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单用地诺孕素(DNG)与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联合DNG序贯治疗子宫腺肌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2月至2022年3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行药物治疗的110例子宫腺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单用DNG(2 mg/d)治疗的患者40例(DNG组),注射GnRH-a(3.6或3.75 mg/针)3~6针后序贯DNG(2 mg/d)治疗的患者70例(GnRH-a+DNG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各项临床指标。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后不同时间段的痛经视觉模拟评分(VAS)、血癌相关抗原125(CA125)、癌相关抗原19-9(CA19-9)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治疗前DNG组的中位数分别为70.0 mm、68.55 kU/L、22.45 kU/L,GnRH-a+DNG组的中位数分别为80.0 mm、151.50 kU/L、20.44 kU/L),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2)两组患者治疗后不同时间段的血红蛋白(Hb)含量均显著高于治疗前(治疗前DNG组、GnRH-a+DNG组的中位数分别为102.00、94.00 g/L;P均<0.001)。(3)DNG组患者的子宫体积在治疗前后无显著变化(P>0.05),GnRH-a+DNG组治疗第15~24个月子宫体积与治疗前相比明显减小(中位数分别为167.76、227.77 cm3;P<0.05)。(4)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肝肾功能和凝血指标分别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均>0.05),随访期间乳腺未见明显异常病变。(5)GnRH-a+DNG组患者的闭经率高于DNG组,不规则点滴出血和突破性大出血的发生率低于DNG组。结论无论是单用DNG治疗还是GnRH-a+DNG序贯治疗均可显著降低子宫腺肌病患者的痛经VAS评分、提高Hb含量、降低血CA125和CA19-9水平,同时对凝血指标及肝肾功能无不良影响。GnRH-a+DNG序贯治疗在改善子宫腺肌病患者的出血模式、减少突破性大出血发生和控制子宫体积方面优于单用DNG。

  • 标签: 子宫腺肌病 促性腺素释放激素 治疗结果 地诺孕素
  • 简介:摘要当物理撞上医学课程由医学与物理学专业教师共同建设,旨在引导学生夯实自然科学基础,建立学科融合与交叉的视角与科学思维。课程坚持学习者为中心、"学科融合"为目标,构建独立灵活的教学模块。采用课堂讨论、模块论文与期末汇报的方式进行课程考核,结合学生评价与师生座谈评价教学效果。结果显示,86.8%(33/38)的学生成绩为优秀,94.7%(36/38)的学生对课程做出优秀评价,课程得到学生认可。本研究为新医科人才教育模式下学科交叉课程的建设与实践积累了经验。

  • 标签: 本科生教育 学科交叉 课程建设 新医科
  • 简介:摘要激痛点是骨骼肌紧绷肌带内高度敏感的应激点,活化后可引起自发性疼痛、牵涉痛和抽搐反应。目前认为激痛点的发病机制可能与运动终板功能异常、乙酰胆碱堆积、局部循环与能量代谢障碍、血管活性成分与炎症因子释放等多个环节组成的恶性循环有关;在触诊基础上,肌电图、磁共振检查、超声弹性成像、红外热成像和微透析等技术手段被广泛应用,以期能从多角度多层次对激痛点进行深入研究和认识;目前激痛点疼痛的物理治疗主要有针刺、推拿、电刺激、红外、超声及其它疗法等,因其疗效明确、适应证广和不良反应较小等优势受到人们重视。本文主要归纳整理激痛点的形成机制、诊察和激痛点疼痛物理治疗方法。

  • 标签: 激痛点 诊察 物理治疗 机制
  • 简介:摘要我国康复治疗学硕士(物理治疗方向)人才培养起步较晚,与英国等发达国家物理治疗硕士研究生教育水平相差甚大。英国物理治疗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完善、课程设置合理,本文对英国物理治疗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培养过程、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及学生评价等方面进行介绍,借鉴英国的经验,我国康复治疗学硕士(物理治疗方向)研究生培养可以在建立专门的培养康复治疗人才的学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丰富培养类型、提高入学考试的专业性、优化课程设置、改进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尝试。

