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3
446 个结果
  • 简介:咏史(其一)[晋]左思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束非一朝。金张藉旧业,七业珥汉貂。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 标签: 哲理诗 冯公 李白 大鹏 中国古代 李邕
  • 简介:历代儒家大师非常重视对人性和人的心理规律的探讨,在他们浩如烟海的著述中留下了丰富的心理学宝藏。为了建构中国化的本土心理学以及适应和谐社会的需要,我们必须对这些宝藏进行挖掘和整理?

  • 标签: 儒家 心理学思想 中庸之道
  • 作者: 王贵宝
  • 学科: 文化科学 > 教育学原理
  • 创建时间:2011-06-16
  • 出处:《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1年第6期
  • 机构:摘要: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既要强调厚重传统,又要借鉴日新的理论,同时面临课时压缩的现实。如何提高教学质量?近五年,我尝试在授课中增加学生专题讲解环节:首先,在总体上对学生提出格式要求,进行文献检索和写作方法指导;其次,每次安排任务时再给出若干选题参考。从学生学习成绩和反馈意见来看,效果显著。
  • 简介:喻本伐在《教育与经济》2006年第4期撰文指出,学田制是中国为学校教育提供办学经费的一种特殊方式,与其他教育经费的划拨和筹措存在着明显殊异,对地方官学和书院的办理影响甚大。在学田制创立以前,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的办学经费来源,主要依靠政府拨款,通常称之为“岁赐钱”或“赡学钱”。

  • 标签: 办学经费 中国古代 学田制 地方官学 政府拨款 学校教育
  • 简介:社学是元、明、清三代在广大乡村设立的学校,是古代乡村开展成人教育的重要组织形式。社学在古代乡村教育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对现代的农村教育也仍然具有借鉴和启示作用。

  • 标签: 社学 古代乡村教育 现代农村教育
  • 简介:杂字与“三百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是我国古代尤其是明清时期两类并行的识字教材,在很大程度上两者相辅而成,它们不但在封建社会流传广泛,而且在新中国成立后也出现了许多改编、新编之作,为我国识字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文主要探讨了杂字与“三百千”这两类识字教材在语言表达、内容重点、流传区域等方面的不同之处。

  • 标签: 杂字 三百千 识字教材
  • 简介:卢卡斯认为,逻辑是全世界通用的东西,墨家逻辑、亚里士多德逻辑都是同一个逻辑.但是中国语言的特殊性,决定了墨家逻辑及中国逻辑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和路径,表现出不同的情况.同时,伦理和政治等文化方面的因素,阻碍了墨家逻辑及中国逻辑的进一步发展.

  • 标签: 墨家逻辑 中国逻辑 语言
  • 简介:中国传统绘画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形象浓缩,是悠久历史的文化积淀,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促进着中华民族艺术的繁衍和文明历史的延续。中国绘画是哲学的、文学的,注重内在的精神修养、气韵、意境、格调和趣味,它以自己特有的艺术形式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艺术内涵。中国绘画美学先后接受了儒、道、佛三家思想,形成了以道、艺、性、情、气韵、笔墨、造化等范畴的重内美的绘画美学思想。概括中国绘画美学特点如下:以笔墨和线进行造型;画面比例不受限制,画家根据描绘对象的不同可以调整画幅比例;画面可以不画背景,留有大量空白,展示虚实变化;画面具有流动的视觉空间意识;心象类色,随类赋彩:重写意和表现;将诗、书、画、印融为一体而成为互相补充、互相作用的综合艺术。

  • 标签: 中国绘画 美学思想 美学史 民族文明 中国传统绘画 中华民族
  • 简介:中国近代教育的主线与分期尚未形成共识,这严重影响学术研究、教材编写和教学实践。近代教育史研究应该以教育现代化为主线,作为研究的新视角。据此,近代教育史可以分成三个阶段:1862—1903年教育现代化起步与初步发展时期、1904—1927年教育现代化的制度化发展时期、1927—1949年教育现代化深入探索与路径分化时期,形成了新式教育的形式化、制度化、本土化的三次超越。这与建国以后中国教育现代化的进程相衔接,使其演变路径更加清晰,为当前教育现代化提供实践借鉴和理论支撑。

  • 标签: 中国近代教育史 教育现代化 主线 分期
  • 简介:周建忠教授是研究当代楚辞学颇有成就的一位学者,已出版《当代楚辞研究论纲》和《楚辞论稿》两部专著,并发表大量论文。《中国二十世纪“楚辞学”研究论文总目》是建忠先生最新成果,本刊决定在“楚辞研究专栏”上连载,相信有助于同行的借鉴与研究。

  • 标签: 《楚辞》 楚辞学史 中国二十世纪 苏雪林 总目 屈赋
  • 简介:书院是中国传统社会中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作为士大夫创新精神和人文追求的体现,绵延千余年,成为宋、元、明、清社会的文化、教育、学术传播、出版和藏书中心,同时也是东亚儒教文明圈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书院的历史不是一部简单的制度,而是一部以书院为平台而演绎的生动多彩的文化、社会。书院独具的文化教育特色和对中外社会产生的巨大影响,引起了历史学、文化学和教育史研究者的重视。

  • 标签: 《中国书院史》 中国传统社会 文化现象 性质 唐代 人文追求
  • 简介:周建忠教授是研究当代楚辞学颇有成就的一位学者,已出版《当代楚辞研究论纲》和《楚辞论稿》两部专著,并发表大量论文。《中国二十世纪“楚辞学”研究论文总目》是其最新成果,本刊哲学社会科学版上期“楚辞研究专栏”已发表该文第一部分,本期发表第二部分,争取下期连载完毕。

  • 标签: 楚辞研究 《楚辞》 楚辞学史 中国二十世纪 师专学报 屈原学
  • 简介:<正>今年秋季开学后,我们上海市在中小学加强中国近代、现代及国情教育方面着重抓了或准备抓好以下几件工作:一、组织干部和教师认真学习,站在反“和平演变”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市教育局领导专门组织各处室领导和各区、县教育局领导认真收看国家教委举办的电视系列讲座,并把它们整理成书面材料印发给教师作为学习的内容。此外,还专门举办国际

  • 标签: 国情教育 现代史 明确意义 教师 中小学生 德育工作
  • 简介: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古代中国历代中央政府在多民族教育政策方面都进行了承前启后的有益探索,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模式,即:“德化怀柔、协和万邦”是政策的基本理念,是根本出发点与最终归宿点;“一核多元,中和位育”是总的实践原则,具体实践原则有:核心辐射,边缘内附;因地制宜,因俗而治;多元互动,相互学习。这一模式反映了中国文化多样性的特点,对促进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与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对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多元文化教育理论与实践体系有历史借鉴意义,对世界多元文化教育教育理论与实践体系也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 标签: 中国 古代 民族 教育政策 文化模式
  • 简介:由郭齐家副教授撰写,教育利学出版社于1987年出版的《中国教育思想》是建国以来第一部通论古今中国教育思想的专著,凝聚着著者二十多年来从事专业教学和研究的心血。著名教育史学专家毛礼锐教授在该书《序》中草了这样的评价:“本书对中国教育进行了较深入的论述,取材较博,分析较密,提要釣玄,得其要旨,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对‘中国教育’学科建设也具有一定的价值。”并明确表示:“我是肯定这本书的,愿向读者推荐这本书。”笔者对毛教授的着法很有同感,兹就该书主要成就及特色略述如次。

  • 标签: 教育思想 中国教育史 教育史学 毛礼锐 教育史研究 世界教育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