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1例肺癌术后患者化疗并发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方法对该例肺癌术后化疗并发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经过有效治疗和积极护理,该患者痊愈出院。结论做好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及预防,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标签: 恶性肿瘤 化疗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动脉穿支皮瓣静脉回流障碍原因的分析,采用不同的处理对策,提高皮瓣成活率。方法2013年6月~2015年6月,应用动脉穿支蒂皮瓣修复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36例。其中足跟12例,足背15例,内踝9例。结果所有皮瓣均完全存活,28例一期成活,8例出现静脉回流障碍,其中3例皮瓣设计偏小、4例皮瓣血管蒂过短、1例伤口包扎过紧发生静脉回流障碍,4例通过拆除部分缝线,3例通过切开放血,1例通过皮瓣内静脉与受区静脉吻合缓解成活。结论术前在设计动脉穿支皮瓣时大小要适度,术中一定要游离出一定长度的穿支血管,术后包扎松紧适当,以免组织反应性水肿导致纱布压迫皮瓣,及时观察皮瓣,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才能提高皮瓣成活率。

  • 标签: 胫后动脉 穿支皮瓣 静脉回流障碍
  • 简介:目的探讨经静脉入路留置导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就诊于赤峰市医院的急性单腿混合型下肢DVT患者(42例)的临床资料,均给予经静脉入路留置导管溶栓治疗,对比治疗前后患、健侧的大、小腿周径差,静脉通畅评分,统计复发率,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患、健侧的大、小腿周径差为(1.5±1.3)cm、(1.6±0.7)cm,优于治疗前的(6.2±1.4)cm、(4.7±1.2)cm(P〈0.01)。治疗静脉通畅评分为(4±2)分,优于治疗前的(15±4)分(P〈0.01)。治疗大腿消肿率为(90.13±5.98)%,小腿消肿率为(85.21±6.83)%。所有患者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8.3±1.3)个月,随访期内复发1例,复发率2.4%,无重要脏器出血、肺动脉栓塞、深静脉血栓综合征等并发症的发生。结论经静脉入路留置导管溶栓治疗急性混合型下肢DVT的疗效确切,可以有效地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具有器械简单、操作难度低、并发症发生少、术后护理方便、易于推广等优点。

  • 标签: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胫后静脉 留置导管 溶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带大隐静脉(GSV)的动脉穿支皮瓣在前臂严重脱套伤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方法自2015年6月至2020年10月,烟台市烟台山医院手外科共应用带GSV的动脉穿支皮瓣修复5例前臂脱套伤部分创面并重建手背静脉回流,其中男4例,女1例;年龄20~46岁,平均37岁。均为前臂掌背侧完全脱套伤,合并尺、桡骨骨折3例,尺、桡动脉损伤2例,手指血运障碍2例,软组织缺损面积26 cm×18 cm~32 cm×25 cm。切取动脉穿支皮瓣覆盖前臂部分创面,皮瓣面积12 cm×5 cm~33 cm×6 cm,穿支与桡动脉吻合,GSV桥接吻合头静脉远、近端,重点重建手背静脉回流,前臂其余创面4例联合股前外侧皮瓣(ALTF)修复,1例联合腹部带蒂皮瓣修复。小腿皮瓣供区直接缝合,将上肢脱套皮肤修薄成中厚皮覆盖大腿皮瓣供区,打包加压包扎。术后采用门诊、电话、微信、上门等方式随访,复查皮瓣成活情况、伤肢远端肿胀程度、功能恢复及供区愈合情况等,并参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本组5例皮瓣全部成活,1例小腿皮瓣远、近端表皮坏死,换药4周愈合,其余皮瓣未发生血管危象。术后4~8周手部肿胀消退,皮纹明显,患手拇、手指周径与健侧相比无明显增大。随访8~20个月,平均11个月,皮瓣弹性、颜色良好,质地饱满,皮瓣无色素沉着,小腿皮瓣供区为线形瘢痕,供区足部及伤肢手部无肿胀,手指伸、屈良好,手关节活动度正常,手指感觉均恢复至S4,动脉穿支皮瓣感觉恢复S3 2例,S2 3例。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进行评定,结果属优3例,良2例。结论带GSV的动脉穿支皮瓣血运可靠,供区损伤小,是修复前臂严重脱套伤部分创面并重建手背静脉回流的理想皮瓣。

  • 标签: 脱套伤 胫后动脉穿支皮瓣 前臂 大隐静脉 移植 修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动脉穿刺采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450例需要采血的新生儿,随机分为3组,其中214例采用动脉穿刺;136例采用股动脉穿刺;100例采用肱动脉穿刺。对3种穿刺法一次穿刺成功率、穿刺局部瘀斑或血肿等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各组间一次穿刺成功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比肱动脉一次穿刺成功率高(χ2=5.08;P<0.05)而局部瘀斑或血肿发生率低(χ2=4.86;P<0.05)。结论动脉位置表浅,其搏动易触及,穿刺误伤机会少、安全、定位简单、成功率高,操作手法易掌握,不影响保暖和采血量,远离重要器官组织和神经,不易受污染,并发症少。值得进一步总结并推广应用。

