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作者: 向静思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6-02
  • 出处:《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23年第9期
  • 机构:湖北省恩施市中心医院产科,湖北 恩施445000
  • 简介:目的:探析宫腔压迫止血与子宫背带式(B-Lynch)缝合术在剖宫产产后出血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6年1月~2022年12月,在我院接受剖宫产产后出血的患者中选取30例,随机将30例患者分为均衡的两组,治疗时,对照组选择B-Lynch缝合术,观察组选择宫腔压迫止血,组间止血效果分析。结果:经治疗,观察组产后出血量较对照组少,止血成功率较对照组高,并发症较对照组少,产后恢复情况较对照组优(P<0.05)。结论:相较于B-Lynch缝合术,剖宫产产后出血者接受宫腔压迫止血疗效更佳,止血成功率较高,出血量减少,并发症降低,恢复进程加快。

  • 标签: 剖宫产;并发症;B-Lynch缝合术;宫腔球囊压迫止血法
  • 作者: 姜丽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3-08
  • 出处:《中国药理学报》2022年第9期
  • 机构:重庆市綦江区妇幼保健院,重庆401420
  • 简介:目的:分析临床干预产妇产后出血过程中,予以宫腔压迫止血的临床应用价值探究。方法:本次研究起止时间为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我院产科共计纳入产后出血产妇50例,参与本次研究,并分析患者治疗效果、临床指标等。结果:治疗有效率为(100.00%);死亡率为(0.00%);子宫切除率(4.00%);输血率(4.00%);二次出血率(8.00%)。治疗时间(50.78±6.84)min、出血量(482.43±30.52)mL、下床活动时间(34.51±4.25)h、填充物留滞时间(12.68±2.41)min、住院时间(6.87±2.24)d。结论:临床治疗产妇产后出血情况,予以宫腔压迫止血效果更显著,能够减少不良情况发生,稳定产妇症状,使其尽早恢复健康,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产后出血;宫腔球囊压迫止血;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经皮微压迫术中投影形状及与疗效的关系,分析异常形状并探讨处理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19年11月威海市立医院疼痛科收治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96例,性别不限,年龄39~88岁,病史≥6个月。全身麻醉下行经皮穿刺三叉神经半月神经节微压迫治疗,观察充盈后标准侧位的投影形状, "梨形"或"类梨形"为满意的形状;对形状异常者术中分别进行原因分析及调整,评估全麻苏醒后即刻及术后两周内疼痛完全消失患者与术中形状关系。结果96例患者中1例因穿刺失败放弃手术;89例一次性穿刺成功且充盈后为满意的"梨形";6例患者充盈后显示异常形状,其中4例患者通过调整球置入深度或调整穿刺方向后获得满意的"梨形"形状,2例患者更改手术方式治疗。所有"梨形"形状患者术后两周内疼痛完全消失,有效率100%。结论对三叉神经微压迫术中投影形状异常者,应适度调整球置入深度或穿刺方向进行处理,直至出现满意的"梨形" ,反复调整仍不能达到满意形态者,可考虑更改手术方式。

  • 标签: 三叉神经痛 经皮微球囊压迫术 形状 球囊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皮穿刺压迫术(PBC)中不同压迫时长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TN)患者近、远期疗效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4月至2019年12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疼痛科接受PBC治疗的PTN患者59例,性别、年龄不限。按术中压迫时间长短将患者分为3组:A组压迫120 s,B组压迫150 s,C组压迫180 s。记录3组患者病史信息,术后24 h和1、3、6个月时镇痛有效率和疼痛复发率,并记录3组患者术后24 h并发症(面部麻木、咬肌无力、口周疱疹、角膜炎、复视、耳鸣、面部感觉异常)发生率以及术后6个月时面部麻木和咬肌无力恢复情况。结果3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3组患者术后24 h和1、3、6个月时镇痛有效率和疼痛复发率进行组内及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24 h时,口周疱疹、角膜炎、复视、耳鸣及面部感觉异常的发生率各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A组相比,B组和C组患者术后24 h面部麻木及咬肌无力发生率较高(P均<0.05);与术后24 h相比,各组患者术后6个月时的咬肌功能大多数可恢复至正常,中重度面部麻木的患者比例也明显下降(P均<0.05)。结论PBC术中不同压迫时长均能有效治疗PTN,且6个月内疗效相当,但压迫120 s既能保证治疗有效,又能减少面部麻木及咬肌无力发生率。

