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9 个结果
  • 简介:<正>道教确立于东汉末(以五斗米道与太平道为标志),自东汉末至六朝,是道教由兴起到初步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几个大的道派先后形成,其中天师道、神仙丹鼎道、上清茅山宗等道派均与文学有较大关系。限于篇幅,本文不拟对道教本身加以详

  • 标签: 游仙诗 道教 道士 魏晋南北朝文学 郭璞 山水文学
  • 简介:多年来,古代小说一直聚集着较多的研究者的热情,每年有数百篇相关论文问世便是明证。可是,这许多论文的分布却是相当不平衡。我曾对上个世纪最后10年,即1990~1999年的情况作过统计,发现众人的用力点大多数集中在明清两代,魏晋北朝小说的问津者却是甚少。那10年里,有关魏晋北朝小说的论文是156篇,有关明代小说的论文是2252篇,清代(含近代278篇)更多至3450篇。各个时间段中的分布也不平衡,如有关魏晋北朝小说的156篇论文中,关于《世说新语》的论文就占了77篇,而清代小说研究中,有关《红楼梦》的论文就有2318篇。进入21世纪以来,这样的格局仍然维持着。关于古代小说研究的专著情况亦复如此,若小说通史类不计,研究者的论述多集中于明清两代,有关魏晋北朝小说的专著实在不多,到目前为止见到的只是1961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刘叶秋的《魏晋北朝小说》、1984年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李剑国的《唐前志怪小说史》与1997年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王枝忠的《汉魏六朝小说史》,若加上现在魏世民的《魏晋北朝小说史》,50多年来一共只有4种。从总体上说,古代小说研究很“热”,但其中魏晋北朝小说的研究却偏冷,这是为什么呢?应该...

  • 标签: 小说史序 魏晋小说史
  • 简介:"汉代情结"在唐诗中极为常见,以汉代唐成为惯例。但这种现象并非唐代始有,而是在魏晋北朝时期便已肇始并形成。考诸魏晋北朝诗歌就能发现其中的汉代书写越来越频繁,且由最初的直写汉事逐渐过渡到融复杂的内涵于其中,经过魏晋北朝的长期积淀,汉代及与汉代有关的事象越来越具有符号化、意象化的特质,最终在标示与少数民族相区别的汉民族属性这个层面上凝成。南北朝后期,庾信等诗人又将汉代书写与"乡关之思"交织起来,"汉代"又具有指代承载作者家国的汉政权的意义。作为"汉代情结"的两个方面,无论是民族意义还是家国意义,都是作家民族认同、身份认同心理的体现。

  • 标签: 魏晋南北朝 诗歌 汉代 书写 情结 庾信
  • 简介:回来已经三个月了,她成天窝在家里,什么地方也不愿意去。在北京的时候,隔着电话,她和母亲讲些细碎的话,一说就是半天,真的黑天白日生活在一起,反而陌生了。偶尔,她看见母亲像个保姆似的,围着丈夫忙前忙后,就不由得叹气。而母亲看到她的样子,时不时地,还会暗示她,让她和叔叔搞好关系,至少别摆出那副自以为是的脸色。

  • 标签: 马尾 晋南 母亲
  • 简介:向晚的牛车"它是从哪儿来的,我不知道,我只是知道现在它的影子躲在它的车轮下面。牛车的车轮是两只巨大的木轮。这是属于记忆的木轮,木轮说,时间走得很慢,因此我也走得很慢……"我们现在读到的这架牛车,出自著名诗人叶延滨的笔下。它外部的姿态,摇曳,荡漾,具有古典诗歌的气质。它内在的叙述,宁静,从容,仿佛牛车一样缓慢。叶诗人眼里的牛车只是一件木轮,它放在古旧家具店的门外。车身和牛早已不见。

