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侧同时训练对痉挛偏瘫脑瘫患儿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痉挛偏瘫脑瘫患儿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20)和研究组(n=20)。两组均进行作业疗法(occupational therapy,OT)治疗,其中诱发主动运动训练时,对照组健侧上肢及手被束缚,而研究组健侧上肢及手进行和患侧相同的镜像性运动。治疗持续4周。两组训练前后患侧各测评1次Carroll上肢功能试验(upper extremity function test,UEFT),将得分提高值看作评价患侧上肢功能改善情况的标准。结果治疗前两组患侧UEFT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98,P=0.489)。治疗后,两组患儿患侧UEFT评分均显著提高(对照组t=1.729,P=0.049)、(研究组t=2.101,P=0.041),且研究组得分提高更为显著(t=1.833,P=0.043)。结论OT治疗中诱发主动运动训练时,与限制健侧肢体活动相比,进行双侧同时训练能更好地改善痉挛偏瘫脑瘫患儿的上肢功能。

  • 标签: 儿童 双侧训练 脑性瘫痪 痉挛型偏瘫 上肢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强制性诱导疗法(CIMT)在偏瘫脑瘫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抽取2017年1月至2021年1月漯河市第二人民医院偏瘫脑瘫患儿5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组与CIMT组,每组29例。CIMT组采用CIMT,联合组采用rTMS联合CIMT,对比两组疗效和治疗前后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88(GMFM-88)、Peabody精细运动发育量表-2(PDMS-2FM)、改良Ashworth分级(MAS)、Fugl-Meyer运功功能测评法(FMA)、Carroll上肢功能测试量表(UEFT)评分和运动诱发电位(MEP)潜伏期变化。结果联合组总有效率(86.21%,25/29)高于CIMT组(62.07%,18/29),P<0.05。治疗后,联合组GMFM-88、PDMS-2FM评分高于CIMT组(P<0.05),肘屈肌MAS、腕屈肌MAS评分低于CIMT组(P<0.05)。治疗后,联合组FMA、UEFT评分高于CIMT组(P<0.05),MEP潜伏期短于CIMT组(P<0.05)。结论采用rTMS联合CIMT治疗偏瘫脑瘫患儿效果显著,可改善患儿粗大和精细运动功能,并能改善运动皮质兴奋性和肢体肌张力,提高上肢运动功能。

  • 标签: 脑瘫 重复经颅磁刺激 强制性诱导疗法 粗大运动功能 精细运动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强制性诱导疗法对偏瘫脑瘫患儿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纳入符合条件的2~3岁偏瘫脑瘫患儿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2组患儿均行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辅以强制性诱导疗法,用限制性手托在患儿清醒状态下对健侧上肢持续固定3 h,期间对患侧手进行一对一强化训练,每次30 min,每日1次,每周5次,连续4周;观察组在强制性诱导疗法的基础上对患儿健侧大脑皮质运动区给予1.0 Hz的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每次20 min,每日1次,每周5次,连续4周。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治疗后),用Peabody精细发育量表(PDMS-2 FM)和Carroll上肢功能测试量表(UEFT)对患儿手的抓握、对捏和整个上肢功能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后,2组患儿的PDMS-2 FM评分[对照组(72.23±8.55)分、观察组(77.41±9.44)分]和UEFT评分[对照组(24.67±5.14)分、观察组(29.78±6.28)分]均较组内治疗前[对照组(65.57±9.14)和(13.22±5.21)分;观察组(65.62±9.16)和(13.06±6.09)分]有显著提高(P<0.01),且观察组的PDMS-2 FM和UEFT评分较对照组提高更为明显,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强制性诱导疗法能有效改善偏瘫脑瘫患儿的上肢运动功能,促进精细运动发育。