  • 标签: 穿刺采血 胫后动脉 新生儿监护病房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低旋转点动脉穿支蒂隐神经-大隐静脉营养血管皮瓣的效果。方法自2012年9月至2018年12月,以动脉发出的最低点穿支为蒂,沿隐神经-大隐静脉轴线切取皮瓣,逆行转位修复足踝部及小腿下段软组织缺损13例,男11例,女2例,年龄3~75岁,平均29岁,皮瓣面积为4 cm×5 cm~9 cm×16 cm,旋转点位于内踝上3~5 cm,修复受区创面大小为3 cm×4 cm~8 cm×14 cm。术后门诊随访。结果本组中12例完全成活,1例边缘部分坏死,予以II期缝合治愈。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3个月,皮瓣感觉恢复至S3级1例;S3+级2例,TPD大于10 mm;S4级10例;所有皮瓣均恢复了良好的感觉功能,痛觉灵敏,触觉和温度觉存在,皮瓣感觉、质地、色泽接近受区,皮瓣及植皮区皮肤无破溃、对日常生活无明显影响,无跛行,能从事一般体力劳动。结论该皮瓣血运可靠,能重建皮瓣感觉,设计灵活,手术切取简便,适合修复足踝部及小腿下段软组织缺损创面,临床值得推广。

  • 标签: 大隐静脉 营养血管皮瓣 隐神经 胫后动脉穿支 修复 软组织缺损
  • 简介:始于动脉的胫骨滋养动脉所发出的筋膜皮支为蒂的小腿内侧皮瓣,临床已有应用报道。我们在手术切取动脉皮瓣时,发现小腿下部动脉常发出一较恒定的较粗的筋膜皮支进入皮瓣,对此,我们进行了追踪解剖观察,并以此血管为蒂切取小腿内侧皮瓣。自1992年以来,临床应用32例,

  • 标签: 胫后动脉筋膜皮支 解剖学 适应证 临床资料
  • 简介:<正>患者,男性,66岁。2014年10月1日因"左下肢肿痛1月"入院。患者2个月前发生右侧膝关节外伤,1个月后逐渐出现左下肢小腿侧肿胀及疼痛,且症状逐渐加重,为求进一步诊治,遂至我院就诊。入院查体:左下肢小腿部明显肿胀,局部可及搏动性肿块,大小约4cm×4cm大小,搏动节律与心律一致,右侧动脉及双侧足背动脉搏动可及,左侧动脉搏动未及。行下肢CT血管造影

  • 标签: 胫后动脉 下肢肿痛 搏动性肿块 假性动脉瘤 膝关节外伤 腓动脉
  • 简介:  血液净化治疗必须首先建立血液通路.对那些急诊血液透析或在长期血液通路未建立前选择什么样的通路最好,临床上采用过多种方式.从1993年6月至1995年7月我们血液透析中心用颈内静脉插管方法为患者做过渡性临时性血液通路,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 标签: 例体会 导管行 胫导管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比前动脉与动脉发生动脉硬化闭塞几率的差异,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23年4月至2023年12月我市某三甲医院收治的动脉硬化闭塞的108例患者为对象,用血管超声探究前动脉与动脉发生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几率及严重程度进行对比研究,进而为动脉硬化患者提供治疗前的精准诊断依据。结果:经过对比观察和研究,证实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大多数患者,前动脉发生闭塞的几率及严重程度明显高于动脉。结论:研究为动脉硬化的患者临床治疗提供了科学的诊断依据,指向性更强,对于疾病的定位更加准确,特别是对于患有严重基础性疾病,不适合进行血管造影的患者,具有重要诊断意义。

  • 标签: 胫前动脉 胫后动脉 动脉硬化
  • 简介:摘要目的胫骨前区是软组织损伤的常见部位,因此部位软组织薄弱,血液循环差,外伤极易形成慢性创面。且常由于局部伤口较小,或无明显伤口而早期被忽视,直至伤口出现坏死、感染、疼痛、破溃。本文分析1例前外伤性溃疡伤口患者护理体会。方法对一例前外伤性溃疡伤口运用湿性愈合理论,根据伤口的特点在伤口的不同阶段使用百克瑞,银离子藻酸盐,泡沫等湿性敷料在抗感染,吸收渗液,促进上皮爬行,减轻疼痛方面的护理体会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使促进创面愈合,提高生活质量。结论运用湿性愈合理论,在伤口的不同阶段运用新型敷料,在抗感染,吸收渗液,促进上皮爬行,效果明显,对创面的渗液吸收和愈合关系至关重要。