  • 标签: 牛车上 叶延滨 古典诗歌 七贤 荣启期 金庸先生
  • 简介:1.中:一条河流穿过盆地——河汾交汇处华夏文明,根在晋南。尧舜禹三帝曾生活在这里,就在河汾流域。河字在先秦专指黄河,一条黄河竟占有河的统称之字。汾,大的意思。汾河是黄河中流最重要的支流之一。今日有以汾专指的酒,为中国白酒之祖。醇香汩汩流淌到今天,也流淌到我们及我们子孙身后。所谓中国古文明,亦可视作河文明。中国的中字,就很像一条河流穿过盆地。

  • 标签: 晋南 诸神 晋国 中国白酒 华夏文明 中国古文明
  • 简介:摘要纵观南朝民歌,内容上多以爱情为题材,且最大的艺术特点是借助一系列的意象,再现男女之间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抒发了南朝女子爱情面前热情奔放、真挚动人的情感。本文主要分析了南朝民歌中“鱼、鸟”两个动物类意象,阐述了这一意象的意义和作用。

  • 标签: 动物 意义
  • 简介:众所周知司马懿在京剧舞台上,是一副粉白脸。在一般观众的印象中,大白脸就是奸诈角色的扮相,其实京剧脸谱也没有那么简单,还是有一些讲究的。粉白脸中有的还有不同的颜色(主要是黑色)的勾线,可表现这个人物的非常心计与谋略等等,司马懿的粉白脸谱应该说与他的上司孟德公小异而大同。

  • 标签: 人生 魏晋 京剧脸谱 司马懿
  • 简介:内容摘要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长河中民族、阶级、文化最为“混杂”的时期,佛教的东传与中原道家、儒家相碰撞产生了玄学。玄学的大肆盛行下魏晋士人们表现出追求精神自由、人生自由、及时行乐的“魏晋风度”。随意、任性、自由、豪放不羁的魏晋士人自然对艺术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表达,其中对舞蹈的认知、审美也发生了微妙改变,并通过身体将舞蹈所蕴含的意境美表达出来。

  • 标签: 魏晋舞蹈 意境创造 意境美
  • 简介:摘要魏晋北朝是一个思想解放,文学自觉的时期。在当时的背景下产生了魏晋玄学,对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使人们自觉认识文学的规律和特点,促进了文学理论的发展。

  • 标签: 魏晋玄学 文学 魏晋风流
  • 简介:摘要魏晋玄学是在特殊时代背景下形成的以人生价值为目的、构建形而上学理论依据特质鲜明的哲学。从失去原始儒学精神已陷入危机的汉儒中解脱出来,重新思考人生价值意义,是玄学面临的时代而又超越时代的问题。玄学借道家自然之论解析儒家伦理,为道德价值寻找内在依据,试图重新回到孔孟生活秩序源于内在德行自觉的心性论上。而摆脱汉儒阴阳谶纬影响,超越繁琐训诂经学,把握儒家内在精神,则是从具体的道德之用上向原始儒学的复归。

  • 标签: 玄学 自然本性 人生价值 原始儒学
  • 简介:饮者因处远而寂寞甲骨文与金文中的酒字写作“酉”,那时候酒很少,陶质的酉里只盛浅浅的一层,后来农耕快速发展,粮食有了富余,酒才多得从酉中滴滴嗒嗒地漾出来。酒的妙处不在麻醉别人,而在于解脱自己。真正的饮者,往往是寂寞的。

  • 标签: 竹林七贤 怀念 魏晋 甲骨文 寂寞
  • 简介:魏晋风度为开端的儒道互补的士大夫精神,从根本上奠定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风范,其影响是甚为深远的。它以对人生的爱恋、自我的发现与肯定,以及顺应自然,超然物外为风尚。使内在的追求与外在的否定联系在一起,即在对旧传统、旧价值的怀疑、对抗,乃至破坏与颠覆中彰显出个性的解放、人格的独立。也正因为有了这种“人的觉醒”,才使得“魏晋风度”具有了推动历史演变的人文情怀,蕴含着激励后人的意绪情结,从而使中国士人文化获得了空前的审美开拓。

