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生命早期环境因素、遗传因素和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对子代近期和远期健康的影响以及系统评价和比较辅助生殖受孕和自然受孕人群的妊娠结局和子代健康相关结局。方法中国国家出生队列(CNBC)研究是一项覆盖辅助生殖受孕家庭和自然受孕家庭的多中心前瞻性出生队列研究。2016年,CNBC项目陆续在我国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4所医院启动,以家庭为单位纳入研究对象,并在辅助生殖治疗前、胚胎移植、孕早期、孕中期、孕晚期及分娩时以及出生后第42天、6个月、12个月、36个月多个时点采集数据信息和生物样本。结果截至2020年6月,CNBC共纳入27 044个辅助生殖受孕家庭,29 589个自然受孕家庭,CNBC的研究人群中绝大部分为城市居民。在辅助生殖受孕家庭中,男女双方分别有65.5%和63.7%为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年龄为(33.83±5.52)和(32.38±4.67)岁;女方83.2%为初产妇,吸烟率为0.8%,饮酒率为2.1%。在自然受孕家庭中,男女双方分别有81.5%和86.5%为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年龄为(32.06±5.09)和(30.40±4.27)岁,女方67.2%为初产妇,吸烟率为0.1%,饮酒率为2.2%。不同地区的辅助生殖受孕家庭和自然受孕家庭的基线特征均有差异。结论CNBC的建立将为研究生命早期遗传、环境因素、遗传-环境交互作用以及辅助生殖技术治疗相关因素对出生后子代健康的影响提供了重要资源。

  • 标签: 出生队列 基线特征 辅助生殖 自然妊娠
  • 简介:摘要青光眼是世界第一大不可逆致盲性眼病。由于青光眼性视功能损伤是不可逆的,精准评估青光眼患者的病情,对于青光眼患者病情的长期控制具有重要意义。既往研究表明,基于彩色眼底照相、相干光层析成像术的人工智能算法进行青光眼早期诊断的准确率已接近或优于眼科医师;同时,算法也能基于基线检查结果对未来的病情变化如视野缺损程度、神经纤维层厚度变化做出预测。以高质量的多模态影像数据为基础,配合先进的人工智能算法有望实现对于青光眼患者病情变化的预测,将是实现治疗方案个体化的重要环节。人工智能与影像的结合将为青光眼的临床诊疗带来突破性的革新。(中华眼科杂志,2021,57:187-190)

  • 标签:
  • 作者: 王兰 陈勇 许芷菡 严超 张俊 张欢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放射学杂志》 2022年第12期
  • 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放射科,上海 200025,西门子医疗系统有限公司CT科研合作部,上海 201318,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胃肠外科 上海消化外科研究所 上海市胃肿瘤重点实验室,上海 200025,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肿瘤科,上海 200025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线CT对晚期转移性胃癌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5月上海瑞金医院85例伴有腹膜或肝脏转移的晚期胃癌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收集患者临床因素,包括体力状况(PS)评分、病灶部位、肿瘤指标;收集影像学因素,包括原发灶最长径、最大截面积及CT值、病灶强化是否均匀、CT血管壁外侵犯评分(ctEMVI)、转移淋巴结最大短径、胃周淋巴结是否融合及坏死、有无融合的大块淋巴结、肝脏转移灶最大截面积及CT值、腹膜转移CT评分、腹膜转移结节最大直径。以Kaplan-Meier生存曲线和log-rank检验分析指标的组间预后差异。单因素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用于确定PFS和OS的独立风险因素。结果原发灶最大截面积、平扫CT值、延迟期CT值和延迟期CT比值高、低风险组患者的PFS生存曲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原发灶最大截面积高、低风险组患者的PFS和OS生存曲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中,原发灶最大截面积、平扫CT值、延迟期CT值、延迟期CT比值及转移淋巴结最大短径是PFS的风险因素(P<0.05);PS评分、CA724、原发灶最大截面积、肝脏转移灶最大截面积和腹膜转移CT评分是OS的风险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中,原发灶最大截面积、平扫CT值是晚期胃癌患者PFS的独立风险因素(HR=0.41、2.50,P=0.009、0.006);PS评分、CA724、腹膜转移CT评分是患者OS的独立风险因素(HR=46.78、6.26、92.92,P=0.026、0.009、0.007)。结论基线CT上原发灶大小、病灶CT值以及腹膜转移CT评分可作为单部位远处转移不可切除晚期胃癌患者生存的独立风险因素,基线CT对于晚期胃癌患者具有一定的生存预测价值。

