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12 个结果
  • 简介:尚未被著录的《闽游纪》是一册孤本抄本,虽不足6000字,但内容颇为丰实,举凡流民暴乱、设卡抽厘、科举考试、民教矛盾、华夷交涉、官场赔累甚至民间淫祀种种,均有记及,实在是考察清末福建基层行政机构运作过程和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状况的不可多得的第一手材料。文章对此书的作者、抄写者以及文献价值作了初步考证。

  • 标签: 孤本 闽游纪略 赵云崧 刘加幅 教案
  • 简介:移民史是唐山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唐山地处冀东平原,是连接华北和东北的纽带,是游牧和农耕、中原与塞外的过渡带;地缘条件决定了唐山地区的民族融合现象比比皆是。明初移民唐山的人们带来陶瓷制作技术,使唐山成为陶瓷之都;带来水稻种植技术,使唐山成为北方稻作之都;带来冶炼技术,使唐山成为钢铁之都;带来晒盐技术,使唐山成为北方海盐之都。唐山由边陲荒芜之地到京畿腹里之区的历史,处处都有着移民的印记。

  • 标签: 唐山 移民 明初 民族融合 经济发展
  • 简介:台州远古为扬州之域,荒服之地;秦属闽中郡;汉初属东海王国,嗣后置回浦乡,属会稽郡鄞县,汉昭帝始元二年置回浦县,为台州设县之始;东汉章帝章和元年改名章安县。三国吴会稽王太平二年分会稽郡东部设临海郡,为台州设郡之始。晋明帝太宁元年分临海郡南部置永嘉郡。隋文帝开皇九年撤并为临海县,开皇十一年徙治今临海城关,从此临海成为台州政治中心。唐高祖武德四年置台州,以境内天台山而得名。1994年8月国务院批准台州撤地建市,行政中心移驻椒江。

  • 标签: 台州 历代 建置 沿革 考略
  • 简介:朝韩武举学习我国宋代武举而创设,实施过程中又接受明之影响,更有自己的创造,学界对其研究却不够。在这里,仅就其创设过程中应试资格、考试程序、考试内容及除官等问题一一辨析,并指出其与中国武举的异同之处。

  • 标签: 高丽 李朝 武举
  • 简介:衡阳人们长期以来寓于多神信仰中的祖先崇拜、顺天应命的天命观和忠孝观念,讲风水、做佛事等,事死如事生的丧葬礼俗,往往把丧葬当做喜事来操办。

  • 标签: 衡阳 丧葬 文化
  • 简介:汕尾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留下了众多的文物古迹。现存汕尾文物古迹主要包括古人类文化遗址、古道遗址、宗教文化遗址、海防遗址、石刻冢墓遗址和红色文化遗址,体现出当地源远流长的发展历史、连贯东西的交通环境、镇海卫疆的军政地位、多教共融的宗教文化、表忠彰义与红色革命的优良传统。汕尾文物古迹既是保护这些文物古迹之需,也是促进汕尾旅游事业发展之需。

  • 标签: 旅游汕尾 海陆丰地区 文物古迹 考略 旅游 古人类文化遗址
  • 简介:在明代军事史和文学史上,胡宗宪幕府均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当时许多著名的文人如徐渭、茅坤、沈明臣、王寅等先后入幕,可谓集一时人才之胜,但学界对该幕府的基本情况仍缺乏必要的了解。除徐渭外.据《明史》、史料笔记及明清方志等记载,胡宗宪幕府中人物有姓名、事迹可考者尚有一十六位。

  • 标签: 胡宗宪 幕府 人物
  • 简介:制书的发展演变,可从制度层面和文体本身两个角度进行考察:就制度层面来讲,制书作为诏令之属,其发展和完善,是在皇权的维护和国家制度的规范下实现的。随着制书规范性的明晰与强化,其名称、格式、行文、执行制书的程序等等,都具备了明确的标准和严格的律法规定。从制书文体本身来看,其演变则发生了两种情况:一方面,制书功能由普遍地颁布"制度之命",转而变为用于"行大赏罚、授大官爵"等授命封官之事;另一方面,制书文体则衍生出"德音"这一变体形式。

  • 标签: 制书 体式 功能 变体
  • 简介:自先秦至两汉,道家学说兴盛一时,其学派众多,著作颇丰。《汉书·艺文志·诸子》正是研究其时道家学术源流的重要资料,然其中所列道家典籍多亡佚,不免可惜。本文立足传世先秦两汉文献以及近年出土的文献材料,搜罗关于道家亡书的蛛丝马迹,作出材料上的初步工作,拟为进一步辨章其学术、镜其源流提供参考。

  • 标签: 汉书艺文志 道家 目录学 补正
  • 简介:黄大临是北宋词人,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为黄庭坚胞兄。历任龙泉令、粱县尉、授越洲司理、萍乡令等。任萍乡令期间以仁慈为怀,尽心尽政,治理政亭异于他人,是其仕途生涯中浓墨重彩之笔。有《奉寄子由》、《青玉案》等诗词作品与黄庭坚、苏辙等人唱和。

  • 标签: 北宋词人 黄大临 生平事迹 考略
  • 简介:《新安文献志》是程敏政主持编纂的一部徽州地方文献总集,但其成书过程却颇为漫长曲折,该书创始于天顺年间,直到1497年才最终刊刻完毕,前后长达30年,是一部费时久而质量精的总集,是研究徽学的资料渊薮。

