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6
313 个结果
  • 简介:<正>近年,优秀的小说家们几乎不约而同地将创作兴趣和视点投向民族历史、文化心理、人类生存状态以及现代文化的建构等领域,开辟了一个到处弥散着神秘气息的小说世界。这种探寻超越了时间两维与空间六合,熟悉的过去变得陌生,陌生的未知却变得似曾相识。小说不再明朗单纯,繁复的意象、深厚的内蕴充满问号。“时代的怀疑精神使小说家不得不尽他的最高的责任:不断发现新的领域,并防止他犯下‘最严重的错误:重复前人已发现的东

  • 标签: 审美特征 小说创作 文化心理 怀疑精神 小说家 现代文化
  • 简介:<正>并不是每一种不幸都是灾难,逆境往往是一种爱的祝福,一种成功的预音。——题记立项:北京2008年"残奥会支持"计划项目:编著《世界之约——各国首脑助残宣言》主编:李超洪出版:中国残联华夏出版社"6.5亿残疾人的千年梦想!30亿残疾人亲属的翘首祈望!六十余亿人的共同心愿!世界各国首脑的庄严

  • 标签: 华夏出版社 阿巴斯 穆沙拉夫 亿人 一封信 海伦·凯勒
  • 简介:摘要当下,舞蹈作为肢体语言传达思想的视觉艺术,其运行机制、表现形式等方面均已发生转变,受此影响,现代舞蹈审美已发生巨大转向。通过分析时代思想的转变,视觉技术的发展,全球化的冲击等方面对舞蹈审美转向的影响,理清其转向内因,探究在此转向下舞蹈的发展途径。

  • 标签:
  • 简介:关于"中国文学的世界因素"引起的讨论表明,许多重要的学术概念有必要作出新的阐释.影响的涵义必须引入精神分析学的理论(无意识理论)才能得到有效的解释,也只有阐明了影响的涵义才能确定影响研究的意义和适用范围.对中外文学关系的描述应遵循简便有效的原则,根据不同的学术目标综合运用各种手段.

  • 标签: 拯救 世界性因素 中外文学关系 中国文学 精神分析学 影响研究
  • 简介:艺术是应审美传达的需要而产生的。人们将其在实际生活中的感受升华为审美体验,又要通过一定的物质符号媒介将自己的体验传送出去,以引发他人的生命共振,于是就有了艺术活动。艺术的审美传达职能贯串在它的整个活动过程之中,创作上的"聆听"与"言说"、作品构成上的"意蕴"与"形式"以及欣赏活动中的"表达"与"接受"诸种关系,均围绕审美传达的任务而展开,并以实现这一任务为目标。艺术自身所具有的精神超越与社会功利的二重性能,亦皆统一于审美传达。但审美传达所要传送的意义并非一次完成,乃要在由创作经作品向欣赏(包括一次次欣赏)的推移中逐渐生成,且欣赏又会引发新的创作与作品,故艺术活动必将成为永恒的自我循环,随同人的审美需求与社会交往需求的发展而不断得到发展,从而在人的生命活动进程中发挥愈益重大的作用。

  • 标签: 艺术活动 审美传达 意义生成 超越与功利的二重性
  • 简介:时间:2011年9月20日地点: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阎连科写作室人物:阎连科(著名作家,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一、童年记忆与写作源点黄江苏:你小说里面经常会出现的抗争饥饿、死亡的主题,跟童年的饥饿的记忆,还有早期在部队里面突然遭遇战争威胁的时候那种恐惧心理,应该是有一些关系的吧?

  • 标签: 阎连科 中国人民大学 善恶 童年记忆 著名作家 恐惧心理
  • 简介:在中国文学史上,关于“文艺大众化”问题的讨论曾有过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发端于1902年梁启超倡导的“新民说”和“小说界革命”,到1927年底“革命文学”大众化论争为止。第二个阶段从1927年开始到1937年,针对革命文学的创作方法、对象和途径等问题展开了争论。第三个阶段从1938年开始,文学大众化转向救亡文学,开始关注文学的民族和民族形式等问题。

  • 标签: 文艺大众化 历史性超越 延安文艺 革命性 “革命文学” 中国文学史
  • 简介:审美制度是在审美人类学核心概念之一,是在近几年的学术实践中提出来的一个新概念。审美制度是审美人类学对人类学和后现代美学思潮的学术成果总结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与现代美学不同,审美人类学认识到美和艺术问题的复杂,把审美活动重新置于广阔的社会文化语境,研究审美活动与政治、经济、伦理、意识形态的复杂关系。由此,审美制度研究直接解构了现代美学的审美自律观念,走出审美的象牙塔,显示出特有的美学价值。

  • 标签: 审美制度 象牙塔 审美人类学 社会文化语境 现代美学 审美活动
  • 简介:去年夏天,你跟法国地理学会代表团访问乌孜别克。你不是学会会员,只因着朋友关系,"乘"了一趟"顺风车"。到塔什干次日,准备乘飞机到乌尔根奇参观。登机时候你心里灼白地动了一下,因为要登上的是一架苏制螺旋桨伊留申。请注意,苏制,伊留申。上头通知说,计划中起飞的法国空中巴士A320出了点小毛病,正在修理,

  • 标签: 失忆符号 超越失忆
  • 简介:中西比较诗学本身已经成为一个可供研究的文化现象.在中国批评家的研究中始终存在一个不在场的强势他者,这使得他们的研究实际上成为一种他者不在场的理论表演.在某种意义上,中国批评家往往处于一种荒诞的处境.因此,有必要超越中西二元相对的格局,寻找中西比较诗学的新的研究方法.