  • 标签: 重复经颅磁刺激 强制性诱导疗法 偏瘫 脑瘫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不同肌内效贴(KT)贴扎方法对痉挛脑瘫偏瘫患儿上肢运动功能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痉挛脑瘫偏瘫患儿7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25例、观察A组25例和观察B组24例。3组患者儿均给予常规上肢康复治疗,观察A组和观察B组则在常规上肢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分别增加两种不同肌内效贴贴扎方法进行治疗,肌内效贴治疗隔日1次,连续治疗8周。于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治疗后)评估2组患儿上肢的肌张力[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精细运动功能[精细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FM)]和前臂旋后角度。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的MAS评分、FMFM评分和前臂旋后角度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A组和观察B组治疗后的MAS评分、FMFM评分和前臂旋后角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A组治疗后的MAS评分与观察B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B组治疗后的FMFM评分为(82.96±5.08)分,显著优于观察A组治疗后的(73.08±4.73)分,前臂旋后角度为(30.17±2.35)°,却显著低于观察A组治疗后的(36.76±2.6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KT治疗可有效地改善痉挛脑瘫偏瘫患儿的上肢运动功能,且贴扎方法不同,疗效也不一致。

  • 标签: 脑瘫 痉挛型 偏瘫 肌内效贴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水疗治疗痉挛脑瘫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PubMed、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以痉挛脑瘫患儿为研究对象,收集水疗治疗痉挛脑瘫患儿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设定为建库至2018年11月。全部文献由2名评价员独立筛选、提取资料,并进行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检索到249篇相关文献,最终6篇文献纳入Meta分析,共计464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水疗联合常规康复的总有效率高于常规康复[OR=4.04,95%CI(2.11,7.73),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水疗联合常规康复治疗可以改善痉挛脑瘫患儿的症状,缓解肌张力,提高运动功能。

  • 标签: 痉挛型脑瘫 水疗 康复治疗 Meta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上肢多关节机器人训练对痉挛偏瘫脑瘫患儿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2例痉挛偏瘫脑瘫患儿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26例。2组患儿均给予常规康复干预,包括等速肌力训练、作业治疗、蜡疗、低频脉冲电、推拿按摩等,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上肢多关节机器人训练,对照组则在相同时间段辅以作业治疗。于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分别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上肢部分(FMA-UE)评定患儿上肢运动功能情况,采用组块测试(BBT)评定患儿手部运动功能,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评定患儿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情况。结果治疗前2组患儿FMA-UE、MBI评分及BBT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儿上述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治疗后观察组患儿FMA-UE评分[(57.32±19.35)分]、MBI评分[(90.98±26.91)分]亦明显优于同期对照组水平(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干预基础上辅以上肢多关节机器人训练,能进一步改善痉挛偏瘫脑瘫患儿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上肢多关节机器人 痉挛型偏瘫脑瘫 上肢运动功能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 简介:摘要痉挛脑瘫是儿童最常见的运动障碍性疾病。早期准确诊断及干预将有助于患儿康复治疗。有研究认为痉挛脑瘫主要损伤感觉运动网络,然而具体的损伤机制及运动障碍的责任病灶尚不清楚。因此,本文通过分析既往针对痉挛脑瘫的多模态MRI研究进展,挖掘痉挛脑瘫的影像标记物及探讨感觉运动网络损伤与运动功能障碍的关系,旨在为进一步构建痉挛脑瘫患儿早期预测模型提供客观的影像学依据。

  • 标签: 脑性瘫痪 痉挛型 感觉运动网络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痉挛脑瘫患儿行走时因关节畸形和肌肉挛缩影响,多存在异常运动模式,严重影响患儿的生活质量。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是一项对痉挛脑瘫患儿有效的辅助治疗方法。本文就rTMS治疗痉挛脑瘫患儿运动功能的作用和机制做一综述,旨在为临床治疗和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 标签: 重复经颅磁刺激 痉挛型脑瘫 运动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悬吊训练对痉挛脑瘫患儿平衡功能及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康复科门诊就诊的痉挛性脑瘫患儿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患儿40例。所有患儿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联合悬吊训练(训练频率为每周6次,每次30 min,持续6个月)。于治疗前、治疗6个月后采用GMFM分级量表(GMFM-88)、Berg平衡量表(BBS)、10米步行速度(10MWT)分别评估2组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步行功能。结果治疗后,2组患儿的GMFM-D评分、GMFM-E评分、BBS评分和10MWT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的GMFM-D评分、GMFM-E评分、BBS评分和10MWT分别为(33.38±6.32)分、(40.25±7.66)分、(32.35±4.43)分和(14.03±2.89)m/min,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康复训练联合悬吊训练不仅可以改善痉挛脑瘫患儿的平衡功能和粗大运动功能,还可提高其步行能力。