  • 标签: 程敏政 《新安文献志》 徽州 编刻
  • 简介:我国牡丹栽培历史悠久,而其专著则始见于宋代(960—1279)。散见于历代古籍中的宋代牡丹谱录名称,经分析归纳数目约有21种之多:中原9种、江浙5种、蜀地3种、跨地区3种、不明者1种;现存7种、残存3种、亡佚11种。其中,仲休(或仲林)的《越中牡丹花品》二卷(986),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一卷(1034)、沈太守的《牡丹记》十卷(1072之前)、分别是我国和世界上最早、现存最早、最大型的牡丹专著。宋代产生了我国和世界上的第一代牡丹专著,证实我国是世界上研究牡丹最早的国家和古老的中心

  • 标签: 中国 宋代 牡丹谱录 种类
  • 简介:被誉为"矾都"的浙江温州矾山,目前正拟申报世界工业文化遗产。对"矾都"相关史料和遗址实地考察表明,今日的南宋一带是温州地区有文字记载最早的炼矾发源地,清代以后逐步扩展到矾山。在申报世界工业遗产时有必要将"矾都"的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范围扩大到南宋一带的地域,以体现空间分布的完整性和历史的延续性。炼矾经历了原始粗放、传统手工和半机械化三个历史阶段,工艺呈现了从煅烧、浸出、结晶到煅烧矾石、熟石风化、多次浸出、浓缩结晶的演进过程。

  • 标签: 矾都 工业遗产 炼矾 历史 工艺
  • 简介:弥牟三国八阵图遗址是历史文献所记诸葛亮三大八阵图遗址之一.长久以来,文人墨客、专家学者对位于奉节的三国八阵图遗址研究很多,却鲜少对弥牟三国八阵图遗址有系统的研究。文章查阅历代相关文献记载,对弥牟三国八阵图遗址的历史沿革进行了的梳理,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的考证。

  • 标签: 三国 八阵图 弥牟镇 诸葛亮
  • 简介:文翁,西汉景帝末蜀地(今四川)郡守,以创办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公办学校--文翁石室而名世.文翁在任期间,重人才,兴教育,不仅对任职官吏进行培训,还在成都城内兴办学馆,从平民子弟中选拔学有所成、出类拔萃者任职官府.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文翁可谓是独具慧眼的.

  • 标签: 文翁石室 兴办学馆
  • 简介:20世纪上半叶,活跃在国际舞台上的政治家以其娴熟而煽情的政治演说征服了民众,并带领各自的国家和军队参与到国际政治和军事的角逐中。传播学相关研究表明,作为时代的“意见领袖”,政治家的成功以及宣传技巧的养成与其社会背景、接近媒体的程度、公共事务的实践和对公众的控制有密切的关系。

  • 标签: 政治家 宣传 技巧
  • 简介:建国初期,襄阳与全国一样面临经济十分困难、灾害频繁发生的不利局面。恢复、发展生产,稳定社会秩序是当时襄阳迫切而艰巨的中心工作。由于当时中共襄阳地委很好地发动全区群众、领导群众开展生产自救,结合减租减息等群众运动,胜利渡过1950年春荒,并战胜1952年和1953年连续发生的自然灾害,超额完成各年国家粮棉夏征和秋征任务,为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实践证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正确的群众路线,就是党的生命线和工作路线。

  • 标签: 建国初期 襄阳 生产救灾 群众路线
  • 简介:鬼谷子是战国时代纵横家的鼻祖,他的游说理论重在论述主体的修养与技巧和对客体的充分认知,即巧用德、才、知以系人心,并通过见类、得情之法,以御人之志。对此“无义战”时代的异果,我们务必辩证视之,弃芜取精,把握其内在规律,方可望转化为今人之智慧、才干而服务于市场经济时代,在对外交往、商贸会谈、公关协调等领域发挥其积极作用。

  • 标签: 纵横家之祖 游说理论 现实意义
  • 简介:《驳"湘学"》一文发表在《大公报(长沙)》1947年1月17日副刊。《大公报(长沙)》是民国时期湖南地方报刊中极有影响的一份民营报刊,同时也是一份政论色彩十分浓厚的报纸。"子鱼子"为笔名,真实姓名不详。文章猛烈地驳斥了李肖聃《湘学》。《湘学》是李肖聃抗战时期在湖南大学(当时迁辰溪)任教时所编教材,全书为学案体,有《自序》一篇和《学》二十六篇,叙述了自周敦颐至清末的湖南学术思想史,以及从屈原以来流寓湖南的一批外省学人的学行,其书曾于1946年由湖南大学印行出版。在《驳"湘学"》中,作者表达了对"湘学"这一概念的驳斥,以为所谓"湘学"一派既非一脉相承,又无突出特征,更非朱张传至郋园,只是因为"共系湘人,便糅湘学"。

  • 标签: 湘学 湖南大学 学术思想史 民营报刊 地方报刊 民国时期
  • 简介:高校审美教育探胡建国,徐波(湖南大学)近年来,由于社会变革速度的加快和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人们的行为规范、生活方式、价值观念、道德准则、是非标准、审美标准已经并正在发生急剧而深刻的变化,并对人们的精神生活、精神面貌和审美意识、审美取向产生了极大影响...

  • 标签: 审美教育 精神文明建设 人的全面发展 大学生 协调发展 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