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6 个结果
  • 简介:<正>不久前去世的爱尔兰著名作家萨缪尔·贝克特于1906年诞生于爱尔兰首都都伯林。他的作品风格独特、怪诞。贝克特在作品中一方面表达了他对人类的同情,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他的这一信念:存在(人生)是荒谬和无意义的。贝克特进行创作时既用英文也用法文。他的超现实主义的剧作《等待戈多》(1948)乃荒诞派戏剧的经典之作,他本人也因此被认为是西

  • 标签: 贝克特 爱尔兰 荒诞派戏剧 等待戈多 作品风格 超现实主义
  • 简介:<正>北京大学俄语系俄苏文学研究室最近结合研究工作开始编译《俄罗斯苏维埃文学研究资料丛书》,主要内容包括:俄苏文学史的专著、教科书或专题论文,俄苏文学史上有地位的作家作品研究资料,苏联当代有影响的作家作品研究资料,苏联国内重要的文学运动、文学论争资料,西方研究俄苏文学的有关资料等,计划分册出版,每册围绕一个专题,汇集比较系统的、有代表的材料。它将为我国外国文学和文学理论研究工作者、高校文科师生及广大

  • 标签: 俄苏文学 俄罗斯 苏维埃 作家作品 苏联文学 文学运动
  • 简介:(三)实事求是,有所为,有所不为文章之道,与待人接物相通:态度决定高度,格局影响结局。实事求是,莫作调人,行事应该有其风格:或有所为,或有所不为,进退取舍,都该有个原则。清张自超以宗法朱熹《春秋》学自命,大抵以不苟同、不苟异;有所为,有所不为作为标榜:经旨先儒讲解切当者,不再发明。其前人不合之说,后人已有辨者,不再辨。或虽不合,而于大义无关者,亦不置论。……又合诸儒之说,参互斟酌,去其非者,存其是者,未敢以臆断也。

  • 标签: 写作要领 取舍 论文 议题 有所不为 实事求是
  • 简介:"当代"常常与"现代"交替使用,容易引起理解上的困惑。近年,当代批评倾向于替代现代或后代现,甚至形成了当代诗学。安德生认为,当代概念既指审视作者生活时代语境中作者创作的各方面特征,又指让读者意识到作品与当前知性关注的相关。但是这个定义没有涵盖当代的丰富意义。本文探讨近年英美文学批评中提到的当代概念,发现当代至少包含我们时代、当代共存、生命存在和超越现代等方面的涵义。

  • 标签: 当代性 现代性 共存
  • 简介:意象主义是20世纪初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理论的一个重要流派,其艺术技巧源起于中国古代,尤其是唐朝的诗歌。认知语言学家认为事物之间的相关和相似是人类认知的重要内容,同时又是人类认知的重要方式。研究意象之间的相关和相似,有助于深刻理解意象主义作品的艺术特色,拓展意象主义作品的艺术欣赏视角。

  • 标签: 意象 相关性 相似性
  • 简介:大致情况可以这样概括一下:玛雅的狗快要死了,她打算离开已经相处了5年的男友。总体而言,让她最感到伤心的是那条狗。“上帝,这太可怕了。”罗德说。罗德是玛雅的男友。“我不知道我能不能承受这个打击。我们真的对此毫无办法了吗?”罗德这是在说那条快要死的狗,因为他此时还不知道玛雅已心生去意。但是,假使他知道了,也很可能说出一模一样的话来。于是,玛雅就会说,是的,已经毫无办法了。

  • 标签: 罗德 我不知道 蒙德 麦哲伦 达斯 瑟夫
  • 简介:与经典叙事学单一的结构主义范式形成鲜明的对照,后经典叙事学并不是一元的理论流派,而是繁杂的“批评画框”,是女性主义叙事学、认知叙事学、修辞叙事学、跨媒介叙事学、历史文化叙事学等诸多新叙事理论的“杂合”。在当前中外大量关于经典叙事学与后经典叙事学之间关系的研究中,对复数的后经典叙事学各个分支之间关系的探讨无疑是一个盲点。本文以后经典叙事学的两个重要分支——认知叙事学和修辞叙事学为例,在考辨“读者”、“语境”以及“不可靠叙述”等争议概念的基础上,着力探讨了不同派别的后经典叙事学之间的排他和互补

  • 标签: 后经典叙事学 复数性 排他性 互补性
  • 简介:《怀念狼》在创作思路与文本风格上同作者以往的作品大不相同.这部小说的新意,最鲜明地表现在对非现实的、"虚"意因素的充满幻想和夸张的、恣肆任情的表达上.但魔幻却是《怀念狼》最显眼的文本特征,是它的创新和探索性的主要表现.在对魔幻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它与魔幻现实主义创作风格的差异与相似之处,进而深入触及文化的差异性和作者创作个性的话题,并借此唤起某些思考和启发.

  • 标签: 《怀念狼》魔幻现实主义 超现实主义
  • 简介:现代的理念──哈贝马斯论现代的哲学话语刘锋本世纪中叶以来,在西方围绕后现代主义的论争已经发展为最引人注目的文化景观,后现代主义的修辞策略广泛地渗透到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从而导致深刻而普遍的文化认同危机。在这一迭变过程中,诸多传统的意义资...

