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分析“早产儿过渡期干预措施”实施和质量持续改进对超早产儿(extremely preterm infant,EPI)住院期间结局及死亡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2014年7月1日至2021年6月30日在重庆市妇幼保健院出生并入住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的185例EPI,根据2018年1月在本院实施“早产儿过渡期干预措施”改进前后分为改进前组(2014年7月至2017年12月,n=45)和改进后组(2018年1月至2021年6月,n=140),使用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和χ2检验比较2组存活率和并发症发生情况;通过单因素筛选和logistic回归分析EPI死亡的影响因素。结果(1)185例EPI的中位胎龄26周+6,范围23周+3~27周+6,中位出生体重950 g,范围390~1 290 g。(2)改进后,新生儿科医生参与产前会诊比例、母亲产前足疗程糖皮质激素和硫酸镁使用比例、剖宫产娩出比例及转入NICU体温均提高[分别为77.1%(108/140)与8.9%(4/45)、67.9%(95/140)与35.6%(16/45)、67.1%(94/140)与48.9%(22/45)、44.3%(62/140)与17.8%(8/45)及36.6 ℃(36.3~36.9 ℃)与35.2 ℃(35.0~35.3 ℃),χ2或Z值分别为66.41、14.81、4.85、10.17及-9.34,P值均<0.05],且延迟脐带结扎(delayed cord clamping,DCC)和出生后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asal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nCPAP)呼吸支持比例分别由改进前的无病例至改进后的67.9%(95/140)和89.3%(125/140);而生后1 min Apgar评分≤3分、产房内气管插管及72 h内有创呼吸机使用等比例均较降低[分别为7.1%(10/140)与17.8%(8/45)、37.1%(52/140)与73.3%(33/45)、38.6%(54/140)与57.8%(26/45),χ2值分别为4.39、17.96及5.12,P值均<0.05]。(3)改进后,EPI总体救治存活率及胎龄27~27周+6的存活率均明显提升[分别为72.9%(102/140)与53.3%(24/45),OR=2.349,P=0.015;84.1%(53/63)与56.6%(13/23),OR=4.077,P=0.007];虽然早产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晚发型败血症和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呈下降趋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1 min Apgar评分≤3分(OR=8.890,95%CI:2.005~39.412),5 min Apgar评分低(OR=1.468,95%CI:1.103~1.953)和72 h内有创呼吸机使用比例高(OR=7.165,95%CI:2.942~17.449)为EPI死亡的危险因素;而产房内使用nCPAP(OR=0.314,95%CI:0.137~0.719)和体重(OR=0.996,95%CI:0.993~0.999)为保护因素。结论“早产儿过渡期干预措施”改进将EPI救治技术的关注度提前至产前和产时,特别是产时开展体温管理、DCC和nCPAP 等“支持”技术,将有助于提高EPI的救治存活率和改善存活质量。

  • 标签: 婴儿,极度早产 存活率 死亡率 早期医疗干预
  • 简介:摘要随着围产新生儿医学的进步,早产儿救治能力大大提升,早产儿的近远期健康结局也受到国际组织、我国政府、医务人员及社会团体的广泛关注与重视。近年来我国针对早产儿,尤其是胎龄<32周的极早产儿早期生存及预后研究增多,加强随访及长期跟踪管理势在必行。