  • 标签: 胃肿瘤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转移 生存风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不同影像学进展模式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基线资料的差异,为早期识别有重症倾向的患者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市第二医院住院治疗的65例COVID-19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特征。以48 h内病变是否出现快速进展分为2组:快速进展型(A组)16例、非快速进展型(B组)49例,分析其基线资料:年龄,性别,潜伏期,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初次胸部CT的特征(病灶的分布、形态、边界和所累及的肺叶数)。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对比2组上述指标存在的差异。结果2组临床基线资料对比:A组年龄、胸闷症状、基础疾病、乳酸脱氢酶明显高于B组(P值均<0.001);A组CD4、淋巴细胞计数显著低于B组(Z=182.500、259.000,P值均<0.001)。2组影像学基线特征对比:A组多表现为支气管血管束及外周混合性分布的磨玻璃影,病灶的边界模糊;而B组以胸膜下分布边界清楚的磨玻璃影较多见,2组支气管血管束及外周混合性分布、胸膜下外周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2.705、13.268,P值均<0.001)。A组中"细网格"征的检出率高于B组(χ2=4.201,P<0.05)。本研究中反晕征的病例数较少,但A组中有1例早期反晕征表现进展为危重症的患者,值得重视。2组血管影增粗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60,P>0.05)。结论年龄较大、合并基础疾病、淋巴细胞计数和CD4减低、乳酸脱氢酶升高、病灶沿支气管血管束及外周混合分布、磨玻璃影边界模糊或出现"细网格"征提示病变可能出现快速进展。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临床特征 CT诊断 影像表现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医疗机构诊断的丙型肝炎(简称"丙肝")病例的诊断类型、疾病进展及治疗等情况。方法在全国部分地区的二、三级医院设立监测哨点,对在哨点医院2017-2019年连续3年就诊中传染病报告的丙肝病例进行调查,了解其一般人口学特征、丙肝诊断、肝纤维化程度及治疗等情况。采用χ2检验及χ2趋势检验对其诊断、治疗等情况及有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3年共调查丙肝病例16 241例,其中临床诊断病例7 538例(占46.41%),确诊丙肝病例8 703例(占53.59%);确诊病例中,急性60例(占0.69%),慢性8 643例(占99.31%)。3年间肝病相关科室诊断病例的占比由62.23%下降至40.01%,而非肝病的内科及外科病例占比由不足30%提升至接近60%。二级医院确诊病例比例(26.27%)显著低于三级医院(62.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 594.833,P < 0.001),不同地区确诊比例也存在差异(P值均< 0.001)。FIB-4 > 3.25的病例占35.78%,且该比例随年龄增加趋势明显(χ2趋势= 1 159.624,P < 0.001)。抗病毒治疗比例平均不足10%,二级医院抗病毒治疗比例极低(2.13%);但单纯保肝治疗的比例从2017年的30.40%下降到2019年11.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结论医疗机构就诊人群丙肝筛查发现力度逐年增加,但仅半数左右病例可以确诊,二级医院确诊能力尤其不足。确诊病例中绝大多数为慢性丙肝病例,肝纤维化指标异常者超过1/3,且该比例随年龄增加。丙肝抗病毒治疗比例低,二级医院远低于三级医院。亟需提高医患双方对丙肝的重视,加强丙肝确诊能力,提高丙肝抗病毒治疗覆盖面。