  • 标签: 胫前外伤 湿性愈合理论 新型敷料 护理体会。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距下关节脱位的诊断治疗与后期康复。方法结合本病例特点采取针对性手术方法。结果患者愈功能良好。讨论由于本次治疗方法针对性强,所以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

  • 标签: 距下关节脱位/前脱位 距骨 骨折 动脉断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神经电刺激对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LIF)患者术中下肢深静脉血流速度的影响。方法选取120例PLIF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20 mA组、25 mA组、30 mA组和40 mA组,每组30例。术中通过监测T1(麻醉)、T2(切皮前)、T3(置入椎间融合器前)、T4(缝合结束)时双下肢股总静脉、腘静脉血流速度,分析SEP不同电流刺激强度对下肢深静脉血流速度的影响。结果与组内T1时间点比较,4组患者股总静脉、腘静脉T2、T3、T4时间点的血流速度均较高(P<0.05)。与20 mA组、25 mA组同时间点比较,30 mA组、40 mA组的股总静脉血流速度较高(P<0.05)。在T2时间点,30 mA组[(16.68±1.47)cm/s]、40 mA组[(16.86±1.22)cm/s]的腘静脉血流速度较20 mA组[(15.46±0.90)cm/s]、25 mA组[(15.94±1.52)cm/s]高(P<0.05)。T3、T4时间点,30 mA组腘静脉的血流速度高于25 mA组,25 mA组腘静脉的血流速度均高于20 mA组(P<0.05)。20 mA组术毕确诊DVT 2例,术后24 h确诊DVT 2例;25 mA组术毕无DVT发生,术后24 h确诊1例;30 mA组和40 mA组术毕和术后24 h均无DVT发生。结论神经电刺激可以增加患者下肢静脉的血流速度,其中以30 mA电流强度的刺激效果较为理想。

  • 标签: 体感诱发电位 脊柱手术 下肢深静脉血栓 肺栓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内侧肌腱前方入路联合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KlammerⅡ/Ⅲ型pilon样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江苏省人民医院及江苏省人民医院溧阳分院收治的37例pilon样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7例,女20例;年龄25~65岁[(49.5±9.3)岁]。Klammer Ⅱ型20例,Klammer Ⅲ型17例。均采用后内侧肌腱前方入路联合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观察术后骨折复位、切口愈合及并发症情况。观察随访过程中是否有骨折复位丢失或内固定失效等情况发生。记录骨折愈合时间。末次随访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及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评估疼痛及踝关节功能。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20个月[(15.6±1.2)个月]。骨折均解剖复位;切口均Ⅰ期愈合;无切口感染、皮肤坏死、血管神经束损伤、下肢深静脉血栓、足趾马缰绳样畸形等并发症。随访过程中无骨折复位丢失或内固定失效。骨折愈合时间为11~16周[(13.2±1.4)周]。VAS由术前的6~9分[(8.0±0.8)分]改善至末次随访的0~2分[(1.2±0.6)分](P<0.01)。末次随访时AOFAS踝-后足评分为80~100分[(89.7±4.6)分],其中优15例,良22例,优良率100%。结论内侧肌腱前方入路联合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Klammer Ⅱ/Ⅲ型pilon样骨折复位满意,术后并发症少,疼痛明显缓解,功能恢复良好。

  • 标签: 踝关节 骨折 骨折固定术,内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早产极低体重儿动脉采血中动脉应用效果。方法:将 100例研究对象(医院 2018.01~2019.12收治)根据动脉采血方式不同分成对照组(桡动脉采学)与研究组(动脉采学),观察与比较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动脉采血操作时间、婴儿哭泣时间、哭泣次数以及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研究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以及 二氧化碳分压( PaCO2 )、氧分压( PO2 )等血气分析指标均优于对照组 ,但无明显差异(P> 0.05);两组均无不良事件发生,研究组操作时间、婴儿哭泣时间、哭泣次数均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结论:动脉在早产极低体重儿动脉采血中的应用效果较好,一次穿刺成功率更高,操作时间更短,不容易对早产极低体重儿产生疼痛刺激,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婴儿哭泣时间与次数,减少动脉采血不良事件的发生。

  • 标签: 胫后动脉 早产儿 动脉采血 极低体重
  • 简介:摘要静脉输液是治疗和抢救病人临床用药的主要给药途径。在护理工作中,提高拔针技巧,避免局部的出血、皮下瘀血、疼痛或投诉等不良反应,从而达到下一次输液时能够较好的选择血管、未造成血管损伤的目的。

  • 标签: 静脉输液 拔针 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