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4 个结果
  • 简介:从上个世纪90年代伊始,架上绘画领域便出现了一种媚俗化的倾向,尤其是90年代中期,媚俗成为了一种时尚,而且媚俗还假扮成一种先锋艺术的姿态,时下,媚俗已汇集为一种潮流,成为了中国当代架上艺术的主流审美趣味。我将这种现象称为“新媚俗主义”。在《为什么今天的美术展览会如此泛滥》一文中,我曾把这种“媚俗”现象概括为:“空间的表层化、色彩的艳俗化、造型的图式化、符号的中国化、审美趣味的庸俗化”。其实,这只是一种表层的现象描述,并没有触及到问题的本质。显然,“新媚俗主义”并不是一种简单的艺术趣味问题,它的出现有着自身的历史必然性,同时也跟当代艺术生存的外部文化环境有关,挟句话讲,它不仅意味着艺术处于现代和当代两个不同的社会文化情景中,功能和意义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而且它也是伴随着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全球艺术市场的逐渐发展以及后现代文化兴起后,中国当代艺术在经济的转变和文化的转向时期的重要表征。

  • 标签: 新潮美术 政治媚俗 文化媚俗 图像媚俗
  • 简介: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描述了为艺术项目"听的艺术:制作批判聆听行为的声波艺术品"(ListeningArt:MakingSonicArtworksthatCritiqueListening)所设计的一种建构声波艺术的方式:即将声波艺术作为对倾听行为的批判,并刺激人们对倾听行为的批判性反思。这篇文章向我们展现了对整个项目的综述——如何将图示理论(schematheory)、内在批判(immanentcritique)和启发式研究方法(heuristicmethods)整合进创造的进程之中,以及对两个艺术作品和调查结果(研究发现)的讨论。

  • 标签: 第一个 扬声器 认知图示 艺术品
  • 简介:《艺术与物性》对剧场性的批判[此文为弗雷德《艺术与物性:论文与评论集》的导论"我的艺术批评家生涯"的一个节选部分,是作者在1990年代编辑此书时对1967年《艺术与物性》一文的回顾性评述,呈现了其中要点。《艺术与物性》全文,请参见弗雷德:《艺术与物性:论文与评论集》,张晓剑、沈语冰译,江苏美术出版社2013年。]关于我的《艺术与物性》对极简主义剧场性的批判,现在来看还真不知道说些什么。没有必要在这里重复这一批判的细节。不过有些要点值得一说。1.该文主要是通过对三位主要的极简

  • 标签: 极简主义 江苏美术出版社 弗雷 在场性 晓剑 卡洛
  • 简介:《威尼斯商人》中的巴萨尼奥[Bassanio]曾这样抱怨那将决定他命运的三个盒子。每当这样的场景出现时,那些外表华美、装饰繁琐的物品总会让主人疑窦顿生,犹豫不决:似乎精美的装饰总是和欺骗结合在一起——也许这就是所谓“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给人带来的心理暗示。

  • 标签: 装饰 伦理影响 《威尼斯商人》 批判 新教 心理暗示
  • 简介:记者四味(以下简称"记"):今年CIGE的销售业绩如何?与去年、前年相比如何?金融危机对其的影响有多大?王:(CIGE中艺博国际画廊博览会总监王一涵以下简称“王”):虽然受到全球性金融环境变化的影响,

  • 标签: 华人资本 主导权 金融环境变化 销售业绩 金融危机 全球性
  • 简介:展示策划是一门跨界综合性的课程,是设计艺术学科中比较常见的课程,一般重在培养学生们对于展示的设计和策划能力。因此,在课程的教学中,往往格外重视创意思维的训练和培育,但针对不同的专业,展示策划的教学也应该在培养方向上有所侧重。公共艺术专业的展示策划课,培养的是设计师、策展人和艺术评论家的集合体。

  • 标签: 批判性思维 评论家 策展人 艺术家 课程教学
  • 简介:作为近邻的两个东方国家——中国与日本.其文化传统一直具有紧密的联系性.反映在绘画上.日本绘画长期受到中国画的影响。近代以来.日本绘画逐渐摆脱中国画的影响,开始吸收现代绘画营养以寻求突破口,走上了一条全新的建构之路。作为现代概念的“中国画”与“日本画”,在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的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文化背景,现代绘画的挑战、自我认同的迫切性,都具有明显的相似性.但是在创作道路上却不尽相同。本文通过对两国绘画在20世纪的变革之路比较后指出.尽管中日两国绘画在革新之路上.其民族心理上都具有强烈的文化自我认同感.但是,二者所经历的实践之路却相殊甚远:20世纪中国画革新走的是一条“反复轮回”之路,并未将一个统一的现代化的艺术形态作为追求目标,缺乏坚定有力的思想指导,艺术家个体的自由创作随社会浪潮沉浮.显得盲目和无所适从;而日本画所走的则是一条民族化新画风的建构之路,具有清晰的自我体位确认特征.故而在艺术形式上形成了高度统一的现代审美风格。

