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经皮球囊肺动脉瓣膜成形术(pereutaneousballoonpulmonaryvalvuloplasty,PBPV)治疗小儿先天性肺动脉狭窄(pulmonicvalvularstenosis,PS)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996年3月至2006年12月,在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与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确诊为单纯先天性肺动脉狭窄16例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患儿的年龄和肺动脉狭窄程度,9例患儿选择单球囊法,7例采用双叶球囊法进行瓣膜扩张术(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和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取得试验患儿监护人的知情同意,并与其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16例患儿行经皮球囊肺动脉瓣膜成形术后,即时跨压力阶差(transvalvularpressuregradient,△P)均显著下降,与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t=4.13,P〈0.05)。结论经皮球囊肺动脉瓣膜成形术是简便、安全、经济的治疗小儿先天性肺动脉狭窄的首选方法。

  • 标签: 肺动脉瓣狭窄 气囊扩张术
  • 简介:【摘要】总结1例房间隔缺损、肺动脉重度狭窄患者的护理经验。护理要点如下:术前宣教及准备;术侧肢体制动;伤口护理与观察;做好心理护理,告知疾病相关知识,减轻患者焦虑;加强出院指导,使患者更好的回归社会等。

  • 标签: 房间隔缺损 封堵术 术后护理
  • 简介:1958年至1973年,美国6个机构对2408例主动脉狭窄(AS)、肺动脉狭窄(PS)和室间隔缺损(VSD)病人进行了内、外科治疗后病史研究(NHS-1),以了解内、外科治疗上述疾病的情况。1985年以来,上述机构对参加NES-1的病人采用现代非创伤检查手段,进行了再次临床和流行病学研究(NHS-2),以便改进对这些病人的处理。现将上述历时25年的研究结果综述如下.

  • 标签: 先天性心脏病 主动脉瓣狭窄 肺动脉瓣狭窄 室间隔缺损 自然病史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新生儿危重症肺动脉狭窄(NCPS)患儿介入治疗的效果。方法总结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深圳市儿童医院心血管内科完成的12例经皮肺动脉球囊扩张术(PBPV)NCPS患儿病例资料。收集其临床资料包括经胸心脏超声(TTE)、经皮血氧饱和度(SPO2)、介入手术相关数据以及随访结果等。结果12例NCPS患儿行PBPV术均取得成功。术后导管测右心室与肺动脉压差为8~35 mmHg[平均(20±7) mmHg,1 mmHg=0.133 kPa]。术后SPO2为74%~100%[(93.0±5.9)%]。3例NCPS患儿行B-T分流术。1例NCPS患儿术中出现室上性心动过速。12例NCPS患儿均未死亡。结论介入治疗NCPS效果较好,可作为NCPS的首选治疗方案,部分NCPS患儿需行心B-T分流或动脉导管未闭支架植入术。

  • 标签: 新生儿危重症肺动脉瓣狭窄 介入 球囊扩张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肺动脉狭窄外科治疗。方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治疗。结论治疗原则为严重肺动脉狭窄应接受球囊瓣膜成形术,如无该术适应证,则应接受外科手术治疗。

  • 标签: 肺动脉口狭窄 外科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肺动脉狭窄支架护理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抽选我院2014年4月~2016年8月收治84例肺动脉狭窄行支架治疗的患者资料,对其实施护理干预,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4例肺动脉狭窄患者经支架等相关治疗结合护理干预,62例显效,16例见效,总有效率为92.9%,均未发生并发症,76例患者对护理满意,护理满意度达90.5%。结论有效的护理干预,能够提高肺动脉狭窄支架治疗的临床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肺动脉 支架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彩超测量先天性肺动态狭窄病人的肺动脉内血流速度,判断肺动脉狭窄程度。方法对78例先天性肺动态狭窄患者,取肺动脉长轴切面观察肺动脉内血流颜色,用连续多普勒测量血流速度,与手术所见的肺动脉狭窄程度进行对照。结果对照发现肺动脉内血流速度越快肺动脉狭窄越严重,右室壁、室间隔明厚越明显。结论通过测量肺动脉的血流速度,能较准确估计肺动脉狭窄程度。

  • 标签: 彩超 肺动态瓣狭窄 血流速度
  • 简介:摘要:目的:临床分析护理干预先天性肺动脉狭窄介入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选取本院自2020年10月-2021年10月收治的100例先天性肺动脉狭窄介入治疗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分为两组,即常规护理与综合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比较。结果:研究组患者住院天数、住院费用、护理满意度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差异(P

  • 标签: 先天性肺动脉瓣狭窄 介入治疗 综合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肺动脉狭窄的X线诊断。方法对患者进行X线检查并依据图像表现进行诊断。结论肺动脉狭窄的基本X线征象是肺血减少,左、右肺门不对称,左>右,肺动脉段呈直立性凸出,右心增大。

  • 标签: 肺动脉狭窄 X线 诊断
  • 简介:摘要经皮肺动脉植入术(PPVI)在我国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开展相对较晚,但随着我国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临床对于右心室流出道梗阻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术后出现重度肺动脉反流的不断重视,PPVI在我国得到了飞速发展。近十几年来,欧美国家已在临床成熟应用PPVI,相对于传统外科手术而言其具有微创、可重复性、术后疗效好等优点。现对PPVI在肺动脉反流患者中的临床应用进行叙述。

  • 标签: 经皮肺动脉瓣植入术 右心室流出道 肺动脉瓣反流 超声心动图
  • 简介:摘要正常主动脉口面积为2.6~3.5cm2。轻度主动脉狭窄对血流动力学影响不大,当口面积减少到<1cm2时左心室排血明显受阻,为重度狭窄。在我国,风湿性心瓣膜病仍然是主动脉狭窄的最主要原因之一,老年人退行性钙化病变和先天性二叶畸形等所导致的主动脉狭窄也逐渐增多。

