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1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稳定可靠的小鼠动脉样硬化(AS)模型。方法采用载脂蛋白E(ApoE)-/-小鼠复合高脂饮食诱导小鼠AS模型。随机分成4组:C57BL/6J普通饲料组(C57+nd),C57BL/6J高脂饲料组(C57+hfd),ApoE-/-普通饲料组(ApoE-/-+nd)和ApoE-/-高脂饲料组(ApoE-/-+hfd),喂养16周后通过一般情况、血脂水平、油红O染色和主动脉病理切片苏木精-伊红(HE)染色等检测,鉴定小鼠AS模型。所有数据均以均值±标准差(Mean±SD)表示,各组间均数比较采用One-way ANOVA分析。结果高脂饮食ApoE-/-小鼠血浆中的胆固醇[(20.09±1.02) mmol/L]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6.84±0.65) mmol/L]水平显著高于普通饮食的C57BL/6J小鼠[总胆固醇(TC):(2.04±0.07) 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0.25±0.01) mmol/L,F=190.543、82.795, 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油红O染色显示主动脉斑块面积占整体主动脉面积[(22.09±3.49)%],显著高于普通饮食ApoE-/-小鼠组[(1.46±0.96)%,F=118.558,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主动脉窦切片显示斑块面积约为普通饮食ApoE-/-小鼠组的2倍,主动脉病理切片HE染色呈现典型的AS斑块。结论ApoE-/-小鼠经高脂饮食诱导可成功建立AS模型,并建立基因鉴定、一般情况分析、血脂水平分析、病理学检测一整套基本的模型鉴定流程,为AS相关性疾病的研究提供较为理想的体内研究动物模型。

  • 标签: 动脉粥样硬化 基因敲除小鼠 低密度脂蛋白 胆固醇 主动脉
  • 简介:摘要不良的心理因素如焦虑、抑郁通过影响动脉样硬化的慢性炎症反应、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及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失衡促进动脉样硬化的进展及动脉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VCD)的发生。通过心理干预结合药物治疗可达到有效的预防和治疗目的。

  • 标签: 动脉粥样硬化 心血管疾病 心理因素 双心医学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合并指动脉样硬化断指再植的治疗过程并总结经验,提高再植成活率。方法自2016年1月至2020年5月,我们共收治合并指动脉样硬化的断指患者6例8指,术中均在显微镜视下发现指动脉有样斑块形成,进行断指再植,术后积极治疗相关内科疾病。结果本组8指中,7指再植术后完全存活,1指术后坏死并行残端修整术。术后随访时间为3~12个月,平均6个月。存活手指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断指再植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功能:优5指,良1指,可1指。结论对合并指动脉样硬化断指进行再植,手术风险大,难度高,术中周密安排,术后积极治疗,控制相关基础疾病,仍有较高的成活率,不应轻易放弃再植。

  • 标签: 指损伤 动脉粥样硬化 再植术
  • 简介:摘要动脉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慢性渐进性动脉疾病,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和发展的重要病因。中药在抗AS方面表现出多机制途径、不良反应少的优点。中药抗AS机制主要有调节脂质代谢、抗脂质过氧化、抗炎、抗凝,以及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等。中药抗AS作用机制方面仍有待于系统研究,发挥作用的化学成分尚需进一步明确。

  • 标签: 动脉粥样硬化 中药 作用机制 研究进展 综述
  • 简介:摘要正气亏虚是动脉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的发病基础,主要涉及心、脾、肾亏虚;痰瘀互结、痹阻脉道是AS斑块形成的病机关键。临床从“虚-痰瘀”论治AS,可以“痰瘀并重,补虚为要”为治疗原则,运用益气活血化痰法,益气健脾、祛痰化瘀法,补肾化痰活血法等治疗方法,多可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及部分炎症反应相关指标,调节脂质代谢,抑制斑块生长。另外,还可尝试从补虚角度对本病进行防治。

  • 标签: 动脉粥样硬化 痰瘀 正气 中医药疗法
  • 简介:摘要肠道菌群是构成人体微生态最主要的组成部分,随增龄肠道菌群的相对含量及多样性也随之发生改变。近年来,随着对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的研究,发现其与动脉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有密切联系。动脉样硬化是常见的老年性疾病,衰老导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脂质代谢紊乱、平滑肌细胞改变及斑块破损,是引起动脉样硬化重要的危险因素。目前许多研究致力于探讨肠道菌群与老年人疾病和健康的潜在关系,本文将从衰老、肠道菌群及动脉样硬化3个方面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未来预防和治疗衰老相关心血管疾病提供新的研究方向。

  • 标签: 衰老 动脉粥样硬化 肠道病毒属
  • 简介:摘要影像组学作为新兴多学科交叉研究领域,融合数字影像信息、统计学、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等方法,打破了传统视觉影像评价模式,为动脉样硬化研究开辟了新的方向。影像组学在颈动脉、冠状动脉等大动脉血管疾病的诊断,治疗方案的选择,疗效评估及预后判断等方面显示出巨大潜在价值。笔者就动脉样硬化影像组学的基本内容及其临床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动脉粥样硬化 个体化医学 影像组学
  • 简介:摘要大动脉样硬化及其引起的血管狭窄是缺血性卒中的重要病因。脑微出血是脑小血管病的一种影像学表现。颅内大血管和小血管在结构上具有连续性,同时受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并暴露于相互重叠的危险因素,因此二者可能共存于同一机体。文章就近年来大动脉样硬化与脑微出血关系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标签: 脑出血 脑小血管疾病 动脉粥样硬化 颅内动脉硬化 危险因素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颈动脉样硬化(carotid atherosclerosis, CAS)与老年人认知功能下降密切相关,可导致持续性或进展性认知功能和神经功能障碍。血管性认知损害(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 VCI)被认为是一种可干预疾病。研究显示,CAS是VCI的主要病因之一,进一步研究两者的关系,有助于更好地防治VCI。

