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51 个结果
  • 简介:笔者为了能够更加清晰地探究物理学知识能量守恒原理最初中国传播情况,特意分析研究了《势力不灭论》,力图通过研究论著探明物理学系列基本知识中国到底怎样传播。本文采用文献分析和比较研究方法,《势力不灭论》进行研究,得出结果这本物理学著作中有很多关于物理学知识理论论述,其中著名理论有能量守恒原理、热力学第二定律等,它底本其实是由《通俗科学讲义》翻译而来。《势力不灭论》涉及很多科学问题,比如以前物理学界引起广泛争议永动机理论、天体演化问题、宇宙热寂说等。《势力不灭论》最早由中国人独立从西方翻译著作之,文字翻译准确,名词术语处理也恰到好处,能够著名理论原理进行科学准确传播,本非常具有价值翻译大作。

  • 标签: 《势力不灭论》 能量守恒 原理 传播
  • 简介:从某种程度上说,过去三十多年见证了文学理论盛极而衰发展历程。在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生态批评之后会出现什么重要理论?何种理论将在21世纪异军突起?面对这些问题,本文试图建构文化记忆批评理论。文化记忆理论因其跨学科和跨文化特性现已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文学研究。哈布瓦赫、诺拉、扬和阿莱德·阿斯曼、埃尔等人记忆理论文学批评关系非常密切,因为文学书写和文化记忆都是对过去经验重构。进入21世纪,各种重大历史事件如"犹太人大屠杀"、"南京大屠杀"、冷战、越战、"9·11"恐怖袭击等都要求我们回顾这些惨痛经验并重构文化记忆。对于书写这类历史题材文学文本,文化记忆批评可以发挥新颖而有效阐释效力。

  • 标签: 文化记忆批评 文学理论 21世纪
  • 简介:全民抗战时期,儿童也是抗战中被宣传动员重要对象。“中国儿童号”献机事件全面抗战后全国儿童共同参与集体性事件,具有儿童群体抗战中被宣传鼓动用行动抗日爱国代表性。不同类型报刊都对此事件进行了报道和宣传,《抗战儿童》还出刊《儿童号献机特辑》广大儿童进行宣传鼓动。以此事件通过对比解读不同类型媒体对此事件报道文本,可以分析战时媒体对儿童抗战动员活动宣传鼓动特点和意义。

  • 标签: 抗战 献机 宣传鼓动 儿童
  • 简介:《米尼》王安忆小说创作转型之作。在这部长篇小说中,王安忆以主人公米尼、阿康代表,叙述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处于转折时期上海群都市男女青年沉沦史。《米尼》无疑是个彻底悲剧,在这悲剧背后响彻着曲交织着欲望宿命的人性挽歌。

  • 标签: 《米尼》 欲望 宿命 人性
  • 简介:小说音乐结合现代小说个发展方向。自从19世纪后期以来,小说"音乐化"成为革新小说形式、提高小说艺术性个重要媒介。英国当代作家石黑作品融合了大量音乐元素,小说形式和艺术性方面具有令人耳目突破,扩展了小说主题、结构和象征方面的内涵,具体表现为文内主题"音乐化"呈现、作品结构"音乐化"特征、以及音乐现实拟像。石黑雄小说中"音乐化"书写另辟蹊径地展现了现代人所面临生存压力、价值失落和文化困境,现代小说"音乐化"进程赋予了独特文学和文化含义。

  • 标签: 现代小说 “音乐化” 石黑一雄 拟像
  • 简介:批评家看来,汤婷婷通过《第五安乐之书》支持美国20世纪下半叶反战和平运动。本文认为,这作品并不是部传递反战和平思想政治宣言,而是通过汤婷婷本人和越战老兵经历演绎源于东方、释行禅师所宣说"正念"佛教哲学,旨在为那些寻求和平反战美国人提供心理慰藉:内心安乐无需苦苦追寻,可以通过正念获得,即保持当下有意识、无分别的觉知。同时,正念也遭遇1991年奥克兰大火灾和饱受"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摧残的人们疗愈心理伤痛,帮助他们找到蕴藏于人生每安乐。

