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大连地区居民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与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的相关性。方法依托中华医学会发起的REACTION研究,选取2011年8至12月期间参加调查的大连地区随访的社区居民,共计10 207人,在2014年7至12月期间进行随访。根据non-HDL-C、LDL-C值四分位将受试者分为Q1、Q2、Q3和Q4及q1、q2、q3和q4组,分析non-HDL-C、LDL-C与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之间的相关性。组间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偏相关分析及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Q1、Q2、Q3和Q4组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的发生率为37.3%、42.1%、44.4%和5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35.361,P<0.001),q1、q2、q3和q4组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的发生率为40.9%、42.6%、42.9%和4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19.888,P<0.001)。(2)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在校正年龄、性别和吸烟情况进行的偏相关分析中,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与non-HDL-C、LDL-C仍呈正相关(r=0.092、r=0.046,P<0.05)。(3)以2014年新发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为终点事件,对随访数据行Cox回归分析,结果发现non-HDL-C和LDL-C分别与年龄、吸烟情况进入方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non-HDL-C、年龄和吸烟情况的HR(95%CI)分别为:1.248(1.181~1.318)、0.988(0.980~0.996)、1.616(1.285~2.033);LDL-C、年龄和吸烟情况的HR(95%CI)分别为1.236(1.159~1.319)、0.990(0.982~0.997)、1.627(1.293~2.046), 均P<0.05]。结论(1)随着non-HDL-C和LDL-C的升高,大连地区居民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的发生率呈逐渐增加趋势。(2)大连地区居民non-HDL-C和LDL-C均是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 大连地区
  • 简介:摘要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是目前导致全球人口死亡最常见病因。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是抑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和进展,进而减少心血管事件最有效手段之一。"LDL-C低一些更好"已经成为共识,然而LDL-C可以降到多低、是否存在获益下限却尚无结论。本文回顾调脂治疗发展历程,结合当前血脂领域基础及临床研究成果,从LDL-C的生理水平和功能代谢的角度分析了LDL-C目标值的可能下限。

  • 标签: 动脉粥样硬化 胆固醇,LDL 目标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sdLDL-C)、sd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sd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sdLDL-C/载脂蛋白(apo)B在健康成年人中的水平及sdLDL-C与血脂组分的相关性。方法以2020年9—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1 151名健康体检的成年人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57名,女594名。根据空腹血脂水平入组,参考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2018年对年龄的划分标准分为18~29岁(247名)、30~44岁(269名)、45~59岁(225名)、60~74岁(207名)、75~90岁(203名)5个年龄组。测定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HDL-C、LDL-C、sdLDL-C、载脂蛋白(apo)A1及apoB的含量,分析sdLDL-C、sdLDL-C/LDL-C、sdLDL-C/HDL-C和sdLDL-C/apoB在不同性别和年龄人群中的分布情况,使用Pearson或Spearman相关性分析以上4个指标与其他血脂组分的相关性。结果男性组sdLDL-C、sdLDL-C/LDL-C、sdLDL-C/HDL-C和sdLDL-C/apoB[分别为(0.56±0.23)mmol/L、0.24±0.07、0.49±0.22、0.27±0.07]均高于女性组[分别为(0.48±0.18)mmol/L、0.20±0.06、0.36±0.17、0.23±0.07](P均<0.001)。不同年龄组的男性和女性sdLDL-C、sdLDL-C/LDL-C、sdLDL-C/HDL-C和sdLDL-C/apoB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在18~29岁、30~44岁及45~59岁年龄组男性sdLDL-C均高于女性(P均<0.05)。sdLDL-C/LDL-C、sdLDL-C/HDL-C和sdLDL-C/apoB在18~29岁、30~44岁、45~59岁及60~74岁年龄组均高于女性组(P均<0.05)。全部受试对象的sdLDL-C水平与TC、TG、LDL-C、apoB、非HDL-C和残粒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呈正相关(r=0.50、0.45、0.67、0.68、0.61、0.11,P均<0.01),与HDL-C与apoA1呈负相关(r=-0.17、-0.10,P<0.01)。结论健康成年人sdLDL-C、sdLDL-C/LDL-C、sdLDL-C/HDL-C和sdLDL-C/apoB水平在不同年龄、不同性别间均存在差异,血清中sdLDL-C水平与apoB水平具有较高的相关性。