  • 标签: 肝炎,丙型 监测 肝纤维化 抗病毒治疗 哨点医院
  • 简介:摘要目的乳腺癌在女性癌症中发病率第一且逐年上升。2016年9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精准医学研究中国乳腺癌专病队列项目启动,旨在整合队列资源、提高随访质量、构建标准共享的乳腺癌专病队列,为实现乳腺癌发现、预防、早诊、治疗及预后研判等提供研究基础与标准化数据共享平台。方法本研究基于社区人群,采用询问调查、身体测量、生物样本采集、乳腺超声和钼靶X线检查建立前瞻性队列,采用区域健康监测和定向监测随访队列。结果整合乳腺癌专病社区人群队列112 118人,其中完成55 419人标准化队列调查,54 304人采集生物样本。平均年龄51.7岁,超重/肥胖女性占62.7%,绝经女性占48.9%。结论本研究将为中国女性乳腺癌精准防治提供队列基础和研究平台。

  • 标签: 乳腺癌 队列 风险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我国三级甲等儿童专科医院新生儿动脉血气采集临床操作实践现状,为进一步规范新生儿动脉血气采集操作标准提供借鉴。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于2020年7—9月,采用自行设计的新生儿动脉血气采集技术操作实践现况调查问卷,对全国15家三级儿童专科医院、综合医院、妇幼保健医院的824名新生儿科护士技术操作情况进行横断面调查。本次调研发放问卷824份,回收791份,有效问卷747份。结果新生儿动脉血气采集的最常用部位以桡动脉为主,占98.80%(738/747);其次是肱动脉47.79%(357/747)。桡动脉常选择搏动最强处下方(46.86%,350/747),以15~30 °角进针最多;肱动脉常选择搏动最强处下方(58.77%,439/747),以30~45 °角进针最多。动脉血气采集后较常见的并发症为淤青、出血、血肿。390名(52.21%)护士近1年接受过动脉血气采集统一培训;且是否接受过统一培训的新生儿科护士采集中针刺伤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动脉血气采集操作标准尚不统一,采集流程规范化、管理标准化十分必要,临床上护士培训工作虽已开展,护士发生针刺伤发生率仍需要进一步降低,尤其是动脉血气采集操作技能的针对性培训,改善采集工具,以提高动脉采血的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保障护士安全。

  • 标签: 婴儿,新生 动脉血标本采集 血气分析 并发症 现况调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接受眼科治疗的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患儿在接受玻璃体注药术、激光光凝术治疗后恢复术前呼吸状态的时间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广东省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住院并接受手术的ROP早产儿临床资料。在接受玻璃体注药术、激光光凝术治疗后恢复术前呼吸状态根据ROP术后48 h内是否恢复呼吸基线将患儿分为恢复基线组和未恢复基线组。收集相关病历资料,包括术前呼吸基线和术后(24 h、48 h、72 h、96 h、5 d和7 d)的呼吸状态,出生胎龄,出生体重,性别,手术时矫正胎龄,手术时体重,激光点数,手术地点。分析所有早产儿在ROP手术后恢复到术前呼吸基线的时间及影响因素。连续变量资料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分类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或Fisher′s 精确检验;影响因素分析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386例ROP患儿,其中157例患儿在接受治疗48 h内未恢复到术前呼吸基线。术后48 h内未恢复基线组患儿的来源、性别、出生胎龄、出生体重、手术时矫正胎龄、手术时体重、术前呼吸支持比例与48 h内恢复基线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2组的手术方式及手术地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注药术组患儿在24 h、48 h、72 h、96 h时恢复呼吸基线比例与光凝术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77%比14%,82比33%,86%比58%,89%比76%;均P<0.01),在治疗后5 d和7 d 2组患儿回基线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1%比86%,95%比92%;均P>0.05)。在治疗48 h后未恢复呼吸基线的157例患儿中,108例(68.8%)需额外给氧,而153例(98.5%)需要更密集的呼吸支持方法(P<0.001)。在多变量逻辑回归分析中,接受光凝术治疗的患儿在48 h内恢复呼吸基线的可能性较注药术患儿小(OR=0.099,95%CI:0.060~0.164),其独立危险因素为手术时矫正胎龄小(OR=1.147,95%CI:1.009~1.302)。结论ROP患儿接受玻璃体内注药术较接受激光光凝术在术后能更快回到呼吸基线状态,且差异持续最多4 d。接受光凝术治疗的患儿手术时矫正胎龄越小,在48 h内恢复呼吸基线的可能性越小。

