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2 个结果
  • 简介:复译文学作品能使译者为了突破前人而发挥主观能动性,更好更深刻地解读原文,更娴熟而合理地在不同翻译流派指导下,运用各种翻译技巧,使文学作品不是一次性翻译之后就被束之高阁,相反,不断地复译能使原文不断得到崭新的解读,而文学作品只有在不断被解读过程中方能显示其生命力。所以,无论从其作为前译本优劣的检验参照物来看,还是从其对原文解读使原文活跃起来来看,复译文学作品都是必要的。

  • 标签: 复译 文学作品 主观能动性 解读
  • 简介:创作冲动是一种强度大,持续时间短,指向明确的爆发式的情绪行为,它的产生是将触媒感知与记忆表象、实践生活及感受体验初步融合的过程。触媒是创作冲动发生的必要和重要条件,文章从文学创作冲动中的触媒要素出发,探讨各种触媒在作家创作中的类型和作用,把握动机发生中的触媒与心理机制的联系,理解作家的创作动机和作品内涵。

  • 标签: 创作冲动 触媒 意识 无意识
  • 简介:文化缺省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现象。在阐释文化缺省概念的基础上将其分为三类,即:绝对文化缺省、相对文化缺省和对应文化缺省。以《红楼梦》杨译本为例探析三类文化缺省的翻译补偿策略:绝对文化缺省的补偿策略主要有直译、意译、文内解释等,相对文化缺省的补偿方法主要有直译、意译、替代等,对应文化缺省主要使用直译和音译来补偿。

  • 标签: 文化缺省 文学翻译 翻译补偿策略
  • 简介:生态危机是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生存问题之一,人与自然的分离、人类中心主义的泛滥以及广泛存在的不公平是危机产生的根源。高校文学课堂可以通过教育手段改造传统观念中的价值偏见,从而在生态问题上发挥积极作用。通过对生态文学作品的讲解与讨论,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生态情感、反思人性的自私、关注社会与环境的正义问题。高校文学课堂通过消解传统的价值偏见,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整体世界观,从而实现其生态价值。

  • 标签: 生态危机 文学 生态价值
  • 简介:进入新世纪以来,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文化的崛起,对整个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文化的角度来看,这股时代潮流同样波及到文学领域,并以不可抗拒的力量引发着中国文学的转型。在新媒体时代,新文化语境和文学在产生碰撞交融的同时,也是在不断重塑新时代的文学新观念,从而导致了一系列新的文学生态景观出现。基于文学与新媒体的密切关系,在详细解释"新媒体"概念以及它与文学的密切关系的基础之上,重点探讨新媒体对文学的建构和消解景观,同时基于新媒体文化语境带给文学的一系列影响,展开深入的反思,重新审视新媒体时代文学的地位及发展策略。

  • 标签: 新媒体文化 文学景观 建构 消解 反思
  • 简介:仓央嘉措是西藏著名的民族诗人.仓央嘉措诗歌历经三百余载而历久弥新,影响深远,这不仅与作者活佛的政治地位和宗教背景息息相关,更与其诗歌独特的文学性密不可分.文学性是文学作品区别于非文学作品的特性,而实现文学性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陌生化.李正栓、王密卿在其英译本《汉英对照仓央嘉措诗集》中巧妙地使用了陌生化的翻译策略,体现在语音、词汇、句法和修辞四方面,以此再现了原文本的独特的文学性,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 标签: 仓央嘉措诗歌英译 文学性 陌生化
  • 简介:潘岳五古哀悼诗的最大特色就是运用循环、反复的语言手段表现了他的矛盾多重性格和矛盾复杂心态,奠定了他在哀悼诗史尤其是悼亡诗史上的先驱地位:一是使“悼亡”成了悼妻的专称;二是开创了哀悼组诗的先河;三是形成了潘杨之好、潘鱼、潘岳悼亡等常用典故;四是《思子诗》开创了子女哀悼诗的先例。

  • 标签: 潘岳 哀悼诗 内涵 艺术 影响
  • 简介:当前,高校出现了学生精神空虚、易走极端、缺乏责任意识、追求日趋功利化、独立自主意识淡薄等人文精神缺失现象。经典文学重德向善、积极向上的精神对大学文化建设尤其是其中的人文精神建设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因而,从经典文学这一中华传统文化载体入手,开设经典文学人文素质课程,建立健全相应的教育机制,营造充满人文气息的文化氛围,成为提高师生人文素养、促进大学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

  • 标签: 经典文学 大学精神文化 人文精神 文化氛围 大学
  • 简介:于昊燕论文《白族民间文学中龙女形象地域性解析》指出.白族民间文学对龙女形象的塑造体现了不同区域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以及居民的心理特征。洱源、鹤庆、大理三个白族地区的龙女形象带有鲜明的地理、气候等自然因素形成的地域特征与人文传统色彩,虽然三地彼此相邻。最远相距二百多公里.但是高原波状起伏的阶梯型地理条件与跨度大、

