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沃尔特·佩特的唯美主义思想中蕴含着深刻的道德精神,亨利·詹姆斯的艺术道德观相契合。在詹姆斯的小说《奉使记》中,主人公斯特莱特接受了佩特的唯美主义精神,从而摆脱了原有的狭隘道德观,对道德获得了更深刻的理解。

  • 标签: 亨利·詹姆斯 《奉使记》 唯美主义 道德
  • 简介:兼爱是墨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墨子在兼爱思想的主导下,从下层民众的利益出发,重视民生实际。君王沉湎于音乐易造成破坏生产、危害国政的后果,阻碍兼爱思想的推行,因此墨子主张非乐论。

  • 标签: 墨子 兼爱 非乐
  • 简介:初读《美国语文》,首先是新奇,其次是惊讶。教了几十年“中国语文”,对过于工具化的、支离破碎的中国语文印象深刻,而打开整本的《美国语文》,一看目录就觉得美国历史扑面而来。虽然从“五月花号”开始,美国只有三百年的历史,但当下美国,其辉煌的文明成果和巨大的创造力以及雄厚的国力产生的影响力,不能不让人对这个历史短暂的移民国家感到惊叹。

  • 标签: 美国历史 中国语文 宗教 道德 神话 移民国家
  • 简介:本书收文13篇,涵盖了刘师培的生平思想学术研究的诸多方面,如刘师培的思想历程、1903年前后的著述活动、在《左传》学上的建树、刘师培文学文献的研究以及小学研究等,并撰有年谱一份,反映了刘师培的最新研究成果。

  • 标签: 学术研究 刘师培 彷徨 生平思想 思想历程 《左传》
  • 简介:美国社会注重公民道德的培养,其历史文化渊源在共和国早期的文学中就得到反映。美国文学奠基人之一凯瑟琳·塞齐威克的诸多作品以家庭、女性公民道德建构为核心,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其处女作《新英格兰故事》被认为是美国第一部家庭小说。小说表达了新共和国知识女性对家庭、国家、民族身份及公民道德培养等问题的热切关注,对新公民的品格和新人的道德行为及其所受的家庭、宗教、学校教育和周围环境的各种影响做了细致的描述和分析。

  • 标签: 家庭 典范女性 公民道德
  • 简介:评论界倾向于认为康拉德的《间谍》是一部政治小说。本文认为,《间谍》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政治小说,而是一部以反讽的形式探讨政治背后的道德问题的小说。《间谍》采用了言语反讽和戏剧反讽两大反讽模式,在叙述者轻松滑稽的反讽语气及其设置的戏剧反讽场面中,突出了小说人物命运的悲剧性。《间谍》中的言语反讽及由此而生的喜剧效果主要是通过作者型叙述者在叙述过程中不断地暗中评介人物的行为来实现的。《间谍》中的作者型叙述者采用的言语反讽往往因反讽的对象不同流露出不同的反讽语气。康拉德在《间谍》中丰富了戏剧反讽的表达手法,他将戏剧反讽的喜剧和悲剧效果融合起来,以轻松、滑稽的笔调展示了生活沉重、阴暗的一面。此外,小说独特的叙事时空的错位和延宕所造成的张力强化了戏剧反讽的效果。《间谍》还从家庭伦理和政治伦理的角度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英国社会道德堕落现象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 标签: 康拉德 《间谍》 反讽道德批判
  • 简介:<正>叔本华、尼采的唯意志论美学西方传统的思辨美学截然不同。他们不是回避具体人生的联系,去追求所谓的无限永恒、去探索审美现象背后的本质奥秘,而是把美学放在人学的大背景下,将人在“生命意志”、“强力意志”的驱动下而展示出的本真的存在状况和对自我价值的追求作为美学思考和艺术表现的唯一对象。这种美学研究的全新切入,意在阐释和规范他们认为应当如此的人生态度和人生方式,率先反映了现代西方人试图摆脱异化、追求精神自由的努力。我们认为,审美取向在很大程度上同时也是人生价值取向,因而,艺术、审美、人生在他们的美学中是紧密相连的。这既是叔本华、尼采传统美学的明显区别,也是他们两人最大的共同之处。但是,我们也看到,面对多灾多难的世界和矛盾复杂的人生,叔本华和尼采又常常发出不同的声音。一、哲学背景叔本华和尼采的美学思想是他们的意志主义本体论、反理性主义认识论和悲观的人生观或悲剧世界观相结合的产物,因此,要把握他们的美学思想,首先应对其哲学背景有个基本的了解。叔本华的哲学有三个来源,即康德、柏拉图和印度佛教哲学。他把康德的“现象世界”和“自在之物”改造成。表象”和。意志”,认为“一切客体都是现象.唯有意志是自在之物”。意志的直接客体化是理念,?