  • 标签: 主动脉瓣狭窄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浅谈42例肺动脉狭窄患者的护理体会。方法对我院2012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42例患者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经过我院对患者的精心护理,40例患者完全恢复健康,2例患者进行转院治疗。结论对患者进行正确的护理可以帮助患者尽快痊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肺动脉狭窄 患者 护理
  • 简介:【摘要】 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是威胁人类健康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年龄≥65岁约为2.0%,年龄≥85岁约为4.0%,成为排名高血压病和冠心病之后的第三大心血管系统疾病,这也是心脏瓣膜置换最常见的原因。在治疗方式上人们越来越倾向于选择创伤更小、恢复更快的治疗方式,术后如何护理也成为了重要的一点。因此本文对此进行综述,旨在为护理二尖、主动脉、三尖肺动脉置换术的护理提供参考建议。

  • 标签: 主动脉瓣 二尖瓣 肺动脉瓣 瓣膜置换术
  • 作者: 申俊君 庞程程 杨柳青 潘微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9-15
  • 出处:《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2020年第08期
  • 机构: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 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医学科学院) 广东省华南结构性心脏病重点实验室心脏母胎医学科,广州 510080,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 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医学科学院) 广东省华南结构性心脏病重点实验室心儿科,广州 510080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1例诊断为危重肺动脉狭窄、右心室发育差、重度三尖反流等合并重度肾积水胎儿的诊治情况。经心脏超声检查及多学科会诊评估后,孕30周+3行胎儿肺动脉球囊成形术,促进右心室及三尖的发育,为生后的双心室循环创造条件。孕31周行经皮胎儿肾穿刺术,经生化检查证实肾积水的性质为尿液。孕37周+3孕妇阴道分娩后,使用前列环素维持患儿动脉导管开放,保持血氧饱和度80%以上。患儿于生后6 d行左肾造瘘术改善肾积水及肾功能,生后16 d成功行双心室矫治手术(经皮肺动脉球囊扩张术),生后37 d行左侧离断式肾盂输尿管成形术。术后复查超声心脏及肾脏结构及功能均逐渐恢复。本例总结胎儿危重肺动脉狭窄合并重度肾积水病例的特点和治疗方案,期待能为将来类似患儿的成功救治提供经验。

  • 标签: 肺动脉瓣狭窄 肾盂积水 危重病 超声检查 临床方案 胎儿
  • 简介:目的评估经皮介入治疗大动脉炎所致肺动脉狭窄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10例大动脉炎患者,年龄17~48(36.2±9.1)岁,均有肺动脉显著狭窄和中重度肺动脉高压。其中5例伴有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受累,5例系单纯性肺动脉受累。评估患者术后超声心动图、动脉血气分析和影像学检查的变化情况。结果10例患者的共13处病变成功行介入治疗,其中9处行单纯球囊扩张术,4处行支架置入术。术后肺动脉狭窄程度变轻、病变处血管直径变宽、肺动脉收缩压和平均压降低,均有极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1)。2例患者术中出现咯血,给予对症处理后症状完全缓解。术后随访5~34(20.4±10.)个月,肺动脉收缩压从(92.4±17.2)mmHg降至(62.7±14.5)mmHg,肺动脉平均压从(45.4±9.2)mmHg降至(27.1±8.3)mmHg,均有极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1)。术后随访动脉血氧饱和度从(92.3±3.)%升至(96.8±1.7,亦有极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1)。结论本研究表明,经皮介入治疗大动脉炎所致肺动脉狭窄安全有效,其远期疗效和再狭窄需进一步调查。

  • 标签: 经皮介入治疗 肺动脉狭窄 大动脉炎
  • 简介:摘要右心室流出道功能障碍是成人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常见的血流动力学后遗症,因右心室流出道功能不全而再次手术较为常见。虽然外科手术的风险较低,但其创伤大、恢复慢、患者心理负担重,且未来再次手术的风险会随着手术次数增多而逐渐增加。对于这一类患者,经导管肺动脉置换术是一种新的选择。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经导管肺动脉瓣膜使得应用经导管瓣膜置换技术治疗这类患者成为可能。目前,右心室-肺动脉管道及生物肺动脉的经导管肺动脉置换术已经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远期随访也得到了较好的血流动力学参数。然而,目前的技术不能完全解决具有复杂形态的自体右心室流出道功能障碍。该文描述了自体右心室流出道的复杂解剖形态、目前可用的经导管肺动脉瓣膜系统及未来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标签: 心脏缺损,先天性 右心室流出道功能障碍 肺动脉瓣反流 经导管肺动脉瓣置换 自体右心室流出道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回顾分析大连市儿童医院2015年3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继发孔房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狭窄患儿23例,患儿均在经胸超声心动图引导下经股静脉同期行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及肺动脉球囊扩张术,手术顺序为先封堵后球囊扩张。其中20例患儿房间隔缺损封堵及肺动脉球囊扩张均成功,3例患儿房间隔缺损封堵后,肺动脉压差<35 mmHg(1 mmHg=0.133 kPa),未行球囊扩张。术后随访,所有患儿肺动脉压差均<35 mmHg[(19.5±1.9)mmHg],与术前[(62.0±7.8)mmHg]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92,P<0.01),其中少量反流3例,余20例患儿未见肺动脉反流;房间隔水平无残余分流,封堵器位置良好。提示单纯经胸超声引导下经皮介入同期治疗儿童房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狭窄安全有效,先封堵房间隔缺损,部分患儿肺动脉狭窄可缓解。

  • 标签: 肺动脉瓣狭窄 房间隔缺损 儿童 经胸超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