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6
308 个结果
  • 简介:发展与扩张是美国国策的一条主线.'热战'、'冷战'与'冷和'则是美国基于国内经济与社会发展而对全球扩张的依序相循的三段路径.反法西斯战争是全世界人民的胜利,美国却是世界胜局的最大受益者.二次战后初期以来,美国挑起'冷战',以'经济分流'与'民主工程'令苏联解体,使自身处于一超独大的世界之位.在'冷和'条件下,美国对发展中国家推进'改造工程',则是其对全球扩张的新目标.三者内生互动的解读,有益于人们的深度战略反思.

  • 标签: 美国全球扩张 热战 冷战 冷和
  • 简介:领导干部权力的期权化,可以看作是权力场上的期货交易,其中的“期”即是时间上的推迟和移位,而“货”即是权。它把权力商品化、市场化。这是十分危险的,必须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和关注。权力期权化是反腐倡廉强大攻势下,职务腐败的演变和延续,与职务犯罪并无本质的区别。

  • 标签: “期权化” 权力寻租 时间 扩张 权力商品化 干部权力
  • 简介:<正>社会统计调查资料在地方志编纂中的运用李炜在《中国地方志》2009年第11期上发表文章指出,从社会学的视角看,方志首先是实地研究中快速获悉地方历史脉络的最为重要的资料;其次是社会变迁研究中甚为珍贵的纵贯

  • 标签: 地方志编纂 中国地方志 志书质量 地情资料 地方历史 志稿评议
  • 简介:<正>志书编纂的一些新认识段柄仁在《北京地方志》2010年第2期上发表文章,提出志书编纂的新认识:1.修志是增强国家软实力的基础性工作。2.修志是对历史的再梳理、再认识、再借鉴。3.志书编纂的三个重要原则——明确主旨、抓住

  • 标签: 志书编纂 修志 史志 旅游资源 篇目设计 志书质量
  • 简介:警政建设是清末国家权力向州县以下地区进行扩张的一次重要尝试。但是由于中央政府的财政已经捉襟见肘。因此不得不谕令地方自筹经费开办。在实际的运作过程中,地方政府因财力不济,不得不采取加重捐税、增加税种以及和地方士绅合作等办法开办警察。由于经费筹措的困难和税源结构的重大调整,清末的警政建设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扩张之后,逐渐走向了困顿与萎缩。兴办警政助长了士绅力量的膨胀,冲击了原有的国家权力结构。

  • 标签: 晚清 警政建设 经费
  • 简介:本文以漳州府城为例,分析了宋代以降理学文化空间不断扩张的主要动因。地方政治权力为理学文化空间的形成提供了基本动力,而且为其不受佛教势力侵占提供了庇护。对理学领袖朱熹进行文化建构是提升理学文化空间权威性从而保障其进一步扩张的主要策略。宋以来蓬勃发展的庶民宗族组织构成了理学文化空间扩张的社会基础。

  • 标签: 宋明理学 文化空间 漳州府城
  • 简介:<正>我不是小说理论家。我——可能象昔日和当今的一切小说作者一样——仅仅因某种情势所致,对自己已问世的小说,对我已读过的作品,以及对于我计划中要写的东西,说过一些批评式的意见而已。而且在多半情况下,这些批评意见是由外界的反响引起的——那些散见于报章杂志上的对于我的作品的反馈意见,我觉得是令人吃惊的,或者说是没有道理的。

  • 标签: 新小说理论 小说作者 作品 新小说派 小说家 作家
  • 简介:方志学的学科体系梁滨久在《方志研究》89年1期撰文,认为方志学的学科体系由以下三个层次组成:一、方志学的基础理论。研究方志的种类与编纂目的,性质与特征,功能与属性,内容与体例,方志事业发展的内在原因与外部条件,发展规律与趋势,方志事业与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关系等等。

  • 标签: 方志学 方志研究 修志 存史 承编单位 总纂
  • 简介:在中国城市体系形成过程中,运河城市属于一种特殊的文明发展形态。临清是大运河山东段沿岸重要城市,在明清之际发展成为全国著名的大都会之一。本文以明清时期的临清为研究对象,回溯因河而生之城的滥觞和形成的梗概;从城市空间与城市职能的角度入手,旨在揭示临清从王朝国家的一个'地方'到'中心地'转型的实践轨迹。

