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1 个结果
  • 简介:从经典美术作品的传播视角去研究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培育,属跨学科研究范畴。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培育,实际上就是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养什么样的公民?在经典美术作品的传播中,我们可以帮助大学生培育良好的家国情怀、社会责任和个人品格,助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培育。

  • 标签: 大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经典美术作品 传播
  • 简介:伴随着书法展览评审机制的改革和书家精品意识的崛起,基于参展而创作的书法作品在新时期被注入了许多新的元素。而源于展厅要求和围绕视觉效果进行的书法创作在新的审美需求下表现出更加丰富的内涵。

  • 标签: 书法创作观 精品意识 书法展览 书法作品 审美需求 视觉效果
  • 简介: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边鸾雀写生,赵昌花传神。何如此两幅,疏淡含精匀。谁言一点红,解寄无边春。——《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作为一位精通诗文书画的著名文人,苏轼(1037—1101)曾为韩、李思训、吴道子、徐熙、文同、郭熙、王诜、李公麟、惠崇等多位唐宋著名画家写过题画诗。其中的《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和《惠崇〈春江晚景〉》,尤为脍炙人口。

  • 标签: 吴道子 文人画观
  • 简介:中国人对于艺术内容、形式与客观物象的关系问题研究甚早,南齐时的理论家谢赫在其名著《画品》中提出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六法论”(即“气韵生动是也,骨法用笔是也,应物象形是也,随类赋彩是也,经营位置是也,传移摹写是也。”),其中的一个重要命题是“应物象形”。

  • 标签: 雕塑艺术 “应物象形” 艺术内容 关系问题 客观物象 气韵生动
  • 简介:1920年由金城、周肇祥和陈师曾共同发起成立的中国画学研究会,针对“风行西画,古法浸湮”的时风,提出“精研古法、博采(择)新知”的办会宗旨。这一宗旨也是民国初年北京传统派画家共同的艺术主张,即希望通过临摹研习古代经典绘画,促进中图画在当代的发展。金城在画会的教学过程中又具体提出“画无新旧”说,为传统派的艺术主张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近年来。

  • 标签: 古绘画 金城 艺术主张 办会宗旨 民国初年 古代经典
  • 简介:一、随意拈笔——董其昌的书法创作有明一代,松江华亭书风昌盛,善书重论,书家董其昌为其代表,著有《画禅室随笔》《容台文集》等,涵盖董氏对书法临习、创作方面多种体悟、见解,以其博学精深为后世学书者之引导,影响深远。其创作理念首先体现在技法层面,如结体、章法、运笔等。在《画禅室随笔》中,书家提出:作书所最忌者,位置等匀,且如一字。中须有收有放,有精神相挽处。

  • 标签: 书法创作观 董其昌 创作理念 随笔 书风 临习
  • 简介:怀素的草书笔画俊瘦明朗,参以篆籀笔意,突破了章草和今草的局限,使书法艺术的线条纵情驰骋,人们称为“变乱”古法。但世人看待怀素书法艺术的造诣,大都归于他借助酒精的力量进行创作,字形草率难以辨认,并无其他新意。细一环素草书,则有着“似草非草、实有法度”的道路可言。

  • 标签: 怀素 草书 法度
  • 简介:20世纪初期,西方社会危机层出不穷,智慧祥和的东方形象再次进入西方人的审美期望,法国文人纷纷将目光投向神秘古老的远东,企图通过对东方精神的求索来修补失落的西方文明。

  • 标签: 东方精神 智慧 美学观 诗画 克洛 保尔
  • 简介:每个人都已开始假装是几何学家和物理学家,情绪、想象以及风度已经被流放……——伏尔泰《致西德维尔信集》1735年序言在《风景进入艺术》书中,肯尼斯·克拉克描述道:"自中世纪以来,人类精神一次次试图与环境建立和谐关系,风景画的兴起和发展则成为其中的一环。"

  • 标签: 风景画 明清 测绘 欧洲 肖像 帝国
  • 简介:芝加哥菲尔德博物馆的唐仲英中国馆于2015年才正式开馆,但是它对中国文物的收藏和研究历史却已经超过百年——目前展出的350件展品,是从它收藏的近四万件中国藏品中甄选而来,其中绝大部分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杰出的德裔美国汉学家劳费尔在四次东方探险中搜集而来。本文追朔了劳费尔对中国的4次探险和他对中国文化的深沉迷恋,及其所秉持的文化相对主义文化人类学收藏对其收藏的影响。

  • 标签: 劳费尔 菲尔德博物馆 人类文化学 收藏观
  • 简介:自文人画产生之前,中国古典绘画艺术对色彩十分重视。《周礼.考工记》载:“画缋之事,杂五色。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五彩备谓之绣……,杂四时五色之位以章之,谓之巧。凡画缋之事,后素功。”[1]由此可见,古人将色彩进行归类,分别为青、赤、白、黑、黄这五种颜色代表着色彩的基本种类,称为五色,孔子称它们为“正色”,中国传统宫廷画家偏爱正色,这种固定的审美模式逐渐确立。

