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急诊护理路临床价值。方法:8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4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模式,包括常规预检、分诊、送入抢救室、生命体征监测、对症处理。观察组采用急诊护理路径,对比两组患者的急救相关时间指标,包括分诊评估、心电图、建立静脉通路、静脉采血、急救时间等。对比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心源性休克、室颤、心力衰竭等有无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分诊评估、心电图、建立静脉通路、静脉采血、总急救等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率为9.09%,对照组为27.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急诊护理路径可缩短急救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值得推广。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急诊护理路径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并发症分析及护理体会。方法:选择2019年3月-2020年4月本院收治的94例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7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试验组实施早期心脏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试验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PCI 心血管不良事件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治疗应用全程责任制护理干预对患者生活质量产生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2月行PCI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运用随机数表法将100例研究对象分为两组,即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其中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行全程责任制护理干预,比较患者生活质量,并对比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均高于观察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角色功能、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等生活质量评价指标评分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均显著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治疗应用全程责任制护理干预的效果突出显著,显著提升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且降低了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

  • 标签: 护理干预 急性心肌梗死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心肌梗死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的急救措施,可能会导致患者死亡或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因此,对于心肌梗死患者采用院前急救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 标签: 心肌梗死 急诊抢救 院前急救护理路径
  • 简介:     摘要:通过分析死亡组和存活组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C反应蛋白/白蛋白比值(CAR)的差异以及与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相关性,确定以上两项指标在单独检测和联合检测中对急性心肌梗死预测诊断的意义与价值。采取单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NLR、CAR等检验数据与AMI患者院内死亡的相关性。并且采用ROC评估CAR、NLR及两者联合指标对AMI患者院内死亡的预测效能。外周血NLR和CAR对于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内死亡均具有一定的预测能力,可以对疾病的致死几率有一个可靠的结论,并且CAR联合NLR预测院内死亡的AUC大于单独CAR或NLR,联合预测效能更佳。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 C反应蛋白/白蛋白比值               
  • 简介:[摘要] 目的:探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院前救治中接受预见性护理程序的价值。方法 选取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0例,根据其救治措施的不同分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救治,实验组实施预见性护理,对比2组干预结果的差异性。结果 实验组急救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

  • 标签: []预见性护理 院前急救 急性心肌梗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房颤动采用胺碘酮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从我院收治的心肌梗死伴心房颤动患者中选择,于2020年3月-2021年3月确定研究对象,选取人数为80例。在运用胺碘酮治疗的过程中,为了能够明显的凸显出该方法的效果,以对比的研究方式为主,使用计算机将患者排序后,设立研究组和参照组两个小组,将80例患平均分配至两组,并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治疗,其中参照组患者接受普罗帕酮治疗,研究组中患者接受胺碘酮治疗;治疗后观察患者的详细情况,如临床效果,并记录患者是否存在不良反应情况,将以上数据统计后进行比较。结果:统计临床治疗效果后进行比较,研究组中治疗总有效人数38例,总有效率(95.0%);参照组治疗总有效人数31例,总有效率(77.5%);差异十分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参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研究组{20.0%(8/40)比5.0%(2/40)},该结果相比,研究组具有优势,差异十分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房颤动采用胺碘酮治疗,不仅能够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还能够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可在今后治疗中大力推广和应用。

  • 标签: 心肌梗死伴心房颤动 胺碘酮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研究肌红蛋白(MYO)、肌钙蛋白(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联合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AMI)诊断中的表现并且研究其临床意义,选择合适人群进行研究。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肌红蛋白 肌钙蛋白 肌酸激酶同工酶
  • 简介:摘要:基于培养基层德艺双馨高素质应用型医学人才的教学目标,本设计深入挖掘《内科学》急性心肌梗死章节中隐含的“齐心、仁心、细心、用心、匠心、耐心、爱心、恒心”,医者“八心”思政素养,设计并践行教学活动,实现急性心肌梗死思政与专业的有机融合,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 标签: 八心素养 内科学 急性心肌梗死 教学设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血管康复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与预后的影响。方法:将101例AMI并心力衰竭病人按入组时间单双号排序并分为对照组47例和观察组54例,对照组因随访期间发现占位病变脱落1例,最终对照组46例。对照组给予内科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早期心血管康复护理。入院72h内、出院1年随访时分别收集病人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空腹血糖(FBG)、三酰甘油(TG),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及生活质量简表评价病人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比较两组病人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病人出院1年随访时MAP、HR、FBG及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LVEF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人1年随访时睡眠质量及生活质量简表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血管康复治疗可明显改善急性心肌梗死并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及预后。

