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2
429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聚维酮碘联合湿润烧伤治疗Ⅱ度烧伤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抽取2016年2月至2020年2月于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接受治疗的60例Ⅱ度烧伤创面患者为受试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湿润烧伤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聚维酮碘进行治疗。比较两组短期内(21 d)临床疗效及围治疗期指标(创面愈合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创面细菌培养转阴换药次数、住院时间、感染率、瘢痕率),并记录其治疗前,治疗7、21 d后的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通过观察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评估其用药安全性。结果治疗21 d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为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创面愈合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创面细菌培养转阴换药次数、住院时间、感染率、瘢痕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前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21 d 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均<0.05),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同时间点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观察组患者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3%,对照组总发生率为10.00%,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χ2=0.268,P=0.605)。结论湿润烧伤治疗Ⅱ度烧伤创面在缓解疼痛方面具有理想效果,而联合聚维酮碘后更有利促进创面愈合,降低治疗后感染率及瘢痕率,从而综合提高临床疗效及生活质量。

  • 标签: 聚维酮碘膏 湿润烧伤膏 Ⅱ度烧伤创面
  • 简介:摘要近年来,对创面的管理及治疗成为临床研究热点,除了对创面换药及必要时手术治疗,促进创面愈合的药物也越来越被重视。美宝湿润烧伤(MEBO)近年被越来越多的文献报道应用在治疗烧伤及慢性创面中具有较好的抗感染及促进创面愈合效果;因此,本文就MEBO对创面修复愈合及抗炎效果的影响作综述,旨在对临床上指导优化用药以促进创面愈合。本文首先介绍了MEBO的成分及促愈合机制,随后讨论了目前MEBO在临床应用中的最新进展,最后总结和展望了MEBO今后在创面治疗中未来可能研究方向。

  • 标签: 湿润烧伤膏 烧伤 创面愈合 炎症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全球范围内烧伤发病率、烧伤严重程度、患者住院时间和病死率呈降低趋势。但是儿童烧伤发病率降低趋势却不明显,有的地区甚至有所升高。烧伤是导致儿童意外伤害的第2位致伤因素。全球范围内5岁以下儿童烧伤占比最高,其中尤以1~3岁为高发年龄,占比高达70%。我国尚无全国性儿童烧伤数据库,据统计我国每年约有4 000万中小学生遭受各种伤害,而儿童烧伤占儿童意外伤害的比例高达21%。烧伤及后期多次整形康复治疗给儿童、家庭及社会带来了沉重的心理与经济负担。因儿童独特的生理特点,创面愈合能力强,愈合后常有增生性瘢痕形成,同时还要兼顾对其发育的影响,这就决定了儿童烧伤治疗的复杂性。严重的儿童烧伤患者依然面临生存瓶颈:重度烧伤儿童中,年龄越小,生存率越低;儿童烧伤休克发生率高,烧伤面积>10%总体表面积即有发生休克的可能性。有研究表明,在低龄阶段反复多次及长时程的手术对儿童大脑发育不利,因此,对于儿童烧伤的创面处理应把握好手术指征。浅Ⅱ度烧伤、预计愈合时间在4周以内的深Ⅱ度烧伤创面,一般采取保守治疗。对于深Ⅱ度和部分Ⅲ度烧伤创面,如创面范围小、位于非功能部位或患者年龄过小、家属无手术意愿,也可选择非手术治疗,外用含银离子药物是创面抗感染治疗的有效手段,创面敷料可选用甲壳胺膜、生物护创膜及辐照猪皮等,也可用水胶体或泡沫型敷料等新型敷料覆盖。广泛深度烧伤创面应积极行手术治疗,削除创面坏死组织,自体皮片移植修复。抗瘢痕治疗是儿童深度烧伤创面康复的重要环节,可采用药物、压力治疗(弹力套及支具)、光电治疗及其他治疗(放射治疗、按摩等)等手段综合治疗。经严格抗瘢痕治疗仍有功能不佳或者外观畸形的患者应行手术整复治疗。我国目前儿童烧伤预防尚缺乏系统的、国家层面的指导文件。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灼伤整形科非常重视儿童烧伤的预防教育,采用各种形式进行科普教育。经常深入学校与学生们进行互动,宣传预防烧伤措施及烧伤急救处理知识。科室医师自导自演的小品——"'烧伤三宝’之婆媳大战"获得第五届上海市青年医学科普大赛一等奖。科室医师通过报刊、电台、广播及微信公众号等平台进行科普宣传教育。发动社会力量,引入慈善基金会资助贫困烧伤儿童。同时,科室每年举办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烧伤儿童夏令营,帮助烧伤的孩子们重返校园等。建立全国性的儿童烧伤数据库,发布年度儿童烧伤流行病学的研究和指导报告,为儿童烧伤预防和救治工作提供全面、客观、系统的流行病学依据是烧伤医务工作者下一步工作的核心。