  • 标签: 三叉神经痛 压迫时间,球囊 治疗结果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压迫辅助下内镜硬化剂注射术(balloon compression-assised endoscopic injection sclerotherapy,bc-EIS)治疗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20年12月—2021年4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拟行内镜下治疗的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计算机随机随机分入试验组(接受bc-EIS治疗)或对照组(接受内镜下静脉曲张套扎术治疗),主要观察2组的曲张静脉根除率、再出血率和术后不良反应情况。结果研究期间经纳入标准初步纳入93例,经排除标准排除9例,最终纳入84例进行数据分析,每组42例。试验组1次治疗的食管曲张静脉根除率为88.10%(37/4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3.33%(14/42)(χ2=26.40,P<0.001);1~2次治疗的食管曲张静脉根除率为97.62%(41/4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0.48%(17/42)(χ2=29.47,P<0.001);1~3次治疗的食管曲张静脉根除率为100.00%(42/4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5.24%(19/42)(P<0.001)。随访时间最长6个月,试验组无一例再出血,对照组再出血率为4.76%(2/42)(P=0.494)。试验组和对照组胸腹部不适发生率分别为26.19%(11/42)和35.71%(15/42)(χ2=0.51,P=0.474);恶心呕吐发生率分别为2.38%(1/42)和7.14%(3/42)(χ2=0.26,P=0.608);腹胀发生率分别为4.76%(2/42)和11.90%(5/42)(χ2=0.62,P=0.430)。2组均未发生感染、吞咽困难、穿孔、食管气管瘘管、食管狭窄、异位栓塞等其他不良事件。结论bc-EIS治疗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疗效显著且安全,1次治疗食管曲张静脉根除率可达85%以上,经1~3次治疗后可全部根除。

  • 标签: 静脉曲张 食管静脉曲张 球囊压迫辅助下内镜硬化剂注射术 内镜下静脉曲张套扎术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经皮穿刺微压迫术(PMC)治疗三叉神经痛时及离体头颅标本模拟穿刺时的位置与形状。方法收集2019年6月至8月在嘉兴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疼痛科就诊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7例,年龄57~83岁,男4例、女3例。在局麻清醒静脉镇静镇痛下,CT引导行PMC操作,以患者三叉神经原疼痛区出现明显麻木感为手术结束标准。拔出球导管后观察有无脑脊液从穿刺针尾溢出,并用CT扫描并三维重建显示位置。再在2例开放的头颅标本上穿刺置入球导管模拟PMC,CT扫描后解剖标本,观察的具体位置。结果7例患者接受了CT引导穿刺局麻清醒镇静镇痛下PMC治疗。注入造影剂碘海醇0.5 ml后充盈呈尖端小底部大的倒"梨形" ,紧压贴在岩锥骨面的三叉神经压迹处。平均压迫时间达238 s时患者诉原疼痛区有明显麻木感即结束手术。退出导管后有2例患者可见脑脊液从针尾溢出。术后即刻镇痛有效率100%,随访1~3个月无复发。对2例头颅标本进行卵圆孔穿刺置管模拟PMC治疗时,CT扫描所得位置与形状和临床在体PMC一致,解剖标本可见位于三叉神经切迹外侧的硬脑膜和Meckel壁之间。结论微压迫治疗三叉神经痛可以在清醒镇静镇痛下完成,CT引导穿刺更精准,三维重建图像可直视观察位于颅中窝紧贴岩锥的三叉神经切迹;对离体头颅标本模拟PMC时也能再现活体时PMC的情景,解剖证实PMC时位于三叉神经切迹外侧的Meckel腔内,介于Meckel腔外壁硬脑膜和腔内的Meckel壁之间。

  • 标签: 三叉神经痛 经皮微球囊压迫术 CT引导 麻醉 局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皮穿刺半月神经节微压迫术(PBC)治疗三叉神经痛术后无效或短期内(术后3个月内)复发的原因及再次行改良式PBC的手术策略与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鼓楼临床医学院神经外科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PBC治疗无效或短期内复发的2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8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66.6岁(范围:51~79岁);手术无效2例,短期内复发19例,占同期接受PBC治疗患者的5.7%(21/369)。疼痛分区:V2支2例,V3支3例,V1+V2支 1例,V2+V3支15 例。19例短期复发患者的平均复发时间为46.8 d(范围:23~76 d)。分析患者术后无效或短期复发的原因,将患者分为4种类型:Ⅰ型为外假梨型(1例),Ⅱ型为真梨无效型(2例),Ⅲ型为体破裂型(6例),Ⅳ型为压迫盲区型(12例);根据患者类型制定个体化改良式PBC手术方案。观察行改良式PBC治疗后的临床效果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患者术后疼痛均即刻消失,即时有效率为100%。患者术后面部均有轻度麻木,出现咬肌无力5例(23.8%,5/21),口周疱疹3例(14.3%,3/21),复视1例(4.8%,1/21),无出血等并发症发生。患者均获得>12个月随访(范围:13~28个月),1例(4.8%,1/21)患者(压迫盲区型)于术后9个月复发,至我科再次行原改良式PBC后治愈,继续随访13个月未复发,其余患者均未复发。截至末次随访,19例(90.5%,19/21)治愈,2例(9.5%,2/21)改善。结论三叉神经痛患者PBC术后无效或短期复发的主要原因是三叉神经节未受到有效压迫。根据患者的不同分型,采用个体化改良式手术方案,可提高PBC手术疗效。

