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1 个结果
  • 简介:《管子》蕴藏着宝贵的社会管理思想,主要体现了管仲和管子学派的思想。在实践中,主张通过重视社会大众的民生,建立适宜的社会管理体制,重视道德教育和依法治国等手段,加强社会管理。这推动了社会秩序的稳固,为齐国强大奠定了基础。

  • 标签: 管子 社会管理思想 考略
  • 简介:公文办理单,在历史上又称贴黄、贴白、附条等,属于对外来公文处理记录的一种载体。公文办理部门在文件首页贴附公文办理单,然后送请领导批示或送达办文部门,或附文件摘要供领导批阅公文时参考。

  • 标签: 公文办理单 规范 归档价值
  • 简介:纵观两汉四百余年历史,汤沐邑的封赐现象屡见不鲜。受赐汤沐邑的封君中,既有固定的封赐群体,也有临时的赏赐对象,此外,两汉时期的开国君主也拥有各自的汤沐邑。这一时期,汤沐邑的多寡因其主人身份地位而不同,并且伴随政治形势的变化增益或削减。汤沐邑的承袭有别于其他食邑,长公主、县公主的汤沐邑具有明确的承继权利,其他封君的汤沐邑则无袭封权。两汉时期,汤沐邑是社会上层经济特权以及政治形势变化的具体体现。

  • 标签: 两汉 汤沐邑 封君类别 封邑多寡 承继权利
  • 简介:白河县位于陕西省南部、安康市东部,东与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毗邻,南与湖北省十堰市竹山县接壤,西与陕西省安康市旬阳县相连,北隔汉江与湖北省十堰市郧西县相望,总面积1453.6平方公里。县城位于县境东北角,处汉江流经大巴山东段出陕西境的南岸。一级支流白石河在此与汉江交汇,扼进出陕鄂的东南门户。县城北濒汉水,东临白石河。

  • 标签: 白河县 建置沿革 变迁 陕西省 十堰市 湖北省
  • 简介:1911年辛亥革命后,四川省(包括成都和重庆在内的广大地区)进入了一个政权频繁更迭的时期。1911—1914年先后在重庆建立了中华民国蜀军政府,在成都建立了大汉四川独立军政府,而后两军政府合并成四川军政府。1915年以后,又有陈宦、蔡锷、罗佩金、戴戡、刘存厚及熊克武、杨庶堪等人先后在四川政治历史舞台上亮相,轮番控制四川军政。对1911—1914年的三次政权机关更迭的有关问题,笔者已作了初步论证。①本文主要研究的是1915年以后的四川军政机构沿革问题。

  • 标签: 1915—1920年 四川 军政机构 陈宦 军政府 蔡锷
  • 简介:在公文处理过程中,讲“民话”有助于发挥公文服务于人民并为其造福的作用。它是“以人为本。理念在公文中的集中体现,也是整治公文文风的一个突破口。讲“民话”应当务实抑浮、贵直忌曲、尚易戒涩、求鲜弃腐。

  • 标签: 公文 民话 含义 缘由 原则
  • 简介:很多人认为揭帖是“明制,内阁直达皇帝的一种机密文件。其后使用渐广,凡公开的私人启事也称揭帖,其不具名而有揭发性质者称为匿名揭帖。”但实际上,“揭帖”作为一般文书名称使用的渊源很早,并不是明代以后由机密文件转化而来的。

  • 标签: 明清 揭帖 考证
  • 简介:1982年,中华书局出版《史记汉书诸表订补十种》,其中,梁玉绳的《人表》内容最多,比重最大。《人表》是对班固《汉书·古今人表》的考订之作,学术价值很高,历来为研究者所重视。中华书局版的点校是名家手笔,十分精良。不过,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该书的标点仍有一些疏漏之处。

  • 标签: 中华书局 人表考 标点 考异
  • 简介:<正>印章,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印是这样解释的:“信,执政所持信也”。段注:“凡有官守者所持之卩信曰印”。《六书精蕴》曰:“卩,古节字,限制也”。《周礼·掌地官节》有:“货贿用玺节”一语,汉代郑康成注释说:“玺节者,即今之印章也”。刘熙在《释名》中释“玺”字说:“玺者徒也,封物使可转徒而不可发也”。它的用法,就是将物件用麻绳捆扎起来,在绳的结上,用泥封固,然后再用印章捺在泥上。这似乎和现在用火漆固封手续一样,这种有印章捺过的泥名叫“封泥”。秦始皇统一天下,命用楚玉刻成玉玺,印文是丞相李