  • 标签: 《第五安乐之书》 汤婷婷 释一行禅师 正念 安乐
  • 简介:柳宗宣自选诗集《河流简史》汇辑了他十余年间诗作(2004—2015),他诗风平实、敛,有着深沉内在力量,读来会令人生出细细感动。他诗歌以叙事为主,准确地描述自己生活和内心变化,哪怕是很细微,我们却能从中感受到他人生境遇和那个时代特有的气息氛围。

  • 标签: 柳宗宣 《河流简史》 日常生活 平实内敛
  • 简介:谈评论集《文学观念艺术魅力》陈墨(以下简称“问”):1986年,您把自己书房命名为“天命斋”,出于何种心态?陈骏涛(以下简称“答”):是因为自己年届五十,“五十而知天命”嘛,这是孔老夫子说。问:专业工作才做了没几年,就到了五十岁,有什么样感受呢?

  • 标签: 艺术魅力 文学观念 现代 传统 知天命 “问”
  • 简介:本文试图解决关于契诃夫评价个难题:他冷冰冰“客观主义”和“唯美主义”作家,还是充满内在热情伟大的人道主义作家?本文通过分析,揭示了契诃夫文学写作上朴素而充满诗意伟大经验和他热情而富有教养叙事风格。

  • 标签: 契诃夫 经验 朴素 客观 主观 教养
  • 简介:《儒林外史》里歇后语具有多样化和性格化特点,其修辞效用主要表现在增强了、事立体感,达到了语言形象化,塑造了人物形象,增强了讽刺效果。

  • 标签: 《儒林外史》 歇后语 运用特点 修辞效用
  • 简介:"摄影文学"已成为全球化文化现象,"现代之象"—摄影文学场域介入促使我们以全新视角重新审视文学、文学性以及文字表达界限。但国内研究过多关注数字时代下本体"象",而忽略了以想象或者隐喻形式存在、仅仅依靠文字媒介建构"象",忽略了摄影以潜移默化方式影响文学历史性过程。诞生于19世纪法国摄影术不断改变着人们观察、理解世界方式,主导着视阈变迁,并在感知、记忆、审美等层面上成为现当代文学文本潜意识参照。

  • 标签: 摄影文学 文学性 摄影想象 现当代法国文学
  • 简介:《名作欣赏》创办第三十六个年头,我们向读者汇报我们办刊理想。作为全国唯大型文学鉴赏类杂志,我们理想,就是新媒体已成为人们重要生活方式的当下,依然坚定不移地倡导经典阅读。我们意在紧密切合当下中国公众的人文问题,通过学界线学者研究,以对经典作品重新解读载体,发掘其中所蕴涵的人文思想、道德力量,从而对当下人精神生活和文化建构以及未来文化形态产生积极影响。新年,我们将着重于以下栏目:

  • 标签: 新春寄语 《名作欣赏》 经典阅读 文学鉴赏 道德力量 文化建构
  • 简介:《比较文化研究数字人文媒介间性研究部由比较文学和文化专家斯蒂文·托托西主编论文集。该书所收录论文,比较文化语境,从理论实践方面,探讨媒介间性和数字人文概念,分析了媒介间性和数字人文不同类别文本运用,如小说、电影、绘画、漫画、图画小说、电子游戏等等。该书拓宽了比较文学研究领域,当代新语境下比较文学文化研究提供了思路。

  • 标签: 数字人文 媒介间性 比较文化 媒介转向
  • 简介:马克·吐温小说《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主人公哈克海明威小说《印第安营地》主人公尼克有着相似的过往经历。虽然两个故事呈现美国历史上不同时期,但都能从不同角度折射出青少年在动荡年代如何成长,这主题在这两部小说里完全契合。难怪后来海明威把马克·吐温视为自己"宗师"。同样,两部小说主人公对于当下中国青少年成长也都有不同侧面的启迪功用。