  • 标签: 物理治疗 硕士研究生 培养模式 中国 英国 启示
  • 简介:摘要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具有单次照射剂量大、分割次数少、边缘剂量下降快的特点。治疗过程中应使用最精准的设备,执行最严格、最规范的操作。本指南旨在建立起国内可通用的、立体定向放疗(SRT)临床实践工作所需的医学物理支持的最低要求,帮助国内放疗单位能够正确安全地开展SRT技术。各单位在使用本指南时,需结合本单位SRT设备特点和患者治疗情况,制定明确细致的标准操作程序。

  • 标签: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直线加速器 医学物理实践指南 质量控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造常规医用加速器实现超高剂量率放疗(Flash-RT)的可行性,了解改造后Flash-RT射线束的物理性能。方法改造Varian 23CX医用加速器,使设备在等中心处的电子线辐射平均剂量率不小于40 Gy/s。设计相关物理测量方案对不同源皮距条件下的实际辐射剂量率、改造后射线束的百分深度剂量(PDD)曲线和离轴剂量分布等参数进行测量。结果使用HD-V2型胶片测量改造后9 MeV电子线的平均剂量率,出束设定时间为3、6 s一组的平均剂量率分别为97.9、99.27 Gy/s;在源皮距(SSD)为100、80、60 cm时,平均剂量率分别为99.3、168、297.5 Gy/s;改造后9 MeV射束PDD曲线的R100、R50分别为水下2.2、3.87 cm,电子射程Rp为4.58 cm,模体表面最大可几能量Ep,0为9.28 MeV,这些参数值均略高于常规9 MeV射束,表现为表面剂量略增加,高剂量坪区相对变宽;射野离轴剂量分布总体呈现中心轴最高,随离轴距离增加剂量逐渐下降的特点,在20 cm×20 cm,SSD为100 cm射野条件下,横向和径向离轴剂量分布曲线的半峰宽分别为16.6 cm和16.4 cm。结论改造后的常规医用加速器,射线束在等中心处的平均剂量率达到Flash-RT要求,在SSD为60 cm条件下平均剂量率远高于开展Flash-RT所需的至少40 Gy/s的要求。

  • 标签: 超高剂量率放射疗法 超高剂量率 医用加速器 加速器改造
  • 简介:摘要目的脓毒症患者通常会出现发热,然而目前临床上针对发热的脓毒症患者是否需要进行降温治疗仍存在争议,本研究拟通过随机临床研究评估外部物理降温对脓毒症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开放标签、随机临床试验,选取2020年6月至2020年12月苏北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体温大于38.3℃成人脓毒症患者,按照1∶1的比例随机分配至控温组与对照组。控温组患者在入组4 h内将核心体温降至正常范围(36.5~37.5℃)并维持48 h,对照组行标准护理,不采用退热治疗。比较两组患者28 d病死率、72 h-Δ序贯器官衰竭评估(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SOFA)评分(定义为入组时SOFA评分减去72 h SOFA评分)、总住院时长、ICU住院时长。结果研究期间共纳入符合入选标准患者53例(男32例,女21例),其中控温组26例,对照组27例。两组间年龄、性别、感染来源、入组时SOFA评分及体温等基线数据特征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控温组28 d病死率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38, 95% CI: 0.62~3.07, P=0.430)。控温组72 h-ΔSOF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间均数差值为1.90(95% CI: 0.09~3.71, P=0.040)。两组患者总住院时长、ICU住院时长和28 d生存率等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外部物理降温不能显著降低脓毒症患者28 d病死率,但能明显降低脓毒症患者72 h SOFA评分,改善患者器官功能。

  • 标签: 物理降温 发热 脓毒症 病死率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文献调查,了解国内放射生物学研究中物理剂量参数的规范性现状。方法调查国内两本重要的学术期刊——《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和《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近5年发表的放射生物学论文,针对物理剂量学参数,按照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NCI)和Desrosiers等推荐的评分系统对其书写的规范性进行评分(满分10分)。结果两本杂志共纳入222篇文献,中位得分为5.0分。其中,有72.1%的文献得分为4.0~7.0分,有68.0%的文献得分≤5.5分,另有18.5%得分≤3.0分。有90.1%和97.7%的文献分别描述了"射线类型"、"吸收剂量",平均得分最高(0.90和0.98分),"剂量学校准"平均得分最低(0分)。结论尽管绝大多数文献都描述了"射线类型"和"吸收剂量",但大多数其他细节未被报告。这表明在国内放射生物学研究中物理剂量学报告的规范性存在缺陷,预计可能影响研究结果的可再现性和可解释性,应被重视。