  • 标签: 颈动脉疾病 动脉粥样硬化 颈动脉狭窄 认知障碍 脑血管障碍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pSS的动脉样硬化风险较高,与普通人群相比,也更容易发生心脑血管疾病。传统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如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等对其有一定贡献;此外,pSS自身以及治疗药物也是其发病的重要因素。建议对pSS患者进行必要的心血管风险评估,同时,也需要更多的高质量试验研究这些患者的最佳治疗,从而预防心脑血管事件。

  • 标签: 干燥综合征,原发性 动脉粥样硬化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颅内动脉样硬化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主要病因之一,尽早明确诊断对患者的后期治疗及预后有重要意义。传统的影像学评估方法不足以准确评估该类疾病,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high resolution MR vessel wall imaging,HR-VWI)以及斑块的影像组学快速发展,显示出独特优势,血管内成像以及计算流体动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等新兴方法在颅内动脉样硬化诊断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不同评估方法的联合应用会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率。现对颅内动脉样硬化的影像学评估方法进行综述,以明确不同方法的主要作用。

  • 标签: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 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计算流体动力学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动态血压参数与颈动脉样斑块的关系,探讨有效降低动脉样硬化发生的途径。方法抽取2015年1至2015年12月在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患者254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分为两组,即颈动脉斑块组144例和颈动脉无斑块组110例。收集其一般资料、颈动脉超声及动态血压检查参数,相关因素行Pearson分析。结果颈动脉斑块形成与年龄、白天收缩压均值、夜间收缩压均值、白天收缩压负荷值、夜间收缩压负荷值呈正相关,与收缩压下降率、舒张压下降率呈负相关(P<0.05)。控制年龄、性别、体质指数等因素后,白天收缩压均值、夜间收缩压均值、白天收缩压负荷值、夜间收缩压负荷值仍与颈动脉斑块呈正相关(r=0.145、0.170、0.151、0.167,P=0.049、0.023、0.044、0.025)。结论相较血压变异性,颈动脉斑块的发生与血压平均值密切相关。更多地关注血压水平,控制血压平均值和负荷值,可能是减少颈动脉斑块发生的重要途径。

  • 标签: 动态血压 颈动脉 斑块
  • 简介:摘要冠状动脉样硬化病变能够引起患者心肌梗死和心原性死亡。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和改进,目前多种影像检查手段用于评估冠状动脉样硬化病变的严重程度,以辅助临床决策的制定、预测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及判断患者预后。本文就目前冠状动脉样硬化病变的影像学检查方法进行概述。

  • 标签: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影像学检查 不良心血管事件
  • 简介:摘要动脉样硬化是最常见的心脑血管系统疾病之一,也是导致卒中发生的重要原因。目前关于动脉样硬化发病机制的研究尚未完善。单细胞技术作为细胞生物学差异研究的新兴技术成为了动脉样硬化病因研究的新手段,为此提供了新的思路。文中对近年来单细胞测序技术在动脉样硬化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单细胞测序技术 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
  • 简介:摘要动脉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一种病因复杂的慢性炎性疾病,是心脑血管等血栓性疾病的主要病因之一。细胞发生焦亡时,其过程伴有大量的炎性因子释放,又称为细胞炎性坏死。细胞焦亡与AS部位细胞死亡及炎症反应密切相关,内皮细胞(endothelial cells,ECs)焦亡释放黏附,趋化及促炎因子诱导早期动脉血管炎症反应,巨噬细胞(macrophages,MPs)焦亡加剧动脉样化病变和样斑块不稳定性,平滑肌细胞(smooth muscle cells,SMCs)焦亡诱导样斑块纤维帽破裂,促进疾病发展。因此,有效抑制细胞焦亡为研究预防和治疗AS提供新的思路。

  • 标签: 动脉粥样硬化 焦亡 炎症反应
  • 简介:摘要动脉样硬化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相关并发症是目前全球发病和死亡最常见的原因。动脉样硬化病灶中的脂质和炎性物质的沉积与流出为动态的过程。淋巴管作为胆固醇逆向转运、炎症因子及坏死物质排出和组织液引流的重要通道,近年来在动脉样硬化疾病进程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主要就淋巴循环、淋巴管在动脉样硬化斑块形成、进展及消退中发挥的作用等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动脉粥样硬化 淋巴管 淋巴管内皮细胞 胆固醇逆向转运 炎症相关淋巴管新生
  • 简介:摘要颈动脉样硬化是全世界公认的导致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重要因素。在过去,许多临床试验常常以测量颈动脉狭窄的程度来进行风险分层的一种手段。随着血管成像技术的进步,现在不仅可以根据颈动脉狭窄的程度,还可以根据斑块破裂的脆弱程度,来对患者发生脑血管意外事件风险进行分层。人们意识到斑块的稳定性和易损性比狭窄程度更重要。因为动脉样硬化疾病是由动态生物过程(炎症是关键组成部分)驱动的,所以将斑块生物学与斑块结构相结合进行成像可能会提供重要的见解。颈动脉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磁共振成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PET-MRI)无侵入性,不仅可以识别高危斑块,而且还可以测量及检测斑块负担及活动性。作者综述了不同示踪剂对动脉样硬化斑块进行PET-MRI的作用,包括这种成像方式的原理、当前的限制以及未来的应用。

  • 标签: 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磁共振成像 脑卒中 颈动脉粥样硬化 粥样硬化斑块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示踪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