  • 标签: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激光光凝 玻璃体内注药 呼吸基线 麻醉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目前上海市医疗机构超声学科的超声仪器现状,为提升医疗质量的管理政策制定提供依据。方法分别在2013年和2018年采用问卷调查形式对上海市医疗机构超声学科的超声仪器配置情况和专业医疗服务能力进行调研,包括超声仪器出产国、数量、使用年数、年超声检查工作量以及每台超声仪器年接诊患者人次,并对2013年和2018年的相应数据进行比较。结果2018年上海市医疗机构进口超声仪器占有率较2013年下降(82%对91%),超声仪器数量增加了31%(2 123台对1 617台)。三级医院超声仪器占有率最高(三级医院40%,二级医院25%,一级医院20%,民营医院15%)。2018年使用年数超过10年的超声仪器所占比例较2013年上升(9%对4%),年超声检查人次提升了46%(1 982万人次对1 359万人次),三级医院承担全市超声检查工作量比例最高(三级医院51%,二级医院35%,一级医院4%,民营医院10%)。目前上海市常住人口每万人的超声仪器配置数为1.14台,每台超声仪器年接诊患者人次提高了11%(0.93万人次对0.84万人次)。结论上海市医疗机构超声学科规模不断发展,超声仪器品牌国产化正在提高,但超声仪器更新能力仍需提升,工作负重增大,分级诊疗不平衡。

  • 标签: 超声学科 超声仪器 医疗机构 调查问卷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中国健康定量CT(QCT)大数据项目2018—2019年入组人群的基线特征。方法以中国健康定量CT大数据项目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符合标准的入组人群为研究对象,骨密度和腹内脂肪的测量采用Mindways的定量CT Pro Model 4系统。描述性分析入组人群的年龄、性别、地区分布以及身高、体重、腹围、血压、血常规及血生化等健康指标的基线情况,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分性别对骨密度和腹内脂肪年龄变化趋势进行趋势检验。结果经对主要指标的纳入排除标准及异常值筛选后,最终86 113例纳入本研究,入组率为92.47%,其中女性35 431例(41.1%),男性50 682例(58.9%),男女比值为1.43。总体年龄为(50.3±12.7)岁,男性为(50.2±12.8)岁,女性为(50.4±12.5)岁,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地区划分,华东地区入组最多,共43 833例(50.90%),其次为华中地区16 434例(19.08%),东北地区最低2 914例(3.38%)。与主要研究结局相关的健康信息指标入组率基本在70%以上,且两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女性骨密度为(139.33±46.76)mg/cm3,男性为(135.90±36.48)mg/cm3,不同性别骨密度整体表现为随年龄递减趋势(均P<0.001);女性腹内脂肪面积为(116.39±56.23)cm2,男性为(191.67±77.07)cm2,不同性别整体表现为随年龄递增趋势(均P<0.001)。结论基于QCT测量的基线骨密度和腹内脂肪均存在性别差异且年龄趋势不同,健康信息指标也有性别差异;此外,由于纳入数据的地区差异,也需考虑地区因素。