  • 标签: 儿童 烧伤 伤口愈合 康复 数据库 预防教育
  • 简介:摘要世界范围内的烧伤救治情况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为进一步提高烧伤救治水平,国际烧伤协会于2016年在《Burns》杂志上发布了烧伤救治实践指南第1部分,本文对该部分指南的要点进行解读。

  • 标签: 烧伤 实践指南 烧伤照护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国际烧伤协会于2018年在《Burns》杂志上发布了《国际烧伤协会烧伤救治实践指南》第2部分,主要内容包括烧伤急救、局部外用药物、烧伤感染、动静脉置管管理、代谢管理、运动与功能训练、疼痛管理、镇静、输血、深静脉血栓、精神障碍及门诊和出院患者管理。本文对该指南的要点进行解读。

  • 标签: 烧伤 实践指南 烧伤照护 解读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两种不同湿润方式缓解择期腹部手术患者口腔干燥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1月—2019年1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友谊医院择期行腹部手术的10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常规纱布涂擦)和观察组(温开水喷雾),各50例。分别于术后2、6、10 h收集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口腔干燥评分、唇舌口腔黏膜滋润情况及唾液分泌量。结果干预后,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的口腔干燥评分均降低(P<0.01),观察组拔管后2、6、10 h的口腔干燥评分均低于对照组[(7.93±1.30) vs.(8.54±1.42)分,(7.10±1.09) vs. (8.00±1.31)分,(6.78±0.94) vs. (7.29±1.10)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的唇舌口腔黏膜滋润度均提高(P<0.01),观察组术后2、6、10 h的唇舌口腔黏膜滋润度均高于对照组[(2.24±0.60)vs. (1.85±0.58)分,(2.71±0.63) vs. (2.40±0.60)分,(3.57±0.74) vs. (3.00±0.7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的唾液分泌量均提高(P<0.01),观察组术后6、10 h的唾液分泌量高于对照组[(3.40±0.57) vs. (3.16±0.55)g,(3.96±0.64) vs. (3.58±0.60)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于传统的纱布涂擦法,采用温开水喷雾可以更有效地降低择期腹部手术患者口腔干燥程度,提高唇舌口腔黏膜滋润度,并刺激唾液分泌,改善患者择期手术禁食禁饮后的口腔干燥和不适。

  • 标签: 口腔干燥 腹部手术 择期手术 禁食禁饮
  • 简介:摘要含鹅肽类毒素致命鹅中毒可导致患者肝功能障碍,严重者出现死亡,经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鹅肽类毒素有助于早期临床确诊。本文三例患者经ELISA鉴定为含α-鹅毒肽的致命鹅中毒,中毒患者以消化系统损害为首发症状,后期出现肝功能损害,1例患者放弃治疗后死亡,予以吸附毒素、导泻、补液促进毒物代谢、保肝等支持治疗后,2例患者好转出院。

  • 标签: 中毒 毒蘑菇 鹅膏肽类毒素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作者: 罗高兴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1-03
  • 出处:《中华烧伤杂志》 2020年第12期
  • 机构:陆军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全军烧伤研究所,创伤、烧伤与复合伤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庆市疾病蛋白质组学重点实验室 400038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使用多源烧伤保温仪进行保温护理对烧伤患者快速康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月1日至2021年1月1日在武警吉林省总队医院住院的烧伤患者120例(年龄不限),烧伤面积均<50%,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试验组采用常规护理的同时还使用多源烧伤保温仪进行保温护理。观察两组患者愈合情况(愈合及延迟愈合)、治愈率(治愈或好转)、并发症(伤口感染及局部坏死)的发生率及住院时间。结果试验组患者愈合例数多于对照组、延迟愈合的例数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治愈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伤口感染及局部坏死的例数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治愈天数及好转天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源烧伤保温仪具有较强的保温功能,可以防止伤口感染,促进组织再生,加速伤口愈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同时缩短住院时间,相应地减少了住院费用,对烧伤患者有益。

  • 标签: 多源烧伤保温仪 保温护理 烧伤 快速康复
  • 简介:摘要氢氟酸是一种高度危险、有剧毒的无机酸,在工业领域和日常生活中被广泛应用。氢氟酸烧伤的危险性与氢氟酸质量分数、接触氢氟酸的持续时间、烧伤面积、烧伤深度和烧伤部位等有关。氢氟酸的毒性及组织穿透能力强,即使小面积氢氟酸烧伤,短时间内也可导致死亡。因此,提高对氢氟酸烧伤机制的认识,学习不同部位氢氟酸烧伤的治疗,可进一步提高氢氟酸烧伤的救治成功率。