  • 标签: 放射生物学 物理剂量学 可再现性 规范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术中综合物理干预预防妇科肿瘤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月在山西省人民医院接受手术的80例妇科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40例。干预组术中运用间歇性充气加压设备(IPC)联合梯度加压弹力袜(GCS)进行干预。对照组术中单独运用IPC进行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下肢静脉(股总静脉、股深静脉、腘静脉和肌间静脉)的血液流速和管径、血凝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以及D-二聚体]及术后第3天下肢DVT发生率。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患者术后D-二聚体水平和下肢静脉血液流速的相关性。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下肢静脉血液流速和管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下肢静脉血液流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217、4.863、2.946、2.397;P<0.05);两组患者股总静脉、股深静脉和肌间静脉管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117、2.756、2.274;P<0.05),腘静脉管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PT、TT、APTT、FIB、D-二聚体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FIB和D-二聚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338、-3.554;P<0.05)。干预组患者术后第3天下肢DVT发生率为2.5%(1/40),对照组患者下肢DVT发生率为20.0%(8/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35,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患者术后D-二聚体水平和下肢静脉血液流速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484、-0.442、-0.358、-0.308;P<0.01)。结论术中运用IPC联合GCS的综合物理干预措施,能降低妇科肿瘤患者下肢DVT发生率,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静脉血栓形成 物理预防 妇科手术 间歇性充气加压设备 梯度加压弹力袜
  • 简介:摘要物理约束装置广泛应用于住院特别是在重症监护病房(ICU)内接受治疗的危重症患者,以防止因患者谵妄、烦躁时意外拔除各种监护导联线、治疗用管道、自伤或伤及他人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现有物理约束措施直接将患者的上肢捆绑固定在病床上,常给患者带来心理伤害,并可导致废用性肌萎缩的发生。在ICU中开展早期康复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但由于对护理和康复医师的人员数量依赖较大,故难以在ICU得到广泛开展。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重症医学科的医护人员设计了一种便于患者实施康复训练的物理约束装置,并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ZL 2020 2 2492749.6)。该装置主要由横梁及其两端由摇臂连接的锁定装置、上肢限位器和上身限位器组成。通过上肢限位器和上身限位器限制患者上肢、上身及头部的活动,在限位器的角度限制下可避免患者自行拔除治疗管路,同时保留手部抓握横梁并转动横梁的能力,且横梁上的滑动块可左右滑动,进一步增加了上肢活动空间,从而满足患者上肢肌力的锻炼。在ICU治疗期间使用该装置尽早开展肢体康复训练,能够缓解患者被动束缚的抵抗情绪,降低废用性肌萎缩的发生率,消除医疗纠纷的潜在隐患,并最终改善患者预后。

  • 标签: 物理约束 重症监护病房 康复训练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不同体位下物理振动排石机(EPVL)对结石性肾绞痛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150例结石性肾绞痛患者,随机分为甲、乙、丙组并分别实施仰卧位、侧卧位、杂交位进行EPVL治疗,每组各50例。比较三组患者的结石排出情况、并发症发生率以及疼痛缓解情况。结果与乙、丙组比较,甲组患者治疗后7、14 d的结石排除率明显更高(P<0.05)。与甲、乙组比较,丙组的复发率明显更低(P<0.05)。三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甲、丙组比较,乙组的疼痛缓解程度更佳,且疼痛缓解时间更短(P<0.05)。结论EPVL治疗结石性肾绞痛患者的优势显著,能够缓解患者的不适症状,同时不同的体位对患者的治疗效果也有一定影响,治疗中可就患者结石情况以及治疗需求选择合适体位。

