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根据镇静水平可将麻醉深度细分为轻度、中度、深度镇静/镇痛及全身麻醉4级,其脑电双频指数(BIS)值依次为80~90、70~80、60~70、40~60。如果将全身麻醉向镇静镇痛升级,就可使麻醉安全有大的提升。由于镇静和镇痛药物的多元化及神经阻滞的发展,镇静镇痛效果进一步优化,从而可取代全身麻醉。尽管深度镇静镇痛优于全麻,但麻醉风险依然同样存在。术前应准备好风险防治措施,术后应促进患者康复。

  • 标签: 镇静 镇痛 全身麻醉 细化 优化
  • 简介:摘要受体是细胞分子水平的某种靶点。镇静/镇痛药都有其相关的作用受体。按受体选用镇静/镇痛药能优化治疗效果。镇静药的主要受体是γ-氨基丁酸A受体(GABAAR)。阿片样受体简单分为三种受体,μ、κ和δ受体,但阿片类药物种类繁多。此外,α2受体激动药和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阻断药也参与镇静/镇痛,尤其是对痛觉过敏的治疗。优化镇静/镇痛术离不开受体学说的引领,基于阿片类受体的选择就能降低阿片类药的不良反应,增加患者的舒适度和满意度。

  • 标签: 镇静 镇痛 γ-氨基丁酸受体 受体 阿片样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标准化镇静护理在ICU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2019年1—12月于浙江绿城心血管病医院ICU治疗的4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20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标准化镇静护理干预。采用Richmond躁动-镇静评分量表和数字评分法(NRS)比较两组患者的镇静效果及疼痛评分,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谵妄发生率、ICU留观时间、镇静药物剂量及医疗费用。结果干预组患者的镇静有效率为92.5%(185/200),高于对照组的85.5%(171/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第3、5天和第1、2周,干预组患者的NRS得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期间,干预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谵妄发生率、ICU留观时间、镇静药物剂量和医疗费用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标准化镇静护理可改善ICU患者的镇静效果,降低其疼痛程度,减少其ICU留观时间、镇静药物剂量及住院费用,同时也可以降低ICU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和谵妄发生率,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重症监护病房 标准化镇静护理 镇静效果 疼痛
  • 简介:摘要旧的全麻分期理论已被打破,新的麻醉理念有待确立。由于镇痛镇静的多元化,麻醉用药不断推陈出新。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如芬太尼、异丙酚和氯胺酮进入全麻药目录,向旧麻醉理论提出挑战。我们应紧跟麻醉/无痛的步伐,提出新理论,为临床精准麻醉的引领作出新贡献。

  • 标签: 镇静 镇痛 多元化 麻醉理念 更新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我国EICU/ICU危重患者镇静镇痛实施状况,为镇静镇痛规范化实施提供改进依据。方法2018年6月26日在全国116家综合性医院EICU/ICU内纳入年龄大于18周岁的患者,收集患者一般信息,评估镇静镇痛指征,筛选"需要镇静/镇痛治疗组",进一步收集该组患者实际镇静镇痛信息,最后比较镇静/镇痛合理性及达标情况。结果⑴最终共116家医院1 195例患者纳入研究并分析,116家医院包括三甲105家(90.5%),三乙9家(7.8%),二甲2家(1.7%)。1 195例患者中位年龄65(49,78)岁,男性769例(64.4%),女性426例(35.6%),APACHE Ⅱ评分16(10,22)分。⑵机械通气536例,已镇静未达标166例(31.0%),需镇静未实施29例(5.4%),镇静不合理占36.4%(195/536);非机械通气659例,已镇静未达标36例(5.5%),需镇静未实施35例(5.3%),镇静不合理占10.8%(71/659)。14.0%的机械通气和15.9%的非机械通气患者未使用镇静评估工具。已实施镇静的341例患者,机械通气患者达标率为40.3%(112/278),非机械通气患者达标率42.9%(27/63)。⑶清醒患者760例,已镇痛未达标133例(17.5%),需镇痛未实施24例(3.2%),镇痛不合理占20.7%(157/760);非清醒患者435例,已镇痛未达标85例(19.6%),需镇痛未实施27例(6.2%),镇痛不合理占25.7%(112/435)。17.9%的清醒患者和13.3%的非清醒患者未使用镇痛评估工具。已实施镇痛的345例患者,清醒患者达标率为25.7%(46/179),非清醒患者达标率为48.8%(81/166)。⑷73例患者(6.1%)发生谵妄,谵妄评估工具使用率为35.3%。结论本次调查范围内的EICU/ICU镇静镇痛实施状况并不理想,有必要对医护人员进行镇静镇痛规范化培训,进一步规范镇静镇痛实施状况。

