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现代社会各种矛盾日益突出,人与人之间隔阂加深、人与自然之间无法和谐共赢等,这些都是现代文明精彩背后的阴影部分。如若要解决这些棘手的问题,不妨从前人的智慧中寻找答案。我国传统美学思想强调人与万物和谐统一,重视人的精神境界与追求,这种独特的人生感悟对于解决当前的危机与困惑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 标签: 美学思想 王夫之 天人合一
  • 简介:本文追溯媒介生态源流,认为mediaecology的学术称谓基于生态隐喻,表达学者们对于媒介、传播现象和问题的基本看法,属于认识论范畴。本文在分析生态隐喻的双重维度之后提出,媒介生态研究的对象——环境是一个核心概念,是包容不同研究路径的接合点。环境研究属于媒介生态的本体论范畴,因而"生态"与"环境"不是同一层面的概念,两者之间的区别当属"名""实"之分。这或许能对中国学术界弥合"媒介生态"与"媒介环境"的称谓分歧有所启发。

  • 标签: 媒介生态学 隐喻 环境
  • 简介:近年来,日本传统广播的发展形势日益严峻,其无论是广告收入还是收听率都在持续下降,其中日本商业广播近三年的年均广告收入更是萎缩至20年前的一半左右。面临传统广播的大幅衰退,日本积极探索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道路,促进传统广播与互联网的深入融合,包括与各播放平台、社交媒体等进行融合,通过开发多频道广播、数字化广播等形式来改变当前收听率低、

  • 标签: 社交媒体 收听率 商业广播 广播卫星 新媒体时代 数据广播
  • 简介:2015年以来,数家传统媒体纷纷调整或撤销了其深度报道部,从而使深度报道再次被推上了风口。深度报道一度被视为传统媒体的救命稻草,此次对深度报道部的动作,被认为是传统媒体自断命脉的做法。其实不然,对深度报道部的调整,实则意味着传统深度报道的终结,新型深度报道的开启。在这样一个大数据时代,新型深度报道要适应新的媒体形式,必然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而作为深度报道中曾大放异彩的调查性报道,在大数据时代又会发生什么样的变革,将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 标签: 大数据 调查报道 新闻生产 机制变革
  • 简介:新媒体使新闻传播更加新鲜和广泛、客观和全面、反映民情民意和增强舆论监督,也使虚假信息,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侵犯隐私权、名誉权、著作权等侵权信息的传播也大量增多。新媒体中低俗化、娱乐化内容过多,对此又难以通过简单的禁堵来解决。新媒体还给新闻传播的传者和受者、方式和媒介也带来许多新变化。这些都在更新着新闻,包括新闻的定义,对新闻传者和受众的认识,新闻传播的方式和过程问题,新闻传播事业和传媒产业问题。

  • 标签: 新媒体 新闻传播 新闻学
  • 简介:撰写编辑论文是编辑职业资格发展的硬性需求,对青年编辑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平时积累是撰写编辑论文的重要基础,做好本职工作、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都是日常积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选准选题,就等于论文完成了一半,而通过文献检索,可以从中得到写作灵感和启发;最后,围绕选题拟订提纲,将想要写的内容按大体结构分块,厘清思路,结合自己的积累成果和参考文献中前人的经验,将提纲逐渐修订、细化和充实,最终形成一篇完整的学术论文。

  • 标签: 科技期刊 编辑 论文 撰写
  • 简介:年度热词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碎片化镜像。本文援引符号学理论,以网络热词“网红”为研究对象,从网络群体表达需要、社会价值以及网络平台的联动传播、涵化培养、代际更迭等多个维度,对“网红”这一热词形成的社会动因进行了分析解读,以期为当代社会网络传播中的秩序构建和公众价值的认同提供参考借鉴。

  • 标签: 网红 网红符号 镜像 网络舆情 群体表达
  • 简介:本文概述了2015年中国新闻传播学界研究的十个新鲜话题。这一年,对互联网重构力量的再认识是新闻传播的焦点话题,其他话题也都与此相关。诸如移动互联网用户特征、平台型媒体、大数据新闻等。此外,新闻"公共性"质疑、风险沟通、科学新闻、"弱者"研究、讲好中国故事、新闻职业共同体等话题也引发较多讨论。

  • 标签: 媒介新生态 移动互联网用户特征 平台型媒体 大数据新闻 新闻职业共同体
  • 简介:传播研究的学科建制化过程伴随着深刻的正当性焦虑,《传播学刊》专刊"领域的躁动"的实质是一次应对焦虑的反思性实践活动。通过对传播研究知识对象、知识目标与研究方法的大规模讨论,淡化行为主义研究正统、突显批判性,"躁动"确认了传播研究知识边界的扩张,并成为传播研究持续性的正当性与知识认同反思的起点。本文以"领域的躁动"为细读对象,试图探究其问题语境、核心关怀与思想史后果,以实现对传播研究发展理路的历史理解。

  • 标签: 传播研究 贝雷尔森“鬼魂” “领域的躁动” 批判折衷主义 反思性实践
  • 简介:本文基于建筑工程绿色施工的管理现状,提出建筑工程绿色施工指标体系评价标准的主要创新,进一步对标准主要技术指标的体系建构与应用对比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实现建筑工程绿色施工指标体系评价标准是施工企业的责任所在,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立足“四节一环保”,保障绿色施工工作健康、持续的发展.

  • 标签: 建筑工程 绿色施工 指标体系 评价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