能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本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90~240 min,平均157.3 min;术中出血量为300~1 500 mL,平均537.2 mL。术后骨折复位质量根据Matta评分标准评定:解剖复位32例,满意复位10例,复位差1例。43例患者术后获9~19个月(平均14.3个月)随访。所有患者骨折均获愈合,愈合时间为10~15周(平均12周)。随访期间无一例患者发生内固定物松动、折断及伤口感染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根据改良Merle d'Aubigne & Postel评分系统评定患髋功能:优12例,良19例,中7例,差5例,优良率为72.1%(31/43)。结论改良髂股入联合有限Pfannenstiel入治疗复合髋臼骨折可以获得良好复位,具有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创伤小等优点,疗效相对满意。

  • 标签: 髋臼 骨折 骨折固定术,内 外科入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短期内2次行冠状动脉介入手术、使用对比剂的冠心病患者,不同手术入对每次术后对比剂诱导的急性肾损伤(CI-AKI)发生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分析,入选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就诊于北部战区总医院心内科的冠心病患者,筛选其中30 d内2次行介入手术(包括冠状动脉造影术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接触对比剂且具有完整随访资料的患者322例。按介入手术入分为:桡动脉组(2次介入手术入均为桡动脉,n=235)和股动脉组(2次介入手术入均为股动脉,n=87)。所有纳入患者均分别于术后48、72 h检测血肌酐(SCr)值。终点事件为CI-AKI,定义为排除其他病因的前提下,患者应用对比剂72 h内肾功能发生损害,SCr水平较术前升高>0.5 mg/dl(44.2 μmol/L)或相对比例[(术后SCr-术前SCr)/术前SCr×100%]>25%。比较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每次术后CI-AKI发生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短期内2次行介入手术、使用对比剂的冠心病患者,术后发生CI-AKI的危险因素。结果股动脉组中吸烟、有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史及STEMI患者比例及纤维蛋白原、空腹血糖、肌钙蛋白T水平高于桡动脉组(P均<0.05)。股动脉组患者的手术间隔时间长于桡动脉组(P=0.001)。股动脉组患者第1次术后CI-AKI发生率高于桡动脉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8.6%(16/87)比11.9%(28/235),P=0.133]。第2次术后组的CI-AKI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对于短期内2次行介入治疗手术的冠心病患者,介入手术入并不是术后发生CI-AKI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STEMI(OR=2.854,95%CI 1.100~7.404,P=0.031)、利尿剂(OR=4.002,95%CI 1.470~10.893,P=0.007)是第1次术后CI-AK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短期内2次行冠状动脉介入手术、应用对比剂的冠心病患者,CI-AKI发生风险与介入手术入无相关性。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对比剂诱导急性肾损伤 桡动脉入路 股动脉入路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三踝骨折采用后外侧入联合前内侧入内固定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8月天水市第一人民医院骨二科收治的20例三踝骨折患者资料。男16例,女4例;年龄20~70岁,平均49.6岁;均采用后外侧入联合前内侧入复位内固定治疗外踝、后踝和内踝。术后观察患者的并发症,并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的踝-后足评分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功能。结果本组患者手术时间为85~115 min,平均88.4 min;术中出血量为50~600 mL,平均120 mL。所有患者术后均获随访,时间为12~20个月,平均14.5个月。骨折愈合时间为3.2~5.4个月,平均3.8个月。随访期间无手术切口感染坏死、内固定失效、骨折不愈合、畸形愈合等并发症发生。术后12个月AOFAS的踝-后足评分[(87.8±6.4)分]较术前[(32.3±4.9)分]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454,P<0.001);根据VAS评分:0分1例,1~3分13例,4分6例。结论三踝骨折采用后外侧入联合前内侧入内固定治疗手术时间少、出血量少、并发症少,疗效确切。

  • 标签: 踝损伤 骨折 骨折固定术,内 前内侧入路 后外侧入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直接前方入(direct anterior approach, DAA)联合直接后方入(direct posterior approach,DPA)治疗PipkinⅣ型股骨头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4月采用DAA联合DPA入治疗18例PipkinⅣ型股骨头骨折患者资料,男13例,女5例;年龄19~56岁,平均43.2岁;车祸伤15例,高处坠落伤3例;13例股骨头骨折线位于股骨头凹下方,5例骨折线位于股骨头凹上方;髋臼骨折按Letournel-Judet分型:后壁骨折14例,后柱伴后壁骨折2例,横断伴后壁骨折2例。采用DAA入处理股骨头骨折,采用DPA入处理髋臼骨折。术后行骨盆X线及CT检查,评价骨折复位、愈合情况及股骨头坏死、坐骨神经损伤、臀上血管神经损伤、异位骨化等情况;按照Matta影像学标准评价髋臼复位质量;采用Thompson-Epstein评分系统评价髋关节功能。结果18例患者手术时间75~205 min,平均133 min;术中出血240~600 ml,平均371 ml。所有患者手术切口一期愈合。1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36个月,平均15.7个月;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10~14周。3例患者伤后出现坐骨神经损伤症状,均于术后6~12周恢复。股骨头骨折均获得复位,Matta影像学标准示髋臼解剖复位13例,满意复位3例,不满意复位2例,总体满意率88.9%(16/18)。术后2例患者发生异位骨化,均为BrookerⅠ级;无一例发生医源性血管损伤、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感染、内固定物断裂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根据Thompson-Epstein评价系统评价髋关节功能,其中优7例,良8例,可2例,差1例。结论DAA联合DPA入治疗PipkinⅣ型股骨头骨折手术创伤相对较小,术中能直视下复位、固定股骨头及髋臼后部骨折,可有效保护旋股内侧动脉、坐骨神经、股外侧皮神经等重要结构,降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异位骨化等并发症的发生,术后临床疗效满意。