  • 标签: 马克·吐温 海明威 哈克 尼克 成长
  • 简介:译者翻译过程重要组成部分,翻译主体,然而,这样主体地位在翻译研究“文化转向”之后才得到重视,并逐浙走向深入。译者主体性体现在翻译过程。本文以《了不起盖茨比》,从翻译过程三个阶段:理解、选择和表达分析译者主体性汉译作品体现。

  • 标签: 译者主体性 翻译过程 对比研究
  • 简介:本文分两个部分。第部分讨论了罗兰·巴特如何进入中国并在中国产生了哪些影响。罗兰·巴特在1980年代进入中国后,和当时中国文化语境发生了勾连,尤其文学实验和日常生活解释具有非常重要参考价值。第二部分讨论了罗兰·巴特最核心思想,本文认为,罗兰·巴特写作直徘徊语言、身体和快感之间,他将语言看作身体快感方式。正是语言中,写作,他获得了巨大快感。

  • 标签: 罗兰·巴特 中国 语言 身体 快感
  • 简介:魏晋人物,士人风貌流变史具有关键性环,可以说是士人生活风貌转捩点。所谓魏晋风流、魏晋风度,就是其行为、性格、精神、风貌概括。从图像叙述思想角度看,高士图中《七贤图》《竹林像》等,则是后人魏晋风流追忆和描述。这些图画在古代绘画传统占有重要席,不仅形象再现了魏晋士人特有情怀和人生追求,而且也反映了魏晋时期士人隐逸传统推崇。

  • 标签: 魏晋风流 高士 魏晋士人 魏晋风度 魏晋时期 流变史
  • 简介:视觉文化大行其道今天,原本作为人类认识世界重要感官途径——"听"文学研究中越来越不受重视,而各种"声音"诸多文学文本却又扮演着不可或缺角色。本文从读图时代局限、剖析声音意义和重构"听"文学研究功能三个方面概括、评述国内学者听觉领域探索,并得出以下结论:视觉过度运用严重限制了文学研究特别是外国文学研究向纵深发展,必须重拾"听觉"这重要研究维度,而积极开展听觉研究理论建构和实践探索、摆脱既有理论窠臼,则是推进乃至实现文学研究"听觉转向"关键所在。

  • 标签: 文学研究 听觉转向 声音 文化建构
  • 简介:审视乔治·爱略特有关艺术消费互动影响性、克己均衡性、流动生机性三方面约翰·拉斯金在此共同观念,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爱略特小说艺术思想保守性。讨论两者消费伦理和谛视内在审美,意在探索其保守主义道德逻辑;这研究和再现爱略特小说消费意识提供道德思想重要依据;它是维护社会稳定和缓解经济等级矛盾方式。另方面,通过拉斯金经济作品揭示爱略特小说伦理义务观,旨在论证其消费经济观作为社会和政治机制自然模式,不失经济停滞中发挥作用有效手段。这是审视研究外国文学经典视角之,亦是拉斯金经济学著作对文学影响性研究补强。

  • 标签: 乔治·爱略特 约翰·拉斯金 艺术与消费 财富与道德 劳动与享受
  • 简介:本文从当代左翼思想家斯拉沃热·齐泽克意识形态对象化这视角出发,研究艾格尼丝·史沫特莱《大地女儿》和《革命中中国妇女》如何在左翼思想框架下书写、认同中国妇女以及如何通过女性跨文化书写重构自我。就内容而言,史沫特莱塑造了献身民族解放、追求女性独立中国女性形象;就形式而言,她采用了"百纳被"拼贴叙事和叙事易装等策略模糊了自我他者界限,巧妙地把自我投射在他者身上。

  • 标签: 史沫特莱 左翼思想 中国妇女形象 叙事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