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基线HIV-1 RNA > 50万copies/mL的HIV-1感染者,在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HAART)前后外周血totalHIV-1 DNA的变化。方法从国家十二五科技重大专项课题中选取基线HIV-1 RNA > 50万copies/mL且HAART 96周HIV-1 RNA < 50 copies/mL的初治HIV-1感染者为试验组,年龄性别相当的基线HIV-1 RNA < 50万copies/mL的HIV-1感染者为对照组。检测两组患者基线和HAART 24、48、96周时total HIV-1 DNA水平。结果基线及HAART 96周,试验组total HIV-1 DNA均高于对照组3.48(3.21~3.80)lg copies/106 PBMCsvs 2.90(2.54~3.30)lg copies /106 PBMCs(p<0.001),2.82(2.38~2.96)lgcopies/106 PBMCs vs 2.37(1.99~2.65) lg copies /106 PBMCs(p=0.001)。HAART 24周、48周,试验组detal HIV-1 DNA较对照组高0.67(0.41~1.03)lg copies/106 PBMCs vs 0.39(0.09~0.73)lg copies/106 PBMCs(P<0.001), 0.8(0.46~1.16)lg copies/106 PBMCs vs 0.43(0.04~0.63)lg copies/106 PBMCs(P<0.001)。且HAART前后total HIV-1 DNA水平均与基线病载正相关。结论基线极高病载患者HAART 96周内存在较高total HIV DNA水平,建议选择强效HAART方案来有效降低储存库。

  • 标签: 基线极高HIV-1 RNA total HIV-1 DNA HIV-1感染者 HAART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线18F-FDG PET/CT代谢参数对经抗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D-1)治疗的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的预后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2017年6月至2020年10月经病理学确诊为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的29例患者[男15例、女14例,年龄(59.1±13.0)岁]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于抗PD-1免疫治疗前行基线18F-FDG PET/CT检查。获取18F-FDG PET/CT参数:SUVmax、骨髓/肝SUVmax比值(BLR)、脾/肝SUVmax比值(SLR),以SUV的阈值(40%SUVmax)作为体素边界,测总肿瘤代谢体积(TMTV)、病灶糖酵解总量(TLG)。以各PET参数中位数为阈值将患者分为2组(≥中位数与<中位数组),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和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组间总生存(OS)的差异。结果患者中位随访时间15.0个月。29例患者中13例死亡,中位OS为26.0(95% CI: 20.4~31.6)个月。SUVmax、TMTV、TLG、BLR和SLR的中位数分别为6.2、8.2 cm3、38.6 g、0.82和0.84。Kaplan-Meier生存曲线及log-rank检验表明,SUVmax、TLG、SLR、BLR不同组的OS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值:0.01~3.51,P值:0.061~0.929),TMTV≥8.2 cm3的患者OS率更低(χ2=5.90,P=0.015)。Cox多因素分析示,TMTV [风险比(HR)=6.347,95% CI: 1.039~38.789]是OS的独立预后危险因素(P=0.045)。结论基线18F-FDG PET/CT参数TMTV是经抗PD-1免疫治疗的转移性黑色素瘤患者死亡的独立预后因素。

  • 标签: 黑色素瘤 肿瘤转移 免疫疗法 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氟脱氧葡萄糖F18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杭州市2011—2018年接受抗病毒治疗的HIV/AIDS患者基线CD4+T淋巴细胞水平变化趋势、晚治疗比例及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1—2018年中国疾控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杭州市4 224例HIV/AIDS患者信息,根据启动治疗时CD4+T淋巴细胞计数水平和临床症状将研究对象分为早治疗组和晚治疗组,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收集的信息进行统计分析,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晚治疗的影响因素。结果HIV/AIDS患者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平均水平从2011年的191个/μL升高到2018年的291个/μL。开始治疗之前符合"晚治疗"病例共1 487例(35.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31~40岁(aOR=1.831, 95%CI: 1.475~2.274)、41~50岁(aOR=2.062, 95%CI: 1.609~2.642)、>50岁组(aOR=2.117, 95%CI: 1.638~2.737)、异性性传播(aOR=1.423, 95%CI: 1.176~1.721)、治疗开始时间为2011年(aOR=7.959, 95%CI: 2.928~21.633)、2012年(aOR=3.517, 95%CI: 1.984~6.235)、2013年(aOR=3.256, 95%CI: 2.132~4.973)和2014年(aOR=1.591, 95%CI: 1.174~2.156)是"晚治疗"的危险因素。结论在推行"发现即治疗"政策下,仍有不少HIV/AIDS患者存在晚治疗情况。针对30岁以上和异性性传播感染者除加强抗病毒治疗的健康教育工作外,应继续执行扩大检测发现政策,尽早发现HIV/AIDS。