  • 标签: 胆固醇 胆固醇,sdLDL 载脂蛋白B类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直接法测得的血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餐后水平低于空腹水平的原因。方法选择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2017年11月至2019年5月的85名受试者进行前瞻性研究。取受试者空腹和进食后2、4 h的血清样本,分别用直接法和磁共振波谱技术(NMRS)检测样本的血脂水平,并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PCSK9)的水平。用Friedman双向秩方差分析和韦氏配对符号秩次检验比较不同时间点血脂组分的差异;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分析PCSK9水平与脂蛋白颗粒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经直接法检测,与空腹状态比较,进食后2、4 h的LDL-C均有下降[分别为2.58(2.09,3.12)、2.47(1.92,3.02)、2.37(1.82,2.80)mmol/L,P<0.001]。经NMRS检测,空腹和餐后2、4 h低密度脂蛋白(LDL)颗粒浓度分别为1 086(830,1 239)、1 083(848,1 213)、1 061(814,1 213)nmol/L(P=0.417);LDL颗粒中胆固醇浓度分别为2.13(1.56,2.54)、2.16(1.68,2.50)、2.06(1.58,2.50)mmol/L(P=0.047),但餐后2、4 h与空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大颗粒的LDL浓度[空腹、餐后2、4 h分别为185.2(150.6,221.6)、173.0(144.8,220.3)、178.1(144.0,233.6)nmol/L,P=0.001],以及餐后2、4 h大颗粒的LDL中的胆固醇浓度均较空腹时下降[空腹、餐后2、4 h分别为0.49(0.39,0.57)、0.47(0.38,0.57)、0.46(0.37,0.58)mmol/L,P<0.001]。同时,进食后PCSK9水平也明显下降[分别为299(233,397)、257(208,342)、251(215,340)ng/ml,P<0.001],餐后4 h血清PCSK9的下降比例与NMRS所检测的餐后残粒胆固醇增长比例呈正相关(r=0.232,P=0.035)。结论磁共振波谱技术与直接法测得餐后LDL-C水平不一致。直接法测得的餐后LDL-C的下降并非LDL颗粒的清除,而是由于胆固醇在各LDL亚组分中的重新分布。

  • 标签: 胆固醇,LDL 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 磁共振波谱技术
  • 作者: 徐晓慧 杨静 王黎君 殷鹏 刘江美 董文兰 王薇 王璇 秦莉 周脉耕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20年第06期
  • 机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综合防控室,北京 100050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科教与国际合作室,北京 100050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生命登记与死因监测室,北京 100050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危险因素监测室,北京 100050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肥胖与代谢室,北京 100050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北京 100050
  • 简介:摘要目的定量研究中国人群高血清LDL-C归因死亡及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方法利用2017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BD2017)中国及各省数据,由人群归因分值(PAF)、归因死亡数及DALY,描述2017年高血清LDL-C对中国分性别、年龄别、疾病和不同省份人群归因死亡及伤残负担,利用GBD世界标准人口做标化后比较各组死亡率及DALY率。结果2017年中国人群全死因死亡中归因于高血清LDL-C的人数为862 759人,占8.25%。归因死亡人数中有705 355人死于缺血性心脏病(IHD),占81.76%,其余18.24%死于缺血性卒中(IS)。高LDL-C对IHD死亡的PAF为40.30%,对IS死亡的PAF为18.49%。女性归因死亡比例高于男性,吉林省最高为13.70%,浙江省最低为4.65%。中国人群高LDL-C归因死亡率为61.08/10万,男性标化归因死亡率高于女性。高LDL-C造成的DALY为1 816.21万人年,其中归因IHD的DALY为1 394.15万人年,占76.76%。DALY率为1 285.83/10万,标化DALY率最高的省份为黑龙江省,最低为浙江省。人群死亡归因分值、归因死亡人数、归因死亡率及归因DALY率均在>70岁人群较高,DALY在50~69岁年龄组最高,为856.18万人年。结论血清高LDL-C对中国人群归因死亡及伤残负担影响较大,且具有性别、年龄及省间差异。