  • 标签: 临清 运河城市 空间形态 城市职能
  • 简介: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我们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就要用科学的态度来对待它。这就涉及到如何看待理论、学说,以及人对客观规律的认识等问题。理论为什么要与时俱进?这是由理论的特性所决定的。第一,实践性。任何理论都是实践的经验总结。实践,既是理论的源泉,又是理论发展的不竭动力;既是理论的价值体现,又是理论真理性的检验标准。任何脱离实践的理论,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无根之花,都是没有生命力的,注定要被历史所否定。而实践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理论必须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 标签: 理论 马克思主义 党的指导思想 与时俱进 实践 不竭动力
  • 简介:本文首次对元稹、白居易的诗歌体裁理论及其与创作实践的关系作了系统的论述,并指出其在诗体理论的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论文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介绍元稹、白居易的诗歌体裁分类理论并作比较,并对白居易何以称古体为"格诗"这个问题作了探讨.二是依据元白的自述,研究其尊古轻律思想的实践历史.并以他们典型个案透视唐诗体裁系统中古近两大类体裁的关系.三是研究元稹的近体诗理论,并探讨元白近体艺术风格与此种理论的对应性,对唐宋两代诗人在近体方面的不同艺术标准这一问题也有所涉及.

  • 标签: 诗歌体裁 艺术风格 艺术标准 无稹 诗体理论 白居易
  • 简介:本文基于国家治理的理论,从中央与地方政府(民族地区)关系的角度,进一步论述了国家—民族关系。国家治理的理论是深化认识国家—民族关系的重要基础;中央对民族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是国家—民族关系的重要机制;项目则是中央处理国家—民族关系,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措施。国家通过财政支付和项目制,促进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体现国家对民族地区的有效治理。

  • 标签: 国家治理 财政转移支付 项目制 国家—民族
  • 简介:研究并构建地方志理论的概念体系,是地方志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志理论概念体系的构建,首先应探索确定一些遵循原则。我国方志界对地方志理论体系构建的共识已初见端倪,大体框架主要由基础理论、编纂理论、应用理论、管理理论和方志史等5个部分组成,与此相应理论的概念体系也有了提示和导向,这就是围绕地方志这个核心概念而展开的延伸概念、派生概念、延伸和派生概念的属概念即再生概念等构成了一个上下衔接,左右关联,层次性和整体性都比较强的体系。

  • 标签: 概念体系 核心概念 延伸概念 派生概念 再生概念
  • 简介:包拯监察理论和实践简论肖建新包拯主要生活在北宋仁宗时期,前后历仕二十七载。其间,他屡获监察官名和实差,如监窄御史里行、右谏议大夫、给事中、监察御史、京东转运使、陕西转运使、河北转运使、知谏院、权御史中丞等,累计十余年。他近一半的宦涯由纠弹监察、振举纲...

  • 标签: 理论和实践 监察工作 监察官 天人相与 监察思想 统治者
  • 简介:<正>常安,叶赫纳拉氏,字履坦,满洲镶红旗人。据《奉天通志·人物志》、《八旗通志·艺文志》、《八旗文经·作者考》《雪桥诗话》等著作记载可知,常安为康熙癸酉年举人,任山西巡抚椽史,不久又提拔为理事通知。雍正初年,他转任山西济宁道,后累迁贵州布政使、江西巡抚,补盛京兵部侍郎,转刑部侍郎,出任漕运总督,乾隆年间官至浙江巡抚;一生为官,转任多处。常安著作颇多,主要的有《受宜堂集》、《受宜堂驻淮集》、《廿二史文钞》、《古文披金》、《澄观楼倡和诗》、《明史评》、《从祀名贤传》、《箕踞冷语》、《遁甲吾学编》、《受宜堂居宦说》

  • 标签: 澄观 文艺理论 倡和 侍郎 文钞 穷而后工
  • 简介:时至明代,随着修志的迅速普及,福建修志骤然增多。与此同时,参与方志理论研究的学者也迅速增多。如果说宋元时代福建方志理论研究成果还比较肤浅和零碎,那么明代福建方志理论研究成果已经初步形成体系,其中方志编纂理论有长足发展。代表人物有黄仲昭、范嵩。

  • 标签: 明代 福建 方志 理论要点