  • 标签: HIV AIDS 抗病毒治疗 晚治疗 多因素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艾塞那肽和门冬胰岛素30注射液对不同基线特征2型糖尿病(T2DM)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的影响,探讨艾塞那肽改善动脉粥样硬化(AS)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5年3月10日至2017年6月20日于北京医院内分泌科门诊就诊的T2DM患者为研究对象,共纳入资料齐全符合入选条件的患者59例。研究设计为随机、前瞻、平行阳性药物对照研究,根据随机数字表和入组时间顺序随机分为艾塞那肽治疗组和门冬胰岛素30胰岛素治疗组。根据基线患者cIMT<1 mm以及≥1 mm分为基线无动脉粥样硬化组以及基线有动脉粥样硬化组;根据体质指数(BMI)<24 kg/m2以及≥24 kg/m2分为体重正常组和超重及肥胖组;根据基线糖化血红蛋白(HbA1c)<8.5%与HbA1c≥8.5%亚组分为一般高血糖组和显著高血糖组;根据52周时HbA1c下降<1.5%与HbA1c下降≥1.5%分为降糖效果一般组和降糖效果良好组。测量cIMT,采用非参数检验、χ²检验比较各组结果,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方法。结果T2DM患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病率为64.41%(38/59)。艾塞那肽治疗52周后,基线存在AS的患者cIMT较基线无AS下降明显(P=0.02)。艾塞那肽治疗52周后,超重及肥胖受试者cIMT下降,正常体重受试者cIMT轻度增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1)。艾塞那肽治疗52周后,降糖效果一般组与降糖效果良好组cIMT均有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7)。艾塞那肽治疗后,52周内cIMT变化值与血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及BMI变化值均无相关性(P值分别为0.576、0.188和0.352)。结论基线存在AS患者应用艾塞那肽后,cIMT改善更显著,获益更大。艾塞那肽治疗后cIMT水平不受基线体重及降糖疗效影响,与BMI及血糖变化值无相关性。