  • 标签: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人群归因分值 死亡率 伤残调整寿命年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升高对老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患者循环血中内皮微粒释放的影响。方法病例对照研究,选取年龄≥60岁的老年住院患者69例,按照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分为OSA组48例和对照组21例,对两组患者进行睡眠监测,监测结束后进行静脉取血;密度梯度离心提取微粒,流式细胞仪分析患者血中内皮微粒的水平;生化全项检测患者血脂水平,并分析OSA患者LDL-C水平与内皮微粒的相关性。结果OSA患者LDL-C水平为(2.6±0.6)mmol/L,高于正常对照组(2.2±0.7)mmol/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089,P=0.041)。对照组老年人的内皮微粒水平为(19.6±7.8)×10-6个/L,老年OSA患者的内皮微粒水平为(28.2±12.2)×10-6个/L,老年OSA患者循环血中内皮微粒水平较对照组老年人明显增多(t=-3.164,P=0.003);OSA合并LDL-C水平升高患者内皮微粒水平为(39.3±12.6)×10-6个/L,较单纯OSA患者内皮微粒水平(28.2±12.2)×10-6个/L显著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99,P=0.006)。OSA患者LDL-C水平与内皮微粒水平的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r=0.497,P=0.032),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血压、血糖等与内皮微粒水平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老年OSA患者循环血中内皮微粒的释放水平较正常人增高,LDL-C浓度升高能够进一步促进OSA患者内皮微粒的释放。

  • 标签: 睡眠呼吸暂停,阻塞性 脂蛋白类,LDL 内皮细胞
  • 简介:摘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被推荐为冠心病患者降脂治疗的主要治疗目标。然而,即使通过积极的降低LDL-C治疗,患者仍然存在显著残留心血管事件风险。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包含所有致动脉粥样硬化脂蛋白。非HDL-C在预测心血管事件方面优于LDL-C,并且比LDL-C及其他血脂指标具有更多显著优势。该文主要讨论非HDL-C的含义和检验优势、预测价值、目标值及相关指南推荐等。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 简介:摘要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ASCVD)是我国城乡居民死亡最重要的原因之一,防治任务重大。病理生理学、遗传学以及大型随机对照试验的证据表明低密度脂蛋白(LDL)是导致ASCVD的明确病因,干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可显著减少心血管事件。本文从LDL导致ASCVD的病理生理学机制、遗传学证据,干预LDL-C改善ASCVD预后的临床证据以及LDL-C干预靶目标等方面进行综述。

  • 标签: 低密度脂蛋白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 病理生理学机制 遗传学证据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LDL-C)与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性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 HT)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接受标准剂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AIS患者,在溶栓治疗后24 h内完成头颅CT检查来判定是否发生HT。比较HT组和非HT组人口统计学和基线临床资料。应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LDL-C与溶栓后HT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323例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AIS患者,年龄(65±12)岁(范围54~78岁),男性219例(67.8%),中位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4分(四分位数间距3~9分)。91例(28.17%)患者发生HT,其中8例(2.48%)为有症状脑出血。单变量分析显示,HT组LDL-C、年龄、基线NIHSS评分、基线收缩压和舒张压、基线纤维蛋白降解产物以及心房颤动和卒中病因学分型的患者构成比与非HT组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均<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DL-C较低[优势比(odds ratio, OR)0.531,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0.358~0.788;P=0.002]、基线NIHSS评分较高(OR 1.063,95% CI 1.010~1.120;P=0.020)以及基线收缩压较高(OR 1.015,95% CI 1.004~1.026;P=0.008)为AIS患者静脉溶栓后H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低LDL-C是AIS患者静脉溶栓后HT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LDL-C较低的静脉溶栓患者应谨慎降脂治疗,警惕HT发生。

  • 标签: 卒中 脑缺血 血栓溶解疗法 脑出血 脂蛋白类,LDL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高不同类型脂血症患者血清脂蛋白残粒胆固醇(RLP-C)水平与其他血脂指标的相关性,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过氧化物酶法分别测定2020年3月至12月来本院体检的78例高胆固醇血症患者(HTC组)、85例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HTG组)、98例混合型高脂血症患者(MHL组)和85名血脂正常健康成人(健康对照组)的血清RLP-C水平,同时检测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LDL-C)、脂蛋白(a)[LP(a)]、载脂蛋白A-I(apoA-I)和载脂蛋白-B(apoB)等血脂指标,并分析高脂血症患者血清RLP-C与其他血脂指标的相关性。结果高脂血症患者血清RLP-C水平(0.40±0.27)mmol/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0.19±0.07)mmol/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HTG组和MHL组血清RLP-C水平分别为(0.44±0.25)mmol/L、(0.35±0.21)mmol/L,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均P<0.01);HTC组血清RLP-C水平(0.21±0.12)mmol/L,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明显低于HTG组(P<0.01)。高脂血症患者RLP-C水平与TG、VLDL-C呈显著正相关(r=0.85、0.65;均P<0.01),与TC、HDL-C、LDL-C、apoA-I、apoB和Lp(a)相关不显著(r=0.28、-0.23、0.20、-0.26、0.24、0.19;均P>0.05)。结论高脂血症患者血清RLP-C水平与TG、VLDL-C密切相关,HTG和MHL型高脂血症患者血清RLP-C水平显著升高。