  • 标签: 三叉神经痛 复发 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 无效 压迫盲区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经皮穿刺半月节压迫术(PMC)治疗三叉神经痛不同定位技术的疗效,探讨Hartel穿刺的学习曲线。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至2019年4月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60例和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特色医学中心神经外科收治的4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对3名神经外科医生进行3个阶段的手术培训,第一阶段分别采用Hartel穿刺(Hartel穿刺组)、立体定向辅助穿刺(立体定向组)及神经导航辅助穿刺(神经导航组)各治疗20例患者,第二、三阶段分别采用Hartel穿刺各治疗20例患者。比较第一阶段3种不同穿刺的疗效,比较培训3个阶段Hartel穿刺的手术疗效,并根据手术时间和穿刺次数绘制Hartel穿刺的学习曲线。手术疗效的评价指标包括:穿刺次数、手术操作时间、手术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结果第一阶段:3组的性别、年龄、病程、手术操作时间、手术有效率及住院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手术穿刺次数、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费用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Hartel穿刺组的穿刺次数最多,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最高,但住院费用最少。Hartel穿刺培训3个阶段,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手术有效率及住院费用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随着培训阶段增加,手术穿刺次数越来越少,操作时间越来越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降低,住院时间缩短(均P<0.05)。通过绘制Hartel穿刺的学习曲线发现,手术例数达到40例后,医生的的操作水平逐渐趋于平稳。结论对于手术初学者采用立体定向和神经导航的方式进行卵圆孔穿刺会显著降低三叉神经痛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但会增加医疗费用。采用Hartel穿刺手术例数达到40例后,术者的手术操作水平可趋于平稳。

  • 标签: 三叉神经痛 穿刺术 疗效比较研究 学习曲线 Hartel穿刺法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射频热凝术与压迫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19年10月就诊于青岛市市立医院东院疼痛科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40例,年龄41~83岁,性别不限,应用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射频热凝组(n=19)与压迫组(n=21)。射频热凝组局麻下行三叉神经射频热凝治疗,压迫组全麻下行压迫治疗。对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术中血液动力学变化、治疗效果、术后并发症及恢复情况进行观察。结果压迫组较射频热凝组患者术中血液动力学更平稳,手术时间更短(P均<0.05);两组患者术后即刻、术后第3个月时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术后第3个月时BNI疼痛评分分级及BNI面部麻木评分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射频热凝组患者术后24 h时BNI面部麻木、咬肌无力、角膜反射发生率均较压迫组高(P均<0.05)。两组患者术后第3个月咬肌无力症状均恢复;射频热凝组患者术后第3个月角膜反射迟钝发生率较压迫组高(P均<0.05);两组患者术后第3日时恢复质量较术前均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射频热凝术与压迫术均为有效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手术方式,压迫术患者术中血液动力学更平稳,并发症较少,安全性较高。

  • 标签: 射频热凝术 球囊压迫 三叉神经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切割治疗高压扩张失败的狭窄闭塞人工血管内瘘(AVG)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2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血管外科高压扩张狭窄闭塞AVG病变失败(残留狭窄>50%)后续采用切割治疗的32例患者的病例资料,统计分析狭窄闭塞位置,术后即时、3、6、12个月通畅率及技术并发症情况。结果共32例患者,其中主要狭窄病变位于人工血管静脉吻合口27例(84.38%),静脉吻合口合并人工血管穿刺点2例(6.25%),静脉吻合口合并动脉吻合口2例(6.25%),头静脉弓1例(3.13%)。切割联合高压治疗成功30例,技术成功率93.75%(30/32),另2例(6.25%,静脉吻合口端闭塞)经切割、高压扩张后使用覆膜支架。切割破裂发生2例(6.25%),无切割相关性血肿或动脉瘤发生。随访(9.4±0.8)个月,治疗后3、6、12个月初始通畅率分别为90.63%(29/32)、59.38%(19/32)、28.13%(9/32),辅助通畅率分别为100.00%(32/32)、84.38%(27/32)、65.63%(21/32)。结论高压开通AVG狭窄闭塞病变失败可采用切割提高内瘘寿命,其3、6个月通畅率、安全性较高,但中长期通畅率的进一步提高有赖于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

