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0 个结果
  • 简介:"刺杀本·拉登是在午夜过后的30分钟内完成的,你可以轻而易举地想象到笼罩在这个策划了长达十年的任务上的神秘与黑暗。"——凯瑟琳·毕格罗无限接近于真实和所有改编自重大历史事件的电影一样,《刺杀本·拉登》的高潮部分无疑已被人津津乐道过无数遍。有趣的是,所有人只是知道本·拉登被定点消除这件事儿,但其中的细节至今依旧神秘。恐怕没有多少人有十足的发言权,也没有多少人不想将这个酝酿了十年的行动刨个底朝天。2011年5月2日,"最神秘的"美国海豹突击队第六分队在巴基斯坦的一间民宅里成功击毙本·拉登,看这架势就让人激动。毫无疑问这次突击行动背后隐藏着一个巨大的、精彩的故事:美国的情报部门和军方究竟是如何让第六分队在巴基斯坦的阿伯塔巴德成功完成任务的。从中央情报局的具体案件,到本·拉登被清除的具体地点,导演

  • 标签: 凯瑟琳 巴基斯坦 突击队 触碰 马克 导演
  • 简介:作为派拉蒙2014年的第一炮,《一即发》也是2014年首部全球同步上映的大片。而制片方派拉蒙公司希望将主人公“杰克·莱恩”打造成一个新特工动作系列电影。

  • 标签: 主人公 制片方 电影
  • 简介:韩国导演金基德以其独立的影像表达,对边缘人生活状态的关注,被称之为"另类导演"或"怪才导演".本文试图通过对金基德影片的分析,揭示其内在独特的美学观以及影片蕴涵的人本内涵和终极关怀.

  • 标签: 金基德 影像 边缘状态 终极关怀
  • 简介:不可及》抽离战争历史叙述与日常经验判断,呈现出“反”间谍片的“超级文本”特征,从而构成超码版的谋战片。影片情感能指流于空洞臆想,屡次重复男权主导的性别询唤。上述欠缺对于分析当前华语谍战片类型创作的迷局,板具症候研究价值。

  • 标签: 经验判断 历史叙述 超级文本
  • 简介:在电影百年的发展历史上,喜剧片作为诸多类型片的一种,以其逗人发笑、轻松有趣、大团圆等类型风格颇受观众欢迎.中国观众所熟知的好莱坞喜剧片、香港成龙的功夫喜剧片、内地冯小刚的贺岁片、近年来异军突起的《人再囧途之泰囧》……这些喜剧电影无疑都验证了喜剧类型片的经久不衰和艺术张力.

  • 标签: 不可浸透 文化风味 浸透文化
  • 简介:<正>洪深(1894~1955),字伯骏,号浅哉,江苏武进(今常州)人。学生时代即爱好戏剧,在校园内从事戏剧创作和演出活动。1916年于清华大学毕业后留学美国,先在俄亥俄州立大学学习陶瓷工程,后考入哈佛大学著名戏尉教育家培克教授主持的“472工作室”,研习戏剧,同时还在波士顿表演学校学习发音、表演和舞蹈,是第一位系统地研究西方戏剧艺术的中国人。1922年回国后,曾受聘于张季直、卢寿联等人创办的中国影片制造股份有限公司,为该公司起草了“征求影戏脚本启事”,但该公司旋即解体。此后,洪深除在上海南洋兄弟烟草公司供职,在复

  • 标签: 洪深 电影创作 南洋兄弟烟草公司 文明戏 影片 戏剧性
  • 简介:电影的幻想元素与商业性息息相关,更是营造奇观、培养观众的关键因素。针对近年来我国商业电影领域出现的众多带有魔幻色彩的影片,本文回溯历史,试图探寻建国前中国电影中幻想元素的发展流变,找到"中国式幻想"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脉络,从内容和表现两个角度展现中国幻想类电影的整体面貌,以期对当下国产商业电影的创作带来有益启示。

  • 标签: 幻想元素 早期电影 商业浪潮“孤岛”时期 国统区
  • 简介:童星是早期中国电影明星群体中的一个弱小而明亮的分支,他们与成年明星一样体现着一个时代、社会和民族的缩影,并承担着与成人世界相同的社会学、符号学意义。但是,在近几十年硕果累累的"明星研究"中却鲜见关于童星的深入发掘和探讨,这个小群体似乎已经被时间的流逝所淹没。本文尝试从童星在早期电影中的发展状况入手,通过分析其来源等问题,探讨童星本人及其角色的存在模式和意义。

  • 标签: 早期电影 童星 社会意义 性别差异
  • 简介:明星是影视产业核心生产力之一。当今的中国电影已经步入产业化,但是在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明星制这一关键环节方面,似乎认识很不一致。体制和机制都还不能保证明星的作用被充分认识和有效发掘。其实,中国的明星制建设曾经达到过相当成熟的阶段,那就是民国时期。1923年中国第一个电影明星诞生,一直到1926年,这是中国电影产业的第一个阶段,是中国第一个制片高峰,这个时期明星制造和控制处于缘起阶段和摸索状态。