  • 标签: 婴儿,早产 健康 关爱
  • 简介:摘要众多研究表明早产儿成年后罹患高血压的风险增加。早产儿血压在出生时较足月儿低,但增长速率比足月儿快,在成年期甚至儿童,青少年期早产儿的血压有较大可能高于足月儿,从而增加了罹患高血压风险,其中的原因和机制较为复杂。现对早产儿的血压特点及变化规律、早产儿高血压的定义以及其导致高血压患病风险增高的机制和影响因素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8年间孕周<28周的超早产儿(EPI)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2011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孕周<28周的EPI 300例纳入研究。记录EPI出生孕周(GA)、出生体重(BW)、性别等基本资料和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吸氧(≥10 d)、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等住院治疗情况及并发症。依据ROP国际分类标准对ROP进行分期。重症ROP定义为需要治疗的ROP。所有受检儿的筛查起始时间、筛查间隔、干预时间均按照《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指南》要求进行,直至随访终止。将每位受检儿随访过程中出现的最严重ROP记为该受检儿的最终筛查结果,双眼非对称者记录其发病严重侧的筛查结果。回顾分析8年间EPI ROP总体发生率、重症ROP发生率以及第一、二阶段即2011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和2015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ROP发生率、重症率的变化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重症ROP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300例EPI中,平均GA为(26.7±1.8)周;平均BW为(993.3±178.7)g。205例(68.3%)诊断为ROP,Ⅰ、Ⅱ、Ⅲ期病变分别为116 (56.6% )、57 (27.8% )、32 (15.6%)例,无Ⅳ期和Ⅴ期患者。合并附加病变30例(14.6% ),需要治疗的重症ROP 59例(19.7% )。随着GA (χ2=52.391、44.521 ,P=0.000、0.000)和BW (χ2=43.772、26.138,P=0.000、0.000)增加,EPI ROP发生率和重症ROP发生率均明显降低。2011年至2018年EPI存活人数逐年增加,尤其小GA (<26周)、低BW (<750 g)者增加明显。第二阶段EPI的平均GA低于第一阶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43 ,P=0.026 );第二阶段EPI的平均BW低于第一阶段,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28,P=0.154 )。第二阶段EPI的ROP发生率略高于第一阶段,重症ROP发生率低于第一阶段,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1.069、1.723,P=0.301、0.189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GA<27周(β=-2.584,P=0.032 )、母亲绒毛膜羊膜炎(CA)(β=-0.935,P=0.038)和BPD (β=-1.432 ,P=0.001)是重症ROP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EPI ROP和重症ROP发生率分别为68.3%和19.7%。2011年至2018年EPI存活人数逐年增加,小GA、低BW者增加明显,但ROP和重症ROP发生率维持稳定。GA、CA和BPD是重症ROP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早产儿视网膜病/流行病学 早产儿视网膜病/病因学 婴儿,小于胎龄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是一种发生于早产儿和低体质量儿的增生性视网膜病变,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儿童致盲的重要原因。早期治疗能够有效挽救患儿视功能,随着对ROP发病机制的不断深入研究,治疗方案的选择在不断发生变化。冷冻治疗因其实施的可行性和并发症,目前不作为首选治疗方法。激光治疗仍是黄金手段,但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并发症。在与ROP发生相关的众多因子中,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疗效令人满意,药物选择及最佳注射剂量是重点关注问题,对全身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有待进一步研究。就ROP发病机制及几种治疗方式的优缺点进行综述,为ROP治疗提供参考。

  • 标签: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发病机制 治疗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
  • 简介:摘要肠内外营养在早产儿早期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牛奶蛋白是早产儿肠内营养的主要蛋白质来源。早产儿牛奶蛋白过敏(cow′s milk protein allergy,CMPA)发生率虽然相对低,但症状不典型,易与其他疾病混淆,导致实施不恰当的诊疗措施,严重影响早产儿生长发育和预后。因此,本文通过阐述早产儿CMPA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及预防研究进展,发现早产儿CMPA起病时间晚,单纯表现为直肠出血者较少,表现胆汁样呕吐及类似于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症状更为常见,主要依据诊断性回避试验做出诊断,对于确诊CMPA的患儿,应通过母亲饮食回避、更换为深度水解配方奶或氨基酸配方奶治疗。但就如何早期识别早产儿CMPA仍然需要深入的临床和基础研究。

  • 标签: 早产儿 食物过敏
  • 简介:摘要早产是引起新生儿死亡的首要原因,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在过去二三十年间全球大多数国家及我国早产儿发生率均呈逐渐升高的趋势,早产儿发生率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种族间存在显著差别,不同胎龄早产儿占比也在不断变化,主要以中晚期早产儿增加为主。本文综述早产儿发生率变化的趋势和特点,以期加强对早产的重视,积极采取应对措施。

  • 标签: 婴儿,早产 发生率 胎龄
  • 简介:摘要随着全球医疗水平及救治能力提高,胎儿存活阈值降低,总体早产率明显增加,自发性早产的发生率随之增高。早产儿并发症是全球新生儿死亡最常见的原因、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早产已成为长期存在的全球公共卫生问题,迫切需要有效的预防措施。自发性早产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是多病因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本文现将自发性早产的发病机制作一综述,为自发性早产发病机制研究者提供新的思路,有助于制定出有效的防治措施,从而减少早产发生率。

  • 标签: 自发性早产 早产 发病机制
  • 简介:摘要生存极限超早产儿(periviable extremely preterm infant,PEPI)是指胎龄处于人类生存极限边缘,主要为胎龄<24周,或出生体重<500 g的超早产儿。PEPI的救治是围产医学中最复杂的问题之一。近年来PEPI的存活数量明显增多,存活者中半数以上没有严重神经系统损害。采用积极的医疗干预措施,可以降低PEPI生命早期和出院后短期随访的病死率,而不增加神经系统损害的风险。PEPI的临床决策不应限于基于群体数据的产前预测,更应注重生后的个体特征和生命轨迹,在充分协商后,由父母做出知情选择。在预后不确定的情况下,可以先开始复苏和给予重症监护治疗,之后再重新评估。目前PEPI的临床管理主要参照胎龄24~27周超早产儿的管理方案,但需要更加精细化地执行。

  • 标签: 婴儿,极度早产 挽救疗法 存活 临床管理
  • 简介:摘要本文报告了1例阴道壁脱垂的早产儿。该患儿因哭闹后出现会阴肿物就诊,诊断为阴道壁脱垂,不伴神经发育缺陷。保守治疗3个月,待营养改善后即恢复正常。由本例认为,对早产特别是伴营养不良的患儿,腹压增高时要注意生殖器脱垂,且需除外是否伴有神经发育缺陷。