  • 标签: 心血管康复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 心力衰竭
  • 简介:<正>腹泻是小儿常见的疾病,不少腹泻是由病毒引起的,其中有些病毒可侵犯心脏进而引起病毒性心肌炎。小儿心肌炎大致有三种表现:早搏是病毒性心肌的表现形式之一。多数孩子无不适,作心电图检查才被证实。若孩子情况良好,心脏没有扩大,心脏功能也正常,可以暂时不予药物治疗,早搏会慢慢减少和消失,但必须注意儿童的休息和营养。

  • 标签: 药物治疗 脉搏微弱 血泵 面色苍白 传导系统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正>纳米门诊:我的孩子已上幼儿园,体质较差,经常伤风感冒。听说伤风感冒会引起病毒性心肌炎,我们很想知道孩子如患病毒性心肌炎有哪些早期表现?

  • 标签: 病毒性心肌炎 伤风感冒 罐舞
  • 简介:摘要:在当下快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下,青少年的健康状况已日益受到广大社会的关注。其中,高中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主要力量,其健康的体质与均衡的心肌力发展更显重要。本论文着重探讨了高中生体能训练,特别是对心肌力进行的发展策略,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训练观察等多维度研究方法,得出在高中生的体能训练中引导合理的生活习惯、定期进行体能训练、同时注重精神激励和科学规划训练周期对于提高心肌力具有积极的影响。而科学合理的心肌力训练策略不仅能有效提升运动表现, 还能加强心肌功能, 进一步提高身体素质, 对于预防心脏病等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可以为高中体育教育工作者提供科学、有效的训练策略,并为高中生体能训练提供参考,推动我国高中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 标签: 高中生体能训练 心肌力 训练策略 心肌功能 高中体育教育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CT和MRI在早期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以及影响诊断准确性的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影像科确诊的早期脑梗死患者影像信息共计100例,男55例,女45例,年龄为46至81岁,平均为62.47±5.67岁,该100例患者皆进行了CT与MRI检查,将其分为CT组与MRI组,对照组接受CT检查,观察组接受MRI检查,通过采用双盲法对两组影像资料进行阅片并评价,确保两组影像资料的诊断结果准确无误。结果:观察组脑梗死检出率96%高于对照组的78%,MRI对脑梗死病灶的检出率和病灶检出数量明显高于CT检查,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 标签: 早期脑梗死 CT MRI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选取罗山县人民医院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疑似急性脑梗死的8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CT检查、MRI检查和DSA检查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性患者45例,女性患者37例;年龄48~75岁,平均年龄(62.17±3.41)岁。比较CT与MRI对急性脑梗死发生具体部位的检出率、确诊率、病灶大小的检出情况、不同时间内脑梗死的检出率以及不同类型脑梗死的确诊率。结合影像学检查的标准、临床症状和神经系统查体,最终共有70名患者确诊为急性脑梗死。MRI检查检出率(80.49%)高于CT检查(67.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检查的准确率(94.29%)高于CT检查(7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对于病灶≤5mm的检出率(35.61%)高于CT检查(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24h内MRI诊断高于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检查对出血性脑梗死、缺血性脑梗死和腔隙性脑梗死的确诊率均高于CT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T相比,MRI在急性脑梗死中的应用效果更为显著,诊断准确率较高。

  • 标签: CT 核磁共振 急性脑梗死
  • 简介:摘要:本文旨在分析和比较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与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在早期脑梗死中的应用价值。资料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月于潍坊市市立医院受诊治疗的符合纳入标准的70名早期脑梗死的患者,所有患者都做了联影64层螺旋CT的头颅轴扫以及西门子1.5T磁共振成像的平扫检查。最后根据其影像学表现,对两种检查方法在早期发病的不同时间以及不同类型脑梗死的诊断符合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MRI在脑梗死发病的不同时间以及鉴别不同类型脑梗死的诊断符合率都高于CT。

  • 标签: CT MRI 早期脑梗死
  • 简介:摘要:选取荣成市人民医院影像科100例早期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该100例患者皆进行了CT与MRI检查,对照组为CT检查,观察组为MRI检查,对检测结果进行数据分析,进而分析CT及MRI检查在早期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 标签: CT MRI 早期脑梗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