  • 标签: 股骨头 骨折 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介绍层四道倒刺线网格状缝合技术在经腹腔入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中的应用及优点。方法回顾2019年5月至2020年11月18例于惠州市第六人民医院由同一名术者行经腹腔入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的患者资料,其中男8例,女10例,年龄(48.7±13.4)岁。术中均采用层四道倒刺线网格状缝合技术:用V-Loc 3-0倒刺线自上而下缝合肾脏内层髓质创面,再自下而上加固缝合,用V-Loc 2-0倒刺线自上而下缝合肾脏外层皮质创面,再自下而上加固缝合,使内外层均形成双层交错共4层网格状缝合。收集患者手术时间、热缺血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管留置天数、术后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等指标,记录术前、术后肌酐等相关实验室指标以及肿瘤学预后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热缺血时间(28.5±4.8)min;术中出血量(83.1±36.0)ml;术前肌酐水平(78.7±12.3)μmol/L,术后肌酐水平(82.5±15.7)μmol/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引流管留置天数(3.4±1.4)d;术后住院天数(5.8±1.9)d;1例术后需输血,1例出现低热,无严重出血、尿漏、感染等相关并发症。术后复查双肾CT等未见肿瘤复发、转移。结论应用层四道倒刺线网格状缝合技术完成经腹腔入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中的缝合操作,既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又不延长肾脏热缺血时间,有利于保护患者肾功能。

  • 标签: 两层四道 网格状缝合技术 肾部分切除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腹腔入腹腔镜根治性肾切除术(LRN)中应用体一面解剖技术定位肾动脉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实施经腹腔入LRN并应用体一面解剖技术定位肾动脉的206例肾肿瘤患者资料,其中71例来自开封市中心医院泌尿外科,135例来自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男性126例,女性80例,中位年龄54岁(范围:35~82岁)。肿瘤位于左肾102例,右肾104例,肿瘤最大径(6.8±2.5)cm(范围:3.0~12.7 cm)。术中循生殖静脉定位肾静脉,以肾静脉复合体、肾下极复合体和腰大肌平面作为体一面解剖标志定位肾动脉,记录体一面解剖技术的实施情况、肾动脉解剖特征及其定位时间、血管相关并发症等。不同侧别手术结果的比较采用χ²检验或t检验。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54.4±13.6)min(范围:22~116 min),无中转开放,未发生肝、脾或肠管等副损伤。163例为单支肾动脉,43例为2~4支肾动脉,肾动脉主干之外共检出副肾动脉60支。右侧手术检出副肾动脉的比例为27.9%(29/104),高于左侧手术的13.7%(14/102)(χ²=6.251,P=0.012)。肾动脉主干在肾静脉下、后方直接定位占80.1%(165/206),因位置偏高,在肾静脉复合体上缘开窗辅助定位占19.9%(41/206)。副肾动脉在肾静脉下、后方直接定位占76.7%(46/60),因位置偏高,辅助开窗定位占23.3%(14/60)。左侧手术肾动脉定位时间为(21.2±9.4)min(范围:11~43 min),右侧为(17.5±9.3)min(范围:9~32 min),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40,P=0.005)。术中估计出血量(51.8±25.2)ml(范围:20~400 ml),发生4例血管损伤并发症,予以腔镜下处理,1例接受输血治疗。结论经腹腔入腹腔镜LRN中以肾静脉复合体、肾下极复合体和腰大肌平面作为标志能够准确定位多种位置和解剖类型的肾动脉,肾动脉定位时间较短,血管损伤并发症发生率低。

  • 标签: 肾切除术 腹腔镜检查 肾动脉 两体一面解剖技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直接后方入(DPA)与Kocher-Langenbeck(K-L)入治疗髋臼后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8年6月期间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45例髋臼后部骨折患者资料。根据手术入不同分为组:A组21例,男17例,女4例;年龄为(42.2±14.7)岁;采用DPA钢板固定治疗。B组24例,男21例,女3例;年龄为(42.8±11.9)岁;采用K-L入钢板固定治疗。比较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骨折愈合时间、骨折复位质量、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末次随访时患髋功能等。结果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A组患者的手术时间[(60.0±15.7)min]、手术切口长度[(9.6±1.1)cm]显著短于B组患者[(115.2±42.4) min、(17.6±2.3)cm],术中出血量[(325.7±79.9) mL]显著少于B组患者[(404.2±147.4) 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5例患者术后获12~37个月(平均19.2个月)随访。组患者术后骨折复位质量、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根据改良Merle d'Aubigne & Postel评分系统评定患髋功能:A组优14例,良5例,可2例,优良率为90.5%(19/21);B组优12例,良3例,可6例,差3例,优良率为62.5%(15/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K-L入相比,DPA具有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手术创伤更小及髋关节功能恢复更好等优点,可安全、有效地处理髋臼后部骨折。

  • 标签: 髋臼 骨折 手术入路 后柱 后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