  • 标签: 镇静镇痛 实施状况 EICU ICU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目标导向镇静在ICU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ICU机械通气患者92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便利抽样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实施常规镇静模式干预,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早期目标导向镇静干预措施。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后的躁动镇静评分、睡眠质量、认知能力及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和ICU停留时间的变化。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镇静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睡眠质量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认知能力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和ICU停留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将早期目标导向镇静应用于ICU机械通气患者,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躁动镇静情况,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及认知能力,降低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和ICU停留时间。

  • 标签: 早期目标导向镇静 ICU机械通气 睡眠质量 认知能力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艾司氯胺酮复合丙泊酚用于患儿MRI检查的镇静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2至6月行MRI检查的患儿100例,性别不限,年龄1~6岁,体重10~30 kg,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50):丙泊酚组(P组)和艾司氯胺酮+丙泊酚组(K+P组)。麻醉诱导:P组静脉注射丙泊酚2.5 mg/kg,K+P组静脉注射艾司氯胺酮0.5 mg/kg和丙泊酚1.5 mg/kg;麻醉维持:静脉泵注丙泊酚100 μg·kg-1·min-1,调节丙泊酚输注速率,维持Ramsay镇静评分≥5分。发生中重度体动反应时,静脉注射丙泊酚0.5~1.0 mg/kg和(或)增加丙泊酚输注速率。评估检查过程中MRI图像质量,记录体动反应发生情况及其程度、气道相关不良事件(低氧血症、窒息、上呼吸道梗阻、分泌物增多)及低血压、心动过缓的发生情况;记丙泊酚平均输注速率、静脉追加量及总用量。记录苏醒时间和麻醉恢复室停留时间;记录恢复室观察期间不良事件(呕吐、复视及躁动)发生情况和家属对镇静效果和恢复的满意度。结果与P组相比,K+P组丙泊酚平均输注速率和总用量、气道相关不良事件及低血压、心动过缓的发生率降低(P<0.05),体动反应发生率及其程度、MRI图像质量、苏醒时间、麻醉恢复室停留时间及恢复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司氯胺酮复合丙泊酚可安全、有效地用于患儿MRI检查镇静

  • 标签: 氯胺酮 二异丙酚 儿童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早期目标导向镇静(EGDS)对急性脑损伤患者脑氧代谢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选择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重症医学科收治的108例急性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病情、右美托咪定禁忌及耐受情况,并结合家属意愿将患者分为EGDS组和按需镇静组。两组患者均根据病情进行外科手术、机械通气、甘露醇脱水降颅压、止血或抗血小板等常规综合治疗,均持续泵入舒芬太尼镇痛。EGDS组给予以右美托咪定为基础的连续72 h镇静,输注速度0.2~0.7 μg·kg-1·min-1;按需镇静组仅在患者出现躁动而影响治疗时静脉推注0.5~1.0 mg/kg丙泊酚镇静。比较两组患者镇静前及镇静24、48、72 h血流动力学指标〔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脑灌注压(CPP)、颅内压(ICP)〕、镇静指标〔脑电双频指数(BIS)〕、病情严重程度指标〔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和脑氧代谢指标〔颈内静脉血乳酸(Lac)、颈内静脉血氧饱和度(SjvO2)、脑动脉血氧含量(CaO2)、脑氧摄取率(CERO2)、脑动脉-静脉血氧含量差(a-vDO2)〕的差异。结果① 108例患者中,因脑出血行二次手术或脑疝剔除3例,最终共105例完成研究过程,其中EGDS组54例,按需镇静组51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颅脑损伤类型、GCS评分、机械通气比例、手术治疗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②与镇静前相比,两组患者Lac、CERO2和a-vDO2均随镇静时间延长呈降低趋势,而SjvO2和CaO2逐渐升高;以EGDS组起效更快,Lac、SjvO2、CERO2和a-vDO2均于镇静24 h即较镇静前明显改善,且EGDS组镇静72 h时上述指标均明显优于按需镇静组〔Lac(mmol/L):1.81±0.31比2.19±0.12,SjvO2:0.714±0.125比0.683±0.132,CaO2(mL/L):201.21±15.25比179.65±14.07,CERO2:(27.87±3.66)%比(33.00±2.58)%,a-vDO2(mL/L):44.32±5.68比48.57±8.22,均P<0.05〕。③与镇静前相比,两组患者HR、MAP和ICP均随镇静时间延长呈下降趋势,而CPP、BIS和GCS评分均呈升高趋势;以EGDS组起效更快,镇静24 h时HR以及镇静48 h时MAP、CPP、BIS和GCS评分均较镇静前明显改善,且EGDS组镇静72 h时上述血流动力学指标、镇静指标和GCS评分均明显优于按需镇静组〔HR(次/min):70.69±7.80比79.85±9.77,MAP(mmHg,1 mmHg=0.133 kPa):84.23±8.76比89.97±9.48,ICP(mmHg):14.23±8.76比15.97±9.48,BIS:60.56±24.58比56.86±33.44,GCS评分(分):8.06±3.63比7.86±2.98,均P<0.05〕。两组患者APACHEⅡ评分均于镇静72 h时较镇静前明显降低,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按需镇静相比,EGDS能降低急性脑损伤患者脑氧代谢,改善昏迷程度,减轻病情严重程度。