  • 标签: 健康状况 内脏脂肪组织 骨密度 定量CT 大数据
  • 作者: 房媛 张媛 李真 桑少伟 杨孝荣 张同超 殷晓霖 满金宇 吕明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22年第11期
  • 机构: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济南 250012,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济南 250012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临床流行病学研究室,济南 250012 山东大学临床研究中心,济南 250012,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临床流行病学研究室,济南 250012 山东大学临床研究中心,济南 250012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山东省丘陵农村自然人群队列的研究方法及调查对象的基线特征,为开展常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及危险因素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17-2019年对山东省济南市平阴县孔村镇和孝直镇20~79岁常住居民进行基线调查,包括问卷调查、体格检查、生化指标检查和血液、唾液采集,建立山东省丘陵农村自然人群队列,对主要基线特征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有10 296名调查对象纳入研究,基线平均年龄为54.45岁,其中男性占40.6%。队列调查对象中88.3%为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62.1%以务农为主要职业,90.7%为已婚。吸烟者在男性和女性中分别占45.6%和0.9%,饮酒者分别占65.8%和3.0%。依据调查资料中研究对象的自我报告,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和肿瘤的患病率依次为19.8%、3.2%、2.8%、2.7%和1.2%。结论山东省丘陵农村自然人群队列为评估丘陵农村地区常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风险提供了重要资源,为疾病防控提供了重要依据。

  • 标签: 农村人口 慢性病 队列研究 问卷调查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基线乙型肝炎核心抗体定量(qHBcAb)与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预后的相关性,及其对HBV-ACLF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纳入2019年7月1日至2021年12月30日无锡市第五人民医院收治的HBV-ACLF患者91例(HBV-ACLF组),并纳入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50例(CHB组)及慢性HBV携带状态患者50例(HBV携带组)为对照,收集qHBcAb、血常规、生化、凝血功能、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e抗原(HBeAg)、HBV DNA等基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qHBcAb、HBsAg和HBV DNA数据进行对数转换。采用Cox多因素回归分析qHBcAb水平与生存结局的相关性;随访90 d,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qHBcAb对HBV-ACLF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HBV-ACLF组基线qHBcAb水平为(4.83±0.42)IU/ml,高于CHB组[(4.59±0.54)IU/ml]及HBV携带组[(3.86±0.74)IU/ml](P均<0.05)。随访90 d后,HBV-ACLF组生存46例(50.5%),死亡45例(49.5%)。生存患者基线qHBcAb水平高于死亡患者[(4.93±0.22)IU/ml比(4.70±0.52)IU/ml,P<0.01]。生存和死亡患者在甲胎蛋白、国际标准化比值、凝血酶原时间、抗凝血酶Ⅲ活性、血小板计数、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是否合并肝性脑病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基线qHBcAb是患者90 d生存结局的独立影响因素(HR=0.027,95%CI 0.001~0.696,P<0.05)。基线qHBcAb水平预测肝衰竭患者90 d生存结局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39(95%CI 0.525~0.752,P<0.05),截断值为4.89 IU/ml。基线qHBcAb≥4.89 IU/ml患者累积生存率高于基线qHBcAb<4.89 IU/ml患者(P<0.05)。结论基线qHBcAb水平与HBV-ACLF患者的预后相关,可能作为预测HBV-ACLF临床结局的一种新型生物学标志物;当qHBcAb<4.89 IU/ml时,患者病死率较高。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 乙型肝炎核心抗体 慢加急性肝衰竭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上海地区324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入院初肝脏生物化学指标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日至2020年2月24日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收治的324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基线肝脏生物化学指标,按照病情分为轻症(轻型及普通型)和重症(重型及危重型)患者两组,描述并比较两组的临床资料和基线肝脏生物化学指标差异。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和Wilcoxon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频数和率表示,并进行χ2检验。结果324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中重症患者26例(8%),发病天数中位数为5 d,20例患者HBsAg阳性(6.2%),经X线计算机断层摄影术诊断为脂肪肝患者70例(21.6%)。324例患者基线丙氨酸转氨酶(27.86±20.02)U/L,天冬氨酸转氨酶(29.33±21.02)U/L,碱性磷酸酶(59.93±18.96)U/L,γ-谷氨酰转移酶(39.00±54.44)U/L,总胆红素(9.46±4.58)μmol/L,白蛋白(40.64±4.13)g/L,国际标准化比值1.02±0.10,其中丙氨酸转氨酶>正常值上限(ULN)占15.7%(51/324),丙氨酸转氨酶和天冬氨酸转氨酶均> ULN占10.5%(34/324),碱性磷酸酶> ULN占1.2%(4/324),碱性磷酸酶和γ-谷氨酰转移酶均> ULN占0.9%(3/324),国际标准化比值> ULN比例最低为0.6%(2/324)。重症组与轻症组相比丙氨酸转氨酶(21.5 U/L比26.0 U/L,P = 0.093)、碱性磷酸酶(57 U/L比59 U/L,P = 0.674)、γ-谷氨酰转移酶(24 U/L比28 U/L,P = 0.10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 0.05),天冬氨酸转氨酶(23 U/L比34 U/L,P < 0.01),总胆红素(10.75 μmol/L比8.05 μmol/L,P < 0.01)、白蛋白[(35.79±4.75) g/L比(41.07±3.80)g/L,P < 0.01]、国际标准化比值(1.00比1.04,P < 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上海地区324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基线肝脏生物化学指标异常比例较低且肝损伤程度轻,胆管细胞损伤少见。