  • 标签: 悬吊训练 痉挛型脑瘫 运动 康复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A肉毒毒素对脑瘫患儿腓肠肌、比目鱼肌和胫骨前肌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本项目为前瞻性研究,纳入2014年12月至2016年3月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的24例年龄2~7岁的痉挛脑瘫患儿(14例男孩、10例女孩),分为痉挛双瘫组(DCP组,14例痉挛双瘫患儿的28个患侧下肢)、偏瘫患侧组(aHCP组,10例偏瘫患儿的10个患侧下肢)、对照组(uHCP组,10例偏瘫患儿的10个健侧下肢)。在基线期、A肉毒毒素注射结合物理治疗后12周与24周分别进行评估,超声检测肌肉厚度、肌束长度并计算肌肉生长速率,临床功能测试包括粗大运动功能测试、改良Ashworth量表和改良Tardieu量表。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计量资料不符合正态分布,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A肉毒毒素注射结合物理治疗后,3组下肢的粗大运动功能、痉挛程度和肌肉结构均得到改善(均P<0.05)。治疗后24周,患肢内侧腓肠肌的平均生长率分别是肌厚度6.24%、肌束长度7.99%;DCP组的内/外侧腓肠肌肌厚度、肌束长度与比目鱼肌肌厚度,aHCP组的外侧腓肠肌肌束长度,uHCP组的内侧腓肠肌肌束长度,在基线期至干预后12周的生长率优于干预后12周至24周的(均P<0.05);在基线期至干预后24周,DCP组的比目鱼肌生长率优于aHCP组和uHCP组(均P<0.05);在干预后12周至24周,DCP组、uHCP组的比目鱼肌肌束长度的生长率优于aHCP组(均P<0.05)。结论单次A肉毒毒素注射结合物理治疗后,2~7岁痉挛脑瘫患儿的胫骨前肌、内/外侧腓肠肌、比目鱼肌都表现出肌肉厚度、肌束长度增加的肌肉结构改善现象。

  • 标签: 脑瘫 肌肉结构 痉挛 废用 小腿 超声成像技术 A型肉毒毒素
  • 简介:摘要渐进性抗阻训练(PRT)在是否有助于提高痉挛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患儿的功能,特别是在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儿童青少年版)(ICF-CY)框架下的活动和参与层面存在争议,目前尚缺少有力的循证依据。本文通过对PRT的历史发展、训练方法以及临床研究进展和争议问题进行综述,以期启发儿童康复工作者的关注和开展循证研究,探究如何更好地发掘渐进性抗组训练这一康复治疗技术在痉挛脑瘫康复治疗中的作用,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 标签: 渐进性抗阻训练 痉挛 脑性瘫痪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肉毒毒素(BTX)注射配合Vojta训练对痉挛脑瘫患儿精细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南阳市中心医院2014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60例痉挛脑瘫患儿作为研究对象,以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单纯Vojta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BTX注射,对比两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88)、改良Asworth痉挛分级量表(MAS)、精细运动功能评估表(FMFM)以及Peabody精细运动发育量表(PDMS-FM)评分。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大腿内收肌角、腘窝角均大于对照组[(119.30±14.81)°比(109.63±13.43)°;(136.07±14.45)°比(127.85±13.04)°],P<0.05,足背屈角小于对照组[(72.76±8.02)°比(78.94±9.36)°],P<0.05;治疗后,观察组FMFM、PDMS-FM评分均高于对照组[(71.63±11.94)分比(62.92±10.36)分;(60.32±9.73)分比(53.77±8.42)分],P<0.05;治疗后,观察组GMFM-88评分均高于对照组[(214.66±48.92)分比(177.92±37.84)分],P<0.05,MAS评分低于对照组[(1.81±0.44)分比(2.15±0.53)分],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86.67%,26/30)高于对照组(66.67%,20/30),但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TX注射配合Vojta训练治疗可有效调节下肢关节活动度,改善痉挛脑瘫患儿精细运动功能,提高患儿生活质量。