  • 标签: 印章艺术 档案 说文解字 印文 秦始皇 汉代
  • 简介:开明士绅,是抗日根据地“三三制”民主政权中属于中间势力的一部分。过去,我们大多从政治方面讲其作用,很少再加以深化,这使我们对开明士绅的理解只局限于一个方面。实际上,开明士绅在根据地的经济、军事、文化教育及社会救济等活动中也发挥了积极作用,对根据地建设和民族抗战胜利作出了贡献。他们的这些功绩,不能抹煞。本文拟就华北抗日根据地开明士绅的贡献作一论述。

  • 标签: 华北抗日根据地 开明士绅 “三三制” 抗日战争 税收制度 减租减息政策
  • 简介:在古城西安诸城门中,小南门无疑是大名鼎鼎而又颇富平民色彩的一个.如同西安的城墙具有厚重的历史底蕴一样,小南门也以其传奇的变迁,见证着历史的沧桑,可惜至今人们尽管感其亲切,时常腾之于口,却很少有人能说清它的来龙去脉.本文谨据西安市档案馆馆藏档案资料,对小南门的变迁作一简单的述:

  • 标签: 城门 城墙 古城 考述 变迁 平民
  • 简介:蒙古族摔跤又名“搏克”,分传统搏克和厄鲁特搏克两种。厄鲁特搏克是蒙古族传统搏克与新疆维吾尔族传统摔跤“切里西”结合的产物,经过长期发展演变,成熟为今天的“沙力搏尔式摔跤”,是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之一,受到国内外关注。

  • 标签: 蒙古族 厄鲁特搏克 起源 变迁
  • 简介:南部县制盐历史久远。清代和民国为鼎盛时期。笔者根据《清代南部县衙档案》《南部县民国档案》《四川盐政史》及馆藏其它档案史料对南部盐业的兴衰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进行梳理。

  • 标签: 南部县 盐业 史略 档案史料 民国档案 鼎盛时期
  • 简介:历史由无数的细节构成。作为特定历史空间的厕所里发生的一些历史细节,可以透露出历史人物的理想与人格,进而影响着历史的进程;厕所中发生的一些重要细节,还直接影响着历史的进程;厕所中发生的细节,也展示着历史的血腥。对特定人物在特定的厕所里发生的历史细节进行研究,有其必然的意义。

  • 标签: 特定空间 历史细节 厕所
  • 简介:一、《杨克献请改技术职上铨叙局长禀》原文禀具禀人赣省官立监狱专门学校毕业生杨克献(籍隶江西上饶)为请改应考技术职事。

  • 标签: 技术 民国档案 局长 考析 毕业生
  • 简介:周亮工由明入清,一生游宦,所历之处,构堂建轩,曾用室名甚多。现以其著述及相关资料为据,择其室名之要者加以索,力图勾勒其取名之时地、意义,详略有差,以备查考。

  • 标签: 周亮工 室名 考索
  • 简介:宋人笺注《新唐书》的著述一共有十部,现有七部已经亡佚,后世对它们罕有提及。通过考证,可基本厘清七部佚著的作者、成书情况、内容等问题。此七部佚著的价值,首先在于能修正前人的固有看法;其次则是能补相关书籍记载的缺漏。

  • 标签: 新唐书 宋代 笺注 宋史
  • 简介:近年来,本人有幸参与了《藏族文化在北京》课题,通过对这些藏族文化遗址的实地考查和相关文献的考证,对13世纪中期西藏地方归附蒙元政权,随着元大都的建立,元朝统治者推行尊崇藏传佛教政策,以藏传佛教为载体的藏族文化开始在北京传播有了粗浅的认识和了解。本文根据有关文献和实地考查对元代喇嘛庙的建立述如下,就教于专家学者。

  • 标签: 元大都 考述 喇嘛 藏族文化 相关文献 藏传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