  • 标签: 生物化学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SARS-CoV-2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超声造影基线肾皮质血流灌注参数中上升支曲线下面积(wash-in area under curve,iAUC)对重度肾动脉狭窄(renal artery stenosis,RAS)患者支架治疗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至2019年12月北京医院收治的82例单侧重度RAS行支架治疗的患者,根据术前超声造影基线患肾皮质血流灌注参数iAUC,分为灌注不良组(iAUC<850.0 dB×s)37例和灌注良好组(iAUC≥850.0 dB×s)45例,比较两组基线和临床影像学资料。随访(11.5±1.7)个月,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和Log-rank检验比较两组不良心肾血管事件发生和高血压治疗情况。结果与灌注良好组比较,灌注不良组高血压病程长,糖尿病患者更多,收缩压、舒张压、24 h平均收缩压、24 h平均舒张压更高,肾小球滤过率更低,RAS程度更重,上升支和下降支曲线下面积、峰值强度更低,平均渡越时间更长,降糖治疗率更高(均P<0.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和Log-rank检验分析显示,灌注良好组心肾血管事件(HR=0.361,95%CI=0.144~0.907,P=0.012)和肾功能恶化率(HR=0.286,95%CI=0.090~0.914,P=0.035)的发生风险均显著低于灌注不良组。灌注良好组高血压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灌注不良组(93.3%对59.5%,P<0.001),但两组高血压改善率(60.0%对43.2%)和治愈率(28.9%对16.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超声造影基线肾皮质血流灌注不良的重度RAS患者常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病程更长,肾小球滤过率明显减低和RAS更重,且支架植入术后短期预后不良。

  • 标签: 超声造影 肾动脉狭窄 肾皮质血流灌注 曲线下面积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线18F-FDG PET/CT原发灶代谢参数对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的预后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2014年1月至2019年8月间35例(男21例、女14例,年龄35~85岁)确诊为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在术前均行18F-FDG PET/CT检查。获取18F-FDG PET/CT原发灶代谢参数:SUVmax、SUVmean、SUV峰值(SUVpeak);以40%SUVmax阈值作为体素边界,测量原发灶肿瘤代谢体积(MTV)、病灶糖酵解总量(TLG)。采用ROC曲线得出PET参数判断疾病进展的最佳阈值。采用Kaplan-Meier方法和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黑色素瘤特异性生存(MSS)和无进展生存(PFS)与PET代谢参数间的关系。结果中位随访15.4个月,20例病情进展,7例死亡。ROC曲线分析示,SUVmax、SUVmean、SUVpeak、MTV和TLG的最佳阈值分别为3.95、2.45、2.65、3.60 cm3和14.85 g (AUCs:0.742、0.790、0.728、0.655、0.693;P值:0.016、0.004、0.022、0.121、0.053)。Kaplan-Meier法及log-rank检验表明,SUVmax、SUVmean、SUVpeak、MTV和TLG是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PFS的预后危险因素(χ2值:4.06~8.35,均P<0.05)。多因素分析示,MTV[风险比(HR)=3.09,95% CI: 1.08~8.86,P=0.036]和TLG(HR=3.36, 95% CI:1.11~10.14,P=0.031)是PFS的独立预后危险因素,但不是MSS的预后危险因素(HR=5.14,P=0.080)。结论SUVmax、SUVmean、SUVpeak对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疾病进展有一定的预测价值,MTV和TLG是原发性黑色素瘤疾病进展的最佳预测因素。