  • 标签: 肉毒毒素 Vojta训练 痉挛型脑瘫 精细运动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腕踝针联合悬吊训练对痉挛脑瘫患儿运动功能及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2月山西省儿童医院晋源院区收治的痉挛脑瘫患儿54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7例。对照组采用悬吊训练进行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腕踝针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肢体运动功能、康复疗效、下肢肌张力及生活能力。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上、下肢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康复有效率(92.59%,25/27))高于对照组(70.37%,19/27),P<0.05;观察组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分[(1.64±0.36)分]低于对照组[(3.04±0.27)分],P<0.05;观察组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47.64±10.36)分]高于对照组[(39.24±12.07)分],P<0.05。结论腕踝针联合悬吊训练可有效改善痉挛脑瘫患儿的上、下肢运动功能,提高其治疗有效率,明显缓解肌张力,生活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对病情康复具有促进作用。

  • 标签: 腕踝针 悬吊训练 痉挛型脑瘫 运动功能 生活能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痉挛偏瘫患儿手节区(HKR)形态学变化的MRI征象。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纳入2016年3月—2019年7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确诊并行头颅MR检查的痉挛偏瘫患儿14例为病例组,其中男8例、女6例,年龄(3.9±2.1)岁;MRI主要表现为脑室周围白质软化11例,脑灰质损伤4例,其中1例白质灰质均有损伤。另纳入28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其中男16例、女12例,年龄(4.1±2.0)岁,其年龄、性别构成和双侧半球HKR类型均与病例组相匹配。基于MR 3D-T1WI数据,在HKR的最佳评估层面(以在T1WI轴位影像上观察到双侧额上沟位于双侧半球前中部、中央沟深达同侧半球内1/3处,同时可良好观察到HKR形态的层面为最佳评估层面)测量及计算2组受试者两侧半球HKR皮层厚度、高度、基底宽度、白质高度、高度与皮层厚度之比和高度与基底宽度之比等形态学指标。采用配对t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或秩和检验,对各指标观察结果进行组内、组间统计学分析比较。采用组内相关系数检验观察者间、观察者内测量的一致性。结果2组儿童年龄、性别和双侧HKR类型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病例组患儿受累侧HKR高度/皮层厚度(3.41±1.03)和HKR白质高度/皮层厚度(2.41±1.03)均小于未受累侧半球HKR(分别为3.96±1.17和2.96±1.1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49、2.49,P值均<0.05);其余各指标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病例组患儿受累侧半球HKR高度(7.13±1.40)mm、HKR白质高度(4.89±1.47)mm、HKR高度/皮层厚度(3.41±1.03)和HKR白质高度/皮层厚度(2.41±1.03)均小于对照组相对应一侧[(8.65±1.01)mm,(6.77±0.99)mm,4.70±0.79和3.70±0.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1、3.58、3.71、3.71,P值均<0.05);其余各指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痉挛偏瘫患儿受累侧半球HKR皮层厚度、基底宽度改变不明显,但白质高度减小。

  • 标签: 脑性瘫痪 手节区 白质 皮质 儿童 结构性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是临床上常用的中枢干预技术,具有无创、非侵入性、安全性高、耐受性好、不良反应小等优势。近年来逐渐被应用于大脑生理学的研究中,尤其是痉挛脑瘫患儿运动功能的研究。本文就rTMS治疗痉挛脑瘫儿童运功功能障碍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旨在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 标签: 重复经颅磁刺激 痉挛型脑瘫 运动功能障碍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改良Tardieu量表(MTS)与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估A肉毒毒素(BoNT-A)治疗痉挛脑瘫患儿的响应度。方法选取2014年12月至2015年5月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康复科接受BoNT-A治疗的30例痉挛脑瘫患儿作为研究对象,男19例,女11例,年龄(78.30±45.50)个月。随机数字表分入BoNT-A联合物理治疗组(B+P组)和单纯物理治疗组(P组),各15例。在BoNT-A注射前1天和注射后2周,应用MTS和MAS评估踝跖屈肌群和肘屈肌群的痉挛程度,采用标准化响应均数(SRM)、Guyatt’s响应指数(GRI)计算MTS、MAS的响应度。结果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与基线数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评估踝跖屈肌群痉挛时,MTS(SRM=0.86~3.17,GRI=0.56~4.93)和MAS(SRM=1.11~1.26,GRI=1.52~1.84)指标均有中等至较高的响应度;评估肘屈肌群痉挛时,MTS的肌肉反应角度Y、快牵角度R1(SRM=7.21,GRI=7.59~9.80)、MAS(SRM=1.09,GRI=1.59)亦有较高的响应度,但MTS的肌肉反应性X、快牵角度R1只有很低的响应度(SRM=0.10,GRI=0.10)。结论MTS和MAS均能较好地检测BoNT-A注射后痉挛脑瘫患儿肢体痉挛的变化,其中MTS快牵角度R1在随机对照研究中有最高的响应度,提示其可能是评估痉挛的首选指标。