  • 标签: 脂蛋白残粒胆固醇 高脂血症 高胆固醇血症 高甘油三酯血症 混合型高脂血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与老年人群心血管疾病(CVD)和全因死亡的关系。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选取参加2006年度开滦集团健康体检且年龄≥65岁的老年人作为观察对象。根据HDL-C水平,将观察对象分为4组:低水平组(HDL-C<1.30 mmol/L),中水平组(1.30 mmol/L≤HDL-C≤1.54 mmol/L),中高水平组(1.55 mmol/L≤HDL-C≤1.80 mmol/L),高水平组(HDL-C≥1.81 mmol/L)。收集并比较各组的年龄、性别、血脂水平等基线资料,随访至2019年12月31日,记录终点事件CVD、全因死亡。校正混杂因素后,以中高水平组为对照组,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评估HDL-C对CVD及全因死亡事件的影响;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回归模型评估HDL-C水平与CVD及全因死亡之间的线性或非线性关系;进行死亡竞争风险分析,分别去除随访1年内发生CVD或全因死亡事件的观察对象、去除女性观察对象后,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共纳入观察对象14 355例,年龄(71.5±5.5)岁,男性12 607例(87.8%),随访时间(10.9±3.3年)。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结果显示,与中高水平组相比,低水平组发生CVD事件HR值(95%CI)为1.21(1.06~1.38)(P<0.05),全因死亡HR值(95%CI)为1.02(0.95~1.11)(P>0.05);高水平组发生CVD事件HR值(95%CI)为1.17(1.03~1.33)(P<0.05),全因死亡HR值(95%CI)为1.07(1.00~1.16),全因死亡风险有增高的趋势(0.05<P<0.1)。限制性立方样条回归模型显示HDL-C与CVD为非线性相关(非线性关联P<0.1),呈U形曲线趋势,与全因死亡为线性相关(非线性关联P>0.1)。结论在老年人群中,HDL-C水平为1.55~1.80 mmol/L时CVD的风险最低,HDL-C过高或过低均是CVD的危险因素,HDL-C过高时全因死亡风险有增高的趋势,未见HDL-C过低致全因死亡的风险增加。