  • 标签: 黑色素瘤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氟脱氧葡萄糖F18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肾移植术后不同基线血他克莫司谷浓度(C0)的受者,将他克莫司普通剂型转换为他克莫司缓释胶囊后C0的变化情况及效果。方法根据肾移植受者术后基线C0,将130例受者分为两组,A组受者转换前基线C0≥6 μg/L,普通剂型与缓释剂型他克莫司剂量按1∶1转换,B组受者基线C0<6 μg/L,普通剂型与缓释剂型他克莫司剂量按1∶1.1转换。比较两组在药物转换前后C0的变化情况及相关肾脏指标的变化。结果与转换前相比,转换后两组间他克莫司日平均用量和单位体重平均用量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转换前相比,两组受者在转换后第7天的C0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转换4周(第28天)时B组受者C0波动范围较小,与转换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6);而未调整初始剂量的A组受者转换第28天的C0仍明显下降,与转换前比较,差异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当受者基线C0低于6 μg/L,在将他克莫司普通剂型转换成他克莫司缓释制剂时增加10%~20%左右的用药剂量,以维持C0的稳定,避免C0出现大范围波动。

  • 标签: 肾移植 他克莫司 血药浓度 免疫抑制剂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18F-FDG PET-CT基线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与淋巴瘤患者临床病理特点的关系,探讨基线SUVmax对判断淋巴瘤类型及预后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2018年间就诊于辽宁省肿瘤医院肿瘤内科、基线行PET-CT的96例淋巴瘤患者资料,分析临床特点、生存情况与基线PET-CT SUVmax的关系。以非参数检验和χ2检验比较组间差异,将P<0.05数据纳入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以受试者工作特征(ROC )曲线分析通过SUVmax判断侵袭性淋巴瘤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并确定最佳临界值。通过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并Log-rank检验差异。结果不同类型淋巴瘤基线SUVmax不同(P=0.035),其中侵袭性淋巴瘤的明显高于非侵袭性淋巴瘤(P=0.024)。年龄>60岁(P=0.038)、Ⅲ-Ⅳ期(P=0.011)、伴有B症状(P=0.019)的SUVmax较高。临床分期晚(P=0.001)和侵袭性淋巴瘤(P=0.037)是高SUVmax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基线SUVmax可用于判断淋巴瘤侵袭性(P=0.024)。伴有B症状显著影响淋巴瘤患者总生存(P=0.020),且SUVmax高者总生存具有更差趋势(P=0.239)。结论基线SUVmax可作为判断淋巴瘤侵袭性的参考指标,PET-CT对淋巴瘤辅助诊断、精准治疗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标签: 体层摄影术,正电子发射型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最大标准摄取值 淋巴瘤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线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 T2WI图像纹理分析在晚期直肠癌转化治疗原发灶疗效的预测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及病理证实为晚期直肠癌的患者66例,基线行盆腔MRI平扫、增强及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检查。根据平扫及增强图像明确肿瘤的部位及范围,运用Mazda软件提取T2WI图像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纹理,分别运用线性判别分析(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LDA)、非线性判别分析(non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NDA)和主要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3种提取方法进行判别分类,筛选出最优方法进行纹理提取。结合术后病理,比较晚期直肠癌患者原发灶疗效敏感组与不敏感组基线形态学特征,比较两组T2WI序列图像纹理特征,构建疗效预测模型。