  • 标签: 切割球囊 高压球囊 人工血管内瘘 狭窄 闭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ITN)患者颅底卵圆孔形态学特征对经皮穿刺压迫术(PBC)穿刺难度、疗效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疼痛科自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ITN患者127例,均采用血管造影三维软组织成像技术(Dyna-CT)下PBC治疗,术中测量卵圆孔形态学数据,手术前后采用数字疼痛评分(NRS)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比较不同形态卵圆孔的横截面积和暴露角度、穿刺难度和时间、患者手术前后NRS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相关性分析卵圆孔的穿刺时间和穿刺难度、横截面积的相关性。结果127例患者颅底卵圆孔的形态分为标准卵圆形(82例)、杏仁形(9例)、狭长形(13例)、裂隙形(8例)、不规则形(15例)。不同形态卵圆孔的横截面积、暴露角度及穿刺难度、时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卵圆孔的穿刺时间和穿刺难度呈正相关关系(r=0.359,P<0.001),卵圆孔的穿刺时间和横截面积呈正相关关系(r=0.280,P=0.007)。不同形态卵圆孔患者手术前后NRS评分、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yna-CT三维成像可直观显示颅底卵圆孔形态学特征,使用该技术可指导卵圆孔穿刺,评估PBC术的穿刺难度,但对患者术后疼痛程度、并发症的发生无影响。

  • 标签: 颅底卵圆孔 形态学特征 Dyna-CT三维成像 经皮穿刺球囊压迫术 三叉神经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T三维重建技术在经皮三叉神经半月节压迫术中的应用。方法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神经外科自2018年5月至2018年8月采用经皮三叉神经半月节压迫术治疗三叉神经痛患者31例,所有患者术中均使用移动CT扫描并采用三维重建软件分析测量卵圆孔外口至岩骨脊的距离、穿刺针与岩骨脊及斜坡的夹角,记录患者术后即刻效果及随访10~12个月后预后情况。结果术中应用CT三维重建技术测得卵圆孔外口至岩骨脊的距离为(2.14±0.17)cm,范围为1.83~2.42 cm。穿刺针与岩骨脊的夹角为(102.03±7.60)°,范围为91.00~116.00°。穿刺针与斜坡的夹角为(68.03±7.06)°,范围为52.00~80.00°。在CT三维重建技术辅助下,31例患者卵圆孔均穿刺成功。术中充盈体积为(0.42±0.05) cm3,范围为0.30~0.47 cm3;压迫时间为(4.72±0.53) min,范围为3.00~5.00 min。术后复视发生率为3.23%,眼睛干涩及角膜感觉减退症状发生率为12.90%。随访期间1例患者术后10个月复发,余患者均痊愈,并发症消失。结论应用CT三维重建技术可降低手术过程中卵圆孔穿刺难度,辅助术中形状的判断及调整,提高手术疗效。

  • 标签: 三叉神经痛 经皮球囊压迫术 CT三维重建
  •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评价药物涂层(DCB)对比普通治疗冠状动脉原发分叉病变的疗效。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Web of scienc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base)、维普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美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同时查阅心血管专业相关网站。检索时间均为从建库至2020年9月。收集关于DCB对比普通治疗原发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随机对照试验。使用Cochrane风险偏倚评估工具进行文献质量评价,运用Revman 5.3和Stata 14.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最终纳入7项随机对照试验,共613例患者,其中4篇文献达到低度偏倚风险,其余3篇达到中度偏倚风险。荟萃分析结果显示,DCB组和普通组在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RR=0.65,95%CI 0.39~1.08,P=0.10)、心肌梗死(RR=0.68,95%CI 0.25~1.80,P=0.43)、靶病变再次血运重建(RR=0.94,95%CI 0.53~1.67,P=0.83)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CB组的分支晚期管腔丢失少于普通组(WMD=-0.25,95%CI -0.41~-0.09,P<0.01)且分支血管再狭窄发生风险较普通组低(RR=0.47,95%CI 0.22~0.98,P<0.05)。但亚组分析结果显示,所纳入国内文献和国外文献在分支晚期管腔丢失、分支血管再狭窄上得出的结论有差异:国内文献的荟萃分析结果示DCB治疗后发生分支血管再狭窄的风险较普通低(RR=0.29,95%CI 0.15~0.57,P<0.05),而国外文献的荟萃分析结果显示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3);国内文献的荟萃分析结果示DCB组的分支晚期管腔丢失少于普通组(WMD=-0.32,95%CI -0.51~-0.13,P<0.05),而国外文献的荟萃分析结果显示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0)。结论在冠状动脉原发分叉病变治疗中,与普通相比运用DCB有降低分支血管再狭窄率、减少分支晚期管腔丢失的可能,但鉴于目前已发表研究的数量、质量及结果,仍然需要更多高质量、大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验证。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分叉病变 药物涂层球囊 荟萃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药物涂层和普通治疗下肢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腔内治疗后支架内再狭窄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17年12月于山西白求恩医院血管外科因下肢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腔内治疗后支架内再狭窄行手术治疗的9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的一期通畅率。结果43例使用药物涂层,48例使用普通,两组患者均手术成功,术后下肢缺血症状较术前明显改善。使用药物涂层的患者一期通畅率在术后的第12个月明显升高,较使用普通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3.7%比62.5%,P<0.05)。结论对于股腘动脉硬化闭塞性疾病腔内治疗后支架内再狭窄的患者,选用药物涂层可以获得更满意的短期疗效。