  • 标签: 现代性批判 哈贝马斯 海德格尔 德里达 主体性原则 文学批评
  • 简介:意识流是诗人艾略特在诗歌创作中用以展现人物心灵深处,难以把握的非理性化活动的一个重要艺术手段。然而在对意识流的探讨和研究中,批评界却往往把非理性化的意识流加以理性化。本文拟以诗人艾略特的诗歌《荒原》和《杰·阿尔弗里德普鲁弗洛克情歌》等为例,揭示出意识流在文学作品中的模糊、矛盾、对话特征。

  • 标签: 识流 理性 非理性 矛盾性 模糊性 内心独白
  • 简介:《哈姆莱特》中有涉内容是不争的事实。对于涉内容是如何呈现的,各家不乏语言修辞方面的研究。事实上,莎士比亚的书写是多种多样的,他除了局部地运用隐语、双关语、谐音等语言修辞外,还在整体谋篇布局上巧妙地运用了互文、副线情节设置等更为隐蔽的技法。参透这些技法,可以展现莎士比亚高超的创作艺术,揭示他对自然意志的性爱所持的肯定态度,见出他对人性的宽容与悲悯和对伦理的思考。

  • 标签: 哈姆莱特 奥菲利娅 性书写 伦理
  • 简介:文学,与一门语言,一种文化,一个政治场域相联系,表达的往往是地方、区域、民族,但有时会触及普遍。文学是时代与地域的产物,文学的使命正是在于超越它自身的边界,带给人们批判的财富和生命之活力。文学是个体的、特殊的,甚至是带有偏见的,文学正是在它对局限性的超越中完美地实现其普遍

  • 标签: 文学 普遍性 文化 语境
  • 简介:话剧是一门综合很强的艺术,它关涉“演员-观众”的“表演-观赏”。因此,一部好的话剧作品要求剧作家任创作时要以舞台视野去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老舍的《茶馆》正是以故事与表演,即文学价值与戏剧价值的完美结合成为中国话剧史上经久不衰的杰作。本文试从《茶馆》的艺术出发来分析其剧本创作与舞台表演之间的密切关系,旨在探讨话剧与其他文学作品的区别。

  • 标签: 《茶馆》 舞台空间 人物展览式 小说化 共鸣
  • 简介:王昌龄七绝使用月亮意象的比例是唐朝诗人之最,所以解读好王昌龄七绝中的月亮意象十分重要,我们可以通过孙绍振先生文学文本解读学的解读理论来解读王昌龄七绝中月亮的唯一与特殊,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王昌龄诗歌的特质。

  • 标签: 王昌龄 七绝 月亮 文学文本解读 唯一性与特殊性
  • 简介:《比较文化研究中的数字人文与媒介间研究》是一部由比较文学和文化专家斯蒂文·托托西主编的论文集。该书所收录的论文,在比较文化的语境中,从理论与实践方面,探讨媒介间和数字人文的概念,分析了媒介间和数字人文在不同类别文本中的运用,如小说、电影、绘画、漫画、图画小说、电子游戏等等。该书拓宽了比较文学研究的领域,为当代新语境下的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提供了思路。

  • 标签: 数字人文 媒介间性 比较文化 媒介转向
  • 简介:本文讨论洛夫近晚期的作品,以转喻的接续作为论述的焦点。洛夫作品中,一方面,意象的诞生似乎有雅克慎选择轴与接续轴的影子,但另一方面,诗性的浓郁却超乎这种理论术语的界域。与众多诗人不同的是,洛夫似乎没有意识到这些理论,但却与这些理论似有似无地呼应,因此也完全摆脱了这些理论可能产生的框架。洛夫如此的诗作因此既有现当代精神,又能让意象悠游自在且富于生命感。本文将讨论他意象中,时间接续的诗性,空间接续的诗性,逻辑接续的诗性,对比接续的诗性,接续与选择互动时的诗性,接续与选择的融合。本文的结论是:洛夫近晚期作品中,接续意象浓郁的诗性,在于诗作中自然、动人、深邃的生命感。

  • 标签: 接续性 选择性 雅克慎 诗性 似有似无的技巧
  • 简介:穆旦1940年代的许多诗篇充满相互矛盾、冲突的情感、经验,这些"戏剧"诗思是成就了穆旦作为中国杰出现代主义诗人的"丰富",是诗人综合现实、自我、存在等多个层面的矛盾体验的结果,也是他对"尖锐"、"刺人"等审美效应的自觉追求使然。在他"反讽"的戏剧表现方式中,有反话正说,有悖论修辞,也有结构的异质并置情境图示。

  • 标签: 穆旦 “戏剧性” 反讽
  • 简介:本文从西方社会历史的视角,提出了全球的概念.作者认为,这个概念贯穿于自文艺复兴以来的整个欧洲历史."全球化时代"已经变成了一个常见的、对于人类当前状况的特征表述.我们也不可能忽视与全球有关的本土性问题.针对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关系,作者提出了一种积极的策略:"从全球角度来思考,从本土角度来行动".

  • 标签: 作者 视角 本土性 文艺复兴 全球性 西方社会
  • 简介:20世纪初叶,翻译文学风起云涌,一度受到高度重视.我们走进这一特定的历史场域,解读翻译文学中晚清翻译小说的繁荣、民初通俗小说的流行、文学翻译的实践和"五四"时期文学翻译的多元选择等现象,并梳理中国翻译文学的变迁与社会文化思潮转型之间的互动关系,就不难看出,中国翻译文学在当时所承担的是启蒙救亡和文化建构等的社会使命.

  • 标签: 中国翻译 变迁刍议 现代性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