  • 标签: 中国画 日本画 变革思潮 传统与现代 轮回 反复
  • 简介:一诸众的梦想与梦想的诸众自由女神像是法国雕塑家弗雷德里克·奥古斯特·巴特勒迪[FreddricAugusteBartholdi]主创,由法国大东方殿共济会于1884年赠于美国,庆祝美国成立100周年。法国委员会负责筹集修建主体的资金,而美国委员会负责建造底座的资金。1873年美国刚渡过经济恐慌,资金筹集反复被民众和媒体批评,约瑟夫‘普利策[JosephPulitzer]’通过《纽约世界报》来为底座筹集资金,方式是将每一位捐赠者的名字都刊登在报纸上。

  • 标签: 感性形式 资本主义 资金筹集 自由女神像 媒体批评 筹集资金
  • 简介:齐鹏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即有画名。后又到中央美院国画系深造,师从贾又福、张凭、王镛等著名画家。名门名师造就她的艺术得到长足的进展,至90年代艺术面貌形成,风格逐渐显现。之后在中国美术馆、革命历史博物馆举办个人美展,获得很大成功,得到了日本著名评论家日夏露彦,中国评论家蔡若虹、水天中,画家何海霞、贾又福等美术界权威人士的好评;再之后她携画赴美国、日本展出,获得西方专业界和媒体的赞誉。作为一个画家到了可以说是达到了事业的兴盛时期了,

  • 标签: 现代人格 美学批判 中国美术馆 解读 符号 著名画家
  • 简介:在《艺术文摘》书后,西德尼·蒂利姆(SidneyTillim)搞了一篇“求助”广告,从此开始了他的艺术批评家生涯。那是1953年,当时他是一名临时的体育记者,也是一位正在奋斗的画家,

  • 标签: 西德尼·蒂利姆 现实主义 艺术批评家 后结构主义
  • 简介:近年来,中国当代艺术纷纷在国内外拍卖会上频频亮相,屡有佳绩,海外的一些颇有名气的画廊和拍卖行也陆续涉足这方面的经营。这种市场情况表明,国际与国内的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已呈崛起之势。市场作为艺术的一种生存环境,一方面反映着客观的社会需求,另一方面也掺合着主动性很强的投资意向,其中不乏投资者利用价格炒作等市场运作手段来刺激需求、制造需求,影响消费者和生产者的价值取向。那么,就目前情况而言,当代艺术市场在艺术方面表现出哪些类型的趣味和价值取向?这些价值取向都是哪些人或哪些势力在充当“操盘手”?其背后又有着怎样一些社会意识形态上的或文化战略上的意图?请看各家说法。

  • 标签: 中国当代艺术 市场取向 力量 资本 价值取向 社会意识形态
  • 简介:引言列斐伏尔是一位兼收并蓄、不知疲倦、充满激情的思想家:他有着不同寻常的学术生涯,共撰写了60多本著作和数百篇文章,发表过数篇评论。他跨越了诸多学科,进行了许多理论和政治斗争。其一生都以深度的政治参与及改变社会生活的强烈愿望为特征:从早期接触文艺先锋派,1924年与知识分子皮埃尔·莫朗热[PierreMorange]和诺伯特·古特曼[NorbertGuterman](以及乔治·波利策[G.Politzer].

  • 标签: 列斐伏尔 政治经济学批判 亨利 时间 兼收并蓄 学术生涯
  • 简介:广州美术学院的创意节目《遐想》在角色形象、舞台背景以及传播方式上大胆创新,参演中央电视台《五月的鲜花——心中的歌儿唱给党》五四晚会并取得成功。本文通过对该节目的创作历程的回顾,进而指出传统文化必须与时俱进,方能为中国的文化建设输送文化新资本

  • 标签: 创新 传统文化 与时俱进 文化新资本
  • 简介:引言近年来,我们见证了一种学术研究的出现。它所理解的“无聊”[boredom]不是永恒的形而上学难题,也不是能被还原成简单病因的心理问题,而是与现代性本身密切相关的情感构成[affectiveformation].这意味着无聊是一种大众现象,是更广泛的社会焦虑和社会变化的试金石.它尤其与我们对时间的体验是如何被改变的这一问题有关。

  • 标签: 无聊 21世纪 列斐伏尔 资本主义 符号 学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