  • 标签: 响应度 痉挛 脑性瘫痪 改良Tardieu量表 改良Ashworth量表 A型肉毒毒素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选择性脊神经背根切断术(SDR)联合多模式技术治疗痉挛脑瘫(SCP)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青岛大学上海临床医学院上海德济医院神经外科自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采用单椎板入路的SDR联合术中肌电监测、显微神经外科等微创、精准的多模式技术治疗的31例SCP患者,所有患者术后接受规律的物理治疗。评估并比较患者术前及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的徒手肌力检查(MMT)分级、改良Ashworth分级(MAS)、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粗大运动功能评估表(GMFM)-88评分、功能独立性量表(FIM)评分。结果与术前比较,术后1、3、6个月患者的MMT分级增加,MAS分级降低,GMFM-88评分增加,BBS评分增加,FIM评分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后1个月比较,术后6个月患者的MMT分级增加,MAS分级降低,GMFM-88评分增加,FIM评分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后3个月比较,术后6个月患者的MAS分级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1例患者术后均出现下肢一过性肌无力、感觉麻木。结论SDR联合微创、精准的多模式技术是治疗SCP有效、安全的外科治疗方法。

  • 标签: 选择性脊神经背根切断术 多模式技术 痉挛型脑瘫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任务平板训练对痉挛偏瘫脑性瘫痪(脑瘫)患儿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选取2020年3月至2021年8月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康复科收治的痉挛偏瘫脑瘫患儿36例。按随机数列法将受试者分为对照组(18例)和试验组(18例)。干预过程中对照组中2例患儿因咳嗽、发热退出研究而脱落,最终对照组16例,试验组18例。2组患儿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分别进行单任务平板训练和双任务平板训练。2组患儿分别于训练前及训练4周后使用粗大运动功能量表-88项(GMFM-88)、儿童平衡量表(PBS)、最大步行速度测试(MWST)、单任务改良计时起立-行走测试(mTUG)、双任务mTUG进行评估和比较分析。采用χ2检验或Fisher′s精确检验比较一般资料中的性别、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MFCS),组内评估指标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组间年龄和评估指标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训练前对照组和试验组的GMFM-88 D区评分[(34.25±1.61)分比(34.56±1.76)分]、GMFM-88 E区评分[(50.53±7.20)分比(50.61±6.75)分]、PBS评分[(39.06±4.34)分比(38.89±4.44)分]、MWST时间[(12.69±3.07) s比(13.56±2.97) s]、单任务mTUG时间[(11.38±2.58) s比(11.94±2.51) s]、双任务mTUG时间[(30.06±8.08) s比(31.50±8.56) 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训练4周后,对照组GMFM-88中D区评分为(35.88±1.82)分、E区评分为(51.20±6.64)分,PBS评分为(40.75±4.14)分,MWST时间为(10.81±2.95) s,单任务mTUG时间为(10.06±2.52) s;试验组GMFM-88中D区评分为(36.28±1.99)分、E区评分为(53.94±6.98)分,PBS评分为(43.06±4.94)分,MWST时间为(10.44±2.83) s,单任务mTUG时间为(10.56±2.73) s,2组患儿的评价指标均显著优于训练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t=-3.058、-2.197、-7.132、1.235、2.952,试验组t=-5.953、-12.432、-8.333、3.149、7.578,均P<0.05),而2组GMFM-88中D区、E区,PBS,MWST,单任务mTUG评价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双任务mTUG时间为(29.10±8.28) s,与训练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78,P>0.05),而试验组双任务mTUG时间为(23.06±7.30) s,显著优于训练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930,P<0.05),且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96,P<0.05)。结论单任务和双任务平板训练均可显著提高痉挛偏瘫脑瘫患儿的运动功能;单任务训练不能有效改善痉挛偏瘫脑瘫患儿在双任务中的运动功能表现,但双任务训练可有效提高其在双任务条件下的运动功能表现。