  • 标签: 明星 基本演员 签约制度 薪酬办法
  • 简介:本文援引18世纪于欧洲大行其道的'如画'理论,针对欧美早期'境况电影'的构图美学进行探究,一方面思考境况电影同英美'风景画'之间的延承性关系,另一方面论述最早的运动影像风景如何彰显电影这一新兴艺术媒介的现代性特征。作为一种绘画、旅行和园艺方面的美学词汇,'如画'在电影发明之初迅速融入这一新兴视觉艺术的创作与欣赏,尤其指导了影像在构图方面的实践;与此同时电影的运动属性又使这一新兴媒介拓展和革新了原本静止的'如画'美学,令其吸纳了流动性、全景化、置身性等特征。因此从'媒介考古'的角度来说,美术(理论及实践)对早期电影的影响功不可没。

  • 标签: 境况电影 美术 如画 构图 观看
  • 简介:在1927—1929年,电影界整体在报纸上显现,电影小报大量出现。小报的趣味倾向,决定了这个时期出现在公众视野中的明星多是绯闻明星和时尚女星。在这个阶段出现的类型片商业大潮之中,大量的武侠明星迅速产生,明星和公司之间的“游戏规则”成型,明星制成为电影产业中的关键环节,明星的品牌效应被影片公司有意识地用于电影产业的各个部门。人们开始养威以看电影为娱乐消遣的习惯,这个时期成为电影业的大众化阶段。

  • 标签: 明星 明星制 电影产业
  • 简介:陈小蝶与早期中国电影的关系可反映出鸳鸯蝴蝶派文人与中国电影的深厚渊源。观影成为陈小蝶与其他鸳鸯蝴蝶派文人的交往方式。陈小蝶的编剧观主要为编剧要简洁、编剧要“焦煎”,编剧本土化与重剧情构思。陈小蝶的电影音乐观也启迪着后来的电影音乐人。

  • 标签: 中国电影 早期 鸳鸯蝴蝶派 交往方式 编剧 本土化
  • 简介:本文尝试用绘画艺术中的"透视法"对20世纪20年代中国电影的空间表现进行考察。通过跨学科的方法对《劳工之爱情》等影片的文本细读后,笔者认为中国电影中的空间建构在20世纪20年代左右经历了两次转变:一次是在整体的视觉方式上,由"艾尔伯蒂式"转变为"开普勒式";另一次则体现在更为细致的透视方法上,由"一点透视"转变为"两点透视"。通过这种新的视角的考察,笔者力求能对早期中国电影视觉风格的研究提供有益探索。

  • 标签: 早期中国电影 《劳工之爱情》 空间表现 透视方法 视觉风格
  • 简介:早期电影观众的观影需求是早期中国电影发展流变的内在线索之一。早期电影观众群体的变迁、演进、分化与观影空间的变化,以及早期中国电影类型的演变在某种程度上相互映照。因此,从空间、身份与欲望的角度对早期电影观众进行重构、历史描述,为早期中国电影的历史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维度。

  • 标签: 场景演变 情感投射 类型发展
  • 简介:我们谈论中国电影的时候,经常会说到一个概念,那就是“华语电影”。所谓华语电影,一般而言指的是中国内地、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两岸三地”的电影[1]。而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一部中国电影史可以看作是上海-香港-台湾三个地域的光影流转,正是这种“电影地理学”奠定了今日的两岸三地华语电影的发展格局。事实上,沪港台三个地域在中国电影历史上的似水流年,构成了一幕幕令人唏嘘感叹的商业与文化风景,这使我们有理由相信:华语电影走了很远,却始终没有忘记为什么要出发。

  • 标签: 中国电影 历史渊源 港台 上海 华语电影 早期
  • 简介:一我们视野里的中国早期电影,指1905年至1937年间,由中国电影人创作的所有故事影片;"父亲"形象则指出现在这些影片中的、显在的或隐在的、由祖父和父亲(特定情况下为祖母或母亲)等父系形象在内的所有人物构成的人物形象谱系.

  • 标签: 中国 早期电影 父亲形象 文化含义 电影事业 电影创作
  • 简介:民国时期,西安经历了从传统向现代的缓慢转型。电影院作为一种都市生活的代表,在20世纪30年代也开始出现在西安的生活圈。但西安电影院的建设与发展却并非一帆风顺,反而较多地受到外来因素的干扰,呈现出较为复杂的面貌。因此,以西安早期电影院为研究对象,考察其发展脉络及特点,与历史史料进行相互参考,对西安的城市地图与文化生活加以读解,就凸显出独特的重要性。

  • 标签: 西安电影院 民国 城市空间
  • 简介:通过对早期地方电影制作业特点的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早期电影在中国的基本发展态势是以上海地区为核,心和产业基地.以南方地区为主要市场,与周边地区形成互动。这种互动表现为创作倾向的相互影响,影片发行和放映的快速流通。

  • 标签: 多元 互动 地方电影 制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