  • 标签: 烧伤,化学 氢氟酸 葡萄糖酸钙 静脉灌注 动脉灌注
  • 简介:摘要严重烧伤引发机体的应激反应,对机体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并参与烧伤后免疫功能紊乱和烧伤后高代谢的发生发展。合理应用镇痛镇静药物是抑制严重烧伤早期应激反应的主要手段,可减轻烧伤早期脏器损害、减少烧伤脓毒症风险。此外,良好的创面处理、感染控制、营养支持和胃肠道功能保护、睡眠管理等综合手段均有助于减轻烧伤后应激反应。研究严重烧伤患者伤后机体多种应激和内分泌激素及免疫格局改变,探索烧伤后高代谢的发生机制和调控手段,针对严重烧伤后镇静镇痛策略以及应激和高代谢管理等达成共识,有可能进一步提高严重烧伤救治成功率。

  • 标签: 烧伤 代谢 镇痛 镇静 应激
  • 简介:摘要目的对《中华烧伤杂志》(现《中华烧伤与创面修复杂志》)过去22年间发表的文献进行分析,探讨烧伤学科的发展趋势。方法通过《中国知网》数据库检索《中华烧伤杂志》2000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发表的临床及研究相关文献。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文献按研究类型、涉及研究领域及报道的致伤原因进行分类分析,并按发表年份每3年1个时间段(将2021年文献纳入最后1个时间段中)进行比较分析。检出所有文献的关键词,经勘正和转换后,使用CiteSpace 6.1.R2软件对纳入关键词进行可视化聚类,统计高频次、高中心度关键词,同前对高频次关键词进行分时间段比较。结果共纳入4 485篇相关文献,平均每年约204篇文献。文献研究类型分析显示,临床诊疗文献占比最高,达65.3%(2 929/4 485);其次为细胞实验、动物实验文献,分别占18.1%(812/4 485)、13.2%(591/4 485)。各研究类型文献在各时间段的占比基本稳定。文献涉及的研究领域分析显示,烧伤全身治疗领域文献占比最高,达60.2%(2 699/4 485);其次为急性创面、整形美容领域文献,分别占20.2%(908/4 485)、7.3%(326/4 485)。烧伤全身治疗领域文献占比从2000—2002年的84.0%(430/512)下降到2018—2021年的40.3%(373/926),占比下降了43.7%;而急性创面、整形美容、慢性创面及烧伤康复领域文献占比总体呈上升趋势,与2000—2002年相比,2018—2021年占比分别上升了11.7%、9.1%、10.7%及5.5%;学科管理领域文献在前6个时间段中均很少,保持在个位数,但在2018—2021年增加至49篇。明确致伤原因的1 099篇烧伤全身治疗领域文献中,报道热力烧伤的文献最多,占58.5%(643/1 099);其次为报道电烧伤、化学烧伤的文献,分别占19.8%(218/1 099)、12.6%(138/1 099)。分时间段比较显示,报道热力烧伤的文献占比呈明显下降趋势,报道其他致伤原因的文献占比变化趋势不明显。共纳入2 236篇文献的6 822个关键词进行分析,可视化聚类分析显示相关研究侧重于烧伤、外科皮瓣、瘢痕及伤口愈合等方面,关键词频次前3位为烧伤、伤口愈合、外科皮瓣,关键词中心度前3位为烧伤、瘢痕、皮肤移植。分时间段比较显示,频次始终稳定居于前10行列的关键词仅有烧伤;随着时间的推移,内毒素/内毒素类、成纤维细胞等关键词逐渐退出频次前10行列,创伤和损伤、外科皮瓣及负压伤口疗法等关键词逐渐进入频次前10行列。结论《中华烧伤杂志》22年来发表文献中,烧伤全身治疗文献及热力烧伤文献逐渐减少,而慢性创面、烧伤康复等领域文献增加,外科皮瓣、伤口愈合及瘢痕防治等是目前烧伤学科的研究热点。

  • 标签: 烧伤 期刊论文 文献计量学 学科 发展 转型
  • 简介:摘要微循环障碍是休克重要的病理生理变化。近10年来,许多有关微循环障碍机制的研究都涉及血管内皮细胞糖萼损害、大循环-微循环失偶联、血管低反应性以及微循环监测等方面。据此,该文讨论如何将这些研究结果应用于烧伤患者,目的是提醒临床医师在烧伤休克和烧伤脓毒症休克治疗过程中关注微循环改善情况,维持血流动力学的协调性。此外,随着精准、可靠的微循环监测技术的发展,有必要开展多中心的临床研究,以揭示大循环和微循环指标相结合的目标导向性休克复苏方案的临床意义。

  • 标签: 烧伤 休克 微循环障碍 烧伤脓毒症休克 血管内皮细胞糖萼损害 血管低反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