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40 个结果
  • 简介:简牍是对我国古代遗存下来的写有文字的竹简与木牍的概称。它们是将竹子或者木材削成薄片,在上面写字。在纸发明以前,只有帛(丝绸的一种)、简牍用来写字,而帛又很昂贵,所以简牍是魏晋以前主要的书写载体。

  • 标签: 简牍 古代 竹简 魏晋 书写载体 书法艺术
  • 简介:吐蕃军队堪称劲旅,战斗力坚不可摧,所向披靡,势如狂飙,所到之处,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特别是在早期武力统一青藏高原诸部的部落战争中和在强盛时期对外扩张的军事战争中显示出强大的军威,震撼了整个中亚、西亚、南亚等诸多地区。文章首次比较系统地探讨了吐蕃王朝的军事部落战争,就其战争起因、战争动员及战争性质等问题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 标签: 民族政治 吐蕃王朝 军事战争 部落战争
  • 简介:笔者通过对《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大事纪年》中有关赋税徭役制度的材料进行梳理和分析,明确了大料集、农田贡赋、牛腿税、草税、黄金赋税和关卡税等赋役名目,进而分析了吐蕃征收赋役的主要类型和区域特点,提出集会议盟是赋役征收顺利进行的重要政治保障、吐蕃的赋役征收颇具灵活性的特点、王朝不仅频繁统计人口和资财,更设立“岸本”主管账簿文书,为赋役征收做保障等观点。进而推断吐蕃赋役制度不是单一模仿唐制的结果,而是自有其相对独立的历史渊源。

  • 标签: 吐蕃王朝 赋税徭役 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 吐蕃简牍
  • 简介:军事制度是吐蕃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吐蕃军事制度的渊源、内容、特点及影响作了比较深入的研究。本文认为,吐蕃军事制度的形成主要受到唐朝府兵制度、突厥军事制度和宗教文化的影响,吐蕃军事制度主要涵盖兵役制度、军队建制、战略战术等重要内容,其在巩固吐蕃王朝政权、推动社会改革、加速民族融合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 标签: 民族政治 吐蕃王朝 军事制度 内容 特点
  • 简介:军事战争是唐代吐蕃政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依据古藏文文献和汉文原始资料,并充分吸收国内外学术界的相关研究成果,对吐蕃王朝统一青藏高原和对外扩张的军事战争进行了系统分析和初步探讨,就其发动战争的原因、产生的后果、呈现的特点等问题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 标签: 民族政治 吐蕃王朝 军事战争
  • 简介:本文选取吐蕃军事活动中的动员制度,结合相关的藏汉文文献与碑文、石刻等资料,对吐蕃军队以“五茹”、“六十一东代”和“大冲”、“节度”为基础的军事动员体系,军事动员过程中的兵员征调、军事训练、战时动员、后勤保障、宗教工作,以及奖励惩罚制度等方面的内容做一简要的概括和论述。

  • 标签: 吐蕃 军事动员 制度
  • 简介:我国从春秋末至汉魏之际盛行以简牍为文字载体,"觚"是简牍时代主要用于习字的特殊形制的木牍,它实际上就是被刮削成多面的棱柱形棒状木条。"觚"的取材相当灵活简易,可以是适当长度的小树干、较为粗大的树枝、长形树根乃至木材加工的边角料等,在写满字后可以括削掉反复利用,直到用尽。简牍时代除"觚"之外还存在多种习字材料和方式。

  • 标签: 简牍 习字
  • 简介:20世纪以来,我国出土了大量战国时期书写风格迥异的简牍墨迹。为了解到当时书写群体所从事的书写活动提供了重要的线索。从史官记事和士人传抄古籍两个方面来探讨战国简牍书写群体的形成,可以弥补对先秦时期书写者研究的不足,并且阐明他们在书法史上的地位与作用。

  • 标签: 竹简 史官 士人 书写群体
  • 简介:文成公主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宗室。她聪慧美丽,自幼受家庭熏陶,知书达礼。唐太宗时期,唐王朝国势强盛,成了当时东亚地区文明的中心,对周边民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许多部落纷纷俯首称臣、纳贡请封,希望能够与唐朝建立良好的外交关系。在唐朝的强盛时期,吐蕃国王松赞干布已称雄雪域高原,完成了对其他小国的兼并,建立了统一的吐

  • 标签: 入吐蕃 文成公主入
  • 简介:秦汉时期,伴随着私有经济的发展,各种涉及财产、婚姻、人身侵权等民事案件出现。国家不仅制定了严苛的民事法规,并相应建立一整套民事诉讼制度,确保对各类民事案件的预防和控制,维护封建道德和社会秩序。从已出土的《睡虎地秦墓竹简》、《张家山汉墓竹简》、《居延新简》等简文资料,可窥探秦汉发达和精细的诉讼程序。

  • 标签: 秦汉 简牍 民事诉讼 程序
  • 简介:出土简牍文献本身的文体具有鲜明的特点。由于战国时人对于"言""事""志"功能的体认,认为此三者形成了三种不同的文体--《诗》《书》《春秋》;郭店楚简的《语丛四》论述的是战国时期常见的"说"体;此外,"凡"字的发凡起例与体例、排比体、语录体、对话体、评点体、歌谣体与赋体等,在简帛文献中都有出现,有的还加以论述。这对于我们认识先秦时期文体的发生与构成以及为文之轨范,都是极其重要的。