  • 标签: 地域性 形象 龙女 白族 文学 民间
  • 简介: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和赏析英美文学作品,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本土英语的魅力,增大学生的词汇量,更能够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力,直接地让学生深入了解西方文化,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 标签: 英美文学 人文素养 英语教学
  • 简介:"高级英语"定性为英语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在2000年3月,教育部规定"高级英语"作为高校英语专业课程的旨要即培养学生对名篇的分析和欣赏能力等等。文学审美将开阔认知"高级英语"的文学视野,激发学生学习英语文学的兴趣,同时,还能传递文本的教诲功能,从而提高学生的伦理价值判断。《马拉喀什》是选入"高级英语"第2册第2课的文章,它是20世纪英国重要小说家乔治·奥威尔的佳作。本文通过语言输入假设的方式引导学生分析作者良知,通过合作式和任务型教学阐述文本直观写真的艺术审美,发掘文本的伦理教诲功能。在"高级英语"教学中,引入文学审美将更能按照教学大纲完成教学任务、提升学生正确的伦理价值判断能力。

  • 标签: 文学审美 “高级英语” 《马拉喀什》 奥威尔
  • 简介:西方文学批评理论体系在21世纪之后逐渐式微。赛义德"理论旅行"中有关理论旅行的阶段、途径和特征的分析对探究当下西方文学批评理论所面临的困境及未来走势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也为其他领域的研究提供了范式。

  • 标签: 赛义德 理论旅行 文学批评理论
  • 简介: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英美、法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学者的文章被介绍到中国文艺理论界,至今已有三十年历程,在此期间,中国学界一方面加强、加快对西方女权主义以及女性主义相关理论的翻译引进、学习借鉴,积累了众多的研究成果,同时也形成了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学者群。成就与问题并存,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目前也面临着在研究方法和研究路径上如何突破前期已有成果的挑战。总结和反思将有助于澄清思路、确定发展方向。

  • 标签: 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女权主义 理论自觉
  • 简介:互联网的普及使得越来越多的人享受到网络带来的便利,各个行业和领域的网络化不断加深,现阶段,互联网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工作、学习中的每一个环节,成为人们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学生通过利用互联网,能在短时间内获得与汉语言文学相关的各种学习资源,高职教师通过使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能极大地提高高职学生的汉语言文学学习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增强课堂活跃性。就网络环境和汉语言文学的关系而言,网络环境在为汉语言文学创造更多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对汉语言文学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 标签: 网络环境 高职学生 汉语言文学 学习积极性
  • 简介:为了更加深刻地了解中国文学形式的发展,就一定要阐述语言变革的具体内容。白话文运动的发展,影响了现代文学的形式,例如对传统诗体裁的影响,也影响了新的诗歌发展方向,同时也影响了小说的发展。

  • 标签: 白话文运动 中国现代文学形式 深度影响
  • 简介:潘年英的散文集《我的雪天》没有宏大叙事,而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对传统文化、民族文化进行了深刻反思。纵观作者的创作脉络,他的作品抒写了对传统文化的眷恋,对民族文化消失的忧伤以及由此带来的失落感和拯救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重构精神家园的情怀,具有很高的文学审美价值。

  • 标签: 潘年英 《我的雪天》 散文 乡愁
  • 简介:文学作品的风格是其内在思想的重要体现。《干校六记》语言平实朴素,又不失机智、幽默。“幽默”是文学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同时也是翻译的难点。本文以《干校六记》葛浩文的英译本为例,针对译者如何再现原作的幽默风格进行了探讨和分析,为译作的超语言风格翻译提供了借鉴。

  • 标签: 文学作品 幽默风格 翻译 超语言风格 《干校六记》
  • 简介:《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重要专业必修课。在当今物欲横流、实利主义风行的社会,作为传统学科,《古代文学》遭遇极大挑战与困境。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适应当前形势与职业需求,是《古代文学》等人文类课程需要重视的问题。这就需要在教学中增加实践教学内容。在此背景下,提出了《古代文学》课程在课堂教学及考核方式方面进行改革的一些设想。

  • 标签: 应用型人才培养 《古代文学》课程改革 思考与探索
  • 简介:各国间的紧密性加剧了中国文学“走出去”的迫切性。根据前50年的发展过程,翻译策略这一具体问题仍然是中国文学对外传播中的一大议题。以葛浩文译品为个案研究对象,描述在操控论视域下翻译策略使用。通过各种改写手段,提高文本在目标语言文化中的流通,保证译本的对外传播,真正使中国文学“走出去”。

  • 标签: 操控论 中国文学走出去 翻译策略 改写
  • 简介:纽马克将文本根据功能分类,并提出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文学作品以表达功能为主,修辞手法的使用则具有审美功能,因而比喻的翻译主要采用语义翻译,但也不能忽视交际翻译起到的重要作用。结合纽马克的翻译理论和傅译《贝姨》中比喻的处理方式,可总结文学作品中比喻翻译的基本方法,为实践提供指导和借鉴。

  • 标签: 语义翻译 交际翻译 比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