  • 标签: 肾绞痛 碎石术 体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胃袖状切除术后物理治疗对肥胖患者的抗凝疗效。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观察性研究。54例肥胖患者纳入本研究,所有患者均在术后给予抗血栓物理治疗,记录患者术前BMI及手术相关指标,术前、气腹结束时(术后0 h)及术后24 h测定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结果54例患者均成功实施了手术,无术后严重并发症。术前患者平均BMI为(43.49±8.29)kg/m2。术后连续3 d应用抗血栓压力泵治疗。术后0、24 h 凝血酶原时间比术前延长[(12.4±1.2)s、(12.4±0.8)s比(11.2±0.8)s,P=0、0];术后0、24 h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较术前缩短[(29.7±3.6)s、(29.0±3.1)s比(31.2±3.3)s,P=0.020、0.001];术后0、24 h D-二聚体较术前升高[(213±143)ng/ml、(445±237)ng/ml比(85±108)ng/ml,P=0、0]。术后随访1个月,无血栓相关的手术并发症。结论肥胖患者行腹腔镜胃袖状切除术后及时采取物理抗凝治疗可预防血栓形成。

  • 标签: 肥胖症 物理治疗技术 纤维蛋白原 胃切除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术中不同物理干预对妇科肿瘤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的影响。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0年1—12月在山西省人民医院行手术治疗的79例妇科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将其分为观察组(n=40)和对照组(n=39)。对照组患者术中采用梯度压力弹力袜(GCS)进行干预,观察组患者术中采用GCS联合足底动静脉泵干预。分别于术前、术毕即刻、术后第3天比较两组患者的血凝指标[D-二聚体水平、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下肢静脉(股总静脉、股深静脉)管径和血液流速及术后第1天、第3天、1个月、3个月的DVT发生率。结果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两组患者术前、术毕即刻、术后第3天的D-二聚体水平、PT、APTT比较存在交互、组间、时间效应;股总静脉管径、股深静脉管径、静脉血液流速比较存在交互、组间、时间效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天、第3天、1个月、3个月,观察组患者DVT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中GCS联合足底动静脉泵可改善妇科肿瘤患者术后凝血功能,加快下肢静脉血液流速,降低患者DVT的发生率。

  • 标签: 静脉血栓形成 妇科肿瘤 物理预防 梯度压力弹力袜 足底动静脉泵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体外物理振动排石(EPVL)对不同体重指数(BMI)无症状肾小结石主动排石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0月在临沂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55例无症状肾小结石患者,根据BMI标准将患者分为三组,正常组(56例,18.5 kg/m2≤BMI≤23.9 kg/m2 )、超重组(65例,24 kg/m2≤BMI≤27.9 kg/m2)、肥胖组(34例,BMI≥28 kg/m2)。分析EPVL对不同BMI无症状肾小结石患者当日结石排出率(SER)以及1、2周结石排净率(SFR)的影响;探讨不同患者对EPVL的满意度及分析相关并发症。结果不同BMI患者对(首次主动排石治疗体验、排石当日见结石、排石治疗与期望及总体治疗)EPVL治疗的满意度高,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正常组的当日SER、1周SFR、2周SFR高于超重组、肥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肥胖组中皮肤过敏、眩晕等并发症发生率较高,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EPVL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辅助排石治疗方式,其SER与SFR较高;不同BMI可影响EPVL效果,非肥胖患者的EPVL效果优于肥胖患者。

  • 标签: 肾结石 振动 碎石术 体重指数
  • 简介:摘要肺康复是对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多学科、综合的干预,内容包括运动训练、行为改变及自我管理等,旨在改善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的身心状况,促进健康行为的长期坚持。肺康复在成人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病中已广泛应用,在儿童呼吸相关疾病中也有应用。不同疾病肺康复策略有所不同,肺康复方案应根据患儿基础疾病进行个体化选择。现就运动训练肺康复在儿童支气管哮喘、囊性纤维化、支气管扩张症、支气管肺发育不良、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神经肌肉疾病并呼吸问题、重症肺炎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 标签: 肺康复 支气管哮喘 囊性纤维化 支气管扩张症 支气管肺发育不良 闭塞性细支气管炎 神经肌肉疾病
  • 作者: 王健仰 肖溪 闫玲玲 曹莹 门阔 毕楠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2022年第01期
  • 机构:国家癌症中心/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放疗科,北京 100021,国家癌症中心/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放疗科,北京 100021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肿瘤放疗科,北京 100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