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8 个结果
  • 简介:中国电力传媒集团揭牌成立1月6日,由中国电力报社转企改制组建而成的中国电力传媒集团在京揭牌成立,此举标志着中国电力报社迈进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首批完成转企改制的行列,实现了文化事业单位向现代传媒企业转型的跨越式发展。

  • 标签: 报刊 中国电力 图书 文化事业单位 传媒集团 转企改制
  • 简介:《广州日报》成第二家整体上市报业集团6月19日,粤传媒向《广州日报》定向增发的3.42亿股股票正式在深交所上市交易,这意味着《广州日报》成为继《浙江日报》上市之后,第二家整体上市的报业集团。

  • 标签: 《广州日报》 图书 报刊 整体上市 《浙江日报》 报业集团
  • 简介:《2006-2007中国出版业发展报告》出版发行;《成都商报》打造中国首个报网互动社区传媒平台;现代传播参股《假日100天》签约仪式在北京举行;“首届和慧杯科幻小说征文大赛”颁奖典礼落幕;广深报业集团联手搭建华南第一传播平台.

  • 标签: 《假日100天》 中国出版业 图书 报刊 《成都商报》 出版发行
  • 简介:江泽民两部著作英文版全球首发10月14日,江泽民《论中国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和《中国能源问题研究》两部著作的英文版,在德国法兰克福国际书展举行全球首发式。这两本书,以江泽民2008年发表于《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的两篇论文《新时期我国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和《对中国能源问题的思考》为基础,

  • 标签: 信息技术产业 图书 报刊 能源问题 江泽民 产业发展
  • 简介:“多思有益”,这是古人遗训,写新闻也是如此。记得1987年10月下旬的一天,在淮安县委宣传部工作的我接到县委办公室的通知,到县委小会议室参加一个小型座谈会。原来我们以为是一个一般性的会议。可是等开会后,听到县委书记苏金必同

  • 标签: 县委书记 座谈会 新闻 办公室 淮安 《新华日报》
  • 作者: 文/吴志跃
  • 学科: 文化科学 > 传播学
  • 创建时间:2020-12-07
  • 出处:《文学世界》 2020年第07期
  • 机构:母亲离开我们已一年多了,但我心中母亲还活着,每天傍晚去菜市卖菜,踏入市场心中还老是浮现今晚该卖什么适口的菜给母亲吃的习惯,看到母亲生前住过的房间空空,心也空空,母亲再也不能回到我们身边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记得大学毕业前夕,有一次跟一位教文艺理论的老师闲聊.他建议我们以后最好不要到出版社去当编辑,说那工作太苦太累,每部书稿几乎都有半尺多厚,看起来会令人头昏眼花,而且纯粹是为他人做嫁衣.谁知我毕业后拐来拐去最后还是掉进了出版社这口"陷阱",一干二十多年也没有"爬出来".不过,工作实践使我感到当图书编辑也并不像那位老师说的那么可怕.吃这碗饭苦是苦点,但苦中有甜、累中有乐,不但觉得这工作很有意义,而且从中受益匪浅,更获得不少乐趣,因此始终乐此不疲.

  • 标签: 图书编辑 职业生涯 编辑工作者 文化事业 编辑出版
  • 简介: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的出版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代。走产业化、集团化的道路是出版业在新时代实现大发展的必然选择。这种日新月异的新形势对图书编辑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为了能适应新时代出版业对编辑的需求,应对竞争激烈的图书市场,笔者认为图书编辑在具备基本的业务功底和专业素质基础上还应提升以下几方面素质。一、开阔视野提高综合素质当今的世界是一个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世界。知识的更新换代异常迅速,每天都有庞大及多样性的信息产生。图书编辑要根据新时代所提供的广阔舞台发挥自己的能力,首先就要开阔自己的视野,通过平时的工作、学习,集腋成裘,广泛涉猎各个领域的知识,了解古今中外天下事,积累学识的厚度。此外,图书编辑还要根据自身的学术背景、所涉及专业领域来处理好“博”与“专”的关系。从实践来看,编辑需要广博的知识,也必须学有所长,在专业上有自己的主攻方向,对某一领域有比较全面的研究,不仅掌握该专业的知识技能,

  • 标签: 图书编辑 编辑素养 经济全球化 知识技能 素质基础 文化多样化
  • 简介:在全媒体时代,纸质图书出版面临着在全媒体冲击下的生存危机.出版单位面对这样的挑战,不仅应该坚守纸质图书出版,坚守出版品质,还应进行相应的改革-从理念和方法上进行改革,重视纸质图书和全媒体的“链接”.

  • 标签: 全媒体 纸质图书 出版 链接
  • 简介:全民阅读时代,移动阅读以其便捷性、多维感官享受及超强互动体验等优势受到用户广泛青睐,发展迅速。然而,当前的移动阅读无论在内容质量、用户体验、还是技术标准等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而移动阅读的未来发展应从优化内容质量,提升用户体验,深化新技术应用等方面进行。

  • 标签: 全民阅读 移动阅读 用户体验 互动服务
  • 简介:麦都思(1796~1857),是英国伦敦教会传教士最早来华的传教士之一,他翻译《圣经》,编写字典,创办中文报纸,出版图书。他的出版活动从东南亚地区到中国,涉及宗教、新闻、文化,他采用本土化的编纂和传播方法,为中国引进先进的印刷技术和设备,培养了大量专业人才,并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 标签: 麦都思 传教士 出版活动
  • 简介:对太众传媒的界定《苏联出版与其他大众传媒法》中对大众传媒的定义如下:大众传媒指的是报纸、杂志、电视、无线电广播节目、新闻电影片以及定期公开发布大众信息的其他形式.

  • 标签: 图书出版市场 大众传媒 俄罗斯 概览 广播节目 无线电
  • 简介:回顾一下历史,我们便能看到,外国人在华的新闻活动是与其推行的殖民政策一同拉开帷幕的。外国新闻媒介进入中国的时间,最早可上溯到19世纪初叶西方传教士来华的办报活动,外国人创办的第一家中文报纸是18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出版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由伦敦布道会派遣来华的传教士罗伯特·马礼逊(RobertMorrison)主持。一般认为,外文报刊的出现要稍晚些,即在西方列强开始侵入中国,并引发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后,“语其时间,以葡文为较早;数量以日文为较多;势力以英文为较优。”由此可以清晰地看出外国殖民势力在华的扩张程度:第一批葡萄牙人在澳门登陆后,该地遂成为中西“互市”的起源地,第一家葡文报纸于1822年

  • 标签: 早期活动 太平军 《北华捷报》 中国革命 太平天国运动 马克思恩格斯
  • 简介:邹韬奋在《新闻记者活动的正确动机》一文中说:“做新闻记者最应该有的是活动力。”什么是活动力?他对此解释说:“就新闻记者的立场看来,所谓活动力是不怕麻烦的研究,不怕艰苦的搜索,有时也包括不怕艰险的奔波。

  • 标签: 活动力 邹韬奋 怕麻烦 中国新闻奖 新闻工作 采访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