结果66例晚期直肠癌患者原发灶术后病理肿瘤退缩分级(pathological tumor regression grade,pTRG)显示:pTRG 0级9例,pTRG 1级8例,pTRG 2级35例,pTRG 3级14例,其中敏感组(pTRG 0~2级) 52例和不敏感组(pTRG 3级) 14例。两组患者原发灶累及肠段、与腹膜反折关系、纵向累及长度、占肠腔环周比例、斜轴位最大厚度、肿瘤下缘距肛缘的距离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Fisher纹理特征提取法下的NDA分类方法误判率最低,故运用该方法提取图像纹理。晚期直肠癌转化治疗原发灶不同疗效组别各纹理特征单因素分析显示:第一百分位数(Percentile,Perc 1%)、S (2,0) DifEntrp、S (3,0) InvDfMom、S (3,-3) SumAverg、S (4,0) InvDfMom、S (4,-4) SumAverg、S (5,0) InvDfMom、S (5,-5) SumAverg、S (2,2) SumVarnc各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S (2,2) SumVarnc、S (3,0) DifEntr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0.052);将单因素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纳入Logistic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显示:Perc 1%、S (5,0) InvDfMom为晚期直肠癌原发灶转化治疗不敏感的独立预测因子,运用上述因子构建晚期直肠癌原发灶转化治疗不敏感预测模型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812,敏感度为92.90%,特异度为60.80%。结论基于MRI Fisher提取法所提取的T2WI图像纹理特征有助于预测晚期直肠癌原发灶转化治疗疗效,为患者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 标签: 晚期直肠癌 磁共振成像 转化治疗 病理分级 纹理分析 疗效预测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艾塞那肽在不同基线肾功能的糖尿病肾脏病(DKD)患者中的肾脏有效性。方法本研究为一项多中心、开放、随机、平行对照试验的亚组分析临床研究。收集2016年3月至2019年4月从4家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分别为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广东省人民医院二沙岛分院及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筛选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30 ml·min-1·(1.73 m2)-1且24 h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0.3 g/24 h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入选患者按照1∶1的比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配至干预组或对照组并随访24周。干预组治疗方案为艾塞那肽联合甘精胰岛素;对照组治疗方案为赖脯胰岛素联合甘精胰岛素。根据基线时eGFR分期,分为G1期,eGFR≥90 ml·min-1·(1.73 m2)-1;G2期,eGFR为60~89 ml·min-1·(1.73 m2)-1;G3a期,eGFR为45~59 ml·min-1·(1.73 m2)-1;G3b期,eGFR为30~44 ml·min-1·(1.73 m2)-1。使用重复测量的混合效应模型对全分析集中UAER的变化率按上述分组进行亚组分析。结果92例T2DM患者被随机分配至干预组(46例)及对照组(46例)并至少使用过1次研究用药,最终81例患者(干预组43例,对照组38例)被纳入全集分析集中。全分析集中,基线时17例患者(干预组9例,对照组8例)为G1期,34例患者(干预组20例,对照组14例)为G2期,15例患者(干预组7例,对照组8例)为G3a期,15例患者(干预组7例,对照组8例)为G3b期。经过24周的干预,干预组和对照组比较,UAER在G1期亚组中减少了2.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45);在G2期亚组中减少了5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在G3a期亚组中增加了5.4%,在G3b期亚组中减少了21.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861和0.459)。结论基线时G2期的DKD患者中应用艾塞那肽肾脏获益更大。

  • 标签: 糖尿病并发症 糖尿病肾脏病 白蛋白尿 慢性肾脏疾病分期 艾塞那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