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西北大中国语言文学学科肇端于陕西大学堂“中学门”与“西学门”辖属之“文语科”,历经百年,不断壮大。著名学者黎锦熙、罗常培、曹靖华、张西堂、傅庚生、郝御风、单演义、杨春霖等为本学科发展奠基。知名学者何西来、王富仁、党圣元、罗钢,著名诗人雷抒雁,“茅盾文学奖”获得者贾平凹、迟子建,“韬奋新闻奖”获得者万武义,著名编剧张子良、著名导演黄建新等毕业于本学科。本学科被誉为“唐代文学研究重镇”“作家摇篮”。

  • 标签: 学科简介 西北大学 中国语言 语言文学 “茅盾文学奖” 唐代文学研究
  • 简介:西北大中国语言文学学科肇端于陕西大学堂“中学门”与“西学门”辖属之“文语科”,历经百年,不断壮大。著名学者黎锦熙、罗常培、曹靖华、张西堂、傅庚生、郝御风、单演义、杨春霖等为本学科发展奠基。知名学者何西来、王富仁、党圣元、罗钢,著名诗人雷抒雁,“茅盾文学奖”获得者贾平凹、迟子建,“韬奋新闻奖”获得者万武义,著名编剧张子良、著名导演黄建新等毕业于本学科。本学科被誉为“唐代文学研究重镇”“作家摇篮”。

  • 标签: 学科简介 西北大学 中国语言 语言文学 唐代文学研究 陕西大学堂
  • 简介:西北大文学院文艺学学科一直是闻名全国的西北文学理论研究的重镇之一,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首批批准的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也是西北大“211工程”建设及“十一五”发展重点建设学科。本学科肇始于20世纪初,历经百年沧桑,积淀深厚。杨晦、罗根泽、傅庚生、张西堂、郝御风、刘建军、李浩、段建军等几代学人开拓耕耘,辛勤栽培;20世纪80年代,

  • 标签: 学科介绍 西北大学 文艺学 文学院 20世纪80年代 “211工程”建设
  • 简介:西北大文学院文艺学学科一直是闻名全国的西北文学理论研究的重镇之一。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首批批准的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也是西北大“211工程”建设及“十一五”发展重点建设学科。本学科肇始于20世纪初。历经百年沧桑,积淀深厚。杨晦、罗根泽、傅庚生、张西堂、都御风、刘建军、李浩、段建军等几代学人开拓耕耘,辛勤栽培;

  • 标签: 学科介绍 西北大学 文艺学 文学院 “211工程”建设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 简介:西北大文学院文艺学学科一直是闻名全国的西北文学理论研究的重镇之一,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首批批准的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也是西北大“211工程”建设及“十一五”发展重点建设学科。本学科肇始于20世纪初,历经百年沧桑,积淀深厚。杨晦、罗根泽、傅庚生、张西堂、郝御风、刘建军、李浩、段建军等几代学人开拓耕耘,辛勤栽培;20世纪80年代,受教育部委托举办国内首届“文学概论讲习班”,

  • 标签: 学科介绍 西北大学 文艺学 文学院 “211工程”建设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 简介:立冬以后,江南一夜之间刮起西北风,早晚的气温降到10℃以下。枫叶红得耀眼,银杏黄得浓郁,梧桐落叶萧萧,满城风雨。这个季节虽然很有层次感,美丽如画,但它很短暂,往往诱发人的心绪,引起人的遐思。傍晚,当喧闹与躁动还在这个城市上空飘荡的时候,当那些"明星学者"在大江南北满天飞的时候,我来到静静的湖畔散步,常常会仰望星空,想想那些已经过往的先哲。这个时候,心灵仿佛被湖水洗过,浮躁的心绪就像湖水一样宁静起来。于是,便开始叩问困扰自己的一个问题——什么是学者?学者的使命是什么?当我仰望星空、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一个先哲凌空出现。他仿佛从

  • 标签: 新人口论 国难财 仰望星空 国家领导人 人口问题 人口理论
  • 简介:近年来,湖北省大悟县纪委积极拓宽和健全监督渠道,充分发挥县政协在民主监督方面的特殊作用,以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为重点,认真开展行评之后“回头看”等活动,着力加强了对权力运行进程和行风建设的监督,取得了明显效果。

  • 标签: 民主监督 北大 “回头看” 监督渠道 特殊作用 突出问题
  • 简介:北大馆藏《聊斋文集》抄本李金善河北大图书馆于一九六○年从天津古旧书店购入一函手抄本《聊斋文集》,共十册,当时价格五十元,今存河北大图书馆旧本书库。这个手抄本工楷抄写,字体工整细致,32开线装,保存完好。每册封面楷书竖题“聊斋文集”字样。十册的...