  • 标签: 胰岛素 动脉粥样硬化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 血糖 体重 艾塞那肽
  • 作者: 贺亭 何茳萍 钟炜贤 赵林芳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2022年第08期
  • 机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超声影像科,杭州 310000,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杭州 310000,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超声科,南宁 530021,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特检科,杭州 310012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基线多普勒超声预测AS患者注射用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rhTNFR:Fc)治疗12周后的炎症活动状态。方法选取AS患者60例,比较治疗前后的一般临床特征,并行骶髂关节多普勒超声检查,比较治疗前后多普勒参数,分析基线多普勒超声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并评价其诊断效能。治疗前后参数比较计量资料服从正态分布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配对χ2检验。采用Pearson相关性检验分析治疗前各超声指标与治疗前疾病活动的相关性。所有统计检验均双侧,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AS患者治疗后患者总体评分[(1.4±1.0)分与(6.0±1.8)分,t=17.80,P<0.001]、夜间痛评分[(1.6±1.2)分与(5.7±1.5)分,t=15.80,P<0.001]、背痛评分[(1.9±1.3)分与(5.5±1.2)分,t=16.39,P<0.001]、晨僵时间[(12±6)min与(38±21)min,t=8.93,P<0.001]、BASDAI[(1.1±0.6)与(4.6±1.3),t=12.41,P<0.001]、ASDAS-CRP[(1.0±0.4)分与(3.7±0.9)分,t=22.01,P<0.001]及ASDAS-ESR[(1.0±0.7)分与(4.0±0.8)分,t=20.10,P<0.001]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彩色多普勒结果显示治疗后血流分级得分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7±0.8)分与(3.9±1.1)分,t=12.86,P<0.001)],治疗后双侧骶髂关节均有血流信号的AS患者所占的比例为67%(40/60),低于治疗前87% (52/60),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51)。频谱多普勒示治疗后收缩期峰值流速(PSV)、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均大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0±17)cm/s与(19±8)cm/s,t=5.42,P<0.001;(1.55±0.69)与(1.00±0.45),t=0.45,P<0.001;(0.81±0.11)与(0.55±0.14),t=11.20,P<0.001)],舒张末期的流速(EDV)治疗前后无统计学意义[(6.7±2.5)cm/s与(6.3±1.9)cm/s,t=0.80,P=0.428]。基线多普勒超声参数与治疗前的临床指标显示PI及RI与AS病情活动指数BASDAI呈负相关(r=-0.49,P=0.005;r=-0.51,P<0.001),血流分级与BASDAI呈正相关(r=0.46,P=0.028),PSV、EDV与BASDAI无明显相关性(r=-0.12,P=0.176;r=0.03,P=0.756)。基线多普勒超声参数与ASDAS-CRP均有相关性(r=-0.45,P=0.012;r=0.29,P=0.048;r=-0.52,P=0.035;r=-0.76,P<0.001;r=0.61,P<0.001)。EDV与ASDAS-ESR无明显相关性(r=0.30,P=0.110),余超声多普勒参数与ASDAS-ESR均有相关性(r=-0.36,P<0.001;r=-0.54,P<0.001;r=-0.61,P=0.021;r=0.41,P=0.028)。以基线RI值为变量绘制受试验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根据ASDAS-CRP值确定治疗12周后AS有无活动性的诊断阈值为0.49,曲线下面积(AUC)为0.817,其中灵敏度88.1%、特异度61.1%、阳性预测值66.7%、阴性预测值86.1%。结论基线多普勒超声与临床指标有良好的相关性,其中基线RI值对rhTNFR:Fc治疗后炎症活动状态具有良好的预测作用。

  • 标签: 脊柱炎,强直性 超声检查,多普勒 注射用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基线18F-FDG PET/CT肿瘤代谢参数在非特指性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NOS)中的预后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至2019年1月期间南京鼓楼医院47例PTCL-NOS患者[男29例、女18例,年龄(59.7±13.6)岁]的资料。患者治疗前均接受基线PET/CT检查,利用41% SUVmax作为病灶边界进行自动勾画,计算总肿瘤代谢体积(TMTV)和病灶糖酵解总量(TLG)。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单因素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对无进展生存(PFS)率及总生存(OS)率进行预后分析。结果随访时间为5~119个月,疾病进展25例,其中死亡24例。SUVmax[风险比(HR)=8.581, 95% CI:1.950~37.764,P=0.004]、TMTV(HR=9.677, 95% CI:3.521~26.593,P<0.001)、TLG(HR=3.647, 95% CI:1.245~10.682,P<0.001)及T细胞淋巴瘤预后指数(PIT)(HR=4.593, 95% CI:1.792~11.773,P=0.002)均为PFS率和OS率(HR=8.720, 95% CI:1.982~83.354,P=0.004; HR=9.325, 95% CI:3.423~25.408,P<0.001; HR=3.439, 95% CI:1.170~10.110,P<0.001; HR=4.437, 95% CI:1.728~11.393,P=0.002)的危险因素,其中TMTV是PFS率(HR=4.371, 95% CI:1.066~16.541,P<0.001)和OS率(HR=4.978, 95% CI:1.123~21.329,P<0.001)的独立预测因素。预后再分层结果显示,在低PIT(0~1)患者中,高TMTV(≥168.3 cm3)患者的PFS率(χ2=14.60, P<0.001)与OS率(χ2=16.81, P<0.001)均低于低TMTV(<168.3 cm3)患者;在高PIT(≥2)患者中,高TMTV患者的PFS率(χ2=4.09, P=0.043)低于低TMTV患者。结论基线18F-FDG PET/CT代谢参数SUVmax、TMTV、TLG以及PIT可用来预测PTCL-NOS患者预后,其中TMTV是独立预测因素。TMTV可以对PIT初步分组患者进行预后再分层。