  • 标签: 魏晋风度 士文化 审美开拓
  • 简介:《世说新语》是南朝刘义庆编撰的一部记载魏晋时期士族阶层的遗闻轶事和言谈的轶事小说集。谈到魏晋,不得不说到魏晋风度,它是魏晋名士所表现出来的处世方式、人格精神和哲学态度,是魏晋时期文化哲学最直接与最深刻的体现,也一直是后世文人景仰的对象和追求的目标。风流名士们崇尚自然、超然物外、率真任诞而风流自赏。从青年才俊何晏、王弼至竹林名士嵇康、阮籍,再到名相谢安,无一不是清峻通脱、崇尚自由、无

  • 标签: 魏晋风度 《世说新语》 魏晋名士 处世方式 清峻 士族阶层
  • 作者: 方坚伟
  • 学科: 文学 > 中国文学
  • 创建时间:2009-02-12
  • 出处:《青年文学家》 2009年第2期
  • 机构:可以这么说,《世说新语》是一部记载汉末、魏晋时贤、名士及世家大族的言行录,里面除了表现我们熟悉的历史人物的一些清谈、交往、文学活动之外,还有常常为大家所忽略的一群孩童的事迹。他们多以机敏、思辨、聪慧、孝悌等正面的早慧形象出现,关于这方面的论述见稿甚少,皆缘于《世说新语》这部小说从政治、文学、玄学、文献学、美学等角度进行谈论的实在很多,而对于书中只有七十多条记载孩童情况的现象也便鲜有分析。本文结合有关史料,主要从《世说新语》的孩童早慧现象作为切入点,考察该现象与魏晋时期家学兴盛之间的关系,谈到孩童,首要想到的是与教育有密切的联系,这是自然的。在中国的教育史上,官学教育、私学教育是并行发展的,作为私学教育的一种形式的家学教育虽然古已有之,但由于特殊的历史政治背景,正是因为门阀制度、九品中正制、乡评里议在魏晋时期从不同层面影响家学的发展,魏晋时期的家学与其他时期的家学便有截然不同的特点。所以,《世说新语》的孩童早慧不是一种偶然现象,而是与魏晋家学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文章将从魏晋家学教育的对象、内容及形式作一探讨,以期对这种现象有一历史的、宏观的认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魏晋六朝是文学自觉时代,其自觉性的标志,主要体现在以文体意识观照文学,从而引发文学思考的内部转向。就文学本质观而论,魏晋六朝文体视域的确立,形成以“情”为本和以“文”为本的文学本质观,有效推进了文学的本位性认知。

  • 标签: 魏晋六朝 文体视域 文学本质
  • 简介:《文学回忆录》来源于1989年至1994年期间,木心先生在纽约为一群中国艺术家讲述“世界文学史”时留有的完整笔记。书中,木心先生以“文学局外人”的身份谈论了古今中外大量的文学家、哲学家、艺术家。本论文在木心先生谈论魏晋文学的基础上,浅论木心先生心中一流艺术家标准,及其观点带给我们的在文学艺术研究上的启示。

  • 标签: 魏晋文学 一流艺术家 木心
  • 简介:钱钟书先生提出以风格论唐宋诗,开启了以风格论诗的说法。诗可以按照风格论,那么,艺术是否也可依风格而论?自苏轼评价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以后,诗画相通的理论在国内学界已有众多成果。西方诗学最早也认为诗画相通,至18世纪《拉孔奥》出现之后,才将诗画分论,并开始强调两者的独立性和差异性。艺术之间具有相通性,跨越国界,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中国诗歌艺术和国外绘画艺术,是否在一定的条件下也具有可比性?在本文中,作者把中国魏晋时期的山水诗和西方印象派绘画进行比较研究,就两者在题材、创作风格和作者群体等方面具有的相近表征探究,继而深入理解这种表现背后的原因。

  • 标签: 魏晋时期 山水诗 印象派油画 艺术共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