  • 标签: 简牍文献 文体 言事志 说体
  • 简介:雄踞青藏高原的吐蕃王朝曾以强大的军事力量与唐王朝分庭抗礼,在中华民族历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本文主要利用藏汉文献史料对吐蕃王朝军事活动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认为吐蕃王朝在长期的征战过程中,形成了一套完整成熟的军事战略战术思想。

  • 标签: 民族政治 吐蕃王朝 军事战略 军事战术
  • 简介:摘要:吐蕃王朝时期的政权与教权虽然并没有明确显现出“政教合一”的关系,但在这一时期的每一个阶段中政教关系的研究都显得尤为重要。不论是在吐蕃王朝建立以前的小邦时代、部落联盟时代还是吐蕃王朝时期,又或是吐蕃王朝解体后的分裂割据时期,教权与政权都互相交织、影响着。而在各个时期不论是约定俗成的习惯法还是具体的成文法,在新中国建立之前的吐蕃律法中总是或多或少的受了宗教的影响。而神证制度就是吐蕃律法当中最具宗教色彩的一部分。而在神证制度中发展历史最为久远,对藏吐蕃社会最具影响的,并且在现在藏区日常生活中有遗留的便是其中的神誓,也被称做起誓。

  • 标签: 神誓 本教 佛教
  • 简介:一该书是中村未来博士学位论文《中国新出土文献研究——以上博楚简清华简银雀山汉简为例》(日本大阪大学,2012年,指导老师:汤浅邦弘教授)的修订本,在“大阪大学教员出版支持制度”资助下,2015年11月30日由大阪大学出版会发行。正文233页(含序论)、附录90页。原著为日本语,尚无中译本出版。

  • 标签: 日本大阪大学 思想史 评介 简牍 秦汉 战国
  • 简介:东亚简牍文化圈是由东亚这一地理空间内共同出现的文化要素组成,是有史以来中国和以中国为中心的周边国家共有的历史发展产物。从地理位置来看,我们所说的东亚地区包括以位于北纬40°、被誉为世界屋脊的帕米尔高原为圆心,呈扇面展开的地区,北面至北纬50°萨哈林岛地区一线(帕米尔高原—新疆—阿尔泰山脉南部—蒙古—黑龙江北部—萨哈林岛),南抵北纬20°越南河内一线(帕米尔高原喜马拉雅山脉东面—西藏—河内),东面直到包括日本列岛在内的太平洋西岸地区,大致包括今天的中国、韩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

  • 标签: 黑龙江北部 萨哈林岛 地理空间 乐浪郡 习字简 太平洋西岸
  • 简介:“尚”作为吐蕃王朝时期重要的政治身份,与“论”组成的“尚论”,是吐蕃王朝的为官阶级,自吐蕃王朝成立以来在王朝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因此在吐蕃王朝的历史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过往的吐蕃历史研究内容丰富,成果显著。但是,把“尚”作为吐蕃王政时期的一种独立的统治势力,考察其在吐蕃王朝历史上产生的影响,并对此加以专门讨论的文章并不多见。故本文依据敦煌文献等历史资料来考释吐蕃王朝时期的“尚”(外戚)是如何产生与发展的,同时阐述外戚势力的专权干政,以及不同外戚利益集团之间的政治斗争,来说明吐蕃外戚势力对吐蕃王朝中后期产生的影响。以及吐蕃当政者采取打压庞大外戚势力的措施,企图以此达到缓解社会矛盾与权力重新分配的目的。并以此说明吐蕃王朝不同外戚势力对内对外的利益斗争是怎样对吐蕃王朝的最终灭亡产生了决定性的负面影响。

  • 标签: 吐蕃 外戚 利益斗争
  • 简介:长期以来,吐蕃远古小邦问题一直颇存争议。争议的焦点主要有:一、小邦存在的时代是否为吐蕃时期;二、诸小邦是何时被吐蕃所征服的;三、在悉补野王统时代和吐蕃王朝时期,吐蕃与诸小邦处于什么样的关系;四、吐蕃之前究竟有多少个小邦;等等。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吐蕃史的角度以及具体的地理环境、文化与史实背景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梳理和探讨,认为诸小邦存在于悉补野王统出现之前,小邦的具体数量超过了40个,在悉补野王统时期一些小邦已经被征服,并从敦煌吐蕃藏文写卷、近年新发现的11世纪苯教古文书等出土文献资料出发,结合《弟吴宗教源流》等后期传世文献的有关记载对吐蕃与小邦之间的关系等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的认识和推测。

  • 标签: 小邦 吐蕃 悉补野王统 关系
  • 简介:摘要:本文对吐蕃时期碑文的研究基础上,从8至9世纪时期的碑文中出现的地名进行注释及相关研究动态进行了阐述,并加以总结,展望未来。

  • 标签: 吐蕃时期 碑文 地名
  • 简介:中原禅宗是早期传入吐蕃的三大教派之一,其传入时间至少可以追溯到松赞干布时期。因教义不同,中原禅宗传入吐蕃以后,与苯教发生了冲突。经过三次规模不等的教派斗争,中原禅宗最终成了吐蕃宗教的一大支流,并对整个吐蕃宗教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 标签: 中原禅宗 吐蕃苯教 教派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