  • 标签: 淋巴瘤,T细胞,外周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氟脱氧葡萄糖F18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两种甘精胰岛素在不同基线糖化血红蛋白(HbA1c)亚组的中国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中的疗效与安全性方面的相似性。方法I4L-GH-ABET(ABET)研究是一项24周、随机对照、开放标签的中国T2DM 3期研究。自2018年3月22日至2020年3月18日纳入了来自中国32家中心的536例T2DM患者。研究对象按2∶1的比例采用交互式网络应答系统方法随机分为LY IGlar组(甘精胰岛素LY2963016,359例)和IGlar组(甘精胰岛素来得时®,177例)。本研究为ABET研究的亚组分析,根据基线HbA1c水平将研究对象分为基线HbA1c<8.5%亚组(319例,其中LY IGlar组214例、IGlar组105例)和基线HbA1c≥8.5%亚组(217例,其中IGlar组145例、IGlar组72例),比较LY IGlar和IGlar在疗效与安全性方面的相似性。疗效终点包括第24周HbA1c较基线变化、7点自我监测血糖(7-SMBG)、空腹血糖(FPG)、体重较基线变化及第24周时胰岛素剂量。安全性终点包括低血糖、治疗中出现的不良事件(TEAE)和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治疗中出现抗体应答(TEAR)的患者比例。采用重复测量混合效应模型评估疗效指标。采用Mantel-Haenszel检验和Breslow Day检验评估安全性指标。结果在基线HbA1c<8.5%亚组和HbA1c≥8.5%亚组中,接受LY IGlar和IGlar治疗的患者基线特征相似。相比基线HbA1c<8.5%亚组,HbA1c≥8.5%亚组患者第24周时HbA1c较基线的降幅更大,但两个治疗组的HbA1c降幅相似[基线HbA1c<8.5%亚组:LY IGlar组和IGlar组最小二乘均值(LSM)分别为-0.82%和-0.75%,P=0.377;基线HbA1c≥8.5%亚组:LY IGlar组和IGlar组LSM分别为-1.95%和-1.94%,P=0.932]。第24周时,在不同基线HbA1c亚组中,LY IGlar组和IGlar组的7-SMBG、FPG和体重较基线的变化及基础胰岛素剂量相似。在24周的治疗期间,在不同HbA1c亚组中,LY IGlar组和IGlar组的总体低血糖发生率[基线HbA1c<8.5%亚组:LY IGlar组为56.1%(120/214),IGlar组为60.0%(63/105),P=0.506;基线HbA1c≥8.5%亚组:LY IGlar组为41.4%(60/145),IGlar组为45.8%(33/72),P=0.533]和夜间低血糖发生率[基线HbA1c<8.5%亚组:LY IGlar组为15.9%(34/214),IGlar组为14.3%(15/105),P=0.710;基线HbA1c≥8.5%亚组:LY IGlar组为7.6%(11/145),IGlar组为9.7%(7/72),P=0.59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且均未报告严重低血糖事件。两个治疗组在TEAE与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以及治疗中出现TEAR的患者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基线HbA1c<8.5%亚组和HbA1c≥8.5%亚组中,LY IGlar和IGlar治疗无显著的治疗-HbA1c亚组交互效应(P>0.05)。结论在不同基线HbA1c亚组(<8.5%和≥8.5%)的中国T2DM患者中,LY IGlar和IGlar具有相似的疗效与安全性。

  • 标签: 糖尿病,2型 甘精胰岛素 疗效 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