  • 标签: 老年人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心血管疾病 全因死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脓毒症患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的变化及其对该类患者继发急性肾损伤(AKI)的早期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2019年6月—2021年6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收治232例符合入选标准的脓毒症患者,其中男126例、女106例,年龄24~71岁。依据是否继发AKI,将患者分为非AKI组(158例)和AKI组(74例)。对比2组患者入院时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MI)、体温、心率、原发感染部位、合并基础疾病情况、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价Ⅱ(APACHE Ⅱ)评分及脓毒症相关性器官功能衰竭评价(SOFA)评分,确诊脓毒症时检测的血清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肌酐、胱抑素C及HDL-C水平,对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χ2检验。对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232例脓毒症患者继发AKI的独立危险因素,并以独立危险因素为基础构建联合预测模型。绘制独立危险因素与联合预测模型预测232例脓毒症患者继发AKI的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及最佳阈值与最佳阈值下的敏感度、特异度。采用Delong检验对前述AUC的质量进行比较,采用χ2检验对最佳阈值下的敏感度和特异度进行比较。结果2组患者性别、年龄、BMI、体温、心率、原发感染部位、合并基础疾病以及CRP水平均相近(P>0.05);AKI组患者降钙素原、肌酐、胱抑素C、APACHE Ⅱ评分及SOFA评分均明显高于非AKI组(t值分别为-3.21、-16.14、-12.75、-11.13、-12.88,P<0.01),HDL-C水平显著低于非AKI组(t=6.33,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肌酐、胱抑素C、HDL-C是232例脓毒症患者继发AKI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分别为2.45、1.68、2.12,95%置信区间分别为1.38~15.35、1.06~3.86、0.86~2.56,P<0.01)。肌酐、胱抑素C、HDL-C、联合预测模型预测232例脓毒症患者继发AKI的ROC的AUC分别为0.69、0.79、0.89、0.93(95%置信区间分别为0.61~0.76、0.72~0.85、0.84~0.92、0.89~0.96,P值均<0.01),最佳阈值分别为389.53 μmol/L、1.56 mg/L、0.63 mmol/L、0.48,最佳阈值下的敏感度分别为76.6%、81.4%、89.7%、95.5%,最佳阈值下的特异度分别为78.6%、86.7%、88.6%、96.6%。胱抑素C的AUC质量明显优于肌酐(z=2.34,P<0.05),HDL-C的AUC质量及最佳阈值下的敏感度、特异度均明显优于胱抑素C(z=3.33,χ2值分别为6.43、7.87,P<0.01)与肌酐(z=5.34,χ2值分别为6.32、6.41,P<0.01),联合预测模型的AUC质量及最佳阈值下的敏感度、特异度均明显优于肌酐、胱抑素C、HDL-C(z值分别6.18、4.50、2.06,χ2值分别5.31、7.23、3.99,6.56、7.34、4.00,P<0.05或P<0.01)。结论脓毒症继发AKI患者HDL-C水平较未继发AKI患者明显降低,该指标是脓毒症患者继发AKI的独立危险因素,其诊断价值优于肌酐和胱抑素C,前述3个指标联合对脓毒症患者继发AKI的预测价值更高。