  • 标签: 河北大学图书馆 手抄本 斋文 蒲松龄 文集整理 辟以止辟
  • 简介:摘要东北大始建于1923年,它的成长发展与我国近现代一位著名的爱国将领——张学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张学良任东北大校长期间,采取各项措施,使东北大一跃成为当时中国最著名大学之一,为中国东北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 标签: 张学良 东北大学 教育
  • 简介:多年前,我曾选择“大学排名”“大学合并”“大学故事”等十个关键词,向国外听众讲述何为“当代中国大学”(参见《解读“当代中国大学”》,《现代中国》第十一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也曾使用作为“话题”、作为“文本”、作为“象征”、作为“箭垛”、作为“景观”、作为“文物”等视角,让国内大学生明白阅读大学的六种方式(参见《阅读大学的六种方式》.

  • 标签: 大学故事 现代中国 随笔集 北大校园 北京大学出版社 大学排名
  • 简介:<正>这个标题有些费解,所谓"三窟",是指我这几十年在北大校园的几个住处。不是同时拥有的所谓"狡兔三窟",而是先后3个"定居"点。时过境迁,这些地方都变化很大,人事的变异更多,写下来也是一种念旧吧。1981年我从北大中文系研究生毕业,留校任教,起先被安排住到南门

  • 标签: 北大校园 北大中文系 王瑶先生 畅春园 曹文轩 难忘的记忆
  • 简介:我是2004年2月调到北大社会学系的。已经记不得多少次了,朋友们让我谈谈对北大的印象。我心口如一:我哪里了解北大,它是庞然大物,我是边缘侏儒,我只在有限的程度上了解我的一些学生。但是以后的经历却使我深深地疑惑:校内各级领导都了解北大吗?我们所知道的事情他们都清楚吗?中心的人未必没有盲点,边缘的人未必没有洞见。一个基层教师可能见木不见林,一个全局领导者也可能失去了细微和纵深。

  • 标签: 基层教师 社会学系 主流价值观 校园文化 十年 校级领导
  • 简介:我是西北大的学生,我于母校,有着如海外华侨对于中国的那种感情。西北大要成立这个研究中心,我知道后,真是诚惶诚恐,一方面我感激学校对我的关注爱护,另一方面又觉得这样好不好?因为母校如我的家乡一样,无论我在外干了多大的事,回到家乡永远是"贾家的老大回来了"。见人招呼就敬烟,把一根塞进人家嘴里了,还得在耳朵上再夹一根,要站起来敬酒,人家让我干什么就干什么,还得脸上笑笑的。否则人家就骂了,我的一个朋友曾在我家乡的街上说,

  • 标签: 研究中心 海外华侨 《废都》 吴义勤 李敬泽 畅广元
  • 简介:进北京大学读书,应该说,是一个意外。我先上的是中国作家协会文学讲习所。这是一个被文坛视为圣殿的地方,首任所长是大名鼎鼎的女作家丁玲。那些成就突出的中青年作家,经过推荐,就可以来这儿磨砺深造,或一年二年,或三月五月。一番进出,大不一样了。这里出了若干名噪一时的人物,如马烽、邓友梅、王安忆、蒋子龙等等,可以在当代文坛上排一支长长的队伍。这是一个让有志于文学的人孜孜以求、心向往之的所在。不过,文学讲习所只发一纸结业证书,不属正规文凭。到了八十年代,“文凭热”成了潮流,提拨、评职称、分房子、调工资,都离不开文凭。所以到我们这一届,首次改用正式考试招生,从1983年5月到1984年4月,历经资格推荐(省以上作协会员)、初试(作品)、复试

  • 标签: 当代文坛 八十年代 北大 文学奖 北京大学 王安忆
  • 简介:傅小丽一直在咳嗽。早上起来她就咳个不停。王川摸她额头。他第二次摸她的时候有些紧张。“我没什么。”傅小丽说,继续咳。“有什么。”王川坚持说。“我很好。”傅小丽强调说。“你本来很好。”王川纠正说。

  • 标签: 宝贝 北大 王川 咳嗽
  • 简介:当杂志编辑,校对是一大事,校对中最头疼的是“的、得、地坚字.原以为分不清或滥用“的、得、地”者都是普通作者,看到北京大学某博士生导师、著名评论家一篇文章,才发现这三字着实难弄。

  • 标签: “的” 博导 北大 博士生导师 杂志编辑 北京大学
  • 简介:读书在皇城根下的北京,工作地点则辗转过南粤大地广东和人杰地灵的江苏,一次一次的人生选择让我无怨无悔。但是在这些选择中,唯有北大情结是最难以释怀的。(一)我的北大情结,始于1987年,那一年是我人生中重要的高考之年。1987年的七月,还记得是一个阳光灿烂的下午,我在昆明第一中学那空阔、墨绿的草坪上翻了几个跟头,然后掏出笔来,在"高考志愿表"的第一志愿栏里填上了"北京广播学院",因为在半年前,我已经参加完广院所有艺术类考生"过五关斩六将"的残酷面试,面试成绩居然名列云南省第一。我想,无论文化科目成绩怎样,

  • 标签: 法律系 法学院副院长 北京广播学院 管理学博士 个人品牌 电视台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