  • 标签: 西方科学 色彩观 工笔人物画 创新研究 中国当代 绘画艺术
  • 简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禅宗思想之"禅修"、"悟性"、"明心见性"等具有哲理化、深沉化的意味,启发画家在写生中缘墨寄情,借物抒性,借助笔墨以掏咏乎天地万物,展现出创作主体的哲学思想、人生修养和境界追求。禅宗善于从日常生活、自然景致中观照自我,感悟平凡事物中所蕴含的智慧与能量,打破僵化的思维模式,启发画家在写生中不断超越具体的物象与感性,达到修炼内心、掌握真理、通晓自我的艺术主旨,从而摆脱形象羁绊,从更高的精神层面进入无比广阔的艺术化境。由此,我们探究禅宗心性思想对中国画家的影响与启示,探讨中国画写生创作所承载的禅宗思想和文化精神,以期对当下国画写生与创作有所裨益。

  • 标签: 禅宗 心性文化 中国画 写生观
  • 简介:近来比较对石刻书法中的史料文献价值的钩沉甚感兴趣,书法中的文献问题,在文史研究中已有较高的关注度,但在书法研究中,似觉其与视觉艺术大抵无干,故仍是在考校辨识上偶有关注,并不作太多的与书法艺术和书法史论的会勘,这或许是在碑志书法研究中的一点缺憾。古所谓"书法",大多就是一种实用的书写。

  • 标签: 史料价值 身份问题 书法研究 刘氏 东莞 墓志
  • 简介:水陆画是依附于水陆法会而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宗教文化遗产,它的图像内容主要是根据水陆仪轨及民俗信仰的需求而进行绘制。在水陆画图像中既反映了三教合一的思想内容,又包含着大量民间信仰的祈愿需求。因此,研究水陆画的图像构成,既能了解宗教教义发展的状况,还可以对当时的绘画技艺与民俗信仰进行深入的认识。

  • 标签: 宗教图像 水陆画 文化内涵
  • 简介:《石渠宝笈》是我国古代书画著录史上的扛鼎之作,在艺术研究史中具有重要影响力。本文以辑补《全元文》为切入点,重点论述其在保存古典文献上的独特价值。新辑的二十九篇佚文,既有如张翥、周伯琦、商挺等名家,也有如张圣卿、王渐等不见经传者;既有鲜于枢、班惟志等书家兼曲家者,也有绘画大家吴镇。此不仅可补缺《全元文》,更重要的是呈现出动态的历史形态,为进一步研究当时文人多层次交游活动提供铺垫。

  • 标签: 《石渠宝笈》 文献价值 《全元文》辑存
  • 简介:《龙藏寺碑》为隋朝名碑,历代的评述颇为丰富,从北宋欧阳修开始,宋、元、明、清、民国乃至今天,都有名家评述此碑。评述者大都一致认为,此碑开启初唐书风。然而,在此共识之下,历代评述者亦略有差异。从这些评述中可进一步探究《龙藏寺碑》在书法史上的意义和对隋朝与唐初楷书的影响。此外,《龙藏寺碑》不仅具有重要的书法艺术价值,也有重要的文化价值。由《龙藏寺碑》引发了一系列相关争议问题,这些问题涉及历史考古、历史地理变迁、宗教文化研究等诸多方面。

  • 标签: 隋代楷书 龙藏寺碑 艺术风格 文化争议 审美接受
  • 简介:一、人择物竞——使用制作工具物质材料的遗存古代人类从旧石器走向新石器时代,是当时社会的巨大进步,无异于后来欧洲国家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新石器时代最大的特征就是人类对生产工具制作技术的改进,也就是从打制工具到磨制工具,造物形式的进一步深入变化改变了最初造物的粗糙形式,即由"打制"到"磨制"的精细化,成为当时社会造物活动的主要特征之一。

  • 标签: 新石器时代 造物 艺术遗产 价值 流域 辽西
  • 简介:湘鄂西红色视觉文化审美上具有稚拙、简约和有力度的特点,是革命性与艺术性的统一,质朴与崇高的统一,是那个年代敢于奋斗的浪漫英雄主义情怀和肯于牺牲的集体主义精神的体现。这一“革命体”给我们新时代美术教育事业的启示是,新时代美术教育要表现中国精神的力度,展现时代精神的高度,体现人文精神的温度。

  • 标签: 湘鄂西 红色视觉文化 审美元素 美术教育
  • 简介:"红色经典"是指新中国建立初期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国人民的国内革命战争和民族解放战争为题材的文学艺术作品。几乎涵盖了各种媒介手段和艺术样式,具有丰富的、内在的张力。"红色经典"雕塑创作的人物和故事都传递出丰富的精神内涵,是对民族的热爱和对信仰的执着,具有特殊的含义。"红色经典"雕塑作为主旋律美术创作的一个重要选题,在今天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 标签: “红色经典” 雕塑创作 《旗帜》 中央党校 当代语境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