  • 标签: 动脉闭塞性疾病 支架 药物涂层球囊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皮穿刺微压迫术(PBC)治疗三叉神经痛术后发生面部单纯疱疹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4月至2020年8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疼痛科诊断为三叉神经痛并接受PBC治疗的195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1)根据2015年制定的《三叉神经痛诊疗中国专家共识》诊断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2)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行PBC治疗;(3)年龄≥18岁。排除标准:(1)继发性三叉神经痛;(2)病历记录不完整、出院后随访丢失。根据术后是否发生面部单纯疱疹分为疱疹组和非疱疹组,对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ASA分级、病程、吸烟史、饮酒史、合并症、口服药物种类、术前数字等级评分(NRS评分)、患侧、累及神经分支、血液检验指标[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淋巴细胞绝对值、CD4+和CD8+计数、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以及白细胞介素-6(IL-6)]和手术操作时间、持续压迫时间、注射造影剂容积、全麻机械通气时间、术后NRS评分多方面进行比较。采用单变量分析筛选出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然后使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探讨与PBC术后面部单纯疱疹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181例患者最终完成研究,其中49例(27.1%)术后发生面部单纯疱疹,132例(72.9%)未发生单纯疱疹感染。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170,95%CI=1.064~1.287,P=0.001)、女性(OR=8.030,95%CI=1.461~44.150,P=0.017)、病程(OR=1.363,95%CI=1.188~1.465,P<0.001)、CD4+计数下降(OR=0.879,95%CI=0.783~0.987,P=0.029)与发生面部单纯疱疹相关。结论年龄、女性、病程、CD4+计数下降是PBC术后发生面部单纯疱疹的主要危险因素。

  • 标签: 三叉神经痛 单纯疱疹 危险因素 球囊压迫
  • 简介:摘要目的研制一种适用于单纯超声引导经皮肺动脉瓣成形术的新型双导管。方法结合传统BALT和Swan-Ganz漂浮的优势研制新型双导管,新型导管的远端是引导;中间段是连接导管;近端是工作。通过动物实验验证新型导管的可行性。结果共进行了两次动物实验,每次设置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使用传统BALT,实验组使用新型双。第一次实验中每组5只健康小型猪,实验组成功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但术中发现连接导管长度过长,操作相对费时,遂对新型导管样品进行改良,并确定为最终样品,增加样本量为每组10只健康小型猪进行了第二次动物实验,结果实验组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100% vs 40%,P=0.011)且操作时间短(7.3±1.8 vs 26.7±9.1,P=0.000),实验组滑脱次数、心律失常次数、心肌血肿和肺动脉损伤数量均较对照组减少(P<0.05)。结论新型双导管用于单纯超声引导经皮肺动脉瓣成形术是可行的。

  • 标签: 肺动脉瓣狭窄 经皮球囊肺动脉瓣成形术 超声心动图
  • 作者: 陈海艳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6-03
  • 出处:《医师在线》2023年第13期
  • 机构:湖北省恩施市中心医院产科 , 湖北恩施 445000
  • 简介:目的:探析促宫颈成熟中应用宫颈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年到2022年12月我院收取的30例初产妇,均符合引产指征,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5例,对照组采用缩宫素,观察组采用缩宫素+宫颈,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的宫颈成熟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且诱发临产时间、缩宫素使用次数、第一产程、阴道分娩率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后出血量、宫颈裂伤、新生儿窒息、Apgar评分、新生儿体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促宫颈成熟中应用宫颈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宫颈球囊;母婴结局;促宫颈成熟;分娩;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