  • 标签: 叔本华 尼采美学 生命意志 强力意志 客体化 悲观主义
  • 简介:理论的经典化问题始终无法逃脱本质主义建构主义的争论,而在不同经典理论合法化的个案中寻求其诞生的规则,看似是搁置争议的有效办法之一。诺斯罗普·弗莱的代表作《批评的剖析》作为西方文论的经典著作,自1950年代开始受到不同国家学者的热议和追捧,相关研究重心随着西方理论思想的变迁,几经沉浮。弗莱思想的经典化路径主要从走入经典和"去经典化"两方面语境中得以重现,同时能够展现其思想在西方的兴衰以及这种转变的内在逻辑和时代内涵。此外,在理论爆炸过后的当今西方文论界,弗莱思想中的人文主义倾向是其保持读者群延续和经典地位的重要原因,同时也很好地阐释了经典理论在不同历史维度下绽放经典性的辩证法则。

  • 标签: 经典化 去经典化 经典性 诺斯罗普·弗莱 人文主义
  • 简介:在文学类型的研究中,格套(convention)所起的作用是一个最值得考虑的问题。尽管种种惯用模式常常被忽视,甚至被认为是无甚研究价值,然而我们将一种类型认作为类型,最终还是由我们称之为格

  • 标签: 张衡 屈原 司马相如 霍克斯 文学类型 离骚
  • 简介:英国文化批评家马修·阿诺德在提到霍桑的旅英札记《我们的老家》时说,霍桑缺少知识分子应有的“公允态度”,他在英格兰“英国的非利士人为伍”。根据阿诺德的文化概念以及他对英国非利士人的界定,霍桑的问题在于他缺少希腊精神的那种“意识的自发性”,也就是那种欲彻底弄懂事物真相的“智性冲动”。本文从霍桑生活的具体历史背景出发,以阿诺德对霍桑的评价为引子,通过分析《红字》的道德主题,探讨在思想道德的冲突中,霍桑为何总是让思想隐退,以道德作为救赎之路。

  • 标签: 霍桑 《红字》 阿诺德 自由思想 道德救赎
  • 简介:大体始自清代“乾嘉学派”,中国传统经学开启了“小学”和“史学”的转向,其虽已初具知识现代化的规模,但也从根本上动摇了经学作为中国思想发展之重要载体的根基。对此,本文主要以符号学的“内涵系统”及“元语言”为形式构架,以西方现代诠释学的相关理论为充实性内容,一方面以之消解“小学”和“史学”对经学文本的“语料化”和“史料化”,另一方面以期重新阐释传统经学中的相关问题,并进一步为经学思想和经学信仰的“恢复”开启新的可能性。

  • 标签: 经学 小学 史学 符号学 诠释学 信仰
  • 简介:日本镰仓初期古文献《松浦宫物语》对长安郊外的构想,是以“海外-仙山”这样一种复合景观为主基调,将长安描述成一座海岸都市。这种构想的源头既可向上追溯至遣唐使时代日本的集体记忆,又可寻根于上代日本对中国神仙思想的摄取。物语作者对异域帝都的浪漫想象,折射了平安末至镰仓初期为战乱所笼罩的日本知识阶层将遥远的中国想象成政治乌托邦的思想史背景。