  • 标签: 脑性瘫痪 痉挛型偏瘫 平板训练 双任务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镜像视觉反馈训练对痉挛偏瘫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患儿上肢功能及肌张力的影响。方法纳入符合条件的2~5岁痉挛偏瘫脑瘫患儿7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8例。对照组失访2例,未完成6个月康复治疗3例;治疗组失访1例,未完成6个月康复治疗3例;最终纳入对照组33例,治疗组34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包括作业疗法、运动疗法、推拿、物理因子治疗等,每项治疗每日1次,每次30 min,每周5次,治疗3周为1个疗程,疗程结束后休息1周开始下个疗程康复治疗,共治疗6个疗程(6个月);治疗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加用镜像视觉反馈训练,治疗时间为每日1次,每次30 min,每周5次,治疗3周为1个疗程,疗程结束后休息1周开始下个疗程康复治疗,共治疗6个疗程(6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和治疗6个月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Peabody精细运动发育量表(PDMS-FM)、改良Ashworth评定量表(MAS)、肌电积分值(iEMG)对2组患儿的上肢运动功能、精细运动功能和肌张力进行评估。结果治疗3个月和治疗6个月后,2组患儿FMA评分[治疗组(32.38±4.79)和(38.24±4.83)分;对照组(28.30±5.68)和(32.79±5.49)分]、PDMS-FM总评分[治疗组(123.74±16.54)和(145.68±13.43)分;对照组(111.21±17.62)和(123.94±15.83)分]、抓握能力评分[治疗组(31.68±6.28)和(37.41±5.39)分;对照组(26.79±5.74)和(31.82±4.98)分]和视觉运动整合评分[治疗组(92.06±11.34)和(108.26±8.40)分;对照组(84.42±12.12)和(92.12±11.08)分]分别与治疗前组内比较及治疗后同时间点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AS评分[治疗组(2.26±0.83)和(1.85±0.89)分;对照组(2.18±0.88)和(1.82±0.95)分]和iEMG值[治疗组(16.27±3.17)和(14.26±3.50)μV;对照组(16.88±3.15)和(15.00±3.09)μV]与治疗前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同时间点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镜像视觉反馈训练能够有效改善痉挛偏瘫脑瘫患儿的上肢功能,但不能降低肌张力。

  • 标签: 镜像视觉反馈 偏瘫 脑性瘫痪 上肢运动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观察肉毒毒素注射后不同时间介入系列石膏固定治疗痉挛脑瘫伴马蹄足患儿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3例痉挛脑瘫伴马蹄足患儿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2组患儿均给予基础康复治疗(包括足跟步行、踢球训练、单脚站立、立位平台上下训练、平衡训练等),观察组同时于小腿三头肌注射A肉毒毒素2周后行系列石膏固定治疗,对照组则于A肉毒毒素注射后即刻介入系列石膏固定治疗。2组患儿均石膏固定4周。于治疗前、治疗后2个月、6个月时分别运用改良Tardieu量表(MTS)、三维步态分析、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88)及自制问卷对患儿肌张力、步态、运动功能及护理情况进行评测。结果治疗后2个月、6个月时2组患儿MTS评分(伸、屈膝时踝跖屈肌R1,R2及R1-R2差值)、三维步态首触地时踝关节角度、支撑期和摆动期最大踝关节背屈角度、GMFM-88量表D区(站立)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2个月时观察组MTS评分(伸、屈膝时踝跖屈肌R1,R2及R1-R2差值)、支撑期最大踝关节角度[(8.57±7.38)°]、GMFM-88量表D区评分[(88.79±21.19)分]及治疗后6个月时MTS评分[伸、屈膝时踝跖屈肌R1,R2及R1-R2差值]、支撑期最大踝关节角度[(5.53±9.16)°]、GMFM-88量表D区评分[(83.52±20.64)分]均较对照组显著改善(P<0.05)。治疗后2个月、6个月时观察组首触地踝关节角度、摆动期最大踝关节背屈角度、步长、步速、GMFM-88量表E区评分与对照组间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肉毒毒素注射后延迟2周介入系列石膏固定较注射后即刻行石膏固定能更有效缓解痉挛脑瘫患儿踝跖屈肌张力及痉挛状态,改善踝关节活动范围与功能,减轻系列石膏固定引起的不适与疼痛。

  • 标签: 痉挛型脑瘫 马蹄足 A型肉毒毒素 系列石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