  • 标签: 早期目标导向镇静 脑损伤,急性 脑氧代谢 右美托咪定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右美托嘧定在儿童门诊镇静中发生不良事件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0年10月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门诊镇静室6 890例应用右美托嘧定镇静检查患儿的临床资料,对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和独立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门诊镇静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42%(98/6 890),无相关死亡患儿。其中镇静不良事件为苏醒延迟27例,占比27.55%;呼吸抑制24例,占比24.49%;心动过缓16例,占比16.33%;口唇发白12例,占比12.24%;恶心呕吐5例,占比5.10%;苏醒期躁动3例,占比3.06%;镇静失败11例,占比11.22%。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3个月、体质量≤5 kg、合并神经系统疾病以及呼吸道感染是患儿右美托嘧定门诊镇静发生相关不良事件的影响因素。结论年龄<3个月、体质量≤5 kg、合并神经系统疾病以及呼吸道感染是患儿右美托嘧定门诊镇静发生相关不良事件的影响因素。

  • 标签: 门诊 镇静 右美托嘧定 儿童 不良事件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无痛胃镜检查术患者咽喉反流对镇静相关不良事件的影响。方法择期行无痛胃镜检查术患者289例,年龄18~75岁,BMI 18.5~28.0 kg/m2,性别不限,ASA分级Ⅰ~Ⅲ级。分别于胃镜检查术前后,采集声门上咽喉部分泌物标本,采用ELISA法测定胃蛋白酶浓度,剔除术前胃蛋白酶浓度检测呈阳性的患者(浓度≥31.34 pg/ml为阳性)。根据胃镜检查术前后分泌物标本中胃蛋白酶浓度将患者分为咽喉反流组(R组,术后胃蛋白酶浓度检测呈阳性)和非咽喉反流组(N组,术后胃蛋白酶浓度检测呈阴性)。记录术中低氧血症、低血压、心动过缓、呛咳和体动反应的发生情况。术后第1、3和7天电话随访,记录咽痛声嘶、恶心呕吐和咳嗽咳痰发生情况及抗生素使用情况。结果与N组比较,R组术中呛咳及低氧血症发生率升高,术后第1天时咽痛声嘶发生率升高,术后第1和3天时咳嗽咳痰发生率升高(P<0.05)。结论无痛胃镜检查术患者咽喉反流会增加术中和术后镇静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

