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或许每个时代的文学评论者都会遭遇这种尴尬:在狂欢落幕后的场地上,我们站在收拾座椅的环卫工、替道具装车的表演者和花花绿绿的糖纸瓜子壳之间,翘首苦待下一批明星的出现。我们不确定他们的模样,却猜得出他们的气味,因此当空气中终于弥漫起那种充满骚动的气息,我们不禁叫出声来:他们来了!然而,一个,两个,三个……当我们就要确信新的演出即将开始的时候,我们发现了问题一来者中的许多人,都拥有一种精确计算后的笑容和愁容;我们挑不出瑕疵,但总忍不住怀疑这些俊男美女是韩国归来的整容产物。雷同感抵消了他们的美,甚至使他们显出某种病态。这是我们害怕看到的场面:本来我们期待圣诞老公公驾着驯鹿雪橇掠过我们的头顶,最后却只有波德莱尔笔下那七个犹太小老头,‘仿佛来自同一个地狱’,依次排成一排,穿过城市的雾霾朝我们一步步走来。”

  • 标签: 青年作家 期待 预警 波德莱尔 评论者 表演者
  • 简介:每当我收到《太湖》杂志编辑部寄来新出版的《太湖》杂志的时候,心中的欣喜和快慰油然而生。手捧着一份沉甸甸、装帧精美、散发着清香油墨味的《太湖》杂志,令我如获至宝,爱不释手。将近半个世纪,我与《太湖》杂志有着一份特殊的情缘,因为,在我人生经历中,曾亲身参与和见证过它的诞生与成长,这种关爱的情怀一直留驻在我心中,难以割舍。

  • 标签: 文艺创作 编辑组 小说作品 出版发行 诗歌写作 业余作者
  • 简介:哥伦布与美洲大陆在15世纪,欧洲人相信欧洲和亚洲同处于一块几乎延伸于整个地球的大陆上,该大陆的西端与东端(分别是欧洲与中国)仅仅被一片相对狭窄的水域“大洋海”(OceanSea)所分隔。基于这一观念,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四次向西穿越大西洋,探索抵达东方的航线。他的第一次航行始于1492年,由西班牙国王斐迪南二世与伊莎贝拉女王资助,并在巴哈马群岛、古巴和伊斯帕尼奥拉岛登陆。此后又发现了新大陆。尽管如此,哥伦布显然从未意识到自己始终没能到达印度。

  • 标签: 美洲大陆 欧洲人 探险 早期 哥伦布 15世纪
  • 简介:1906年,后世公认的中国现代文学奠基者鲁迅(1881—1936)从医学专门学校退学,回到东京,开始着手研究文学并撰写五篇较长的文言论文。论文的复古文体受反主流的反清语言学家章太炎(章炳麟,1868—1936)在其主持的《民报》上发表的文章的影响。鲁迅在1936年仍曾公开表达对章太炎的敬仰之情,主要缘于章直面当时的中国强权,始终坚持毫不妥协的反对立场。

  • 标签: 论文 鲁迅 文言 中国现代文学 反应 学术
  • 简介:近年来,评论界对石舒清的关注大多集中在1990年代末(尤其是《清水里的刀子》之后)的小说创作上,对其早期作品则较少论及(即便论及,也是多集中在一些充满温馨亲情等篇目的解读上)。个中原因,除了石舒清九十年代末的作品主题与旨趣易于把握之外(已被研究者充分挖掘的主题如'死亡主题''清洁精神''民族自觉''大地歌者'等等),恐怕还包含着研究者的惰性心理。事实上石舒清的早期作品,除了《童年纪事》《碎舅母的运气》《残片童年》

  • 标签: 小说创作 文学精神 民族表达
  • 简介:发轫于永明体的新体诗试验,最终发展成为唐代典范的格律诗,而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不同的探索方向.庾信是唐前格律诗的重要奠基者,而何妥是由梁入周再入隋的一位重要诗人和学者.他们二人的新体诗中都出现了一种特别的“重复律式”,这可能是一种有意的格律试验,从中可以窥见格律诗形成进程中不同的探索方向.

  • 标签: 新体诗 重复律式 失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