  • 标签: 神仙思想 《松浦宫物语》 长安 异国想象
  • 简介:韩国生态文学发端于1960年代末期。与其它体裁相比,韩国生态文学在诗歌创作领域取得的成就最为突出。崔胜镐、郑玄宗、金芝河是韩国当代文坛备受瞩目的三位诗人,他们的诗歌蕴含了丰富而深刻的生态哲思,其思想内涵审美特质可分别用"欲望"、"交感"、"生命"三个关键词来概括。通过逐一考察三位诗人的生态思想,比较其生态诗歌的共性差异性,可窥见韩国当代生态诗歌的整体风貌,为我国生态文学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 标签: 当代韩国诗歌 生态文学 崔胜镐 郑玄宗 金芝河
  • 简介:读书就像谈恋爱,各人有各人的经验。中国的书,从先秦的“十三经”开始,到二十四史;外国的书,从马列主义著作开始,到有关世界思想、哲学史的诸多经典名著。总结一下读书、思想的路径,便是八个字:读书绕远,思想抄近。

  • 标签: 读书 “十三经” 思想史
  • 简介:本文追溯小说非个性化叙述的缘起、发展和趋势,阐明了非个性化叙述策略的哲学思想基础。文章认为,所谓纯客观化的叙述是不存在的,操纵非个性化叙述行为的仍然是作者那看不见却又无处不在之手,作者的道德和价值判断无时不在作品中以各种方式泄露出来。非个性化叙述在极大地丰富了小说艺术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20世纪小说的发展,致使20世纪相当数量的小说呈现出高度形式化的写作倾向。笔者对小说极端形式主义的倾向进行了批评,认为小说的写作实验不能背离这一艺术样式的基本特征。小说的本质是讲述,其灵魂是情节,其价值在于对人生进行道德层面的和审美层面的双向把握。小说“非个性化”叙述行为背后流露的也必然是主体的道德选择及其读者的相互交流。

  • 标签: 非人格化叙述 客观化 作者 道德选择
  • 简介:《摩罗博士的岛》是科幻小说奠基人之一的H.G.威尔斯的一部重要作品,本文着力考证了此小说中伦理、法律对兽人和兽人社会的形成维系作用,探讨了一个自上而下在未经启蒙的兽人群体中制定的伦理体系必然崩溃的原因,以及兽人的退化和兽人社会的崩溃对人类社会的隐喻。作者使用一系列符号作为道德在兽人社会中的具象化,比如"痛苦屋"、"赞美诗"、"肉食禁忌"等等,它们同时也是人类社会自身道德和伦理禁忌起源的隐喻。兽人缺乏理解道德作用的智力,只是被迫遵守道德训诫,最终由于缺乏理性带来的对道德的自觉维护,小岛上的道德体系不可逆转地崩溃,作者借此隐喻了社会道德和人性的脆弱性,认为需要对人心中兽性的爆发永远警惕。

  • 标签: 《摩罗博士的岛》 伦理学批评 道德符号
  • 简介:尹振球同志的论文《<浮士德>的善恶冲突论)刊载在《国外文学》1992年第1期上。刘建军同志撰文对尹文所阐述的基本观点提出质疑。現将该文予以发表,以期引起讨论。我们认为任何一部经典作品都具有丰富的思想和美学内涵,不同时代、不同观点的人们重读这些作品都会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为此,我们特开辟“经典重读”这一栏目,为读者从新的视角,采用新的批评方法对外国经典文学作品进行重新解读提供一席之地,望广大读者积极参与。

  • 标签: 浮士德 善恶冲突 矛盾性 靡非斯特 美学内涵 作品
  • 简介:禅让传说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中的天道观念密切相关。本文借助近年来学界新思想史研究的思路,主要以《史记》为文本进行内外考察,力求梳理两者之间的关联,从而揭示禅让传说古代思想史的关系。

  • 标签: 禅让 传说 天道 《史记》 新思想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