  • 标签: 胃镜检查 咽喉反流 镇静相关不良事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疑似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儿童CT检查的镇静流程及应急方案。方法根据国家针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各种规范和指南,制定疑似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儿童CT检查的镇静流程、镇静用药方案、镇静相关物品的准备,核查方案和制定应急方案,并且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结果昆明市儿童医院镇静镇痛中心从2020年2月3日至2020年3月10日共完成疑似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T检查镇静76例,患儿年龄(17±5)个月,体重(11.4±1.7)kg,其中74例使用丙泊酚静脉注射镇静,诱导时间(2.8±1.2)min,检查时间(5.6±1.6)min,复苏时间(16.2±2.2)min。2例使用右美托咪定滴鼻镇静。所有患儿均完成CT检查。不良事件中2例(2.63%)记录为低氧血症、3例(3.95%)在回到病房2 h内发生呕吐,无喉痉挛、心搏骤停和死亡病例。结论在感染相关风险的特殊场地为儿童提供镇静,应该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和指南,制定合理的流程,划定功能区域,对所需物品进行合理分类,对相关医务人员进行特殊环境下的应急方案的培训,才能为疑似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T检查的镇静患儿提供安全的舒适化医疗。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儿童 镇静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口服和静脉注射咪达唑仑用于小儿术前镇静的效果。方法择期行五官科手术的患儿261例,年龄2~10岁、ASA分级Ⅰ级。按给药方法将患儿分为口服咪达唑仑0.5 mg/kg组(口服组,143例)及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5 mg/kg组(静脉组,118例)。分别在给药前、给药后10 min、给药后20 min进行耶鲁改良围手术期焦虑评分(modified Yale Preoperative Anxiety Scale, mYPAS)、镇静评分(Sedation Scale, SS),记录术前访视时患儿的配合度(绿黄红标签),记录家长教育程度评分、家长自评焦虑评分、亲子分离焦虑评分(Parental Separation Anxiety Scale, PSAS)、麻醉诱导时面罩接受度评分(Mask Acceptance Score, MAS)、药物起效时间、起效表现、复苏时间、苏醒质量。比较两组上述指标差异,评价两种给药方式效果。结果口服组患儿年龄和体重小于静脉组(P<0.05),药物起效时间、复苏时间长于静脉组(P<0.05),给药前mYPAS评分中活动、语言、表情、觉醒和家长互动评分高于静脉组(P<0.05),给药后10 min mYPAS评分中活动、语言、表情评分高于静脉组(P<0.05),给药后20 min mYPAS评分中活动、与家长互动评分高于静脉组(P<0.05),给药前和给药后10 min SS评分低于静脉组(P<0.05),术前绿黄红标签秩值小于静脉组(P<0.05),苏醒质量高于静脉组(P<0.05)。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服和静脉注射咪达唑仑均能有效缓解五官科手术患儿术前焦虑,口服咪达唑仑对于没有开放静脉、年龄更小的患儿更有优势。

  • 标签: 咪达唑仑 给药途径 口服给药 静脉注射 镇静 小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年龄对成年患者丙泊酚单镇静无痛胃镜检查安全性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纳入321例实施择期丙泊酚单镇静方案无痛胃镜检查的成年患者,根据年龄段分为青年(18~44岁)组116例、中年(45~59岁)组103例和老年(60~80岁)组102例,观察无痛胃镜检查操作时间、丙泊酚用量、气道梗阻发生率、低氧血症发生率、气道干预措施(托下颌、面罩通气)应用率、最低血氧饱和度(SpO2),以及不良心血管事件(高血压、低血压、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发生率和麻黄碱应用率。结果丙泊酚用量青年组为(173.2±47.0)mg、中年组为(158.8±41.3)mg、老年组为(137.8±26.3)mg,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1.761,P<0.001),其中老年组丙泊酚用量明显少于中年组(P<0.017)和青年组(P<0.017),中年组丙泊酚用量明显少于青年组(P<0.017);低氧血症发生率青年组为12.9%(15/116)、中年组为15.5%(16/103)、老年组为25.5%(26/102),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11,P=0.017),其中老年组低氧血症发生率明显高于中年组(P<0.017)和青年组(P<0.017);低血压发生率青年组为5.2%(6/116)、中年组为4.9%(5/103)、老年组为11.8%(12/102),心动过缓发生率青年组为1.7%(2/116)、中年组为2.9%(3/103)、老年组为7.8%(8/102),总体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青年组为11.2%(13/116)、中年组为10.7%(11/103)、老年组为20.6%(21/102),3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老年组低血压、心动过缓和总体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有增高趋势。其他观察指标3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实施丙泊酚单镇静无痛胃镜检查的成年患者,随着患者年龄增大丙泊酚用量逐渐减少,在低氧血症发生率增高的同时,伴有总体不良心血管事件增多趋势,导致丙泊酚单镇静无痛胃镜检查的安全性逐步降低。

  • 标签: 年龄因素 无痛胃镜 丙泊酚单镇静 低氧血症 不良心血管事件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瑞马唑仑复合小剂量丙泊酚用于麻醉诱导时镇静的效果。方法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228例,性别不限,年龄18~64岁,BMI 19~35 kg/m2,ASA分级Ⅰ~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114):瑞马唑仑复合小剂量丙泊酚组(R组)和丙泊酚组(P组)。麻醉诱导:R组静脉注射舒芬太尼0.3 μg/kg、瑞马唑仑0.3 mg/kg、丙泊酚0.5 mg/kg和米库氯铵0.2 mg/kg;P组静脉注射舒芬太尼0.3 μg/kg、丙泊酚2 mg/kg和米库氯铵0.2 mg/kg,BIS值≤50时行气管插管术。于诱导前(T0)、气管插管前即刻(T1)、气管插管后1 min(T2)和3 min(T3)时记录MAP及HR。记录2组麻醉诱导时间、低血压和心动过缓的发生情况。结果2组T0时MAP及H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T0时比较,T1~3时2组MAP和P组HR降低(P<0.01)。与P组比较,R组麻醉诱导时间延长,低血压和心动过缓发生率降低(P<0.05)。结论瑞马唑仑复合小剂量丙泊酚用于麻醉诱导时镇静效果优于单用丙泊酚。