  • 标签: 脓毒症 预后 急性肾损伤 预测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肌酐 胱抑素C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以及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预后的影响。方法连续纳入2013年1至12月在阜外医院行PCI治疗的10 458例患者,根据HDL-C水平分为3组:低三分位组(HDL-C≤0.89 mmol/L,3 525例)、中三分位组(HDL-C>0.89~1.11 mmol/L,3 570例)和高三分位组(HDL-C>1.11 mmol/L,3 363例)。采用线性回归分析HDL-C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SYNTAX积分)的关系。使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比较3组间的预后差别。同时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HDL-C水平对预后的影响。结果总体人群平均HDL-C水平为(1.03±0.28)mmol/L,平均SYNTAX积分为(11.7±8.1)分。HDL-C高三分位组患者年龄更大、男性更少、左心室射血分数更高,LDL-C水平更高,更少合并糖尿病、高脂血症、陈旧心肌梗死及吸烟史,稳定性心绞痛患者更多,左主干及三支病变比例更少,介入治疗成功率更高(P均<0.05)。HDL-C高三分位组SYNTAX积分更低[低、中、高三分位组分别为(12.2±8.4)、(11.7±8.1)和(11.2±7.8)分,P<0.001]。单因素及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均显示,HDL-C水平与SYNTAX积分呈负相关(单因素:β=-0.046,P<0.001;多因素:β=-0.058,P=0.001)。10 400(99.4%)例患者完成了2年随访,3组在全因死亡、心原性死亡、心肌梗死、卒中、血运重建、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以及支架内血栓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趋势检验P均>0.05)。高三分位组BARC 2型以上出血事件发生率更高(趋势检验P=0.018)。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3组间全因死亡、心原性死亡、心肌梗死、卒中、血运重建、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及支架内血栓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高三分位组BARC 2型以上出血风险更高(P=0.017)。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发现HDL-C水平不是2年全因死亡等缺血事件及出血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冠心病行PCI治疗的患者,HDL-C水平与SYNTAX积分呈负相关,但HDL-C不是PCI患者缺血及出血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三酰甘油(triglycerides, 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HDL-C)比值与青年缺血性卒中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期间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18~45岁)以及同期体检中心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对照者,收集人口统计学和相关临床资料。应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TG/HDL-C比值与青年缺血性卒中的独立相关性。结果共纳入112例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和60例健康对照者。病例组男性89例(79.5%),女性23例(20.5%);对照组男性49例(81.7%),女性11例(18.3%)。病例组基线TG(P=0.002)、HDL-C(P=0.001)以及TG/HDL-C比值(P=0.00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校正混杂因素后,TG/HDL-C比值较高是青年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以第1四分位数组为参照,第3四分位数组:优势比3.14,95%可信区间1.11~8.87,P<0.001;第4四分位数组:优势比3.87,95%可信区间1.24~12.09;P<0.001)。结论TG/HDL-C比值较高是青年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卒中 脑缺血 血脂 甘油三酯 胆固醇,HDL 危险因素 年轻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外周血脂蛋白残粒(RLP)和低密度脂蛋白颗粒(LDL-P)浓度以及小而密LDL颗粒(sdLDL-P)诊断颈动脉斑块的价值。方法选择邢台市第三医院2020年1月到2021年6月行颈动脉斑块超声检查人群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超声结果分为颈动脉斑块组(146例)和无颈动脉斑块组(对照组,149例)。采用垂直密度梯度离心全自动血脂谱检测(VAP)技术分离相测定2组空腹血清RLP、LDL-P及sdLDL-P等血脂亚组分浓度,采用均相法检测各组空腹甘油三酯(TG)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等血脂指标,分析2组检验指标变化以及各检验指标的颈动脉斑块诊断真阳性率、诊断真阴性率、诊断假阳性率和诊断假阴性率。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其曲线下面积(AUC)评估各检验指标对颈动脉斑块的临床诊断价值。结果颈动脉斑块组RLP、LDL-P和sdLDL-P水平[分别为(1.07±0.36)mmol/L、(1 300±370)nmol/L、(435±139)nmol/L]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0.59±0.17)mmol/L、(781±215)nmol/L、(156±59)nmol/L;P均<0.01];血清RLP和LDL-P诊断颈动脉斑块真阳性率[78.08%(114/146),81.51%(119/146)]和真阴性率[84.56%(126/149),86.58%(129/149)]均高于TG[58.90%(86/146),43.62%(65/149)]和LDL-C[59.59%(87/146),46.98%(70/149)],血清RLP和LDL-P诊断颈动脉斑块假阳性率[15.44%(23/149),13.42%(20/149)]和假阴性率[21.92%(32/146),18.49%(27/146)]均低于TG[56.38%(84/149),41.10%(60/146)]和LDL-C[53.02%(79/149),40.41%(59/146)](P均<0.01);血清RLP、LDL-P和sdLDL-P诊断颈动脉斑块AUC值(分别为0.890、0.902、0.973)均大于TG(0.682)和LDL-C(0.712),RLP和sdLDL-P联合诊断颈动脉斑块AUC值(0.977)大于RLP(0.890)和sdLDL-P(0.973)(P均<0.01)。结论血清RLP、LDL-P和sdLDL-P等脂蛋白亚组分可作为颈动脉斑块的检验指标,其诊断价值优于TG和LDL-C;血脂蛋白亚组分联合诊断效果优于单项指标。

  • 标签: 动脉粥样硬化 颈动脉斑块 脂蛋白类,LDL LDL颗粒 sdLDL颗粒 临床实验室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胆固醇与高密度脂蛋白比值(TC/HDL)对冠心病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法,选取2017年1月1日—12月31日就诊于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的1 983例住院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其临床资料,并进行为期2年的随访,收集患者脑卒中发生情况。结果在2年随访期内,冠心病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36例,发生率为1.82%(36/1 983)。男性冠心病患者TC/HDL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呈曲线关系,其折点为3.84,在TC/HDL<3.84时,TC/HDL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呈负相关,TC/HDL每增加一个单位,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降低72%(P=0.049);在TC/HDL>3.84时,TC/HDL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无相关性(P=0.267)。女性冠心病患者TC/HDL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呈曲线关系,其折点为2.81,在TC/HDL<2.81时,TC/HDL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呈负相关,TC/HDL每增加一个单位,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降低99%(P=0.019),在TC/HDL>2.81时,TC/HDL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无相关性(P=0.110)。结论TC/HDL在不同性别冠心病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预测中具有不同的阈值,这对于预测冠心病患者预后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 标签: 冠心病 胆固醇与高密度脂蛋白比值 缺血性脑卒中
  • 简介:摘要神经毒素β-淀粉样蛋白(Aβ)是阿尔茨海默病(AD)的主要标志。最近的证据表明,在常见的散发性或晚发性AD形式中,脑Aβ水平升高是由清除受损而不是生产过度引起的。细胞表面受体的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1(LRP1)已经被报道不仅在Aβ内吞起作用,还存在于血脑屏障系统及外周血、肝、肾等组织器官,并且通过血脑屏障或血脑脊液屏障有效地将Aβ转运至脑脊液或血液系统中,最后经外周组织器官清除至体外。在这篇综述中,描述了LRP1在Aβ外周转运及清除中的作用,其可能是降低脑内Aβ、改善认知功能障碍的安全有效的途径。