  • 标签: 子宫脱垂 婴儿,早产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动脉导管瘤是动脉导管的一种异常形态,在早产儿中较为罕见,多无特殊临床表现,但也可引起自发性破裂、局部糜烂、血栓栓塞、感染以及压迫相邻结构甚至猝死等严重并发症。本文报道早产儿动脉导管瘤一例,总结诊断思路及相关临床特点。

  • 标签: 婴儿,早产 动脉导管瘤 并发症 呼吸困难
  • 简介:摘要早产儿胎盘输血是维持早产儿从宫内到宫外平稳过渡的关键技术,更符合早产儿生后血流动力学的变化要求,主要通过延迟脐带结扎、脐带挤压和宫外胎盘输血3种方式实现。本文综述了3种不同方式的影响因素和对早产儿的影响,希望对胎盘输血在早产儿中的规范性应用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 标签: 血液成分输血 胎盘 脐带 婴儿,早产 时间因素 延迟脐带结扎
  • 简介:摘要随着辅助生殖技术的发展,双胎妊娠的发生率增加,早产的发生率也随之增加。有证据表明,超声检测宫颈长度和胎儿纤维蛋白测试可以预测双胎妊娠的自发性早产,但是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有效的双胎妊娠的自发性早产的干预措施。本文对双胎自发性早产的预测和预防进行阐述。

  • 标签: 早产 预测 预防
  • 简介:摘要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已成为世界范围内首位儿童性致盲眼病,筛查出有致盲危险的严重ROP患儿并及时处置是ROP防治的重点。然而,大约有70%以上的患儿病变会自然退行,无需治疗。全面深入了解ROP自然退行的特征,有助于加深对其自然病程的了解,并为制定ROP筛查和防治策略提供参考。本文旨在对ROP自然退行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特征、退行时程、相关影响因素及视功能情况等进行系统性总结。(中华眼科杂志,2021:57:150-155)

  • 标签: 早产儿视网膜病 视敏度 流行病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胎龄早产儿母乳中母乳低聚糖(human milk oligosaccharides,HMOs)水平及其对婴儿早期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选取2017年12月1日至2018年11月30日期间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出生并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分为足月儿组和早产儿组。早产儿组分为超早产儿组(<28周)、极早产儿(28~31+6周)组和晚期早产儿(32~36+6周)组。分别在母亲分娩后7、14、28和120 d收集母乳。本研究共收集到125名产妇的368份母乳样品,其中足月儿母亲54名,晚期早产儿母亲23名,极早产儿母亲39名,超早产儿母亲9名;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仪测定2-岩藻糖乳糖(2′FL),3-岩藻糖乳糖(3FL),3-唾液酸乳糖(3′SL),α-四糖(P1),乳糖-N-四糖(LNT),乳糖-N-新四糖(LNnT),乳糖-N-五糖Ⅱ(LNFP-Ⅱ),乳糖-N-五糖Ⅴ(LNFP-Ⅴ)8种HMOs浓度。以初乳和过渡乳中2-岩藻糖乳糖(2′FL)浓度大于200 μg/mL定义为分泌型母乳。收集婴儿出生后4个月时的体重增长和过敏性疾病发生情况。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²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计量资料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和Wilcoxon秩和检验进行组间比较,多组间两两比较采用Nemenyi检验。结果所有产妇中分泌型占79.2%(99/125),不同出生胎龄新生儿母亲分泌型与非分泌型在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²=1.31,P>0.05)。HMOs总浓度在产后1~2周达到峰值,与足月儿相比,早产儿母乳HMOs下降趋势出现较晚,在分泌型分娩后28 d母乳中,晚期早产儿、极早产儿、超早产儿与足月儿组之间HMOs总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位数分别为4587.09、4615.25、5277.44、5476.03 μg/mL(Kruskal-Wallis χ²=8.1234,P=0.044)。按照各组在生后4个月的体重增长中位数,分为低体重增长组和高体重增长组,与低体重增长组相比,高体重增长组分娩后7 d时母乳中2-岩藻糖乳糖(2′FL)偏低(1 818.04 μg/mL vs 2 181.67 μg/mL,W=1386,P=0.018),而乳糖-N-四糖和乳糖-N-新四糖(LNT & LNnT)偏高(1 182.36 μg/mL vs 1 053.62 μg/mL,W=816,P=0.044)。患有过敏性疾病的婴儿母亲分娩后120 d时母乳中3FL含量低于未患有过敏性疾病的婴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56.17 μg/mL vs 286.18 μg/mL,W=564,P=0.026)。结论早产儿母乳中HMOs总体分布概况与足月儿基本一致;早产儿母乳中部分HMO在新生儿体重增长及过敏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可能发挥一定的作用。

  • 标签: 母乳低聚糖 早产 体重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