  • 标签: 诗学 越中 超越 相对 对等 格局
  • 简介:方方:超越人生原态的写作李晓丽80年代后期,“新写实”小说成为一支劲旅在中国文坛上异军突起。从那以后,它一直是评论界所关注的一个焦点。许多评论答对“新写实”小说的价值立场颇有微词,认为它基本上是一种沉溺于世俗生活的带有媚俗倾向的写作,认为它缺少深刻的...

  • 标签: 超越人生 方方 “新写实”小说 理性思考 知识分子 作家
  • 简介:在《礼仪中的美术——巫鸿中国美术史文编》中,巫鸿教授对中国礼仪美术的表现方式、历史进程及其背后的政治、宗教思想内涵进行了深入探讨,通过图像艺术来探寻民族的集体记忆,对传统文化和传统文学、尤其是宗教文化和神话以及宗教文学的研究带来新的突破。

  • 标签: 礼仪美术 集体记忆 宗教文化
  • 简介:空间是生存的物质前提,也是主体进入生活世界展开审美活动的逻辑前提。审美活动和空间存在必然的心理关联,此种心理关联构成审美空间,含蕴着物理空间和心理空间两个方面,两者结构性地生成审美空间这样一个审美事实和诗性现象。一方面,主体置身于审美空间,感受和体验它的有限和无限、实在和虚幻;另一方面,主体想象和创造一种神秘和虚拟的空间形式,直觉它们的逼真和诡异、绚丽和恐怖的氛围。现代电子技术营造的赛博空间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主体对于逼真而虚幻的审美空间的渴求。然而,现代生命对审美空间的感受和理解失落了古典主义的诗性精神,主体只有在现代历史语境重构审美空间才使生活世界和艺术境界的审美活动诞生美感和诗意成为可能。

  • 标签: 空间 审美空间 诗性 生活世界
  • 简介:数码版画是基于互联网的数字化时代而产生的新兴版种,是一种新型的具有自身独立审美特征的图像生成方式。辨析数码版画基于技术的概念、特点及审美局限性,并认知数码版画独特的视觉表现形态和审美独立,理解数码版画的审美范式、表现形态、以及审美弊端,将有助于我们客观分析和正确理解数码版画独有的艺术形态,并因此而能创作出具有版画艺术语言特征的数码版画作品。

  • 标签: 数码版画 审美特征 独立性 技术 指向 当代
  • 简介:<正>一、审美价值说提出的积极意义近年来,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条件下,要求“观念更新”、重新审视传统的精神心理气候,成为一种风靡一时的价值取向.许多问题引起了广泛的探讨和争论.文学的价值和功能问题,便是争论最多的焦点之一.

  • 标签: 纯审美论 审美价值 社会价值 美学思想 王国维 美学史
  • 简介:一、本真而纯粹之美本真的美?如果有这种美的话,它反对审美理论彀中的审美。美是反对审美的。这个命题并非说有一个本质的美存在,而是说,本真的美是纯粹的、不加遮蔽的。

  • 标签: 审美理论 无知 本真
  • 简介:从多元文化对话、批判西方文化霸权、审美机制的现代转向三个方面论述马克思的世界文化观对审美现代的当代启示。从中亦可引发对文化与审美的关系、对全球化境遇中精神文化发展的错综复杂趋势的思索。

  • 标签: 马克思 世界文化观 审美现代性 精神文化
  • 简介:本文旨在以保罗·利科《意识形态与乌托邦讲座》一书为研讨平台,分析利科如何细读马克思经典文本,提出"意识形态与乌托邦"的辩证法思想,并以此构成其叙述诗学的反思维度。叙述在赋予事件逻辑结构的同时,成为一种将对象合理、合法化的过程,从而"歪曲"了现实的本来面貌。但利科指出当表象成为绝对的"歪曲"之前,本身就是现实生活中人的物质活动和语言活动的一部分,一种"现实生活的语言"先于"歪曲"存在。乌托邦并非天然地属于意识形态,文学乌托邦具备一种"自反结构",我们以之重新审视在现存秩序中扮演的角色,乃至秩序本身,成为显现未来事件的希望。本文试图呈现利科如何在充分的"漫长迂回"(lelongdétour)中完成了对意识形态、乌托邦及其叙述中介的深度诠释,肯定了只要人是能想象、能书写、能叙述、能行动的主体,意识形态与乌托邦就存在更新和实践的可能,这构成了对流行的意识形态、乌托邦终结论的有力回应。

  • 标签: 保罗·利科 叙述 意识形态 乌托邦 想象
  • 简介:<正>审美知觉或称审美情感、审美判断等,是人所具有的一种注意和观察事物的能力,是审美意识区别于其它社会章识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方式。在西方美学史上,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康德、黑格尔以及许多现代美学家都十分重视这个问题。庄子的审美知觉涉及到美的本质及审美的�

  • 标签: 审美知觉 庄子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