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9
372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用VISIA皮肤检测仪,对比观察黄褐斑患者与健康人面部皮肤特点。方法2018年7-9月,无锡市第二医院皮肤科激光中心用VISIA皮肤检测仪分析女性黄褐斑患者与健康对照者皮肤斑点、皱纹、纹理、毛孔、紫外线色斑、卟啉、棕色斑和红色区的绝对分值以及年龄差。结果黄褐斑患者与健康对照皮肤相比,其斑点(35.62±8.90,27.82±4.98)、皱纹(24.36±6.93,19.89±1.10)、纹理(12.92±5.37,6.63±4.74)、毛孔(12.35±4.68,17.56±10.69)、紫外线色斑(23.11±4.55,17.71±7.26)、棕色斑(56.34±5.74,52.81±3.16)和年龄差(-0.59±3.35,3.96±3.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3,2.26,4.07,2.64,3.03, 2.56,4.85,均P<0.05);卟啉(7.81±6.83,7.67±5.60)和红色区(40.44±6.73,38.50±9.8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8,0.89,均P>0.05)。结论黄褐斑患者与健康对照皮肤相比,其色斑明显、皱纹增多、皮肤平滑度降低、更显衰老,但皮肤较健康对照组皮肤细腻。

  • 标签: 黄褐斑 VISIA皮肤检测仪 皱纹 毛孔 卟啉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指(趾)甲类疾病病因多样,临床表现类似。皮肤镜为无创检查,可通过观察甲小皮、甲皱襞、甲板等部位,快速、全面地观察早期病甲的变化,可用于甲病的诊断及治疗或手术效果评价。本文结合2017年6月至2019年2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皮肤科明确诊断的指(趾)甲类疾病的皮肤镜表现,总结常见甲病的皮肤镜表现,以期提高临床医师对甲病的认识。

  • 标签: 指(趾)甲疾病 甲癣 甲剥离 皮肤镜检查 甲银屑病 甲黑线
  • 简介:摘要感染指由任何病原体引起的疑似或确诊的全身或局部感染,是儿童常见疾病之一,大部分儿童为轻度感染,预后良好,但少部分感染进展迅速,可引起多脏器功能障碍,甚至导致死亡,是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发热是感染常见临床表现之一,发热严重程度预测疾病严重性的有效性目前仍存在争议,相比于发热严重程度,患儿感染部位临床表现能更好地预测疾病严重性。了解感染的临床表现是早期识别、积极干预的关键,文章拟对感染的常见临床表现做一介绍。

  • 标签: 感染 临床表现 早期识别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黏多糖贮积症(MPS)患儿的颅脑病变的MRI表现,以及MRI各征象之间、MRI征象与患儿年龄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2015年12月至2018年10月经临床确诊的19例MPS患儿颅脑MRI影像资料,对MRI图像中的血管周围间隙增宽、脑白质异常信号、蛛网膜下腔增宽、脑室扩张、蝶鞍形态异常、齿突发育不全、齿突周围软组织增厚、椎管狭窄、颈髓异常和颈椎椎体形态异常进行分析及半定量评价。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探讨MRI各征象之间、各征象与患儿年龄的相关性。结果19例MRI图像中,血管周围间隙增宽11例,脑白质异常信号9例、蛛网膜下腔增宽14例、脑室扩张10例、蝶鞍形态异常14例、齿突发育不全13例、齿突周围软组织增厚5例、椎管狭窄11例、颈髓异常2例和颈椎椎体形态异常7例。MRI各征象与年龄均无相关性。白质异常信号与血管间隙增宽之间存在正相关(r=0.600,P=0.007),蛛网膜下腔间隙增宽与脑室扩张存在正相关(r=0.719,P=0.001),而椎管狭窄与齿突周围软组织增厚之间均无相关性。结论MPS颅脑受累的MRI涉及范围广泛,表现包括血管周围间隙增宽(胼胝体受累多见),脑白质异常信号,蛛网膜下腔增宽,脑室扩张,蝶鞍扩大,椎管狭窄以及颈椎椎体终板不规则,具有一定特征性,有助于MPS的诊断和鉴别。

  • 标签: 儿童 脑疾病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谵妄是老年人常见的急性全面性脑功能紊乱,主要表现为波动性的注意障碍和意识、思维、情感等神经精神行为的错乱,与疾病不良预后密切相关,早期判断谵妄症状并及时处置,对识别病情变化、改善预后至关重要,本文对老年人谵妄的临床特点进行总结。

  • 标签: 谵妄 临床表现
  • 简介:摘要结节病是一种以非干酪样坏死性肉芽肿为特征的多系统慢性肉芽肿性疾病,皮肤是其中第二受累及的器官。皮肤结节病可模仿多种皮肤病皮损形态,如红斑、丘疹、斑块、结节等,且不同皮损可同时存在,在临床上易误诊。本文对皮肤结节病的各种临床表现及鉴别诊断进行介绍,并简述其诊断依据与治疗。

  • 标签: 结节病,皮肤 体征和症状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子宫内膜间质肉瘤(ESS)的MRI表现。方法收集湖南省妇幼保健院和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经手术后病理确诊的5例子宫内膜间质肉瘤患者的术前MRI图像,针对MRI图像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例子宫内膜间质肉瘤T1WI呈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其内可见多发线样低信号,DWI呈高信号,ADC图呈低信号,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强化程度类似于正常子宫肌。结论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可以为诊断提供依据,从而提高术前诊断率。