  • 标签: LDL受体相关蛋白质1 淀粉样蛋白 外周清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sdlDL-C)的水平及其对老年T2DM患者心脑血管事件风险的评估。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2014年12月至2016年12月期间老年(年龄≥65岁)T2DM患者386例,年龄(72.7±5.4)岁,其中男269例,女117例;随访期间发生心血管事件的有92例,年龄(72.9±5.2)岁,其中男65例,女27例,检测血清sdlDL-C水平;同时分析老年T2DM患者心脑血管事件阳性组和心脑血管事件阴性组的脂蛋白(a)、载脂蛋白B、载脂蛋白AI和超敏C反应蛋白等生物标记物。运用单因素和多因素来分析各变量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之间的关系,同时对所有研究对象的LDL-C、sdlDL-C与年龄和其他血脂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ROC曲线确定sdlDL-C的升高对老年T2DM患者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的预测价值。结果在两组基线临床数据的比较中,心脑血管事件阳性组的LDL-C、sdlDL-C、Non-HDL-C、GLU、HbA1c、ApoB水平明显高于心脑血管事件阴性组(t分别为3.26、3.46、2.91、2.47、4.03、3.00,P<0.05),而ApoA-I水平明显低于心脑血管事件阴性组(t=-2.39, P<0.05);校准年龄的Cox回归分析显示,每10 mg/dl sdlDL-C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风险独立相关(HR 1.281, 95%CI 1.225~16.032,P<0.01);sdlDL-C与TG、Non-HDL-C、ApoB呈正相关(r分别为0.323、0.588、0.623,P<0.01),与年龄、HDL-C、ApoA-I呈负相关(r分别为-0.363、-0.301,P<0.01);ROC曲线分析显示,sdlDL-C对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具有较强的预测能力(AUC=0.736, 95 %CI 0.554 9~0.918 2, P=0.003),同时HbA1c对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同样具有较强的预测能力(AUC=0.725, 95 %CI 0.524 3~0.927 3, P=0.006),两者联合检测提高预测能力(AUC=0.837, 95 %CI 0.711 4~0.973 5, P=0.001)。结论老年T2DM患者血清sdlDL-C的升高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风险显著独立相关。血清SdlDL-C相对LDL-C具有更高的临床价值,有望作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脑血管事件风险评估的最有效预测血脂指标。

  • 标签: 糖尿病,2型 心血管疾病 胆固醇,LDL 生物标记 危险因素 预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清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6(LRP6)水平变化在AMI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浙江省衢州市人民医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住院的急性AMI患者150例作为AMI组,疑诊冠心病无冠状动脉狭窄者150例为对照组。Western blot测定血清LRP6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血清B型脑钠肽(BNP)、心肌肌钙蛋白I(cTnI)水平。结果AMI组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于对照组[(4.42 ± 0.79)mmol/L比(3.79 ± 0.82)mmol/L、(1.52 ± 0.33)mmol/L比(1.37 ± 0.38)mmol/L、(3.15 ± 0.34)mmol/L比(2.91 ± 0.28)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D)低于对照组[(0.95 ± 0.26)mmol/L比(1.21 ± 0.33)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血清LRP6和左室射血分数低于对照组[0.12 ± 0.03比0.38 ± 0.07、(53.27 ± 6.89)%比(66.82 ± 7.35)%],BNP和cTnI水平高于对照组[(78.16 ± 5.27)ng/L比(7.13 ± 1.24)ng/L、(125.83 ± 3.26)ng/L比(0.71 ± 0.24)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MI患者血清LRP6水平与LDL-C、BNP、cTnI、SYNTAX积分呈负相关(r=- 0.587、- 0.523、- 0.542、- 0.583,P<0.05),与左室射血分数呈正相关(r=0.515,P<0.05)。结论AMI患者血清LRP6水平降低,血清LRP6与AMI严重程度和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关系密切。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6 左室射血分数 B型脑钠肽 肌钙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