  • 标签: 苯二氮类 二异丙酚 麻醉,全身 深度镇静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我国急危重症医护人员对镇静镇痛指南和规范的认知情况,为进一步采取措施提供依据。方法2018年6月26日在全国116家综合性医院的EICU和ICU,针对医生和护士开展横断面多中心调查。参照指南制定认知状况调查表,采用电子版在线方式填写,内容涉及ICU镇静镇痛治疗的主要原则和知识。结果最终共2 615名医护人员参与调查并纳入分析。116家医院包括三甲105家(90.5%),三乙9家(7.8%),二甲2家(1.7%)。2 615名医护人员中,医生与护士比例为38.6% vs 61.4%,男女比例为31.2% vs 68.8%,职称(初/中/高级)和科室(EICU/ICU)构成比为56.9% vs 33.4% vs 9.7%和77.7% vs 22.3%。其中80.6%的调查对象所在科室具有镇静镇痛的标准流程,89.2%的调查对象对结果进行记录,评估记录间隔时间为4(1, 4)h。约80%医护人员对镇静镇痛指南较熟悉,且按照指南进行实践。但对于镇痛的原则、镇静深度的选择、谵妄的处理原则和每日唤醒等的认知尚有不足。结论本次调查范围内的大部分急危重症医护人员对镇静镇痛指南较熟悉且能按照指南实践,但尚有一些不足,有待进一步培训学习。

  • 标签: 镇静镇痛 指南 EICU ICU 医护人员 认知
  • 简介:摘要目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在术后镇静治疗期间,采用脑电双频指数监测(bispectral index monitoring,BIS)指导镇静药物的应用,评价其干预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按手术顺序编号,选取2018年9月至2019年8月先后收入心脏重症监护室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264例,单号为干预组(n=126),双号为对照组(n=138)。对照组采用传统Ramsay镇静评分评估镇静效果;干预组在此基础上,采用BIS指导镇静药物的应用。比较两组早拔管患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8 h内)拔管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和ICU滞留时间;当日撤机但机械通气时间>8 h患儿的平均机械通气时间;机械通气时间>24 h,合并肝功能损害患儿镇静药物咪达唑仑、吗啡的使用情况及撤离呼吸机过程中呼吸抑制发生率。结果早拔管患儿,干预组62例,对照组70例,干预组与对照组比较拔管相关不良事件(包括非计划性拔管、吸痰后躁动、拔管后呼吸抑制)发生率低(P<0.05);当日撤机但8 h<机械通气时间<24 h患儿的平均机械通气时间,干预组[(8.18±1.95)h]低于对照组[(9.53±1.37)h,P<0.05];机械通气时间>24 h患儿,干预组28例,对照组35例,咪达唑仑平均剂量干预组[(1.82±0.40)μg/(kg·min)]低于对照组[(2.73±0.79)μg/(kg·min),P<0.05],吗啡平均剂量干预组[(8.64±3.03)μg/(kg·h)]低于对照组[(14.32±5.01)μg/(kg·h),P<0.05];机械通气时间>24 h的干预组28例患儿中,肝功能损害者13例,对照组35例患儿中肝功能损害者15例,咪达唑仑使用平均剂量干预组[(1.42±0.51)μg/(kg·min)]低于对照组[(2.25±0.62)μg/(kg·min),P<0.05],吗啡平均剂量干预组[(6.88±2.17)μg/(kg·h)]低于对照组[(11.88±3.56)μg/(kg·h),P<0.05],此类患儿撤离呼吸机过程中呼吸抑制发生率干预组低于对照组(χ2=48.303,P<0.05)。结论BIS技术可以有效及安全地指导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患儿的早拔管并降低早拔管患儿ICU滞留时间,降低当日撤机但机械通气时间>8 h患儿的平均机械通气时间,有效指导机械通气时间>24 h及合并肝功能损害患儿镇静药物的应用,减少镇静药物的不良反应。

  • 标签: 脑电双频指数监测 镇静 先天性心脏病 早拔管 肝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