  • 标签: 肉瘤,子宫内膜间质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干燥综合征(Sjögren's syndrome,SS)患者颌下腺MRI的表现及诊断效能。材料与方法收集确诊为SS的31例女性患者和15例健康志愿者的颌下腺MRI图像。观察T1WI、T2WI及抑脂T2WI图像,并对患者颌下腺进行脂肪信号分级。测量受试者双侧颌下腺体积,并观察两组体积改变。结果所有患者均呈双侧颌下腺信号不均改变,T1WI和T2WI均为多发弥漫分布脂肪信号,抑脂T2WI呈低信号。在62个腺体中,常规MRI检出病变50个,无假阳性结果。对照组15例30个颌下腺腺体内未见脂肪信号,脂肪信号分级为0级。颌下腺脂肪信号分级的敏感度为80.7%,阳性预测值为100%,特异度为100%。颌下腺脂肪信号分级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0.903。病例组颌下腺体积小于对照组体积(P<0.05),病例组非0级颌下腺体积小于0级颌下腺体积(P<0.05)。病例组颌下腺体积与脂肪信号分级相关性较差(r=-0.102,P>0.05),且结果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常规颌下腺MRI检查可以作为辅助诊断SS的影像学检查之一。

  • 标签: 干燥综合征 颌下腺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1例盆腔副脾。患者男,51岁。超声表现为盆腔内实质性病变伴丰富血流信号;MRI表现为盆腔内膀胱右后上方可见一类圆形边界清楚病变,T1WI呈等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扩散加权成像呈稍高信号,增强后病变明显欠均匀强化,可见粗大供血动脉;CT表现为盆腔偏右侧类圆形均匀等密度占位,增强动脉期病变呈花斑样强化,CT血管成像可见粗大供血动脉发自脾动脉末端脾门区,亦见伴行静脉汇入脾静脉。病理诊断:盆腔副脾。

  • 标签: 超声检查 磁共振成像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CT表现,以提高对此类病灶的CT鉴别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经手术证实的甲状腺结节患者,通过多层螺旋CT(MSCT)对甲状腺结节的发生部位、病灶大小、形态、密度(包括有无钙化及钙化形态等)、病灶边缘、增强扫描的强化特点以及有无颈部淋巴结肿大等进行系统分析。结果80例患者共计有94枚病灶,CT征象中簇状微钙化在甲状腺良恶性结节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731,P<0.001),增强扫描后出现晕征在甲状腺良恶性结节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29,P=0.015),咬饼征在甲状腺良恶性结节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104,P<0.001),形态不规则在甲状腺良恶性结节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082,P<0.001),高强化在甲状腺良恶性结节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382,P=0.001)。结论通过对甲状腺良恶性结节CT影像分析,对作出正确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

  • 标签: 甲状腺结节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皮肤是炎症性肠病(IBD)最常累及的肠外器官之一,其特异性和反应性皮损通常与IBD的发病机制相似。皮疹的出现往往与消化道疾病活动有关,预示着需要更加积极的治疗,包括早期使用生物制剂。本文阐述了常见的IBD皮肤表现及药物相关的皮疹及处理原则,希望能为消化科及皮肤科医生提供参考,共同强化对IBD相关皮肤病变的认识及优化治疗。

  • 标签: 炎症性肠病 坏疽性脓皮病 结节性红斑 化脓性汗腺炎 银屑病 Sweet综合征 生物制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深在性囊性胃炎(GCP)的CT影像特征及临床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搜集2015年6月至2019年8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病理确诊的GCP患者的临床及CT影像资料。共纳入9例患者,男3例,女6例,年龄44~66(59±7)岁。所有患者均行腹部CT平扫及增强扫描,分析并总结病灶的部位、大小、形态、边缘、密度、强化方式及强化程度。结果9例GCP患者,病灶位于胃底3例,胃窦3例,贲门、胃体小弯侧、胃体大弯侧各1例;2例病灶以实性成分为主,7例病灶以囊性成分为主;CT表现为胃壁增厚3例,类圆形或圆形团块影突向胃腔6例;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实性成分明显强化6例、中度强化3例,病灶肌层轻度强化5例、中度强化4例;静脉期病灶实性成分渐进型明显强化6例、中度强化3例;病灶肌层强化不明显5例、渐进性中度强化4例;囊肿表面衬有完整的黏膜层7例、黏膜层欠光整2例。结论在准确定位的基础上,CT检查可提供GCP病变大小、形态、内部结构及病变周围情况等信息,对GCP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 标签: 胃炎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肝脏淋巴瘤CT表现特点,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9月至2018年9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乐清医院、浙江省温州市人民医院和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经手术及病理学检查证实的11例原发性肝脏淋巴瘤患者的临床、CT和病理学表现。结果11例患者中,肿瘤位于肝右叶7例,肝左叶2例,肝左右叶2例;共有27个肿瘤,瘤体最大直径1.7~12.6 cm;肿瘤呈类圆形3例,椭圆形5例,不规则形3例;肿瘤界限清楚8例,不清楚3例。CT平扫为低密度6例,稍低密度3例,等密度2例;密度均匀7例,不均匀4例;CT值26~47(38 ± 5)HU;脾脏转移2例,肋骨转移1例,腹腔和腹膜后淋巴结肿大1例。CT增强扫描病灶无明显强化1例;动脉期见病灶轻中度强化10例,其中门静脉期和延迟期病灶边缘持续环状强化8例,结节状强化2例;动脉期CT值30~68(53.8 ± 11.6)HU,门静脉期CT值52~69(64.3 ± 9.3)HU,延迟期CT值43~64(56.4 ± 6.0)HU。手术完全切除8例,术后复发6例,生存3年5例,生存5年2例;手术未完全切除3例,术后均复发,其中生存3年1例,无生存5年患者。病理诊断: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10例,T细胞淋巴瘤1例。结论原发性肝脏淋巴瘤的CT检查对肿瘤的定位、定性及辅助临床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

  • 标签: 肝肿瘤 淋巴瘤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回顾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